<h3>右玉县地处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近内蒙古,近代生态环境恶劣。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2%以上,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艰苦的探索实践中铸就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右玉精神",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山西省委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全省引起了热烈的反响。</h3> <h3>右玉精神就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种树精神",右玉精神生成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实践历程中。解放初,在"沙进人退"的逼迫下,右玉人民面临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善生存条件,既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第一要求,也是县委、县政府立县执政的第一任务。</h3> <h3>60年来,在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绿化"接力赛"中,经受考验的首先是历任党政主要领导的执政观和政绩观。因为种树,这是一件说起来再简单不过、没有多少政绩和形象的事情,而且右玉是十八任一任接一任,都在前任画下的"框框"里"打圈圈",这在有些人眼中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每个人都想有出息,领导干部更不例外,都想在任上干点事情、出点政绩,引起上级的赏识、组织的重视。但是在右玉,当种树这件事情和群众的生存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变得格外重要、不容动摇、不容更改的时候,是要个人的出息,还是要群众的出路?这一选择,不容回避地变成了对每一任执政者党性觉悟和宗旨意识的真正考验。</h3> <h3>60年来,不论是解放初百废待兴的恢复期,还是大炼钢铁、大跃进的冒进期,不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极左时期,还是有水快流的改革开放初期,右玉历届领导班子始终从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这项右玉最大的民生工程作为立县之本、执政之基,咬定青山不放松,排除一切干扰,带领干部群众摸爬滚打在植树造林第一线,顽强执著地为右玉大地披绿增翠。"飞鸽牌"的干部做着"永久牌"的事。他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群众的出路就是个人最好的出息!正是因为这一感人业绩,右玉17任县委书记集体荣获了"2007山西记忆十大新闻人物"。揭晓词中写到:17任县委书记的绿色情结,58年的绿化接力,他们在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上,书写了"塞上绿洲"的苍翠传奇。实事求是、一以贯之,沧桑多变、初衷不改,将施政理念置于科学观的统领之下,带领群众走上一条绿色之路、科学之路、和谐之路。</h3> <h3>纵观右玉60年的绿化历程,就好像是一场历60年而不竭的马拉松,如果说群众是这场马拉松主体的话,那么18任县委书记、17任县长,就是领跑者。60年来,他们始终一个心思,一种干劲,换班子不换方向,换领导不换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领导的思路,就是人民的出路,领导的榜样,蕴含着无穷的力量。60年来,虽然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18任领导班子"咬定绿化不放松,誓让山川变绿洲"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h3> <h3>右玉精神客观上是大自然逼出来的,主观上是右玉18任领导班子带领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结合的结果。可见,60年来,在右玉植树造林的大舞台上,18任县委书记和17任县长上演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鲜明的精彩节目,共同组成了"右玉精神"的绚丽华章。</h3> <h3>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十五任县委书记靳瑞林(现任朔州市副市长)上任后,根据右玉林业发展状况。从着力解决林牧矛盾入手,狠抓生态、社会、经济三方效益同步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科学地提出大种柠条,大种沙棘,全面实施灌木战略,建设沙棘柠条王国的生态建设目标,同时引进了以沙棘深加工为主的汇源公司,建起了华北最大的"玉羊"公司等带动右玉经济发展龙头项目。在防止水土流失,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为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形成了以林促牧、林牧并重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h3> <h3>第十七任县委书记赵向东(现任大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书记后,与同期就任县长的陈小洪一道,带领全县人民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右玉实际,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以建设新型煤电能源、绿色生态畜牧、特色生态旅游三大基地为主攻方向,按照"人力变山河,山河生畜牧,畜牧促经济,经济营生态,生态美人居"和"营林种草上规模,景区景点抓提升,道路绿化创特色,项目造林出精品,苗圃建设增后劲,小流域治理树典型,围栏封育抓管护"的总体思路,加快生态畜牧经济和生态旅游开发步伐,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人居环境、经济效益三者统一的科学发展之路。</h3> <h3>第十六任县委书记高厚(现任朔州市政协主席),上任伊始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大胆决策,在农村经济发展上确立大思路,发展大战略,明确大目标,实施大动作,启动实施了农村移民并村撤乡、退耕还林还草还牧、种植结构调整三大战略工程,构建以生态畜牧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h3> <h3>没去过右玉,但“右玉精神”如雷贯耳,心里有时会浮起一串问号:在今天市场化、世俗化的社会中,倡导“种树”“苦干”“奉献”等精神,到底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60余年,18任县委书记、17任县长,一任接着一任地拼死拼活、植树造林,这在山西乃至全国,大概也是独一无二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在支撑着他们?这些疑问和困惑,我想不仅是我个人的,也是大家的。读过谭文峰的长篇报告文学《风从塞上来》,让我深受震撼,茅塞顿开,深思不已,一个个问号渐次解开。这是一首为了生存而筚路蓝缕的奋斗者之诗,也是一曲为了精神而执拗寻觅的探索者之歌。作者用现实主义的写法,从容精到的叙述,书写了60余年来右玉的执政者和老百姓重建生态的奋斗历程,描绘了右玉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的历史变迁。从朴素、厚实的故事、人物、历史中,升华出一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右玉精神”。</h3> <h3>经过多年的琢磨,终于明白了“右玉人身上独有的精神:不畏艰苦,不屈不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h3> <h3>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寓言和希腊古代的“西西弗斯”神话。愚公移山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不别赘述。它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逆境,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去克服,就有可能成功。智叟的胆小怯懦只能坐以待毙、一事无成。而愚公的迎难而上、持之以恒,则会感动上天,达到最终的目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这种坚韧顽强的愚公精神,但这种精神今天越来越淡薄了。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创建科林斯城的王,他因触犯天神、泄露天机,死后在冥府被罚推一巨石上山,刚推到山顶,巨石又滚回山下,如此周而复始,永不能停歇。但终于有一天,西西弗斯在孤独、绝望的苦役中,发现了巨石缓缓移动的壮美景象,发现了他在与巨石较量中爆发出来的神奇力量,他沉浸在一种充实自足的幸福之中。这一神话具有荒诞感和哲理性。人类同大自然较量的本身是荒诞的,但在人这种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智慧和精神是伟大的,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目的也许并不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最幸福的。中国人缺乏西方的形而上思辨,但也有不少思想者,认识了人生的意义,努力实现着生命的价值。</h3> <h3>我们在右玉人身上,看到了愚公精神,也看到了西西弗斯精神。右玉民众面对黄风、黑风,沙漠、干旱,直面困境、穷则思变,种草种树、改善生态,没有靠天吃饭、没有依赖外援,硬是凭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把荒漠变成了绿洲。他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使他们初步实现了富裕起来的目标。</h3> <h3>在右玉人身上表现了一种不畏困境、坚韧拼搏,居安思危、追求幸福的进取品格。右玉的一任又一任官员,面对贫困落后,接力赛似的植树造林,改变生态,发展经济,把一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改变成为联合国认定的“最佳宜居生态县”。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一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现自我、造福一方的崇高精神。其中不是蕴含着一种西西弗斯的精神吗?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右玉精神”。</h3> <h3>从第一任县委书记开始,20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林草绿化率从不足0.3%提升到54%。</h3> <h3>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h3> <h3>在学习培训的四天时间里,大家到右玉精神展览馆、右玉县博物馆、绿化丰碑、四五道岭、松涛园、黄沙凹、右卫老城北城墙风沙掩埋遗址、县委旧院等教学点进行现场教学,重温入党誓词,聆听了王德功的《右玉县委书记的政绩观》专题讲座,观看了右玉干部学院编排的情景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及右玉道情剧《绿色梦》,收看了音像教育片《右玉的县委书记们》、参加了右玉干部学院讲授的《认真学习新党章,严格遵守新党章》和《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课教育等。</h3> <h3>在广大的塞北土地上,右玉已形成了自己宝贵的精神文化传统。这种精神文化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激发出来的,又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丰富、强化而逐渐凝成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社会实践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自身。不管是1949年首次提出:“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口号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还是农林牧全面规划、大规模植树造林的第11任县委书记常禄;亦或加大生产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施生态建设“二次创业”、建设富而美的新右玉的第18任县委书记陈小洪…… 他们就像跑一场漫长而激烈的接力赛,一棒传一棒,环环相扣,毫不懈怠,激励和支撑他们的,正是那种“挖山不止”的“右玉精神”。</h3> <h3>通过学习培训,让大家感受到了右玉县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60多年来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右玉人民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伟大精神,接受了党性教育,特别是创新学习方式,学员分四个组展开学习交流和个人对照分析,进一步增强了主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h3> <h3>通过此次主题教育培训,大家深刻领悟了“右玉精神”的核心理念和本质内涵,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了党性修养,增强了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h3> <h3>右玉县古称善无县,春秋之前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占领。秦汉置善无县。北魏复设置善无县,后废。唐以后为云中县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定边卫;永乐七年(1409年)复设大同右卫;正统年间又将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称右玉林卫。清初为右玉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右玉县。<br></h3> <h3>右玉县博物馆位于右玉县杀虎口风景名胜区,于2006年正式开馆,馆藏文物达1390件。博物馆分为南、北两个展厅,南厅为“杀虎口专题文化陈列馆”,含军事、商业和民俗三个部分,军事部分展示了杀虎口作为中原北大门的战略作用,以及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麻家将等著名将领和他们的赫赫战功;商业部分展示了明末清初杀虎口作为西口茶马古道的经济作用;民俗部分展示了当地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等情景。北厅为“右玉县通史陈列馆”,按时代顺序展示了商代乳钉方格纹铜簋、明代鎏金菩萨像和魏晋时期的鲜卑族、辽金元时期的文物等,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和艺术水平,呈现了草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特色。</h3> <h3>王明花,右玉县右卫镇头水泉村党支部书记讲述当年治理风沙、改造旧颜的事迹,及学院教师编排的赞颂右玉精神的节目。</h3> <h3>苍头河湿地位于右玉县右卫镇高墙框村西一公里处。苍头河发源于平鲁和右玉的交界带,从南向北纵贯右玉全境,是右玉的母亲河,在右玉境内全长75公里。解放前,这条河是一条河床游荡无常,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的“害河”,新中国成立后,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在深入调研后,认识到“人要在右玉生存,树就得在右玉扎根”,决心带领县委机关干部到苍头河畔开始植树,挖下了第一个树坑,栽下了第一棵树,为右玉带来了第一抹绿,也拉开了右玉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序幕,为此后历任县委书记们接力不断植树造林跑出了第一棒。</h3><h3>经过多年的集中治理,苍头河沿岸栽植沙棘12万亩,现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沙棘林。锁住了风沙,保持了水土,呈现出“苍河碧绿映照秀美山川,水草肥美养育遍地牛羊”的秀美景色,成为了北方黄土高原少有的省级生态湿地保护区。河道稳定后,沿河两岸农民营造出了5万多亩的高产滩湾地,成为全县收入最稳定的基本农田,沿河村庄的老百姓,也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充分依托苍头河沿岸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建立了苍头河湿地景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建成了集露营基地、传统农业生态观光体验区、生态湿地保护区为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h3> <h3> 右卫老城北城墙原为内土外砖墙垣,后被人为剥落,变成了黄土城墙。城墙原本高三丈六尺,由于长期的风沙侵蚀和堆积掩埋,现在墙体最高处仅有原来的一半。风沙掩埋最为严重的东北段,已经被黄沙全部掩埋成了土坡,连汽车都可以开到城墙上。据史料记载,这座古城下,还掩埋着西汉时期的善无古城,右玉这个地方风大沙多的程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60年不懈的植树造林,右卫城会是又一个被埋掉的善无古城。右卫古城北城墙风沙掩埋遗址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北城墙东北段的土坡,现在经过植树造林已经绿树成荫;另一部分是过去被风沙掩埋,经挖掘而重见天日的古城墙遗址,城墙地基处为砖石垒砌而成,墙体上半部城砖已不见踪影。通过两个部分鲜明对比,直观展现出了过去右玉县风沙的肆虐程度,也展示了右玉人民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坚韧不拔改善生态环境,誓让沙洲变绿洲的的坚定决心。</h3> <h3> 丰碑位于自然风光优美的南山森林公园内,始建于2007年,2012年5月进行了完善提升,是反映右玉精神的主题雕塑建筑。丰碑通高20米,由主雕塑和基座两部分组成。主雕塑由象征四棵颜色不同的参天大树紧紧地环抱在一起组合而成,其每棵树的根部都是“人”字形,象征右玉干部群众60多年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大自然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基座的正面雕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作出的重要批示;背面雕刻的是反映右玉人民六十多年来植树造林,建设美丽家园的《右玉绿化赋》;西侧雕刻着为右玉绿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绿化功臣名录;东侧寓意后人倾情抒写绿色篇章,永续传承右玉精神。丰碑不仅是南山公园一处优美的人文景观,而且也是开展生态文明和右玉精神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右玉干部群众传承弘扬右玉精神,建设美好家园提供了持久动力。</h3> <h3> 右玉绿化赋 </h3><h3> 时在三春,云呈五彩。古府朔平,历朝要塞。同胞眠于虎口,烽火起自狼台。也曾运佳以气顺 ,毕竟少欢而多哀。俱往矣,赖千里东风 ,扫万里阴霾。天晴也,看红艳艳一轮朝日,染绿油油一片林海。</h3><h3> 敢问苍天:何以如此偏我,绿色溢群山,生态谱经典?大地对曰:知否天道酬勤,自强以不息,天行而自健!唯其万千民众拓荒于不毛,方树起三北绿化造林之旗帜;只因数任公仆挑战于风沙,才赢得国内生态建设之模范。</h3><h3> 伟哉,右玉!</h3> <h3>夫治州立县,生民为先;存政之要,当在官贤。向之右玉,民生维艰。冬长夏短,地瘠天寒。征伐有代,战乱经年。滚滚兮泥流,濯濯兮尘山。风驰沙走雾漫漫,雨落水狂恶浪翻。麦菽无收头撞地,饥寒相逼口呼天。</h3> <h3> 嗣共和开国,政张新弦,百废待举,万民摩拳。县委政府高瞻远瞩,丁壮老幼一往无前。集众志,汇群言;改乾坤,壮河山。不信春风引不回,敢教日月换新天。政策归心,人民奋战;党员带头,干部当先。适草适木,或乔或灌;因时因地,亦固亦迁。堵风魔于山口,治沙虐于荒滩。植沙柳以护河岸,建林网而保农田。迎风扬锄,洒血汗于荒土;傲霜挥锹,献忠勇于莽原。艰苦奋斗,有子规之诚;无私奉献,比精卫之坚。百折不挠,如夸父之追日;顽强拼搏,若愚公之移山。历五十载余,时移岁替,持之以恒无顾返;虽十七任迁,人更事迭,不改初衷又加鞭。</h3> <h3> 于是焉,岭树重遮千里目,苍河更绿两岸天。登高远眺,林涛翻卷;俯流濯足,清波涌泉。林网保田以幽幽,牧草护土而芊芊。稼禾欣荣于平畴,牛羊欢爱于旷野。花草簇楼起,山水抱城眠。景回路转,通衢连起城乡村;柳暗花明,旅游推出农家园。蓝天白云,歌声传阡陌;晴空丽日,雁影照塞边。李洪河畔,花黄蝶飞,草鲜春雨后;中陵湖上,鱼跃鸭闲,波涌微风前。兔走雉唱,辛堡梁岗万类竞烂漫;鸟鸣蜂忙,苍河净水不舍昼夜间。南山春临满眼翠,北地秋来遍地钱。</h3><h3> 美哉,右玉!</h3> <h3> 看今朝:北疆大地上,红旗一杆,哗啦啦迎风飘响;湛蓝天空下,绿洲一片,浓郁郁溢彩流光。招四海好友光临游赏,邀八方嘉宾墨赐诗章。小憩齐乐,大计共商。凭谁道前人栽树,后人方乘凉?分明是立竿见影,今世便辉煌!</h3><h3> 任重道远,前程在望;继往开来,后人更强。应知后浪胜前浪,绝非谬奖;当悟先生畏后生,毫不夸张。浩浩乎,青山不老,切盼春来碧海更卷千重绿;冉冉兮,大地有情,坚信风展红旗长飘万代香!</h3><h3> 壮哉,右玉!</h3> <h3>学习培训采取专题讲授、体验教学、互动研讨相结合等形式,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执政理念以及右玉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精神进行了深入教育。</h3> <h3>在丰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还先后在县委旧院、黄沙凹、右玉县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教学,亲身感受右玉人"一把铁锹两只手,实干加苦干"的奋斗精神,亲眼见证了"接力传承六十年,绿染山川八百里"的造林成果</h3> <h3>右玉道情现代戏 《绿色梦》由右玉县晋北道情传习所演出,</h3> <h3>取材于现代,以右玉县人民 60年来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把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为背景创作,讲述了退伍军人虎娃和他的妻子小萌,带领父老乡亲坚持植树造林,将不毛之地的黄沙洼变成绿树成荫的 “塞上绿洲” 的故事,艺术化地呈现和讴歌了右玉精神,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对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观点做了生动的诠释。</h3> <h3>故事发生在古长城脚下右玉县的一个小山村,这个自古遭受风沙灾害的地方,生存着一个不屈不挠的村落——黄沙洼。退伍军人虎娃的妻子小萌是一位远离秀美故土的云南姑娘,她在黄沙洼扎根,是众乡亲的期盼。伟大的母爱,人间的真情,激发了这位美丽善良姑娘留在黄沙洼的信心和决心。最后,他们带领黄沙洼的父老乡亲坚持植树造林,将不毛之地的黄沙洼变成绿树成荫的“塞上绿洲”。</h3> <h3>《绿色梦》艺术化地呈现和讴歌了右玉精神,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对“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观点做了生动的诠释。。晋北道情现代戏《绿色梦》改编自山西省话剧院的话剧《立春》,</h3> <h3>在几代人共创大业的艰难时刻,继夫志拓新路的村支书虎娃妈,迎来了有知识、懂技科学的未婚儿媳小萌。一位远离秀美故土云南的姑娘,能否在这荒凉贫瘠的黄沙洼扎根,成了虎娃妈和虎娃以及众乡亲的渴盼。</h3> <h3> 是伟大的母爱,是人间的情爱,是一腔真情热血,激发了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留在黄沙洼的信心。小萌将用自己的青春和科学与黃沙洼人一道共建塞上绿色長城。</h3> <h3>右玉道情剧《绿色梦》</h3> <h3>7月26日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走进右玉精神发祥地——“塞上绿洲”,在右玉县开展巡演活动。</h3> <h3>《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由著名导演张继钢执导、山西演艺集团创作排练,以80名舞蹈演员和160名合唱队员的超大阵势呈现在观众面前,令人称叹。</h3> <h3>该剧将“右玉精神”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在艺术创新和追求品质的同时,展示了右玉各个时期的发展面貌,讴歌了右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近70年坚持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的伟大壮举。其标题“为有牺牲多壮志”取自毛主席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集中展现了右玉县历任县委、县政府班子一任接着一任植树造林的故事,生动颂扬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h3> <h3>现场,现场,大幕开启,狂风呼啸,飞沙走石,流沙从高墙上瀑布般倾泻而下,行走的人渐渐被肆虐的风沙遮掩。写实的画面、绚丽的灯光、唯美的服装、动听的歌声,让观众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真实右玉。剧情徐徐推进,从“红旗招展歌声喧,千军万马齐上前。老天宣战咱应战,热火朝天跟它干。”“拽着风扯着沙,齐心再上黄沙洼。风沙把树加根拔,树根在咱心上扎。”到“栽了上坡栽下坡,一棵不活赔几棵。等那绿荫铺满坡,搭上戏台唱秧歌。”“栽下幸福树,走上幸福路。幸福家园绘彩图,人在幸福里面住。”</h3> <h3>《大风沙》《一盏油灯》《救济粮》《大战黄沙洼》《再上黄沙洼》等16个故事,再现了党的基层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壮志豪情、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公仆形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干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和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