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

M

<h3>  每年去西藏的人总是络绎不绝</h3><h3> &nbsp;</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人,是第一次去</span></h3><h3> 但有的人不知去了多少次了 西藏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美丽的秘境 此番前往也来圆一回我的西藏梦<br></h3> <h3>  期盼已久的西藏行今年终于实现了,出发前我们做好攻略,提前订好了往返票及旅店。之所以没有直接报团走,是因为想慢慢感受旅行的乐趣,喜欢的地方亦可多转转。😁7月17日我们一行4人从东胜坐大巴到达包头,又转火车向西宁出发。18日下午两点多我们抵达西宁火车站,随后坐公共汽车到旅店。收拾好东西伴着小雨我们步行外出闲逛,到莫家街品尝了当地的饮品——甜醅,走累了就打车寻找当地美食,尝了尝炕锅羊肉的味道。<br></h3> <h3>  19日早上,包车司机早早的就在旅店楼下等待,收好行李,我们一路向塔尔寺出发。途经拉脊山大石柱,下车小憩并看看小羊,观观风景。😊</h3> <h3> 塔尔寺到了,我们找了寺内导游,听导游介绍: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塔尔寺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艺术三绝”。<br></h3> <h3>  在这里,我们知道了信徒为什么一生要磕十万个长头朝圣,也见到了信徒磕长头的场面,没有人去要求或强迫他们这样做,他们只是依着这份信仰自觉去做。听导游说,藏民如果有俩个儿子,一般都会在其中一个儿子还很小时就主动送他去寺庙当僧人,当孩子长大后可以还俗,但大多情况还俗的极少,他们认为,能进寺院是他们的造化,也是他们全家向佛修来的佛缘。藏族有全民信仰的传统,僧人在藏民中倍受尊敬,藏民普遍把家里有僧人当成一种荣誉。塔尔寺是藏区非常有名的寺庙,最吸引人的当数一年一度的晒大佛或晒大唐卡,又名“展佛节”。“展佛”即请出放置一年的巨大佛像在露天展示,一方面从塔尔寺晒<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佛盛典</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保护的角度,防霉变和虫咬,更重要的是寺庙僧人和信教群众对佛祖朝拜供养的一种特殊方式。佛像实际是一种特制的大唐卡,它是一种卷轴画中极其稀少的珍品。展佛之日,当东方第一缕曙光照射到大地之时即为佛像展开的最佳时辰,故展佛又称晒佛。我们参观塔尔寺的当天,刚好有幸看到一众僧人抬着大唐卡经过,他们一边走一边念诵着经文,场面十分壮观。</span></h3> <h3>  告别了塔尔寺,我们向下一站出发——青海湖。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中国青海省内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内流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早就听很多人说起青海湖何其壮美,这次出行怎可少了这一站呢?<br></h3> <h3>  这个司机师傅话不多但很细心,温文尔雅、有问必答,知道我们想下水感受一下青海湖,并没有带我们从正景点门进入,而是从一处人较少又可下水的地方停了下来,一下车,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奔向了青海湖。</h3> <h3>  当地藏民会牵着牦牛在青海湖边与游人照相,以此换取一些收入。</h3> <h3>  海天相接,如梦似幻。</h3> <h3>  在这里听到的历史传说:1000多年前,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临行前,唐王赐给她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途中,公主思念起家乡,便拿出日月宝镜,果然看见了久违的家乡长安。她泪如泉涌。然而,公主突然记起了自己的使命,便毅然决然的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青海湖。还有的说,是当年东海龙王最小的儿子引来一百零八条湖水,汇成这浩瀚的西海,因此他成了西海龙王。还有的说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被二郎神追赶到这里,二郎神非常口渴,就发现了这个神湖。<br></h3> <h3>  青海湖的前边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海,我们走近花海近距离欣赏,用相机记录着我们游玩时的点滴。</h3> <h3>  闻一闻花香。</h3> 赏一赏美景。<h3><br></h3> <h3>  听一听微风轻吹花海的声音。</h3> <h3>  一垄垄金黄金黄的油菜花海和一望无际清澈的蓝色湖水相配衬,似一幅美丽又壮观的天然画卷,我们禁不住被这醉人的美景深深震撼了。<br></h3> <h3>  美轮美奂的青海湖令人流连忘返,但还有很多景点令人心驰神往,走吧,一路向前。</h3> <h3>  20日,我们抵达天空之境——茶卡盐湖。<br></h3> <h3>  茶卡盐湖,别称茶卡或达布逊淖尔,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南侧的天然结晶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达布逊淖尔”是蒙古语,也是盐湖之意。茶卡盐湖夹在祁连山支脉完颜通布山和昆仑山支脉旺尕秀山之间,两山常年积雪,雪山倒影在湖面,形成水天相交、盐湖与雪峰交相辉映的青藏高原独特自然风光。<br></h3> <h3>  这里的风比较大,尽管是夏季阳光明媚,却依然有些微凉。</h3> <h3>  21日,坐上火车去拉萨,梦中向往的地方即将抵达。在交谈中意外得知同车厢内竟然都是老师,除去我们几人外,有安徽的幼儿园老师,有河北的大学计算机老师,我们笑称:同行几人皆同行。大家一路上相谈甚欢,我们还与她们分享了自己带来的内蒙特色小食品。😄</h3> <h3>  22日下午下火车后我们直接乘坐公共汽车到客栈。因为记忆客栈在小区里,找到它很是不容易,好在我们有神器——导航,几人拉着大皮箱左转右转总算找到了。😏</h3> <h3>  吃过午饭,我们几人回到客栈共同商定下一步出行计划,几经对比参考,按照返程时间,我们最终报了当地的6人5日游,预留一天参观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当然也需提前订票,否则价格会高出很多。</h3> <h3>  客栈店长帮我们订到了当晚演出的票,坐等观看演出。<br></h3> <h3>  星空为幕,山川为景,气势恢宏,震撼心灵,藏文化经典史诗巨作《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这个实景剧是以拉萨自然山川为背景,在高原圣域的璀璨星空下,还原大唐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的历史画面。再现了文成公主历经艰险的漫漫征途和曲折起伏的心路历程,演绎出大唐盛世的爱情传奇,传唱了汉藏和美的动人史诗。<br></h3> <h3>  演出时间是21:30——23:30,不知道是露天演出所以没穿厚衣服有点冷,看到穿军大衣和羽绒服的人只能是羡慕啦。😂</h3> <h3>  看到中途突然下起了雨,我们只好移位继续观看,但台上的演员却仍然淋雨坚持在露天演出,加上特效雪景,真是雨雪交加,更加凸显了文成公主进藏之艰难。</h3> <h3>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h3> <h3>  卓舞、打阿嘎、藏戏……每一个场景都足以让你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br></h3> <h3>  23日早晨,司机师傅到客栈接我们出发,这里和内地相差近2小时时差,所以我们早晨没吃到早餐,走到中途才吃了包子和粥。早餐过后,我们继续前行,接另外两个参团女孩儿,包头人,都是九零后,一人是蛋糕师,另一人是古筝老师。</h3> <h3>  到达那根拉山,仔细看了看那根拉山的约定。</h3> <h3>  那根拉山口海拔5190米,是跨过念青唐古拉山脉去纳木错的山间通道,从山口北望就是纳木错。很开心在这里没有高反,下车和白老师合影留念。</h3> <h3>  下午四点多到纳木错,穿上藏服去拍照,去湖边游玩。✌</h3> <h3>  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约1920km²。 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错的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对湖泊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错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纳木错”为藏语,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纳木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 纳木错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br></h3> <h3>  纳木错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有高原丘陵和广阔的湖滨。它的东南部是直插云霄,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北侧倚偎着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广阔的草原绕湖四周,天湖像一面巨大宝镜,镶嵌在藏北的草原上。<br></h3> <h3>  司机师傅给我们讲了纳木错和念青唐古拉的传说:念青唐古拉和纳木错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生活在美丽的藏北高原,相依相伴,形影不离。有一天,念青唐古拉为寻找走失的牛羊到了另一片牧场,遇见了美艳绝伦的少女羊卓雍措,念青唐古拉不能自持的和羊卓雍措坠入爱河,忘记了一切,也忘记了正在等他回家的妻子纳木错。纳木错以为丈夫遇到了凶险,日夜哭泣,最终变成了一汪清澈的湖水。日子一天天过去,念青唐古拉突然想起了他的妻子,他愧疚、急切地赶回家中,看见了变成湖水的纳木错,悔恨和自责让他日夜矗立在湖边不眠不休,后来他变成了俊朗的雪山,日夜守候在她身旁,而孤独的羊卓雍措也变成了美艳动人的羊湖。<br></h3> <h3>  此刻的我们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坐下来静静地看看湖水和海鸥。</h3> <h3>  我们距离它们这样近,却依然不慌张也不躲闪,看得出当地人对这些动物的保护,让它们对人们有了深厚的信任。</h3> <h3>  风景美如画,怎么看都不厌倦。</h3> <h3>  一路与你同行,欢声笑语不断。</h3> <h3>  许是下午走得急又在湖边待久了,长时间晒太阳也有关吧,傍晚时分开始有种中暑的感觉,没一会儿就开始呕吐。司机师傅断定我是高反了,急忙找人给我准备了制氧机开始吸氧,因为难受团餐注定吃不下去了,贴心的司机师傅又叫人给我下了一碗面。吃过晚饭,同伴们去附近散步,我却只能静静地躺着休息。刘老师担心我盯着看手机身体会更难受,就把我的手机带上去散步了。司机师傅晚上还多次询问我和娇娇的身体情况,在异地他乡感到格外温暖。😌</h3> <h3>  身体不舒服未能看到纳木错的日出,深表遗憾,只能看看伙伴们拍回来的照片啦。😔</h3> <h3>  24日早晨,司机师傅接到电话,说我们原计划走的路因连日下雨道路冲塌了,只能改走另一条路。这一路走来都是盘山路,没一会儿我们就被这跌宕起伏的山路摇得晕晕乎乎,大家打趣说这是让我们坐免费的过山车。😂走到半路遇到水和石头掺杂在一起,车子开到中途前进不能后退亦不能,说害怕有点矫情,说不害怕内心又不可抑制的颤抖。打开车门在车上看了看水位后,我们几人暂时下车查看路况,石老师尝试往旁边搬石头,但效果不大。正踌躇间,一个藏民路过看到我们车陷水中,二话不说就走到水里帮我们从车前车后搬石头,我们还未来得及感谢,他搬完石头后朝我们笑一笑转身就走了。司机师傅让我们踩着旁边的石块绕过去,他先开车离开这段路。我们才走了几步,又一个藏族小哥开车经过,看到我们几人鞋子都踩湿了还走得摇摇晃晃,直接停车问我们要去哪里,我们告诉他到前边找司机师傅,他就让我们上车说带我们过去,边走还边说,“你们什么时间来不好,怎么偏要挑雨季来呢?一下雨好多路都被冲烂了,很难走。”这个藏族小哥好像已经来来回回送了好几趟人了,送到前边,我们几人下车前不停道谢,他说声不客气就掉头走了。</h3> <h3>  在司机师傅向当地人询问前方路况时,我们几人调整心情并准备拍拍照片,有几个住在附近的藏族小朋友围在我们周围笑个不停,纯真的笑声感染了我们,我们问他们会不会讲普通话,可不可以给他们拍照?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有了下面这张照片。😊</h3> <h3>  几经波折,到了日喀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将近十点钟了。日喀则是比较繁华的小城,整理完行李下楼吃晚饭,因为在高原,面条需用高压锅压才能熟,耐心等待后吃到了久盼的面条,味道还不错。<br></h3> <h3>  由于我和娇娇前一天高反,再加上走了一天盘山路不甚舒服,但依然想到珠峰大本营去看看珠峰,大家最终决定25日不在珠峰住帐篷了,在下边的小镇休息一晚,第二天早晨再去珠峰大本营。😊</h3> <h3>  26日到达珠峰大本营(到这里需提前办理边防证😊)。</h3> <h3>  看到一位大哥带了国旗,五星红旗在珠峰的映衬下更加鲜艳,我们几人也按捺不住想拍张举着国旗的照片,这位大哥很痛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h3> 此情此景,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骄傲我是中国人。<h3><br></h3> <h3>  经历高反后好不容易走到这里,必须要拍照留念。😁</h3> <h3>  很幸运来珠峰大本营没有高反,但却被眼前捡到的垃圾堵心了。这里也是有垃圾箱的,距离都不远。向前走几步,文明一大步。强烈呼吁已经到这里的游客或准备出行的游客,请大家到来时不要随手乱丢垃圾。<br></h3> <h3>  司机师傅和我们说了当地藏民不论男女老少每天都会主动捡拾垃圾,不需要任何人强制或要求,但仍不可能捡完所有垃圾。这里很冷,我穿着羽绒服,白老师裹着睡袋(军大衣已租完),我们往返几次,把我们能看到的垃圾一起捡干净扔到垃圾桶里。有几位藏民看到我们捡垃圾,一个劲儿地说谢谢,我却羞愧的不敢答话,如果所有游客都能自觉一些,又怎么需要这些藏民们每天捡垃圾?</h3> <h3>  藏族小哥为大家献歌。</h3> <h3>  27日准备返程,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一路上都忍不住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  下车看满拉水库时,有位藏民刚刚捡完垃圾,司机师傅赶紧用自己水杯里的水倒出来帮她洗手。石老师还把自己带的矿泉水留了一瓶给这位藏民。👍</h3> <h3>  卡若拉冰川坐落在西藏江孜县城七十多公里的卡若拉山口,海拔有五千多米,是西藏三大大陆型冰川之一,为年楚河东部源头,山口的南面海拔六千多米的卡鲁峰是年楚河和羊卓雍湖两大水系的分水岭。<br></h3> <h3>  由于先后有电影《红河谷》、《江孜之战》、《云水谣》曾在此拍摄外景,使得卡若拉冰川的名气非常大,但是很可惜的是,由于《红河谷》拍摄时为了制造出真实的雪崩的情境,利用炸药在卡若拉冰川上炸出了一个三角形的缺口,游人可以在游览时清晰地看见。而卡若拉冰川作为著名的古冰川之一,这个缺口再也不会被补上。<br></h3> <h3>  羊卓雍措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羊卓雍措,“羊”:上面;“卓”:牧场;“雍”:碧玉;“措”:湖。连起来就是“上面牧场的碧玉之湖”。这是字面上对羊湖的解释,而羊湖在藏人心目当中被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因为无论你在哪个角度,都不能看到羊卓的全貌,她有三个姐妹,空母错,沉错,巴久错,以及古羊卓雍错四姐妹在巨大的湖盆中,手足相连,难以割舍,共同组成了让我们肉眼看不到边的圣湖。她的身躯蜿蜒在群山中达一百三十多公里,只有在地图或是高空你才能惊喜的发现她犹如耳坠,镶嵌在山的耳轮之上。不同时刻阳光的照射,她会显现出层次极其丰富的蓝色,好似梦幻一般。<br></h3> <h3>  27日傍晚我们结束了五日游,返回了拉萨。吃过晚饭,在附近溜达溜达。我的方向感比较差,还想试着边走边转,结果兜兜转转始终在相似胡同里转不到正确的出口,好在有刘老师和石老师,最后还是有惊无险找到了青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转悠了不少时间,但也看了当地的建筑,也还是有收获的,事后想想还蛮有意思的。😉</h3> <h3>  28日我们从八廓街步行前往大昭寺,随处可见藏民手持念珠或转经筒,边走边念着我们听不懂的经文。</h3> <h3>  在西藏,沿途经常可以看见磕着长头去朝圣的藏民,特别是在拉萨看到的更多一些。 每次看到磕长头朝圣的信徒时,心灵都受到强烈的震撼。“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经文,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叩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磕上十万个长头才算功德圆满。之所以要磕十万个长头,是因为当年宗喀巴大师成佛时,他所坐的地方生长出一棵菩提树,有十万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上面都有一个佛像,所以他们要把这十万个佛像都拜到。<br><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导游小马介绍:公元633年,年仅17岁的藏王松赞干布征服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建立起强盛的吐蕃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松赞干布决定与相邻的大唐和尼泊尔联姻。于是,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带着和亲的历史使命,相继来到拉萨与松赞干布缔结婚姻。   在布达拉宫的白宫门厅内北面墙面上的这幅大型壁画,描绘的就是藏王迎娶两位公主入藏的整个过程。赤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了释迦牟尼佛的8岁等身像。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了释迦牟尼佛的12岁等身像。   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车队经过3年艰辛的长途跋涉,终于快要到达此行的目的地,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恰巧就在此时,载着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的木车深陷在了湿地之中,无法再往前行走,众人无法,只好在佛像四周立柱并覆盖白绸供养。   博学多才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原来是龙宫的所在地,便决定把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放置在此,也就是在今天小昭寺的位置。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镇慑龙威,使雪域高原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而早于她来到红山的赤尊公主,听说文成公主竟然比她先建了寺庙很不甘心,也让孙赞干布为她建庙,结果不知什么原因总是当天晚上砌好墙,第二天早晨就塌了,于是赤尊公主便派人来请求文成公主帮助推算一处风水宝地,以供奉从尼泊尔运来的释迦牟尼佛8岁等身像。   文成公主通过卜算得知,原来是妖女罗刹女在作怪。于是藏王松赞干布先在罗刹女的左右手心等四肢的主要关节部位修建了用于镇魔的昌珠寺等12所寺庙,然后又在其他一些风水恶劣的地方分别修建了佛塔、石狮、大自在天雕像、大鹏鸟和白螺。   当这些镇妖伏魔之事均告完成之后,松赞干布来到卧塘湖边,对赤尊公主说:我抛起的金指环落在哪里,就在哪里为寺庙奠基。结果指环坠入湖中,顿时光网四布。十分吉祥。赤尊公主这才最终确定了释迦牟尼佛8岁等身像的安放地点。   公元647年,藏王和两位公主主持和发动藏、汉、尼泊尔的工匠们共同参与,驱役上千只山羊驮土填湖生地,一场浩大的营造寺院的工程开始了。山羊驮土填出的土地,藏语称“惹萨”。后来渐渐演变成为人所共知的拉萨,藏语的意思是圣地,这座千年古城也就因此而得名,沿传至今。   据藏史记载,公元651年,也就是松赞干布之孙芒松芒赞继位后,藏地曾一度谣传唐军要进攻拉萨,抢回他们的觉卧佛。于是当地人经过精心思考决定把大小昭寺的两尊佛像进行了对调,并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封到了墙里,并在墙上画上了文殊菩萨的画像(当时人们认为武则天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即使唐朝的人知道佛像就在墙里也不敢破坏画有文殊菩萨的墙壁,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对武则天的大不敬。结果唐朝并没有来进攻拉萨,后来才又重新请出了这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从此,这尊由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就成了大昭寺的主供佛,直至今天。<br></h3> <h3>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br></h3> <h3>  远远望去,布达拉宫的外墙主要有三种颜色组成:红色、白色、黄色。其中红色是继承吐蕃时期祖先神的代表颜色,象征佛教信仰与护法神,所以包括灵塔殿的整个红宫外墙都是红色。白色源于藏族雪域的环境和乳汁的颜色,象征善良、美好,代表世俗的色彩,环绕红宫的建筑都被涂为白色,红白两色的强烈对比,象征象征曾经的政教合一。黄色,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标志,与布达拉宫金碧辉煌的金顶构成呼应。<br></h3> <h3>  布达拉宫的白墙用一种当地的白色石灰粉做涂料,掺入大量牛奶、蜂蜜、白糖后进行粉刷。红墙用的是草墙,这其实是西藏特有的建筑材料白玛草。这种草是一种小型灌木,秋天晒干,去皮,再用皮条辫扎成小捆整齐地压在檐下外侧。<br></h3> <h3>  无字碑是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的第五任摄政第悉--第悉.桑杰嘉措为纪念红宫建成所立。据说,五世达赖喇嘛的丰功伟绩太多了,这块石碑刻不下,而且这块无字碑是用修建布达拉宫最后一块石料修建的,桑杰嘉措不舍得毁掉,最终就保留了这块无字碑。<br></h3> <h3>  小马说,七八月雨季过去后,藏民会在每年的藏历九月底带上牛奶、蜂蜜、白糖等原料申请当义工,重新粉刷布达拉宫外墙。</h3> <h3>  布达拉宫寺内不允许拍照,好多精美壁画只能在画册中看到。这些壁画之所以历经多年仍不褪色,是因为壁画是由金粉、绿松石、红珊瑚、珍珠等磨成粉作为原材料的,珍贵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一路的安检都很严格。</h3> <h3>  布达拉宫响铜佛殿珍藏的金铜佛像有三千多尊,数量众多,精品荟萃,佛像基本为一米以下的中小型,小佛像易于保藏,得以长久流传。其内有大量古代佛像珍品,具有题材丰富,历史悠久,地域广泛,艺术风格多样的鲜明特点,既有汉地所造佛像,也有印度、尼泊尔古佛像,最多的当然还是西藏各个时期的佛像精品,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精美绝伦的工艺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寺内坛城、佛塔等建筑上的珍宝很多都是源自信徒免费捐赠。<br></h3> <h3>  到拉萨一定要随时准备好身份证,这边检查的地方比较多。尽管一路走来颇感疲累,偶有饮食习惯不同吃得不够尽兴,但每每看到沿途的风景、听到司机师傅及导游的解说,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震撼。路上更是感动不断,只要你和当地藏民打招呼微笑,他们也会微笑打招呼回应;如果发现停放车辆不小心挡了道,他们发现后会立刻开走;发现你遇到困难他们会不求回报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记得24日途经格桑村时,我们在车上看到当地藏民围坐在一起看僧人做法,出于好奇便下车询问,纯朴的藏民热情地邀我们坐到旁边,并告诉我们这是在庆丰收。虽然这个村的大部分藏民听不懂我们说什么,我们也听不懂她们说什么,但此刻看到她们友好的笑容就够了。该出发了,我们向她们摆手,她们也向我们挥手再见……<br></h3> <h3>  纵使再有万般不舍与眷恋,于“她”而言,我们终究只是过客,整理行囊返程吧!再见,西藏!再见,七月!再见,伙伴们!有缘再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