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暑假期间,应林美容,杨晓纯,谢秀贞三位同学之邀,2018年7月25日,澄海老年大学诗词班三十几位同学和老师在澄海火锅城海口厅聚会。师生欢聚一堂,老师向林美容、杨晓纯、谢秀贞三位同学赠送墨宝。班长纪珊向每位同学赠送她自己印制的杜东平之"诗词养性之我见"及"平仄两读常用字表"。聚会过程,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致表示要好好珍惜这份师生情,努力把诗词学习好,气氛非常融洽。</h3> <h3>老师向蔡爱群同学赠送墨宝</h3> <h3>同学们向老师敬酒</h3> <h3>同学们向老师敬酒</h3> <h3>来吧,大家干一杯!</h3> <h3>同学们互相敬酒</h3> <h3>来吧,干一杯</h3> <p class="ql-block">《诗词养性之我见》杜东平</p><p class="ql-block"> 陶冶性情,方法之一是靠长期地读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多读诗书,可以培养人的气质。近年来,国学日盛,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上古典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格律诗词。古典诗词中的格律诗词和宋词,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提高语言素养、人文素养的民族之魂。格律诗词讲究格律、韵律和声律,有一些"规矩",因而读起来,很有立体感。长期阅读,领悟诗词的意境、境界,体会韵律美和节奏美,对个人的性情陶冶有很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喜欢写格律诗词、并严格依照格律写诗、填词的诗人,大多数为人比较循规蹈矩。格律诗词创作时讲究平仄、押韵,再往深一步讲,还有四声八病之说,有很多的"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使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磨性子,学会守"规矩"。而写诗其实就是做人,写诗守规矩,为人处世也会变得更加循规蹈矩。</p><p class="ql-block"> 杜子美的创作历程堪称学习格律诗的楷模。"晚节渐于诗律细",他虽非写诗的天才,但其后天的学习和人生的阅历,终于使其成为一代诗圣。原因何在?正如贾岛所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老杜守"规矩"、重诗律、细推敲的缘故,才能有如此高的成就。而今人习诗词,大多数因为好古。虽然仅是因为好古,但是笔者发现,遵循古代诗词格律的学习过程,会逐渐养成严谨、守规矩的人格精神,做人做事逐渐变得循规蹈矩起来。譬如,诗词的语言凝练典雅,因此,掌握诗词格律的诗人们,往往不说脏话,而且待人彬彬有礼——这是笔者在网上和日常生活中一个有趣的发现。又譬如,喜欢写格律诗的诗人,严格依照格律写诗、推敲诗句的诗词人,往往做事比较仔细、认真。</p><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格律诗词的创作,会限制诗人的灵感,其实正好相反。因为,艺术必有规律。格律作为一种诗歌艺术形式,其节奏与韵律是一种规律。规律的存在,不但不会阻碍灵感,而且更能激发灵感。譬如,格律诗词中有时会用到对仗。对仗是指律诗、词、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诗词中使用对仗,往往更有平衡美和张力。而当我们写出对仗的上一句时,下一句也会更容易被想象出来,因为有上一句作为依据。而每一个对仗句作为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便也更趋近于完美了。</p><p class="ql-block"> 诗词养性。"诗言志,词言情"。写格律诗,强调的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尊崇自己的内心表达出一种感受。也即是通过自己对内心的观照与反省,引发出对世界的看法。此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譬如,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虽然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但是作者却为景物注入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作者对国破家散而生发的感慨。而填词,更主要的是借助情,更看重抒情。情从何处来?从客观世界来。填词的作者因为看见了客观世界的景物,触发了自己的情感,从而借景抒情,因景伤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首句便道出了对周围景物的感慨。这里的感慨,是因为有了客观事物的出现,才会坐发,而不是不由自主的、主观意识上的生发。</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得意时,适合写七律和填豪放派的词,用以抒发志气,磨砺心志。人生在失意、伤感时,则适合多填婉约词,或外出游玩,写写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以五言律诗为体裁甚佳)。当然,无论是何种体裁,最终能够适合自己的,即是合适的。虽然"规矩"不同,形式不一样,但我们若不忘写诗是因为"好古"的初心,则已受益匪浅了。当然,杜子美和李义山等诗人,也曾在失意时写下过千古名篇,但本文仅针对养性而言,说的写诗对人心情的调节作用。</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认为,习诗到一定的程度,要学会传承,使诗词知识为更多的人所认知。我则不这样认为。我始终认为,写诗仅是个人的爱好,是个人磨砺心志、观照内心的方法之一。有人喜欢参禅,体会禅心空灵的乐趣;有人喜欢喝茶,品味茶水中的甘苦;有人则喜欢写诗,用诗歌来记录生活轨迹,吟咏自然风光。这些选择,是因人而异的,也是机缘所致。习诗先为己。自己把诗词学习好,写出一些反映人民真实生活、无愧于内心与现实的作品,足矣。</p> <p class="ql-block">澄海老干部老年大学中华诗词班</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林静风清</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高山流水</p><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