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她叫王艳,已年过60,是我师范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岁月并没有在她的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脸上皱纹不多、不深,身材依然如少女一般,挺拔、修长。</h3>  <h3>他叫孙立国,也已年过60,是我们班没有经过学校任命、任劳任怨、没有一分钱津贴的副班任。</h3>  <h3>他们俩是夫妻,在我们眼里,他们是相濡以沫、夫唱妇随、妇唱夫随的典范。他们俩三观极合,有教育情怀,重人间情谊,无论是刚教我们时的30岁,还是如今的60岁,都始终保持着真诚、单纯的本色。</h3>  <h3>我们班是王老师当班主任的第一个班,以当时我们十五六岁的视角,以为老师年龄很大了,今天看来,老师当时30岁,还是很年轻的。老师家在学校附近,每天早上5:30早操,老师会骑着自行车来学校看着我们做早操。谁生病了,老师都会从家里做好病号饭送到寝室。(聚会时同学爆料,慧子同学装病不上课,老师送来了病号饭,没来得及采访慧,当时吃着病号饭,作何感想?)八月十五这样的节日,对于我们家远的同学来说,是回不去又十分想家的,老师会把不回家的同学都叫到家里,孙老师和王老师会做一大桌饭菜款待我们。毕业后,无论哪个同学回牡,老师都会请客,都会把牡丹江的同学聚到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一种幸福感。</h3><h3>记不清师范二年还是三年级的时候,王老师生病了,很重,住进了医院,当时的我们都很心疼,纷纷到医院看望。学校给我们换了班主任,是位男老师,我们不适应,跟老师亲近不起来,就像是孩子有了后妈的感觉一样,也出了不少状况,老师出院后,学校征询她的意见,能否继续担任我们的班任,老师当然也舍不得我们,于是我们又回到了有亲妈的幸福日子里,直到毕业。</h3>  <h3>老师给我们过集体生日,买了个大蛋糕,挨个儿给我们分蛋糕。(那个穿黄毛衣的小丫头就是我)</h3>  <h3>和同学们的感情亦师亦友</h3>  <h3>毕业时,老师要组织我们去镜泊湖,她说,在牡丹江上学四年,没去过镜泊湖多遗憾啊!会餐后,老师把我们集合到班级,针对班里有同学要提前回家,不去镜泊湖的情况,孙老师酒后特别动情的哽咽着对我们说:有些人,这次分别可能就是永别。他希望我们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于是,就有了一生中难忘的第一次镜泊湖之旅。</h3>  <h3>2009年毕业后第一次回母校聚会,同学们和老师第二次聚首镜泊湖。</h3>  <h3>老师的儿子叫二鹏,后来考上了哈工大。那时我已参加工作,有了自己的小家,也有了小宝宝,每天忙于应付柴米油盐,疏于对老师孩子的照顾,现在想想,还真是后悔,如果重来一次,一定不会是从前的样子。</h3>  <h3>几年前,老师退休了,卖了牡丹江的房子,跟着儿子去了深圳定居,如今,照料老母亲,帮儿子带孩子,继续在家庭中发光发热。   </h3><h3> 这次,两位老师专程回到牡丹江参加聚会。他们的举动再次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为之点赞,为之自豪!</h3>  <h3>看到我们的红围巾了吗?这是两位老师送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它为我们这次聚会增色太多!用小民同学的话说:"这一条条红纱巾,红遍了牡丹江,映红了镜泊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一面鲜红的旗帜,这面旗帜必将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下一次聚会的成功举办而高高飘扬!"</h3>  <h3>晚餐时,王老师的发言还像当年那样认真,有着发自内心的质朴。</h3>  <h3>晚会上,两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深情的诗朗诵,将我们四年的生活全都融入进去,孙老师又一次在我们面前哽咽。面对如此重情重义的老师,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h3>  <h3>一九八九年元旦,是我们入学后的第一个新年,我们每个人都说了一段话,老师把它录下来,中间几经搬家,却一直保存了近30年。聚会时听到当时稚嫩的语言,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为老师的情怀,为老师这么多年对我们师生情谊的珍视!</h3>  <h3>聚会已经结束,老师即将返回深圳。他们带走的是八八一班所有学生的深深祝福——愿老师健康、平安、快乐、幸福!无论何时再相聚,老师都要像今日一样,精神饱满、身体康健!</h3>  <h3>她是我们的李艳侠老师,教了我们四年的语基和文选课。我是她的语基课代表,每次她叫我时,总要在前面加上一个"小"字。我朗诵时,总是有个尾音,自己却感觉不到。老师想尽办法模仿我,让我体会,正因为她一次次不厌其烦地纠正,才有了今天的黑龙江省普通话测试员颜红。她的声音很好听,运动会时,她是播音员。记得当年我跑3000米,她心疼我,在主席台上站起来,拿着麦克大声喊:小颜红,加油!小颜红,坚持!整个3000米赛场,李老师的眼里好像只有我一样。她在端午节时会包很多粽子,用大桶装着,拿到学校给我们回不了家的同学吃,还贴心的带了白糖。哪个同学思想上出了小问题,李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找我们谈心,指出问题,提出希望。</h3><h3>毕业后,李老师给我写信,问候我、鼓励我、祝福我,开头的称呼是"我的小月亮",每每想起,心中仍是那么的幸福、温暖。</h3><h3>李老师四年的倾心付出,换来的是八八一班同学的语文素养的大幅提升。无论是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还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我们班的同学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这在毕业26年同学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卓越表现中已充分体现出来。</h3>  <h3>新年会餐中的王老师、李老师和我们两个语文课代表。</h3>  <h3>当年上公开课,讲台上站着的是我,旁边站着的是李老师。(感谢王老师保存着这张我没有印象的珍贵的照片)</h3>  <h3>毕业游镜泊湖时的李老师和王老师。</h3>  <h3>2009年聚会时李老师还很健康</h3>  <h3>如今老师70多岁了,身体不大好,没有足够的体力参加聚会。聚会前,筹委会买好了礼品,午餐过后,我们到李老师家探望她。因为人太多,不能都到家里,所以就让李老师下楼。看到她的那一刹那,我的眼泪就涌了上来,强忍着没流下来。老师衰老了许多,说话弱弱的,我们说"老师胖了"老师告诉我们是打激素打的。之前小民在群里提醒大家,别让老师猜自己是谁,直接告诉老师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可是老师清晰地记得每一个人,同学们抢着和老师拥抱、合影,都分外珍惜这难得的几十分钟的相聚时光。</h3>  <h3>送老师上楼,分别时我再也忍不住地哭了。余生还会见到老师几次呢?对老师,唯有祝福,健健康康的享受晚年时光,不要受病痛的折磨!</h3>  <h3>这个老头儿今年76岁了,是我们的书法老师。当年他教我们全校的书法课。他热爱书法教育事业,认真负责,诲人不倦,将一批又一批学子引上了练习书法之路。</h3>  <h3>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老师的。</h3>  <h3>多年来,老师一直坚持练字,从牡丹江写到了北京,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头衔越来越高大上,名声越来越响,当然写的字也越来越值钱。冬天时,秦老师去海南生活,遇到了一位残疾女孩儿,老师同情他们的遭遇,收女孩为弟子,免费教她习字,点燃孩子生活的希望之火。孩子妈妈得了重病,老师在北京联系最好的医院,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这件事是老师在群中讲给我们的,我想,这是老师向我们传递一种正能量吧,尽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h3>  <h3>此次老师参加我们的聚会,非常高兴。也感动于学生们多年来对他的认可、尊重和念念不忘,居然要同学准备笔墨纸砚,要在镜泊湖畔给我们每人送一副墨宝,这可是大大的出乎我们的意料啊!</h3>  <h3>30多幅作品,老师写了一下午没有写完,第二天一早5点多,又开始写,累得腰都酸啦,中华同学懂事地给老师捶腰。</h3>  <h3>老师和他的几位得意弟子</h3>  <h3>我跟老师说:辜负了老师当年的培养,习字不用功,作业总应付,有时还要同学帮忙写,所以写得不好。老师说"现在开始也不晚啊!"<br></h3>  <h3>  会餐时,我对老师们说"我们很幸运,很幸福,林师四年给我们的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h3><h3>        是的,林师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能力。老师对于我们不仅仅是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他们用高尚的师德教会我们怎样做一名老师。他们用实际行动印证了林师墙壁上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h3><h3>       </h3><h3>        祝福我的老师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有乐观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