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人当了一回知青,就像土烧成了陶,永远不会回到那土的状态。既便后来破成了碎片,但永远区别于土,每一个颗粒依然坚硬,依然散发着特殊的光彩!而土,就算是捏成了形,涂上了炫丽的色彩,一旦受压,又回归松散,其间的差距,就是一场火的历炼。”</h3> <h3>纪念知青运动五十周年!</h3> <h3>上山下乡运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翻阅过大量的史料,求证过许多专家学者,最后得到的比较公允的答案:上山下乡运动应该是源于上世纪的1955年,由200名青年组织的垦荒队,自愿奔赴浙江东海大陈岛开荒。这一壮举得到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高度重视,他当即向垦荒队发去贺信,并赠送一面书写"建设伟大祖国大陈岛"的锦旗,表示对垦荒队的祝贺和赞扬。自此,拉开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序幕。</h3> <h3>之后,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有志青年,中.小学毕业后分别于1958年,1961年,1962年自愿返乡当农民。上山下乡运动由个体到群体逐步开展起来。</h3> <h3>1958年2月,青岛知青孙兰馨自愿到即墨下乡落户插队,成为青岛知青上山下乡的第一人。</h3> <h3>真正上山下乡称其为运动的是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br>自此,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历时长达十余年的千万知青从城市到农村的大迁徙,轰轰烈烈地开始了……</h3> <h3>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或自愿或被迫,或憧憬或无奈,或意气风发,或忧心忡忡地从祖国四面八方,涌入广袤无垠的黃土地.黑土地.红土地,开始了壮阔.漫长.枯燥.艰苦的知青岁月。</h3> <h3>陕北黄土高坡知青。</h3> <h3>黑龙江(北大荒)黑土地知青。</h3> <h3>云南西双版纳红土地知青。</h3> <h3>山东知青。</h3> <h3>山西知青。</h3> <h3>内蒙古知青。</h3> <h3>海南岛知青。</h3> <h3>黄河农场知青。</h3> <h3>1970年,全国12个军区相继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是半军事化管理,平时生产,战时打仗。分布于全国各地,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新疆,内蒙古,东至山东,崇明岛。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为知青队伍注入了新生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h3> <h3>自己动手,边安家,边创业。</h3> <h3>农林牧副,发展生产,多种经营,自给自足。</h3> <h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br>始建于195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后,第二.五.六军大部,根据中央政府指示,就地驻扎,集体转业,建立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半军事化管理的部队。当时新疆兵团战士约有17.55万之众。</h3> <h3>八千湘女士天山。<br>为解决大龄男战士的婚姻问题,部队从湖南招收八千湘女进疆,后又从山东等地召集大批女青年陆续进疆。大大缓解了兵团男女比例失衡的现状。<br>新疆兵团战士及进疆姑娘们为了边疆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最值得致敬的第一代兵团战士。</h3> <h3>兵团甘肃农建11师<br>——祁连山河西走廊上的兵团战士。</h3> <h3>内蒙古建设兵团。<br>几年的大草原生活,战士已同化成无异于当地牧民。</h3> <h3>海南岛建设兵团(隶属广州军区)。</h3> <h3>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队的文艺战士风采<br></h3> <h3>黑龙江建设兵团。(北大荒黑土地上的垦荒者)</h3> <h3>白桦林中兵团女战士的风花雪月。</h3> <h3>在艰苦中磨练,在困惑中思索。</h3> <h3>这些珍贵的纪念品,是那段青春岁月的难忘记忆。</h3> <h3>在庞大的知青大军里,无论领袖的儿女或是普通劳动者子女无一例外都汇入其中。1969年,毛主席将自己的大女儿李敏送到内蒙古插队,此前一年,还将小女儿李讷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周总理无儿无女,但也积极动员自己的侄子侄女到延安,内蒙古插队落户。刘少奇主席的儿子刘源,女儿刘涛也是知青队伍中的一员……<br>(图为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h3> <h3>周总理,邓颖超送侄女周秉建到内蒙古插队。</h3> <h3>从数千万计知青队伍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习近平;<br>国务院总理李克强;<br>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br>国家副主席.中纪委书记王岐山;<br>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万卾湘;<br>国务院副总理:刘鹤;<br>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br>………………<br></h3> <h3>还造就了许许多多才华横溢,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作家,电视主持人……他们的生活根植于祖国的沃土,他们的灵魂经历过血与火的淬炼,他们对前途和命运有深刻的把握。一旦浴火重生,便喷涌而发,迸发出一发不可收的巨大能量!<br>在这群人中包括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葛优..陈佩斯.王刚.姜昆.刘晓庆.王刚.潘虹……<br>著名导演:张艺谋<br>著名电视主持人:敬一丹……<br>著名作家:梁晓生.张抗抗.叶辛.王小波……</h3> <h3>著名导演张艺谋。</h3> <h3>著名演员刘晓庆。</h3> <h3>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h3> <h3>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h3> <h3>著名喜剧演员陈佩斯。</h3> <h3>当然,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还有无数的知青英雄,知青先烈。他们为了理想,为了革命事业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留在了异域他乡的黄土高坡,白山黑水,荒原边陲,西双版纳的远古密林里……</h3> <h3>我的知青生活我的家。<br>衣衫褴褛,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华彩"礼服"。<br>破屋陋室,是当年蹉跎岁月的辉煌"殿堂"。<br>艰苦劳作,是我们日复一日的必修课程。<br>枯燥生活,是知青风雨漂零的咏叹交响。</h3> <h3>我的前夫:<br>时代的悲歌,无奈的选择。<br>在那个困惑的年代里,许许多多女知青,为了能填饱肚子,有个依靠,为了入团就工,或者其它无法言喻的原因,选择与当地农民成婚。<br>当然,这种利益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幸的种子。最终,或因返城,或因文化,脾性等因由大部分劳燕分飞,一拍两散。</h3> <h3>如花岁月,为利益而结合;花开花谢,为前程而分手。只留下晞嘘和无奈,悔恨和忏悔。甚至有的还留下了一笔终身难以还清的孽债……</h3> <h3>提起知青生活,有一个人不能绕开。他叫李庆霖,福建莆田县小学教师,又是一名下乡知青的家长。<br>面对儿子和广大知青在农村的艰难处境,面对部分干部子弟利用关系走后门返回城里的不正之风,他愤懑而无奈 。1972年初,他冒天下之大不违,越级给毛主席写了一封告状信 反映了知青生活的真实情况,指出了知青工作的种种弊端。<br>毛主席收到信后,很快在4月26日给他复信,答复"全国此类事情甚多,容当统筹解决。"并"寄去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br>在毛主席的亲自关心下,知青工作有了很大改善,生活待遇也有了较大提高。<br>至于李庆霖的个人命运和归宿,不言而喻,无须赘述。</h3> <h3>七十年代末,一股知青大返城的浪潮在全国各地的兵团,农场,知青点汹涌澎湃,不可阻挡。<br>风潮起源于昆明建设兵团(后改为国营农场)。兵团后期,出现了很多问题:兵团(农场)干部粗暴管理,捆打战士职工,奸淫女青年,加之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难忘承受的精神折磨,广大知青忍无可忍。<br>点燃知青爆发的导火索的起因是1978年,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七分场一位上海女知青瞿玲仙难产大出血,而医务室所的大夫却弃之不顾,溜回家喝酒了,最终女青年和婴儿死于非命。<br>知青们愤怒地抬者死者游行请愿,要求严惩凶手,改善知青生活劳动条件。进而提出返城的要求。<br></h3> <h3>云南知青绝食请愿,强烈要求返城。这是在绝食前宣示的照片:不返城,毋宁死!</h3> <h3>知青要求大返城,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跪求请愿的场面。</h3> <h3>云南知青组成北上请愿团,卧轨拦车 来到北京,要求国家领导人接见,表达知青返城的强烈诉求。<br>几经波折,反复申诉。终于如愿以偿,王震副总理接见了请愿代表,后由时任国家主要领导人亲自出面干预,知青返城的诉求终于得以实现。全国数千万知青陆续返城。</h3> <h3>知青大返城。</h3> <h3>一封信改变了8000万中国知青的命运。<br>她叫萧芸,1949年9月4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1965年7月报名上山下乡,与89名知青来到湖南湘潭姜畲镇落户,组建了知青茶场。后与村党支部书记的弟弟结婚。<br>下乡务农十四年半后才返城,担任镇幼儿园教师。<br>1982年国庆节前夕,经过深思熟虑,几易其稿<br>写下了"要求将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的信,辗转呈递至中央信访办,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作了批示。自此数千万知青的农龄全部改为工龄。<br>后来,知青们把这封信称为"知青的福音。"<br>(所谓8000万知青并不准确。有人认为是1700万,有人认为是2000万,较为准确的应该6000万左右。)</h3> <h3>萧芸下乡时的照片。</h3> <h3>知青运动,引发了知青文学的风起云涌,大批反映知青生活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成为一个很长时期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有热情讴歌,有扼腕叹息,有愤世嫉俗,有深情回忆。你方唱罢我登场,充满了报刊杂志,影视舞台,传遍了全国各地,走进了每个家庭,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h3> <h3>第一部反映知青题材的大型紀录片《军垦战歌》。</h3> <h3>第一部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边疆晓歌》。</h3> <h3>第一部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抒情诗《西去列车的窗口》。作者:贺敬之</h3> <h3>第一部反映知青题材的话剧《年青的一代》。</h3> <h3>六,七十年代在全国知青中风靡一时歌曲《南京知青之歌》。作者:任毅,创作于1969年7月。因曲调优美,歌词贴进知青生活,很快在全国各地知青中广泛流传。<br>当年九月,这首歌曲被定为反动歌曲,受到批判,次年六月,作者任毅被扑并判处死刑。后在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干预下得以幸免。</h3> <h3>第一部反映知青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h3> <h3>七.八十年代,是知青题材文艺作品的高发期,一大批此类作品相继推出。</h3> <h3>梁晓生,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知青》《返城年代》等。</h3> <h3>不是知青的知青文学代表人物——路遥。其作品《平凡的时代》在广大知青中引起极大反响。</h3> <h3>作家邓贤的《中国知青梦》,则是知青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之一。</h3> <h3>知青文学,在报刊,杂志,舞台,屏幕,铺天盖地,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知青热潮。</h3> <h3>2018年初,为纪念知青运动50周年,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由青岛市政协主持出版的大型文集《青岛知青》结集出版,隆重推出。</h3> <h3>《青岛知青》编委会成员与部分知青作者合影。</h3> <h3><br>《上下岁月III.青岛老知青影像回顾展》,是招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招远市展览舘、招远市文化舘承办。於2018年9月3日上午在招远市展览舘开展。(并先后在嘉木美术馆及其它各地巡展)。<br>该展览深受广大知青朋友的热捧,在招远,青岛等地,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h3> <h3>各地知青纪念馆,纪念碑,纪念章,记载着一代知青的坚实脚步,艰难历程和彪炳史册的不朽历史。</h3> <h3>青春似火,岁月如歌。而似火的青春,有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有的淬火打磨,百炼成钢;有的却在风侵雨涤中悄然熄灭;还有的在熊熊烈焰里化为灰烬……<br>如歌的岁月,有雄壮的战歌,有英雄的颂歌,有愉悦的欢歌,有缠绵的情歌,有令人终身难忘的战友之歌,有让人梦牵魂绕的第二故乡思念之歌。当然,也有晞嘘的咏叹调,悲怆的交响乐……</h3> <h3>关于知青运动的探讨与思索<br>知青运动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如何评价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浩大运动,我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但作为当年知青中的一员,知青运动的亲历者,有责任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br>客观地讲:<br>1.千万知青上山下乡的初衷不同,有的满怀理想,义无反顾;有的大势所趋,随波逐流;有的被迫无奈,不得已而为之。<br>2.知青中的成份不同,有干部子女,有普通工人子女,有可以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走资派子女;有高学历的真正知识青年,有小学尚未毕业的懵懂少男少女。<br>3.下乡的地域,待遇,条件,性质不同。有的在雪域高原,白山黑水,荒漠野岭,有的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农场,林场(主要指建设兵团);下乡知青是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住农家,吃工分;建设兵团是半军事化管理,生活基本有保障。<br>4.返城后的际遇不同。有的知青通过考试,参军返城,安排的工作不错,并在日后的工作中逐步发展;有的则是病退,顶替父母,或整体返城。工作不如意,生活无保障,又经历了下岗,失业,自主创业的艰难困苦。<br>综上所述,由于种种的不同,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对知青运动的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人说青春无悔,初心不改;有人说蹉跎岁月,不堪回首;有人说知青运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锻造了一代中国的中流砥柱,社会精英;有的人则认为知青运动是一场灾难,毀灭了一代人的青春乃至一生。<br>我想用《三国演义》里的一首词作为结束我历时近半年制作的这部美篇:<br>滚滚长江东逝水,<br>浪花淘尽英雄。<br>是非成败转头空,<br>青山依旧在,<br>几度夕阳红。<br></h3> <h3>鸣谢:<br>《青岛知青》编委会;<br>青岛知青群;<br>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队;<br>山东兵团十四团各地战友;<br>青岛振兴人才培训学校;<br>及各位知青战友朋友提供的珍贵老照片,资料,视频和大力支持。<br>本美篇部分图片,视频,资料下载于网络,微信圈,在此,一并向相关作者深表谢意。如有冒犯,敬请谅解。<br>向全国的知青朋友致敬!<br>知青精神万岁!<br>(欢迎知青朋友批评指正。欢迎转发评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