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2018年12月21日重新整理完成。</h3> <h3>塔子城原名叫泰州,是一座始建于辽金时期的古城,也是我国最北方一座军事重镇。在历史长河中,虽然历经风雨沧桑,跨越千年时空,雄浑依旧。二零一二年,塔子城遗址博物馆落成。这是保护、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一项重大举措。从而,通过泰卅一角,窥视了辽金时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宗教、民族关系等方方面面,让尘封的历史拨云见日,重发异彩,造福于社会,造福于未来。</h3> <h3>塔子城现存有正方形古城垣一座,总长九华里。四面城墙的正中,各有青砖砌筑的城门一座,四门皆有名牌,朱㡳白字,南门是"南旭"、东门是"东阳"、北门是"北镇"、西门是"西爽",门外各有弧形短垣附接于城墙,构成了相应的瓮门。四个城角的角楼痕迹尚可辨认。主墙,连同副墙和城壕,紧紧环抱着这座雄浑的古城。城内的西北隅,有较大的古建筑废墟多处,点将台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在古城镇西南郊外,曾经伫立着一个六面实心、密檐攒尖的青砖塔,塔的六个层檐上悬有数十个金属制成的风铃,清风徐来叮咚作响,迴荡古镇的各个角落。塔子城也因这座古塔而得名。一九五三年,这座历尽沧桑的千年古塔,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轰然倒塌。二零一二年,地方政府斥资重建了此塔。</h3> <h3>听我爷爷说,古城最兴盛时期,城内居民达几万人,商铺鳞次栉比,是北方一个很大的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老客来自四面八方,距此几百里远近的蒙、汉人民,赶着勒勒车,载着皮张、粮食、野兎、山鸡等农牧产品和各种各样的狩猎物,在这里卖掉后,再买回必须的生活用品。逢集之日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可谓“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现在虽然不似从前那样热闹喧哗了,但仍然保留着古朴的民风民俗,依然是泰来县著名的商贸、旅游重镇。</h3><h3>古城是我的故乡,那方水土养育了我们家几代人,我的根在那里……故乡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存放的时间越久,它的味道就越醇香绵远;故乡犹如一杯香茶,浸泡的时间越长,就越加浓郁芳香;故乡是一部记忆的影片,总是在头脑里反复的放映,画面始终是那么清晰。六十年来,故乡的情景有时在梦里,有时又在眼前……</h3> <h3>二O一八年七月二十七日,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多年来想回古城看看的愿望,在老伴的陪同下得以成行。上午十点,当汽车停靠在古城繁华的街道旁,我竟然迷失了方向,经和商家打听后,渐渐的有了似曾熟悉的感觉。原来过去进出古城的车辆是从东门进入的,现在改走南门了。古城的商家仍然集中在东门至西门的中间街路,在城中的十字街口,可以通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古城门,街道两边商铺栉枇,邻街原有灰色方砖砌成的,古色古香的高门脸、雕花商用房,已经被现代的楼房砖房所取代。总觉得,仿佛少了记忆中那种喧嚣和繁华。</h3> <h3>稍事歇息后,我们先去古城西门,复建的古塔和新建的古城遗址博物馆、都在西城门外,过去,西门外是塔城比较荒凉、偏僻的地方,现在是古塔、博物馆、亭阁、雕塑……聚集在一起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花草树木苍翠鲜艳,依然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园林景观,乡政府也紧临西城墙外而建。我们先后浏览了古塔、参观了古城遗址博物馆。而后,我们由西门开始,攀上古城墙,沿着城垣上的崎岖小路,由西门向北门行进。居高临下,正好俯视古城全貌。城墙上芳草萋萋、点缀一簇簇盛开的野花,城墙外的护城河断断续续,原貌依稀可见,城门旁边的瓮城,保存的较为完好。和我童年时的印像差不多。看来政府对塔城古迹的保护,一直是非常重视和关心的。</h3> <h3>我出生在塔子城,四岁时,父亲工作调转,举家搬迁到县城,因当时年令太小,对塔子城家的模样,记得并不真切。可我的姥姥家多年来一直居住在塔子城,也许因为古城是我的出生地吧,总觉着那儿才是家,所以每年寒暑假时,我都能回到塔城住上一段时间。那时太姥姥还在,姥姥家是一个二十几口人组成的大家庭,有好几个小舅小姨和我年龄相差不多,每天我们都在城墙上跑来跑去,乐此不疲,常常到了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是姥姥拉着长音,喊着我们的乳名,才能回去。“二小子、小三、小四、小丫,回来吃饭了”喊声悠长,飘荡在古城上空……至今那亲切呼喊声,还常常萦绕在我耳边。</h3><h3>晚上睡觉前,忙碌了一天的姥姥总是习惯坐在铺好的被褥上,静静抽上一袋烟,那烟袋杆长长的,前端有一个铜制的小锅,姥姥有序的装好旱烟叶,按实后,用火柴点燃,随着姥姥的吸入和呼出,发出“吱溜、吱溜”的声音,就像一首好听的催眠曲,小火锅跟着忽明忽暗,一闪一闪的,跑了一天已经很累的我们,就伴着这有节奏的吱吱声、和闪烁的小火光进入了梦乡……</h3> <h3>记得小舅舅、小姨们,常带着我在城墙上疯跑,有时玩恶作剧,当时“吊死鬼”应该是最令我们恐惧的怪物了,年龄稍大的二舅鬼精鬼灵的,应该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头,玩耍的内容也多由他决定,有时正玩着,他突然大声一喊:“吊死鬼来了”,吓得年令稍小的小舅、小姨和我,四散奔逃、丢盔弃甲、争先恐后躲藏……回到家里,姥姥知道后,勉不了数落二舅一顿。</h3><h3>那时候,听祥光姨讲故事也是我的一大乐事,她年长我几岁,带着眼镜,看着就有学问,我总是像个小尾巴似的粘着她。祥光姨特别会讲故事、在城墙上,大树底下、家里炕头,听她讲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像“马兰花”、“古城寻宝”、和 “ 有人深夜在城门附近听到古战车隆隆滚动声、战马的嘶叫声,甚至有战士的呐喊声 ” …… 讲的绘声绘色、活灵活现,给千年古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灵异的色彩 …… 听的我更是如醉如痴、心驰神往,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走到了故事当中。有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但还是听不够。这些故事至今我还一一记得。</h3> <h3>古城的护城河也留下我们很多玩耍的足迹。每年几场雨过后,护城河水就充沛丰盈起来了,河水不深,清澈见底,里面有很多小鱼,人站在河里,用竹筐、铁筛子就能网到,很多居民到这里抓鱼。我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常常也能抓回一些小鱼,姥姥会很快收拾好这些鱼,然后放上些盐,用面粉搅在一起,摊在大铁锅里,不一会儿香味就飘出来了,一盆热腾腾的鱼饼子端上饭桌,我们争先恐后抢着吃,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那诱人的味道,真香啊……</h3> <h3>古城的春节年味最浓,一进腊月,就感到大人、孩子都面带喜色,全城都笼罩在年的气氛中,大车小辆从四面八方涌入城中,街路上显得格外热闹。商家的叫卖声、揽客声,此起彼伏,喧嚣尘上。家家就开始置办年货了,买年画、杀年猪,冻冰灯、包冻饺子、蒸粘豆包……最有趣的是小年送灶神,总是二姥姥带着我们一群孩子叨念着那些“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之类的话,企盼着新一年的好年景、好日子,仪式结束后,我们每人都会分得到一块方糖吃。</h3><h3>二姥姥心灵手巧,会剪出各种各样喜庆的窗花贴在窗上,这时在外地工作的姨和舅们也陆续到家,家里顿时热闹起来,年味就更足了,可我从来没有机会在姥姥家过年三十,因为我爷爷、奶奶,爸妈都在县城,家里只有我和妹妹两个孩子,我不回去家里过年就不团圆了,可自家的年总是没有姥姥家的年有味道。</h3><h3>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童年趣事仍然牢牢记在我心底,古城留有我快乐无忧的童年时光,也留下我太多、太多的回忆……</h3> <h3>游完了古城墙,又去寻找我老家房子的位置,几十年过去,街道变了,青一色的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比过去也密集了许多,看来辩去,也找不到准确的位置。不免有些不甘和惆怅。也难怪,太久远了……</h3><h3>我们决定步行去南门,等候回县城的班车,这时已经是下午了,南门附近的居民三三两两聚集在城门里乘凉聊天。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惬意而富足。和他们闲聊时,感觉到了他们做为古城人的骄傲。他们听说我们是旅游来的,争着向我们介绍古城的今夕,他们说,国家十分重视古镇保护,已斥资修复城墙,现在已经分段动工了……</h3><h3>听着他们的介绍,我有些走神儿,不由想起刘禹锡“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诗句,也想起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句,看来眷恋故乡、怀念本根,古往今来,人同此情。塔子城这个生我养我的家,我真的离开太久太久了,己至于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把我当成了外来的客人。塔子城——我生命的根,一生的眷恋。</h3><h3>说着聊着,班车已经到了南门,我们踏上回县城的客车,结束了这次古城怀旧、探访之旅。</h3> <h3> 七绝、塔子城古镇</h3><h3><br></h3><h3> 清清绰水逐年流, 南北东西四瓮楼。</h3><h3> 宝塔城垣同日月, 一夯厚土写春秋。</h3><h3><br></h3><h3> 2018、12、10/我自己</h3> <h3> 七绝、回故乡</h3><h3><br></h3><h3> 满目沧桑夏景和, 城垣野草塔边多。</h3><h3> 霜花染鬓乡思泪, 绰水悠悠碧玉波。</h3><h3><br></h3><h3> 2018、8、2/我自己</h3> <h3> 七绝、思故乡</h3><h3><br></h3><h3> 老树逢秋叶落纷, 飘飘荡荡自寻根。</h3><h3> 游泊篷转他乡客, 千里迢迢故园魂。</h3><h3><br></h3><h3> 2018、12、13/我自己</h3> <h3></h3><h3></h3><h3></h3><h3> 塔子城 (泰州)怀古,七律<br></h3><h3>
古镇千年历史悠,兴衰烽火变春秋。
残垣沐雨同孤塔,青翠煦风接瓮楼。
铁马金戈成久远,贸商店贾至今稠。
平川尽染庄禾绿,何见壕中绰水流。 <br></h3><h3><br></h3><h3> 2018、8、30/福来乐</h3><h3></h3><h3></h3><h3></h3> <h3>制作:我自己</h3><h3>摄影:手机随拍于塔子城</h3><h3> 2018年12月21日上海完成</h3><h3> </h3><h3> 🌹 🌹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