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革命军人都有八一情怀,我父母的八一情怀都和一个抗日英烈联系在一起,她就是我父亲的前妻王晴烈士。</p><p class="ql-block"> 王晴1918年岀生,母亲早逝,父亲闯关东一去不归,姐姐带她从老家安国县大李庄出走进入北平,靠当保姆和打零工将王晴培养成人,1934年姐姐岀嫁前想方设法将王晴送入北平协和医院设立的助产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进步思潮影响,王晴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由于多次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受到学校警告处分。但她又是林巧稚喜欢的学生,没有遇到校方其它方面的为难。1938年6月,即将毕业的王晴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来到鲁西军区医院当了军医,兼任卫生学校教师,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同王晴相识是在生病住院期间,1940年7月父亲时任鲁西军区运河支队政委时染上伤寒,高烧不退、不省人事,头发都掉光了。军区卫生部长范英武派王晴接父亲到鲁西军区医院救治,王晴不仅精心治疗打针喂药,还尽心护理换洗衣被,是王晴把父亲从生死线上抢救了回来,当父亲从昏迷中醒来,恍然有隔世之感,两人也因此产生了爱情。同年9月,父亲调鲁西军区泰西分区任司令员,王晴也调任分区卫生所长兼卫校校长,两人上任前经军区邓克明副司令和夫人朱益民介绍喜结裢俚。王晴刚到任上发现所里很多同志不懂医,她自编教材,亲自讲课、示范,几个月突击培训学习,他们都成了之后的医务骨干,后来长清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欣回忆说:"我到卫生所时才15岁,什么也不会,王所长是我学医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手把手教我,直到我们熟练掌握医术”。当年,泰西分区后勤部战士葛立坤老人回忆1941年6月五虎门大突围情景时说:"鬼子伪军一万多人包围了我们,仗打得很激烈,伤员很多,为抢救伤员,王晴所长冲在一线,指挥把伤员转移到安全地方及时救治,没有一点庇漏,几十年了,想到那场战斗,王晴所长的英姿就像在我眼前一样”。1942年12月,父亲从冀鲁豫军区一分区(原泰西分区)调冀鲁边军区(辖现沧州、徳州、东营、滨州等地)任政治部主任,王晴奉命同行赴任。冀鲁边军区齐河县武工大队派出副大队长李达带护送连到刘桥村迎接,接到后经过一天行军傍晚住进李家庄,拂晓准备赶路遭遇了2000人日伪军扫荡队,因敌人几倍于我军故形成层层包围之势,在此危机关头父亲迅速组织护送部队反击突围,双方展开激战,上午鬼子驱逐伪军先冲,打到下午伪军死伤400多,鬼子看久攻不下撤下伪军,踏着伪军尸体疯狂冲上来,几轮恶战双方开始白刃格斗,鬼子死伤100多。天色已黄昏,父亲根据鬼子不打夜战的常识,决定择机突围,王晴一面包扎伤员一面督促战士突围。此时鬼子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父亲右胸穿后背而岀,又击中了身后抢救伤员的王晴左胸,父亲大口吐血,两人当即昏死过去,警卫员孟宪治急中生智,就地将两人迅速包扎掩藏在麦垛里,警卫员荫蔽等待护送队突围引日伪追击,护送队引日伪军走远后,警卫员迅速返回找到两人,发现王睛已壮烈牺牲,年仅24岁,父亲还有一口气,警卫员将父亲就近送到老乡家救治。护送队返回后,将牺牲的王晴和李达副大队长遗体,和牺牲战友遗体共50多具一并掩埋,做好标记。战士们寻找遗体时发现鬼子把日本人死尸都拉走了,留下满地伪军死尸。父亲在老乡家救治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王晴在哪?!”当警卫员告诉他已牺牲时,父亲痛不欲生,面对国恨家仇,他当即发誓“要彻底消灭鬼子,为王晴报仇!不消灭鬼子决不再结婚!”父亲确实做到了。伤好后,他立即到军区报到,刚熟悉安排好政治部工作,军区因变故与清河军区合并,降级为渤海军区三分区(仍是原冀鲁边军区属地),父亲被任命为渤海军区政治部主任,但他为亲手消灭冀鲁边区的鬼子伪军,向上级请求留在了三分区任司令员,一九四五年他带领分区部队和民兵彻底消灭了冀鲁边区土地上的鬼子伪军,成为除胶东外山东第二个最先解放的地区,为牺牲的战友、群众,也为深爱的妻子报了仇。</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开国将军刘贤权1945年8月初攻克阳信县城后,借助鬼子投降的有利时机,乘胜解放了惠民、宁津、无棣等县城,盐山县敌人弃城逃窜,这张照片是父亲攻下惠民县城后,在县城照像馆留影,帽子左上方是敌人子弹打的弹孔,这也证明了父亲打鬼子伪军是不惜命的。</p> <h3> 父亲对王晴的怀念之情,并未因时间流逝而淡化,老警卫员赵轩写的回忆文章中提到“刘贤权将军将王晴的一张照片用布包好随身携带,不论行军打仗都贴身放在左上衣口袋里,但在去东北一次行军过河时遇险,照片及其他物品落入水中,照片不幸丢失”。这也成为现在找不到一张王晴照片的遗憾。1948年父亲同安绍杰(我的生母)结婚后,常常忆起王晴。父亲的回忆录专门写有王晴一节,多是母亲帮助整理的史料。1979年,父亲从济南军区副司令岗位上改顾问,使他有更多时间找到当年王晴掩埋地。八一前夕,他和母亲安绍杰回到王晴的牺牲地——山东齐河李家庄,费劲周折找到王晴遗骨,送去火化,八月一日将骨灰正式安放在齐河烈士陵园。1992年,父亲在济南病逝前,嘱咐母亲要想办法找到王晴的家,让王晴魂归故里,6月15日父亲被伤痛病魔夺去了生命。母亲也是从战火中过来的人,特别理解父亲对王晴的感情。父亲病逝后,她尊照父亲的遗愿开始了寻找王晴故里之路,母亲打听到王晴是从河北省安国市走出来的,1993年母亲到北京安家后,专门去了趟安国市,查找到王晴故里大李庄村,在村里找老年人召开座谈会,可惜村里人对王晴印象几乎为零。母亲回到家后,专心收集王晴资料。2014年八一前夕到有关部门开具了烈士证明后,母亲准备再去趟安国市。我考虑母亲已85岁高龄,劝她把完成父亲遗愿的任务交给我,由我代表她去实现,母亲同意了。我做了细心准备,找到了曾经在安国县工作的老战友杨明礼,他又多次联系熟悉情况的当地干部,终于有了眉目,。时间已是9月3日,我向母亲汇报后决定马上出发,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指着她整理的王晴一摞资料和照片,嘱咐我一定要办好王晴烈士回家的事。我在老战友杨明礼陪同下到了安国市,得到安国市民政局和村书记、主任的热情接待。安国市民政局王湘彬局长接收《王晴烈士资料》,和听取我介绍父母寻找王晴家乡过程后,激动的说"感谢您全家所做的不懈努力,让我们有幸知道安国还有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抗日先烈”!并当即表态将把王晴收入当地的抗日烈士英名录,其相关资料也会整理收进展馆,供家乡人缅怀凭吊,之后给我开具了回执:“今收到安绍杰同志送来的王晴(曾用名李新晴)为齐河县抗日烈士证明伩和齐河县党研室《王晴烈士传略》,齐河县王晴烈士墓碑照片,证实王晴同志为我市大五女镇大李庄人,抗日时期参加八路军,于1942年12月转移到山东齐河县途中遭遇日寇,战斗中壮烈牺牲。现特此证实王晴同志为我市的抗日烈士”。大李庄村书记、主任讲述了王晴因离村后改名,故开始无人知晓,并开具了确认王晴烈士为该村人的证明伩。王晴烈士牺牲七十二年后,父亲的遗愿实现了!母亲的嘱托也实现了!我坐在返京的车上,回想父亲和王晴的生死情别,想起母亲和我的寻找之路,眼泪湧出、心里激动的呼喊:"王晴母亲,您离家八十三年,今天回家了!您终于被家乡认可为自己的抗日英烈了!”。此遗愿和心事的了结,母亲得知后非常欣慰…………</h3><h3> </h3><h3></h3><h3><br></h3><h3> 此文首发于2017年8月1日,以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今年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三周年到来之际,又将此文修改增加了王晴烈士的事迹,仅从一个侧面反应抗战胜利来之不易!</h3><br><h3><br></h3> <h3>刘湘源帮助母亲安绍杰整理王晴烈士材料和证明文件</h3> <h3>安国市民政局王湘彬局长在路口接刘湘源,刘湘源当场交给他带去的所有材料<br></h3> <h3>刘湘源向李兴尔书记介绍带去的材料,李兴尔书记介绍了前期了解王晴的情况:王晴原名李新晴,1934年其父亲病逝后,和其母亲、姐姐先后离开村里外出谋生,再未回村。</h3> <h3>村书记李兴尔、村主任吴虎向刘湘源递交证实王晴是该村人的证明伩</h3> <h3>村党支部、村委会证明伩原件</h3> <h3>刘湘源从安国市回家后,即陪母亲安绍杰去山东省齐河县烈士陵园,将在安国市开回的证明伩和收据交齐河县烈士陵园。</h3> <h3>刘湘源陪母亲在齐河县烈士陵园交完伩件后,到陵园内王晴墓碑前祀奠、扫墓。</h3> <h3>文章史料依据主要选自《刘贤权将军》传记和《刘贤权将军回忆文集》。</h3> <h3>以上是从《刘贤权将军》传记中摘印的片段。</h3> <h3>此摘印片段来自《刘贤权权将军回忆文集》。</h3> <h3>文章中大李庄突围史料参考《抗日峰火忆当年》冀鲁豫党史资料选编之七------齐河县护送连五班长杨升堂回忆文章。</h3> <h3>以上是杨升堂回忆文章摘印。</h3> <h3>以上是《齐禹抗战纪念馆纪念册》文章摘印。</h3> <h3>大李庄突围史实,由于年代久远,故有很多当时参加护送老干部回忆文章和采访记录的情节,与传记和《文集》虽有些出入,但文章根据多人记忆实情也予以采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