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画扇子

一江青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水彩画:老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 字:来自网络</h3> <h3>老妈简介:老妈今年88岁,曾经是医学教授,离休干部。60岁开始学习国画,所画竹子和葡萄在省级展会上多次获奖。热爱生活,情趣广泛,如今虽已高龄,仍在坚持做画。</h3> <h3>老妈画扇子有两种画法,第一种是先画好扇面再贴到扇子骨上,另一种是直接画在白色的扇子上。不管是哪一种都体现了老妈对生活的热爱。每每到了夏天,老妈就画一些扇子送人。在炎热的夏日里,老妈的扇子带着一缕清风,也带着老妈的热情与关爱!</h3> <h3>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说,我国那时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们开初不是用它取凉,而是一种装饰品。</h3> <h3>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叫 "障扇",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 显示其威风。</h3> <h3>到了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 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 品。《西京杂记》一书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据载当时的纨 扇,大都用绢等丝织品制成。</h3> <h3>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与曹操画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驱暑,还 可以作为一种工艺品。人们可以在扇子上绘画、雕刻多种花鸟山 水人物,或题诗写字,颇为高雅。</h3> <h3>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画扇佳作,如明代 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 恽寿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h3> <h3>杜牧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的 诗句,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唐人王建的《调笑 令》云:"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描写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 心理。</h3> <h3>扇子还可以表现人的某种心理状态。苏东坡用"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之句,描写周瑜的风度。</h3> <h3>扇子也是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道具。《空城计》中诸葛亮羽扇 轻摇,烘托出他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h3> <h3>著名川剧演员阳友 鹤,仅使用折扇的姿态就有70多种。过去相声演员,手里常拿 一把扇子,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h3> <h3>在国外,扇子也有很多趣话。古埃及人早会用棕榈叶做一人多高的扇子,主要供贵族和奴隶主使用,由身强力壮的奴隶打 扇。以后,扇子被看成权贵的象征,扇子越大,坐在扇子下面的 人越是显赫。</h3> <h3>在历史上,中国扇子曾流传日本、欧美等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扇子生产以至宫廷礼仪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元9世纪,日本人发明了小巧玲拢的折扇,他们 把折扇看成能带来幸福的祥物。</h3> <h3>欧洲从16世纪中期开始,折扇 在宫廷和仕女界大受青睐。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不拿扇子的女士 犹如不佩剑的男子。"可见扇子和剑在当时上流社会风行之盛。</h3> <h3>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扇子的功用正不断地由电风扇和空调设备来完成,然而人们始终没有也许永远不会丢 弃和忘却扇子。</h3> <h3>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蔚成独具中国扇风格的奇观,是民族传统文物中的艺术瑰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