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张车票,载我去了远方。</h3><h3> 走进贵州如同走进了另一个天地,上山看云下山看水。有山无水,山便失了几许灵气;有水无山,水便减了几分气势。造物主眷恋这片土地,让这片土地山水兼得。而且山是奇妙灵秀的;水是至清至纯的,如同置身于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中。</h3> <h3> 西江千户苗寨</h3><h3> 还未近到景区大门,远远地,悠扬的芦笙飘过来,像一道清凉的风,拂去了满身疲倦。此时,正是上午九时,景区大门外游人如织,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扛着包,挂着相机,穿着各色行装,汇聚而来。</h3> <h3> </h3><h3> 宽敞的坝子里,苗寨的阿公阿婆,分立两旁,穿着盛装,头戴佩饰,吹着长长的芦笙,载歌载舞,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中间是美丽婀娜的苗女,浅笑如月,一身银饰,莹光闪闪,环珮叮咚,站在一致摆放着米酒的桌前,不时随着芦笙的节奏摆曳如花。</h3> <h3> 爱美是人之天性,无关年龄,无关种族。而苗族,是一个更加热爱美丽的民族。苗家人的美,体现在她们复繁的银饰上,也体现在她们精心绣制的衣物上。</h3> <h3> 后来得知,这是苗寨最为盛行和最有特征的一种迎宾方法,俗称拦门酒。兴趣浓的,会走上前去,喝一杯这甜甜糯糯的拦门酒,咽喉瞬间有清凉的细流滑过。更多的人,找准各个角度,拍下这欢庆热烈的场面,定格苗寨别样风情的美。</h3> <h3>我在贵州等你,为你斟一杯高山流水。你喝的是酒,我看的是你。</h3> <h3> 苗寨,敞开天,敞开地,敞开怀。用歌声,用舞蹈,用美食,用真情,接纳着南来北往的人。苗族被誉为“歌的世界,舞的海洋”。自古苗家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苗家人,摆起了长桌宴,跳起了欢快的苗家舞,芦笙响彻寨头寨尾,山歌绕遍了寨子。</h3> <h3> 邂逅最可爱的苗家老太,打动人心可以是婀娜的阿妹,也可以是你淳朴俏皮的笑容。</h3> <h3> 薄雾笼罩着寨子,阳光将木头房子渡成金色,鸡鸣狗吠,日光下的苗寨是另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生动活泼,自然纯粹。<h3> 沿寨子顺山向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清那些吊脚楼,连绵成片,房前屋后翠竹点缀,红花绿叶安然呼吸。孩子穿这家,过那家。老人依着门楣,静静地喝着手中茶,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h3><h3> 吊脚楼借山势向两边展开,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户户紧邻,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阳光照射下一片金黄。这里,处处弥漫着烟火气息。一座座吊脚楼,流淌着苗家人的幸福与喜悦。</h3></h3> <h3> 西江苗寨,一卷如幻如梦如诗的水墨画卷,一个民族陈酿千年的圣地,一座宁静而朴素的古老村落。西江苗寨,苗家世世代代,用心绘制的家园。不管粗狂还是细腻,抬手握腕间无不透着古老的文明与沧桑,犹如一朵瑰丽的花,镶在这大山深处。</h3><h3> 看吧,那一座座木质小楼,透着岁月晶透的光,浸着时光的琥珀香。在这个群山掩映的地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苗家人,它们是苗家人的魂,是苗家人的根。</h3> <h3> 漫步小七孔<h3> 小七孔景区面积不大,宽约一公里,长不到二十公里,但遍布着熔洞,森林,湖泊,瀑布,怪石, 树扎根于水,石拥抱着树,层出不穷,玲珑秀丽。小七孔桥长25米,宽4米,拱高4米,桥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古色古香的桥下绿的让人心醉的涵碧泽。两岸古木参天,巨大的虬枝沿桥伸展,苑如一把把巨伞伸向桥头,河中。</h3></h3> <h3> 小七孔印象最深的是六十八级瀑布,层层叠叠的瀑布,或缓或急,或弯或直,水面时宽时窄,时高时低,水流时而急促狂泻,时而平坦舒缓,形态万千。那些一不小心生在在水中孤寂的枯树,扭曲着自己皱巴巴的的躯干横躺在水中。在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树的根部已断裂并腐烂着,可树却依旧张牙舞爪暴露着自己的筋骨。枯树的旁边长出了一簇簇清新的兰草,一片片长长的兰草叶在阳光下跳动着青春的姿态,倒影在水中的青春是那么显眼,又让水有多了几分活力和灿烂。</h3> <h3> 一路欣赏高山流水,绿树红花,泉呜瀑响。此刻,仿佛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就在眼前,更觉诗意盎然。</h3> <h3> 游人在水中漫步,寻找瀑布的源头。孩子们在水中嬉戏,鱼儿在脚下穿梭来往,两侧溶树上老藤相互缠绕,枝繁叶茂,染绿了水,并把白云藏在了绿叶间。漫步在满眼绿色中不时传出阵阵笑语欢声。在这里只要用心聆听就能听见风亲切的呼唤声,流水温柔的潺潺声。更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山的纯朴、水的包容、人的率真,你会发现自己可以与大自然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你会明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才是最靓丽的风景。</h3> <h3> 古镇青岩</h3><h3> 古镇的民居基本都是以石材和木料建成,也有一些是青砖,没有多少现代钢筋混凝土的痕迹。古镇的大多数墙壁、巷子基本就是用石块或石板堆砌而成,有些看不到任何的粘合材料,有些即使有粘合材料的,也是古代传统的细沙和石灰、桐油、泥土等粘合而成。据说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粘合材料甚至于会用上红糖、豆浆和糯米浆等比较粘稠的食材,不知道青岩古镇的建筑上有没有这些东西。我想,这个古镇之所以叫青岩,应该与满眼的青石板、青石块、青石条有关吧。</h3> <h3>贵州的青石,是青岩古镇的硬度,也是古镇的颜色,更是古镇的名气。</h3> <h3> 偶尔,一个转身,又是另一条巷了。袅袅的香火,城隍庙,送给人们最虔诚的祝愿,保佑有着八方的平安。这里的人们一直用这种古老又传统的方式,祭奠着先人,也祝福着后代。在这庙里,又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菩萨,他掌控着我们一生的命运。</h3> <h3> 我迷失在你纵横的石板街道上,却不担心走失。东走走,西逛逛,到处都是熟悉的特产和旅游小商品。随街的小吃,卤猪脚、鸡辣角、玫瑰糖还有好多好多的血豆腐、干豇豆和水腌菜,那街道两旁的木门和石墙,似乎都是在从容地给我们展示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我们似曾相识却早已望尘莫及的生活。</h3> <h3>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就一高处,找一坎石阶坐下,呆呆的,什么都没有想,什么都可以不用想,只是坐着,坐在一个除非是你自己就再没有打扰的地方。眼前的人群在不紧不慢地熙熙攘攘,嬉戏着的小孩子,脸上的表情很可爱,可以让你看出很多的美好来。风自由地吹着,来来去去的,偶会带来一阵阵食物的香味,提醒着你别担心,虽然你已心猿意马,依然身在人间。</h3> <h3> 阳光下,身影长长地拖映在石板路上,或单或双,或远或近,重重叠叠,疏疏离离。喧嚣声渐渐静下来,我听见自己的脚步敲击石板的声响,是那么和谐而令人愉悦。在不远的城门石牌坊处,传来一些吆喝声,都仿佛是在催促着我,又该回到那个我属于的世界……</h3> <h3> 黔灵山猴趣</h3><h3> 黔灵山,灵猴的天堂。一进公园,就瞧见路边竖有醒目的告示牌,大意是不要近距离接触猕猴,以避免猕猴伤人事件。但一路上,更多的景象和直觉却是游人与猕猴彼此近距离的亲近和友善,完全打消掉我原有的顾虑。遇见的猴儿大多乖巧可爱,似乎比猫狗更通人性。它们见到你一点都不害怕,有时还主动从远处跑过来向你伸手要东西吃,这也许就是一种长期与人类亲近交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要是你的手插进口袋,它一定会在旁边目不转情地町着你的举动,有时还会撒娇地拽着你的手臂不放,直到你掏出手让它看到手里空空,它才悄然走开。而来这里的游客,大多准备好一袋花生或饼干,或是水果,看到猴儿路过,就掷在地上,或递到它们手中,看猕猴吧唧吧咽乞起来的样子甚是有趣。</h3><h3><br></h3> <h3> 自由自在的猕猴们,神态不ー。或大摇大摆从你的身边走过,或在树上悠然地荡着秋千,或蹲坐在石柱上任你拍照,或默默地收下游人递给的食物,更有恩爱的双猴依偎在树干上,深情地望着远方。也有些小猴骑在大猴的背后十分俏皮。幼小的猕猴,总是蜷縮在母猴的怀里,身材如成人的巴掌大小,时不时偷偷地探出脑袋,用大眼晴打量着路过的游人。稍大的猕猴,三五成群追逐嬉戏,咧着嘴,吱吱叫着,有时干脆在路上搏斗较量一番,玩累了,又急窜到树项上或端坐自如,或金钟挂,或攀援跳跃。敏捷轻盈的身姿、高超的技巧,在树与树之间灵活地玩受着属于自已的节目和心情。</h3> <h3> 与之前在动物园里所看到笼中圏养的猴们相比,我更喜欢这群身影自由穿检在山间林间的精灵。动作敏捷,灵性中透出一点野性的美。如果你不肆意去挑它,相信它也绝不会主动来攻击你。你善意地近距离走近它,甚至可以握着它的小手。你也能发现它的眼晴里,透露出一种清澈的眼神,这是从自然界长年所汲取的灵气。黔灵山的野生猕猴是不可多得的生态景观。它们寻觅着自然给予的养分,也似乎默默与游人达成一种和陸相处的共识。它们与飞乌、与山泉、与花草利树木、与露水、与阳光常年力伍,在它们自已的世界里写着它们自已的故事。</h3><h3> </h3><h3><br></h3> <h3> 后记</h3><h3> 对于“净土”与”原生态”,人们常常期许为一种未被侵扰的、未曾改变的文化。然而大多数时候,这是一厢情愿的幻想。</h3><h3> 与其说这样的地方已经不是原生态的净土,不如说,这里在漫长的年代里建立的人与土地的关系,还处在一种更加传统的秩序之中,那种经年累月的小心翼翼相互予取的格局, 暂时未被新世界完全改变,它看起来似乎新旧杂糅、真相难辨,其实时间与空间在这里经历了特殊的压缩集中,形成一种独有的变化节奏。</h3><h3> 这种新旧秩序的交叠与变化,成为今天的黔东南真正的景观。</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