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连队——泰山雷达连

zln

<h3>  八一是军人的节日,作为曾经的军人,此时此刻让我想起四十多年前当兵的日子。泰山顶上ー千多个日夜坚守,艰苦并快乐的连队生活,像电影一幕幕呈现在眼前。芳华不在,青丝染霜,时光虽然已经逝去多年,回忆起来依旧那么清晰。</h3><h3><br></h3> <h1><b>一,初到泰山</b></h1> <h3><br></h3><h3> 七三年国庆节刚过,在结束了军教连长达七个月的报务员培训后,我和江苏籍战友严炳根一起乘火车从新泰楼德奔赴泰安。 </h3><h3><br></h3> <h3>  入伍到部队后,在新兵连集训时就听到团首长讲过泰山连的光荣历史。其中讲到泰山连是全空军条件最为艰苦的连队,全团干部战士都知道泰山连的"一根扁担"精神。在团里提拔的干部中,有不少是从泰山连走出来的。在条件艰苦的连队他们经受了考验和锻炼。新兵连集训结束时决定我到泰山连当报务员。由于没有亲眼见到、亲身体验过,再加上年轻懵懂无知,内心充满着憧景和好奇。</h3><h3><br></h3> <h3>  下了火车举目望去,向往己久的泰山终于出现在眼前。巍峨雄伟气势磅礴,虽然已近深秋,山上还是一片郁郁葱葱。一条蜿蜒曲折的石阶山路,像一条天梯直达南天门。我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泰山,从今天起你将与我日夜相伴,见证我人生的苦与乐! </h3><h3><br></h3> <h3>  出了泰安火车站,乘公交车到"地革委"站下车,(那时泰安还是县城,只有一趟公交车)步行大约半小时到了泰山脚下的"红门"。红门小卖部对面的大院是连队在山下住地和物资存储仓库。走进大院是山东省梆子剧团家属宿舍,往里走住着泰安地区公安处警犬训练基地人员。大院内的台阶下边是泰前派出所。</h3><h3><br></h3> <h3>  由于这两个单位同属公安系统平时比较熟悉,接触中难免有矛盾发生。记得有一年春节刚过,我们正在山下。训犬员家属跑到我们住地给地区公安处打电话报警,称他们住所发现反动标语。我们急忙赶过去想看个究竟。原来是派出所民警搞的恶作剧。</h3><h3><br></h3> <h3>  大院中间是连队在山下的住所。正房是宿舍,大约有六七十平米,里面放着二十来张床,每次一下山就住在这里。正常情况下,连队每周都要下山,要在山下住两晚。两侧是厢房,左边是在山下留守人员值班听电话的地方,右边是仓库。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住地,但很快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院子里零乱不堪,边上放着绑好的担子和还没来得急绑的扁担和麻袋;屋里有的光着膀子躺在床上睡觉,还有的用洗脸盆在擦澡。这难道就是我今后要生活的连队?后来才知道,当时正是运输季节。每年九十月份,营里从各连抽调身体强壮的干部战土支援泰山连,把冬季取暖用的煤和粮食运到山上。进入冬季后,尤其是到了大雪封山时,就可以不用下山了。</h3><h3><br></h3> <h3>  第二天休息一天。上午游岱庙,下午开始为次日登山做准备。在山下等着接我们的是连队丁生高付指导员,六四年入伍的湖北兵。人挺好,态度和蔼可亲。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挑过东西更别说绑挑,只得麻烦付指导员帮忙。第一次挑担,我挑的是自己的背包脸盆衣物和一些简单用品,估计最多不会超过二十斤。</h3><h3><br></h3> <h1><b>二、挑担上山</b></h1> <h3>  泰山雷达站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没有公路,建站时的基建材料、军用物资和两部雷达全部是我的前辈战友们用肩挑(或者抬)上山的。当我亲眼目睹在泰山顶上用石头建起的营房和"雄峙天东"石碑旁的篮球场,面对在空中旋转的雷达天线时无限感慨,对我的战友们肃然起敬。是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无私的情怀,甘于奉献的精神,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換来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h3> <h3>  来到泰山雷达连,首先要过的是挑担关。这是泰山连的干部战士都必须要经受的考验。至今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次挑担上山的情景,想必当时一定十分窘迫。当扁担放在肩膀上的那一刻,怎么都觉得不舒服。和从身旁跃过自己的挑山工相比,找不到那种轻松自如的感觉。毕竟当兵之前自己连水都没挑过。走着走着就被付指导员他们二人甩下很远。快到回马岭了,听到上边有说话声,还以为到达目的地了,心里暗自高兴。结果付指导员告诉我,才走了不到一半的山路,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越往上走肩上的担子越重,两条腿如同灌铅一般,抬不起腿迈不开步。最吃力也是最能考验人的体力、耐力和毅力的当属十八盘了。当地有句顺口溜"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说的是这段山路陡峭险要,这也是上山的最后一道关口。一路上体力已消耗殆尽,汗水早已浸湿衣裳。到了十八盘几乎是每上一层台阶就要停下来抬起头望望南天门,看看距离是不是又近了些。当时真的是欲罢不能欲哭无泪。好不容易到了南天门下的升仙坊,山上的战友来接挑了。当扁担从我肩膀上接走的那一刻,真的是名符其实的如释重负。当时我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当兵几年一直呆在山上。 &nbsp;</h3><h3>&nbsp;&nbsp; </h3><h3><br></h3> <h3>  泰山连有个光荣传统,无论是干部战士,不管是出自何种原因,是出差回来还是探亲归队,没有一个人不是挑担上山的。这也体现出部队官兵一致,艰苦条件下人人平等。挑担没有硬性规定,能挑多少挑多少。到连队一段时间后,在战友们的影响带动下,逐渐适应了连队生活,学会了绑担,学会了上山时挑着担子换肩,学会了上山走之字步,理解了上山"不怕慢,就怕站"的道理,到后来长时间不下山反倒不适应了,九、十月份冬季运输,每天一趟挑担上山没有感到身体有多累。这就是说在困难面前意志和勇气多么重要。</h3> <h3>  艰苦困难的环境下,最能体现出战友之间的友谊和兄弟之情。在挑担上山的路上,常常会出现走的快、体力好的战友把自己挑的担子放下,回来接落在后面的战友的场面。在泰山连,我曾经多次感受过这种温暖。以至于在复员多年后,再次和当年在泰山连共同生活过的战友相聚时,仍旧不忘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是他们的关心和帮助,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也让我感受到战友之间的纯真友谊。</h3><h3><br></h3> <h3>  泰山的艰苦环境不但是对身体的磨炼,也是对思想意志的考验。泰山地处风景区,在上山路上经常碰到逛山的人群。尤其是七四年的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不少到曲阜的参观者顺道到泰山旅游,所以在挑担上山的路上总能遇到素质不尽相同的游客。多数游客看到我们挑担子上山,投来赞许的目光。交谈中当知道我们是天津兵后更是对我们称赞不已。甚至有的游客接过担子帮我们挑上一程,好让我们稍事休息一下。但是,也有个別游客不怀好意,对我们冷嘲热讽。居然有人问我们挑一趟给多少钱;还有人看见我们穿着军装挑担,怀疑我们是犯了错误的军人,是到这里劳改来了。听到这些议论,刚开始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曾经有一次挑担上山,遇到了几个逛山的青年男女,他们竟然口出不逊,冲着我们嘲笑着一齐喊"鸡蛋重、鸭蛋重……",这次真把我们战友给激怒了,对他们爆开粗口。没料到这伙人是有来历有背景的,下山后到军区告了一状。没过多久军区还真派来了工作组到连队调查了解情况。我们指导员义正言辞据理力争说服了工作组,坚定的维护了战士们的尊严。</h3> <h3>  泰山顶上不仅有雷达连队驻守,还有地区招待所、气象站、电视转播站以及玉皇顶小卖部等几家。他们在生活上工作上以及生意上的物质所需,全部由挑山工提供劳务。现代作家冯骥才先生撰写的散文《挑山工》是篇非常精典的作品。文中通过对泰山挑山工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从挑担的姿式、坚毅的眼神和挑担上山时有如折尺般的步伐,再到与挑山工简单而富有哲理的对话,呕歌了不屈不挠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四十多年前,泰山连的弟兄们挑着担子淌着汗水,沿着陡峭的山路一步一个脚印的拾级而上,凭的就是这种精神。所不同的是,他们心中有理想,肩上有使命,体现出来的是军人的风骨和担当。</h3><h3><br></h3> <h1><b>三、连队生活</b></h1> <h3>  到达泰山南天门,经天街,穿过碧霞祠,在唐摩崖(大观峰)上面有一条小路,顺着这条小路就到了我们连队的驻地。小路的上面是篮球场,再往上走,就是泰山极顶一一玉皇顶。营区内是两排石头砌成的营房,下边有新建的蓄水池和一口水井。我到连队时,蓄水池建成后还没开始蓄水。那时水井已经干涸,很长时间山上没有水,每天挑着水桶,四处寻找水源。最远的地方曾经下到距离山顶三分之一远的朝阳洞挑水,一次往返要好几个小时。一直持续到七四年下半年雨季过后才结束漫山找水的历史。营房上面,与玉皇顶高度几乎持平的是雷达操作室。每天不分昼夜,操纵员在上边值班坚守。看着雷达天线在转动,就知道战友们在执行任务。</h3><h3><br></h3> <h3>  清晨,指挥室的铃声代替了起床号。集合,验枪,列队出操是每天早上的固定科目。早饭后如果不是值班和全连集中学习开会,就是军事训练。报务员训练的内容是收发报。报务班班长是六九年上海兵陈锦梁。我到连队后是他带我一起值班,熟悉电台业务,告诉我值班时的注意事项,直到我能独立值班。六八年入伍的浙江兵李玉斌,我到连队时他爱人正在部队探亲,还抽时间帮助连里的战友们洗衣服和拆洗被子。七0年江西兵胡水龙,七一年湖南兵罗翻初、刘正凡,接下来是和我同年入伍的江苏兵严炳根。除了班长是来自上海的城市兵,其他人都是来自农村。别看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开会发言时每个人都能长篇大论。我想这应该得益于那个突出政治的年代。每次上山,他们挑起担来轻轻松松。湖南兵刘正凡,个子不高身材削瘦,每次上山至少能挑上六七十斤。在泰山连,报务员当中发报最好的要属张敬波台长了(六八年吉林兵)。在整个雷达十七团也是数的上的发报好手。张台长还曾经到军教连担任过教员。听张台长发报真的是一种享受。音调清脆,速度平稳,大小间隔均匀。张台长调走后调来了杨旦芳台长(六九年上海兵),收发报也相当有水平。记得去年12月份白团长在"永不消失的电波"战友微信群里转发的20组电报录音,扬台长在时隔多年后竟能准确无误的抄收下来,着实令人钦佩。</h3><h3>&nbsp;</h3><h3><br></h3> <h3>  在泰山连,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指挥排吕政排长(六八年吉林兵)。我到连队时吕排长被抽调到了济空农场劳动,几个月后回到连队。初次见面,吕排长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文质彬彬的外表,说话聊天时的儒雅风度,像老大哥一样总是那么和蔼可亲。那时候我们住在同一宿舍,有说不完的话,熄灯后还聊起来没完没了。泰山分别后,最后一次见面是吕排长从部队转业时路经天津,我们在天津"狗不理"相聚,然后又依依惜别。一晃将近四十年过去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了互联网,我们又能在微信上相见了。看到吕排长和迟老师夫妇在朋友圈发的在国内和国外旅游时的照片,见到他们充满阳光的心态、健康的体魄和享受生活的快乐,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和喝彩!祝愿吕排长和迟老师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nbsp;&nbsp;&nbsp; </h3><h3><br></h3> <h3>  泰山顶上的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那个时候连队的伙食标准每天每人五角五分,一日三餐鱼肉很少见到,和现在的生活无法相比。早饭是二米饭就咸菜,好的时候加上一盘炸花生米。所謂二米饭就是小米大米合在一起的米饭。开始吃时还觉得新鲜,后来越吃越难吃,有种拉嗓子的感觉。中午和晚饭是馒头米饭,炒土豆片或者熬萝卜熬白菜。到了冬天,熬冻白菜的味道太难吃了,大家就盼着连队改善伙食。改善伙食就是包饺子、蒸包子、炸油条。吃完后我们偷愉摸摸带回来放到自己的挎包里留着慢慢享用。有一次全连开会,炊事班长张忠样(六九年上海兵)发言时对天津兵往回拿物提出意见。我们在底下暗自发笑,没有人站出来反驳,的确是我们做的不好。一年当中,春节、八一、国庆节、老兵复员几大节日,全连会餐。山顶上有连队自己养的猪,每到节日杀猪喝酒好不热闹。有一年八一,聚餐后轮到我值班。进到指挥室耳机扣在头上后,酒劲一上来迷迷糊糊就睡着了。晚上八点刚过,电话铃声把我惊醒。接听电话后,电话那边质问我为什么不和指挥所联络。(电台规定双点联络)我吓出一身冷汗,连声说对不起。庆幸的是当时没有情況发生。从那以后值班时再也不敢大意了。</h3><h3><br></h3> <h3>  当年之所以在泰山顶上建雷达站,是为防止美国的p2v低空侦察机的入侵和捣乱。随着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日趋缓和。几年来连队的战备任务似乎不是很紧张。唯有一次上级命令泰山连进入一等战备。七四年年初,八大军区司令员换防。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德志和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曾司令到了后要乘直升机视察泰山雷达连。当时连队奉命进入一等战备,加强班上岗。济南军区、雷达兵部、团营各级领导齐聚泰山坐阵指挥,操纵员分分秒秒上报搜索到的目标情报。突然间山下打来电话,山上能见度低,曾司令的飞机无法降落,已经降落在泰安体育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那边飞机已经降落,这边操纵员还在不停地上报目标。后来分析雷达搜索到的目标可能是火车不是飞机。</h3> <h3>  泰山顶上一年四季最好的时光莫过于春天和夏天。漫山翠绿,潺潺流水,松涛阵阵,游人如织。当你挑担上山时,欣赏到如此美景,脚下登山的步伐也觉轻松。如果说有不如意的时候,就是十天半个月的阴天拉雾。在山下往天上看乌云密布,从山上往下看云海飄浮如同生活在仙境。由于多日不见阳光湿度大,宿舍的墙壁上淌着水珠。一旦天气放晴,树与树之间拴上背包带晒满了被褥。最不好过的是 冬天。泰山顶上的冬天来的早春天到的迟。五月中旬还没脱棉衣。刚一入冬,连里就安排大家到后石坞砍柴,一去就是好几个小时。三九隆冬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出操时风沙打在脸上感到隐隐作痛。</h3><h3><br></h3> <h3>  报务员不用站岗但要值夜班。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当兵不站二三岗。值班也不愿值二三班。第二班熄灯后刚要睡着就到点该接班了,值完班前半夜就"交待了";第三班,下班后钻进被窝时手脚冰凉还没暖过来就该起床了。如果下山住在山下几十平米的房间里感觉持别的冷。那时我由于身材瘦小,和张德占、张哲友、罗宝琨都曾经合盖过一床被子相互取暖。</h3><h3><br></h3> <h3>  七五年一月召开四届人大,正赶上山上下大雪,邮递员不能把报纸和信件送上山。为了及时了解国家大事,连里決定让在山下看家的战士把报纸和信件送到中天门,我不值班就派我去接。好大的一场雪。山上白雪皑皑,到处银装素裹,每层石阶都铺上厚厚的一层积雪。我小心翼翼的踩着石阶踏着积雪朝山下走。刚刚下到十八盘还没到朝阳洞,一脚没踩好顺着石阶滑下十多米远。幸亏穿着棉衣棉裤身体才没有大碍。接下来就更加小心了,回到连队时已经是傍晚时分。 &nbsp;</h3><h3><br></h3> <h3>  在泰山连,天津兵有张哲友、罗宝琨、李津平、刘金海、张德占和我,如果再加上早先调走的李克明和后来调来的卫生员刘长杰一共八个人。我们这些天津兵,从小在城市长大,没吃过苦,没受过累。面对泰山的艰苦环境,对我们身心都是严峻考验。当年在南天门下的升仙坊,有游人用墨和石灰分别写下这样两句话至今我还记的。一句是"穷无水乱石头,乌七八糟没看头";另一句是"天生泰山五岳尊,引来世人万古游"。两种心态看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面对艰苦环境,我们这些天津兵没有沮丧,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阳光的心态经受住了考验,坚守到最后。戈金明副指导员在微信群里和大家交流时说到,回想起当年泰山连所处的艰苦环境感慨颇多。在那种条件下你们能够坚持下来都是好样的。 &nbsp;&nbsp;&nbsp; </h3><h3>&nbsp;</h3><h3><br></h3> <h3>  回忆当年的泰山连,更加怀念已故的刘殿杰指导员。指导员人品好有责任感,关心战友,忠于职守。每次挑担上山他都是走在最后。并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挑不动,而是想到一旦有人落在后面遇到困难出现意外时能及时给予帮助。战士们遇到困难有思想问题时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有一年年底,连里工作比较多,要准备连队年终总结,还要做好老兵复员工作。老兵复员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 很强的工作,关系到连队的稳定。正在这时指导员小孩生病了。家住聊城的指导员家属几次打电话发电报催他回去,指导员始终没有回去。后来指导员家属寄来一封信,指导员让李玉明付连长读给在场的战友们听。信中字里行间表达着对指导员的不满。在家庭和事业发生冲突时,选择了为了大家舍弃小家。这就是指导员作为ー名基层连队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刘殿杰指导员不幸英年早逝,使泰山连的 战友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好兄长。 </h3><h3><br></h3> <h3>  董良兴连长,戈金明付指导员都是在我以后调到泰山连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六八年兵,都爱打篮球。在泰山顶篮球场上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英姿。戈金明付指导员还是我的天津老乡。最近才知道,他是京剧资深票友,对于马派颇有心得。经常参加马派票友演唱会,演唱韵味十足。分别多年后,互联网又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现在"泰山战友"微信群里,除了天津战友外,吕排长,戈付指导员,董连长,张台长都在群里。欢迎更多的泰山连老战友加入。</h3><h3><br></h3> <h3>  在泰山连的几年里,见到最大的首长是当时的空军付司令抗美援朝英雄张积慧。当年他来泰山视察时我在连部参与接待。张付司令和我握过手后操着胶东口音问我,"小同志家是什么地方的"?我连忙回答说我家是天津的。"天津北京好地方",张付司令接着说了句。随后在连部召开了座谈会。后来才知道,张付司令到泰山考察是为安装一部先进雷达选址。泰山因为交通不便最终未被选中。这也决定了泰山雷达连的命运。几个月后七六年的5月23日泰山雷达连奉命撤销(我是在这天离开泰山的)。一个有着"一根扁担精神"光荣传统的连队走进了历史。</h3><h3><br></h3> <h1><b>四、后记</b></h1> <h3>  泰山顶上还有济空的另外一个单位通讯团中继站。已经记不清是哪年上山的(七四年抑或七五年)。第一任站长陈克伟(七一年浙江兵),文质彬彬,精明干炼,重感情,讲义气。在泰山的那段时间我们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只要是他和我们连一起下山就一定会约上我,然后一起上街再一起上山。真的要感谢泰山之缘。七七年我复员时他向通讯团领导请假特意从泰山赶到济南送我。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我们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他结婚和女儿出生都曾写信告我。后来空军指挥学院毕业后调到空军通讯部。北京天津距离近了,我有机会几次去北京看他。一起吃顿饭玩上一天。八五年后的某天,他从北京专程到天津来,我还陪他游了水上公园。2007年我和德占兄去北京看他,他特意在北京饭店请我们吃自助餐。送给我们每人一套空军建军五十六周年邮票纪念册。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2008年五月我出差去北京,办完事后再打电话给他始终没有接通。电话打到家里,他爱人邹大夫告诉我,几天前他已调到成都军区空军任付参谋长。再后来从网上看到他的信息,又调到广州军区空军任付参谋长并且已晋升少将。军改后改任南方战区空军付参谋长。十年没见了,真的十分想念。相信有缘之人必有相见之时。 &nbsp;&nbsp;&nbsp; </h3><h3><br></h3> <h3>  离开泰山整整42年了。一干多个日日夜夜,酸甜苦辣的过往,不时的在心中徘徊。终于下定決心把支离破碎的记忆编织起来。没有豪言壮语,铿锵誓言。只是对离别久远的那段历史平静的回忆。当我着手写这篇回忆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登上了泰山,回到了连队,感受到了青春的气息。人生有了当兵的历史,那将是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曾穿过军装,那是难忘时光。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八一佳节,胸中掀起波浪。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曾穿过军装,驻守泰山顶上。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守卫祖国篮天,电波伴我站岗。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曾穿过军装,清晨列队操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迎着天边朝霞,倾听松涛鸣响。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曾穿过军装,连队与家一样。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友兄弟和睦,营房笑声朗朗。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曾穿过军装,扁担挑在肩上。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任凭艰难困苦,军人使命不忘。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曾穿过军装,已经成为过往。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牢记当兵历史,那是一生辉煌。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