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7月25日,我们宿迁教研培训团来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多媒体教室,简短开幕式后,第一场报告是上海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姚晓春教授。题为《教研员能为新课改做什么》。</h3><h3> 据说,姚教授是江苏常州人,早年就读华东师范大学,先后任上海市某区小学科学教研员,中学校长,区中学科学教研员,现任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仍至力于"教学教研的实践研究",对中小学一线教学、中小学教研员工作有切身体会,对新课改及教研员在新课改中能做什么有独特思考,业界影响深远,三个小时的报告,深入浅出,使我们深受启发……</h3><h3><br /></h3> <h3> 姚教授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现代学习观",从学习者的地位、知识的建构性、基于经验的教学、围绕大观点开展教学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对现代学习观的理解。</h3> <h3> 其次要我们要明晰"影响学习的因素",他担出:学生已有经验、教学的逻辑、学习者的参与情况都严重影响、制约着学习的深度与效度……</h3> <h3> 教授还特别提出他对教学的建议,并并详细诠释了他自己独创的见解!</h3><h3> 经验、逻辑、参与都要在"学习任务"中融合,通过"践、对话"完成知识的建构学习!</h3> <h3>姚教授的报告有很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站位高,定位准。但在具体的报告过程中,回避了艰涩的理论论述,而是以大量教学、生活中的鲜活案例,以小博大,以简驭繁,使我们从生活、教学案例中领悟深澳的教学原理!</h3> <h3>报告最后:教授指出教研员在课改中通能做战的什么?姚教授自己长期从事基层教研员工作,体会很深。指出,尽管基层教研环境很特别,但作为专业、专职教研员还可有所作为:一是要加强主题设计,二是寻找工作抓手,三是合作与借鉴,在跨学科、跨学段方面做点研究……</h3> <h3>三个小时滔滔不绝,洋洋万言,尽管报告者极力深入浅出,以案说法;尽管听众也并非白丁,但还是感觉疲惫难支,更严重的是消化不良,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晚上回来,回味白天的报告,透过迷雾,似乎能看见点什么,但还是难以清晰……</h3> <h3>走进"华东师范大学"这一教育圣殿,聆听专家报告,面对我们的教研现实,回顾过去的忙忙乱乱,不得不良多感叹……</h3> <h3> 作为基层教研员,是准一线教研人员……我们和姚晓春都有差不多工作环境,都曾面对着差不多的人和事,唯有准确定位,把握方向,紧抓重点,长期坚持,方可有所作为!</h3><h3> 教研员是教研专业的人员,不是机关办事员,不能把杂务当主业,而应尽力回归正位,认真、务实组织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尤其是在新课改革"高喊难定"从上到下"不知所措",一线教师更是"一遍茫然"的当下,教研员更当秉持"求实创造"精神,有所作为!</h3><h3> 2018年7月25日晚于万怡酒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