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临宋画《朱云折槛图》

张耀来

<h3>  今年夏日津门格外炎热,酷暑难耐,无心作为,又不堪寂寞,翻阅画册解闷。赏《朱云折槛图》许久,观其造型之精准,线条之遒劲,色彩之鲜明,可谓精妙至极!不愧为宋画顶峰之作!悲鸿先生曾评价此画为"中国艺术品中一奇"、"举吾国古今任何高手之任何画幅俱难与之并论"。品味之余又有了动笔临摹之企图,边临边赏,边消暑。</h3> <h3>《朱云折槛图》 (宋)佚名 绢本设色画 &nbsp;133cmx76cm 徐悲鸿纪念馆藏</h3> <h3>  这幅画讲述了朱云折槛的故事。故事典出《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列传·朱云》。汉槐里令朱云朝见成帝时,请赐剑以斩佞臣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命将朱云拉下斩首。云攀殿槛,抗声不止,槛为之折。经大臣劝解,云始得免。后修槛时,成帝命保留折槛原貌,以表彰直谏之臣。</h3> <h3>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徐悲鸿先生于1950年获得此画,十分欣赏喜爱并专门撰写了题跋,还在画作左下角钤了"悲鸿生命""八十七神仙同居"等数枚印。</h3> <h3>徐悲鸿题跋:</h3><h3> 此幅曾入多种著录,实是北宋人华贵手迹,放宫藏。另一本章法全同,但逊其高古之趣。此幅不知何时何故致画中直断将槛柱损坏。迨1950(年)入吾手,乃为之重装,移正并属黄君懋忱捕笔。就画而言,诚为中国艺术品中一奇,其朱云与力士挣扎部分之妙,举吾国古今任何高手之任何画幅俱难与之并论,此不待著录考证,始重其声价也。吾八十七神仙卷宣达雍和肃穆韵律,此则传抗争紧张情绪,而此二奇并归吾典守,为吾精神之慰藉,自谓深幸已。</h3><h3>庚寅重阳,悲鸿。<br /></h3> <h3>  线条在中国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单独存在,成为一种表现形式——白描。也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画是线的艺术,怎么才能理解中国画意境的线条呢?我认为首先要去多读读中国历代经典白描的作品,从中慢慢体会其真谛。 "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此话讲得很到位,尤其对中国画不甚了解或初学者来说是十分重要。<br></h3> <h3>  谈到线条,我们一定会想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唐朝画家吴道子,被后人尊称为“画圣”,他善于将复杂形态提炼概括,把形体起伏、转折,归纳成为极简“线”。所绘人物造型严谨,即概括又丰富传神,善用状如兰叶线条表现衣褶,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开一代先河。至五代两宋,吴道子的继承者不乏其人,如高益、高文进、武宗元等。而集大成者当属李公麟也!他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史实、释道、士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真谛,<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造型准确,神态飞动,</span>运笔如行云流水,有继承又有创新,自成一家。</h3> <h3>  观宋画,从中能体会到宋人画家崇尚自然,对自然物象穷尽其理、严谨求实、凝笃精神。能体会到宋人作画时心平气和,静心滤照,胸有成竹。对物象刻画精工细致、画面宁静肃穆,没有一点燥气,使人舒意、畅神。</h3><h3> 如能有了这样的心态再去练习线描是不是能稳重些呢?<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