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观前街 ——绿豆糕、端午以及父亲节(三)

夜船吹笛雨潇潇

<h3>  从拙政园南门出来,已是下午3:50,虽然狮子林离这里只有200米远,但狮子林4:30就要闭园,权衡后放弃了原先游狮子林的计划。</h3> <h3>  这是上一回我去拍的照。</h3> <h3>  拙政园南门外是一条靠水而建的步行小街,照图往东走约500米就到了平江路。</h3> <h3>  平江路建有800年历史了,街长1600米,我们先到达到端口即东北街这里是尾端,平江路头是连着干将路的。而干将路在苏州确实是条干道,可以说横贯苏州城东西。起于宋代的平江路,当时是苏州东半城的干道。宋元时期苏州就又名平江,而后来平江只是一个区,2012年老城的平江、阊门、沧浪三个区合并为姑苏区,从此关于平江在苏州只剩下这条路了。</h3> <h3>  从平江路尾进入不久,看到这个支巷——丁香巷。与戴望舒笔下的《雨巷》究竟有无关联,百度一下,众说纷纭。我倒希望就是了,因为如果有这样一个悠长、寂寥的雨巷,有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我想苏州再合适不过了。然而,那只是我的愿望而已。</h3> <h3>  平江路依水而建,水街相依,修旧如旧。古木苍天,粉墙黛瓦木柱。小家小店的姑苏风情,丝绸、旗袍、花木、器玩,到处是叫卖苏州老酸奶、牛轧糖,还有不绝于耳的评弹和昆曲。</h3> <h3>  北端先是扁担差不多那么窄的一段街,后来才稍宽阔些,让人想起字面意义上的宽窄巷子,后来仔细一看还真就叫“宽窄巷子”。平江历来人就不少,节日的傍晚自然人更多,接连看到不少西北欧模样的人。</h3> <h3>  这次与我以往夜游所见不同的是多了几家乐奏,增强了老街的韵律之美。</h3> <h3>  这位竖笛小哥哥吹奏《凉凉》。我听儿子说这是竖笛吹奏最简单一首曲子。</h3> <h3>  这位拍非洲鼓的小姐姐好像是个学徒,这样子是模仿丽江小倩吧,看门口的招牌“遇见,就是最好的安排”应即为此意了。如此平江路已在融入外来元素了。</h3> <h3>  我倒更专注老苏州的样子。游古街自然是要看这个城市原有的古老的气质。</h3> <h3>  老奶奶席地而坐,叫卖茉莉、白兰、栀子,都是白色的又都香味浓郁的花。一位妈妈给孩子买了两朵斜插头上,我以为这位妈妈买的是姑苏风韵,也是孩子美学的开蒙。我就手给奶奶拍照,也想起小时候外婆在花香的时候在院子里侍弄花儿的样子,也是这般慈祥。</h3> <h3>  南北走向的平江路上有若干条与之垂直的路,我曾走过几条,或长或短,都是依水而修,一律有桥有亭。总有半路休息的人。这条岔路往东不远应该就是昆曲博物馆,苏州的,世界的也就这一个,不是每天开。上次一个晚上我到了该馆门口,被边上打羽毛球的邻居告知下午五点关门、晚上不开、周一全天闭馆。这次我原本要进去的,可同行几位已饥肠辘辘,尽管一路上吃了几味苏式美食了,可还是饿的不行,我也就没坚持去博物馆了。</h3> <h3>  也就走马观花看看了。</h3> <h3>  同行几个实在饿得不行,我就承诺今天吃顿好的,可以边吃边唱的那种,如此多少增强了点抵抗力。于是就势在“猫的天空之城”滞留了会儿。</h3> <h3>  终于到了“洪登记”</h3> <h3>  边吃边唱之所,有些小资,有些旧社会的样子,可见姨娘和妻、孩子都也欢快,似乎有些意义。我以为这一顿我们吃到了苏州味道。</h3> <h3>  华灯初上,夜色中的平江静美,房子,树和水,被光油上了彩,赋予夜以朝气。</h3> <h3>  据说此井与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有关。</h3> <h3>  平江旧图。</h3> <h3>  平江公交站,姑苏是雅致的,处处皆是。苏州只有一个平江,世界只有一个苏州。</h3> <h3>  至于观前街,因之前微信已有涉及,此不赘述。游完在观前街口即察院场乘地铁四站到苏州站,十来分钟回到无锡,又半小时返澄,愉快结束那次小长假的半日之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