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神奇的库布其沙漠一一大自然的造化,人世间的奇迹一一相机手机随拍

杨扬

<h1>7日5日一8日,有机会到位于库布其沙漠腑地的七星湖沙漠酒店参加会议。期间及会议间隙,在下塌酒店周边,随走随拍,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赞叹人类的坚毅与执着:人定胜天!</h1> <h1>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处在黄河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因此得名。 古称“库结沙”、“破讷沙”,亦作“普纳沙”。 库布齐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约占61%,长400公里,宽50公里,沙丘高10-60米,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内蒙古三旗。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 <br></h1> <h1> 2015年7月28日,中国第七大沙漠1\3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中国大力发展沙漠经济治理模式获得世界标本意义,中国亿利资源集团与埃及SEKEM同时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颁发的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中国亿利集团还成功创办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br></h1> <h1>据《诗经》记载,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库布其草原上就出现了朔方古城。当时,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绿茵冉冉、牛羊成群。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俨犹、戎狄、匈奴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h1><h3><br></h3><h1>自商代后期至战国,气候变得干冷多风,使沙源裸露,并提供了动力条件。因此,可以说,库布其沙漠应是在此期间形成的。这一时期古文化遗址和遗物的罕见,也说明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是很恶劣的。</h1> <h1>库布其沙漠地区,虽然在白泥窑文化、庙子沟文化期遗址较少,但到了阿善文化及其之后的永兴店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开沟文化期,遗址却是很多的,反映了人口也有一定数量,它对于库布其沙漠的形成,自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h1><h1>数千年来,库布其一直为干冷多风的气候所苦,也承受着历朝历代的过度垦牧与战火兵燹。400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这里战乱不断,加之无节制、无约束的放垦开荒,大大加重了土地的荒漠化,大片的良田变成荒漠,朔方城也逐渐荒废,被人遗弃,繁华一时的胜景终究湮灭在了漫漫黄沙之中。最终,风沙肆虐,草原沉沦,风采与荣耀随之而逝,水草丰美的宝地退化为了“死亡之海”。</h1> <h1>沙漠里只有两种天气,有风的日子和风停的时光。风沙一步步向四周吞噬仅剩的草场和农田,沙逼人退的悲剧千百年来一直在上演。粗放式的放牧和破坏性的挖掘活动让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h1><h1>过去的库布其沙漠散居着几万农牧民,就像星星洒落在星空一样,在沙丘的深窝里面很难找到,过着最原始的生活。</h1><h1>20世纪80-90年代,冬春狂风肆虐,黄沙漫卷,800公里之外的北京由此饱受沙尘暴之苦。</h1><h1>似可说,库布其沙漠的形成,自然因素是主要的、基本的;社会因素是从属的、辅佐的,只起促进或延缓作用。</h1><h1><br></h1> <h1>在秦汉时期的古文献中,迄今尚未检到有关库布其沙漠的记录。关于库布其沙漠的最早记载 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据《魏书》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薄骨律镇镇将刁雍在呈交魏廷的奏书中论及薄 骨律镇赴沃野镇的粮运通道状况,谈及早期的库布其沙漠。</h1><h1> 当时,薄骨律镇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 区吴忠市西北古城湾附近、古黄河的河心洲上,沃野镇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北部的乌 梁素海北侧、苏独伦乡根子场村之正南,两座镇城间的陆路交通线呈现自西南往东北方向。 刁雍 在奏书中写道:“臣镇(笔者按指薄骨律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 今载谷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致滞陷。又,谷在河西,转至沃野,越渡大河……”。<br></h1> <h1>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也保存着早期库布其沙漠的资料。郦道元在《水经 注·河水三》中写道:“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 故《广志》曰: ‘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音义》之僻也”。郦道元生于北魏皇兴四年(470年)、 被害于孝昌三年(527年)。其著作《水经注》成书年月自然在卒年之前,略当魏宣武帝景明元年至 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00~527年)。(靳生禾著《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第113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换言之,该书记录的流动沙丘(移沙七所),就是公元六世纪初期的早期库布其沙漠 之状况及位置。<br></h1> <h1>郦道元所谓“南河”即指今黄河河道的大体位置(实际在今河道之南),安 阳县故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南侧。这就表明:“悉沙阜耳,无佗异山”“‘朔方郡其北,移 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的流沙地貌景观分布在“南河”(即今黄河)之南,而这一带正是今杭 锦旗北半部的库布其沙漠之区。 王北辰先生在其论著中曰:“依注可知,当时南河以南全有沙丘, 此系郦道元所亲见,唯不知其范围”。 北魏末年,早期库布其沙漠仍被时人提及,称作“沙塞”。《周书·文帝纪》载:北魏孝武帝 永熙二年(533)宇文泰(黑獭)与贺拔岳讨论关西灵州、夏州形势时,曾说:“公若引军近陇,……西辑氐羌,北抚沙塞,还军长安,匡复魏室,此桓文之举也。” 值得 注意的是,贺拔岳是时驻在平凉,节制灵、夏、泾、秦等关西诸州,此处所谓“沙塞”系指灵、 夏两州北缘的流沙地带——今杭锦旗北部的库布其沙漠,因其东西方向绵延一线,称为屏护灵、 夏两州之“沙塞”,毫不为过。但有的学者认为“他称灵夏一带为‘沙塞’,足证当时(事在 533年)灵、夏之间积沙相连,可以为边塞。<br></h1> <h1>到了公元8 世纪末期,库布其沙漠再度被唐代人所记载,并且被命名为“库结沙”(或作普纳沙、或称破讷沙)。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宰相贾耽在其所记载“从边州入四夷七道”的“夏 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中,记述了库结沙的南部边缘位置、局部分布宽度及其与黄河、湖泉的关 系,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库布其沙漠分布范围之线索。</h1><h1><br></h1><h1>夏州北渡乌水,经贺麟泽、拔利干泽,过沙,次内横铲、沃野泊、长泽、白城,百二十里 至可朱浑水源。……又经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乌那水,经胡洛盐池、纥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库结沙,一曰普纳沙。二十八里过横水;五十九里至什贲城,又十里至宁远镇,又 涉屯根水,五十里至安乐戍。戍在(黄)河西堧,其东堧有古大同城。 今大同城,故永济栅也。 夏州通往大同城的道路在逾越乌那水(今杭锦旗驻地附近的季节性河流——陶勒沟下游河道,清 代称作兔河)后,历经胡洛盐池(今杭锦旗巴彦乌素盐海,亦称哈日芒乃淖尔,清代称锅底池)、 纥伏干泉(今杭锦旗巴彦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之北的无名湖),步行约4 8 唐里而抵库结沙 (早期库布其沙漠)南缘,大体在今巴彦乌素镇吐国伦德勒锁村、名盖格拉村附近;由此向北穿 越库结沙,约步行2 8 唐里而抵横水(今地待考);由横水北行59唐里而抵什贲城(或指为汉代朔 方郡城),再前行1 0 唐里而抵宁远镇(今杭锦旗独贵塔拉镇西北的沙圪堵淖尔村西南)。<br></h1> <h1>宁远镇是 一座军事城镇,踞于屯根水(即唐代黄河南支河道)南岸。据此可推测出,唐德宗贞元年间 (785-805),库结沙(早期库布其沙漠)的南北宽度在此处约为97 唐里。按唐大里约折合540米计算,97唐里约折合为52380米,合今104.76华里,即52.38公里。 它横亘在纥伏干泉(今乌顶布拉村、门根村之北)和宁远镇(今沙圪堵淖尔村西南)之间。 但仍需考证的“库结沙”区域的地名有“横水”、“什贲城”之所在,尚待继续做工作。王北辰认为:横水乃毛布拉格孔兑沟的西侧支流河道,可备一说。 其故河道应在今杭锦旗北部库布其沙区的赛音乌素、迈勒沟至道劳乌素一线之南。 什贲城故址,依其北距宁远镇 10唐里(5.4公里,折10.8华里)反向推算,当在今沙圪堵淖尔村以南约5.4公里以上的沙日召(乌兰敖都)西南; 而从横水北行59唐里抵达什贲城,59唐里约合31860米,即31.860公里(折63.720华里)。 杭锦旗文物工作者在赛音乌素村北方、那林霍拉霍村以东的沙漠中发现一处两汉时期的遗址(暂称作“那林霍拉霍遗址”),恰好处在沙日召(乌兰敖都)西南方位,只因流沙堙埋,遗址面目尚未 查清。因此,那林霍拉霍汉代遗址很可能就是唐代文献记载的什贲故城(汉代朔方郡城)。 若此判断不误,唐代自夏州城北通天德军城的道路必经过此地。 归结起来,依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孝昌三年(527年)前、永熙二年(533年)、唐德宗贞 元年间(785-805)的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简略地勾画库布其沙漠在九世纪初的分布格局如下:西 限黄河、北临黄河南支河道、东达今杭锦旗北部的毛布拉格孔兑沟之西侧、南缘在今杭锦旗巴彦 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至摩仁河下游之北。唐代诗文关于库布其沙漠的描绘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李益在其穿行“河曲”地域途中所作纪行诗多有描述库结沙区 之作。他在《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中,对库结沙(早期库布其沙漠)边缘地貌 景观作了描写。<br></h1> <h1>李益的另一篇《塞北行次度破讷沙》,则直接描述库结沙区的沙漠景象,“眼见风来沙旋移,终 年不省草生时。”一派流沙漫漫、毫无生机之象。而其《早发破讷沙》则咏曰:“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他吟咏的是早期库布其沙漠腹地的地貌景 象,应分布在杭锦旗巴彦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至摩仁河下游之北区域 库布其沙漠东部水分条件较好,属半干旱区;西部降水少,跨入了干旱区。该沙漠区有较好的光、热、水,宜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该沙漠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中、东部雨量较多,西部热量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沟川约10余条,纵流其间,并具有沟长、夏汛冬枯、含沙量大等特点。在流经沙漠的沟川两岸,常有面积不等的沟谷阶地。地下水埋深1~3米,土壤肥力也较高,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景观,形成较优越的小气候条件。西部地表水很少,水源缺乏,仅有沙日摩林河流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中。沙漠西端和北部的地下水受黄河影响,埋深1~3米,水质较好,也在黄河灌区之内。 库布其沙漠地势平坦,多为河漫滩地和黄河阶地,宜于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中、西部条件较差地区 </h1><h3><br></h3> <h1>库布齐沙漠可植树造林、封沙育草,发展小畜。沙漠北部和东西两端紧靠黄河,条件优越。一级阶地与河漫滩高差很小,有的地段黄河水位高出地面约10余米。</h1><h1>近50年以来该区内已建黄河南干渠250公里,引黄灌溉,已建设成为内蒙古重点产粮基地之一。沙漠东部条件较好,当前是防止流沙南侵、北扩和东移,今后应以林为主,采取乔、灌、草结合,以灌为主;带网结合以带为主;带间空地进行育草种草;对半固定沙地,可采取飞播牧草,缩小沙丘流动范围。</h1><h1>畜牧业生产要以小畜为主,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做好天然草场的保护,适度利用,重点建设,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把封沙育林、种草和提高植被覆盖率,作为该地区长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对南缘北坡产生径流地区,要全面合理安排,引水入沙,治理沙漠,开沟引水穿越沙带进入北部开阔平原区。对沟川水资源的利用,要采取:上游注意水土保持;中游拦蓄分洪;下游分洪引洪灌溉。 </h1><h3><br></h3> <h1>库布其沙漠地势平坦,多为河漫滩地和黄河阶地,宜于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中、西部条件较差地区东部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西部则为棕钙土,西北部有部分灰漠土。河漫滩上,分布着不同程度的盐化浅色草甸土。由于干旱缺水,境内以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区内地带性植被,东部为干草原类型,西部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西北部为草原化荒漠植被类型。</h1><h1>草原植被类型为:多年生禾本</h1> <h1><br></h1><h1>库布齐沙漠科植物占优势,伴生有小半灌木百里香等,也有一定数量的达乌里胡枝子、阿尔泰紫菀等;西部与西北部半灌木成分增加,建群种为狭叶锦鸡儿、藏锦鸡儿、红沙以及沙生针矛、多根葱等。北部河漫滩地生长着大面积的盐生草甸和零星的白刺沙堆。沙生植被为:流动沙丘上很少有植物生长,仅在沙丘下部和丘间地生长有籽蒿、杨柴、木蓼、沙米、沙竹等;流沙上有沙拐枣。半固定沙丘表现为:东部以油蒿、柠条、沙米、沙竹为主;西部以油蒿、柠条、霸王、沙冬青为主,伴生有刺蓬、虫实、沙米、沙竹等。固沙丘表现为:东、西部都以油蒿为建群种;东部还有冷蒿、阿尔泰紫菀、白草等,牛心朴子也有一定数量。<br></h1> <h1>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扬尘、沙尘暴,它们都源于沙漠。沙尘暴连续多次袭击的中国北方地区,更加感到沙漠是个十足的“坏小子”。殊不知,“硬币还有另一面”,沙漠在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可供开发利用的许多宝贵资源,所以人称沙漠浑身都是宝。且不说沙漠底下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藏等这些真宝贝,单说沙漠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害得人类好惨的大风,它是宝;库布其沙漠里日日曝晒的强光,是宝;还有太阳能等这些天气气象资源,它们都是无价之宝。 库布齐沙漠曾对世界很多国家开发利用沙漠资源情况进行长期考察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合作处杨有林处长指出,以色列、美国等不少发达国家都在开发利用沙漠风能、光能和热能等天气气象资源上取得了成功。<br></h1> <h1>库布其沙漠中充足的太阳能也成了主要能源之一。太阳能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太阳能在民用取暖、热水供应或农产品生产应用等方面已十分普及,居民建筑都配置了太阳能供热装置,全国居民生活用热水、取暖、照明等大都通过太阳能解决。</h1><h1>农业生产中温室气温调节、灌溉系统和科研观测系统的用电多数已采用太阳能,太阳能还用于农业土壤消毒和病虫害控制。科研人员正在开发太阳能发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h1><h1>未来能源发展目标之一,也就是试图通过太阳能的成功开发来解决荒漠开发,特别是荒漠高技术的农业生产对能源的巨大需求。</h1><h1>通过对荒漠地区太阳能充足这一优势的充分发挥,以进一步推进荒漠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h1><h3><br></h3> <h1>据介绍,中国荒漠地区日照一年大多在70%天以上,多数地方全年日照时数都长达3000小时以上,每天平均都超过8小时,我国西北部的荒漠地区全年平均每平方米的太阳辐射能可达1,500~1,800千瓦时,如利用1平方米的太阳能,全年所获得的热能就相当于烧掉约180~200公斤标准煤。</h1><h1>在甘肃敦煌和青海盆地防治荒漠化重点地区建立“太阳能利用”示范工程,规模各为500户,目的是解决由于民用燃料缺乏所出现的乱樵滥砍引起的地表植被破坏。开发太阳能资源,保护和增加人工植被是一条既可行又经济的途径。</h1><h1> 库布其沙漠早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沙漠考察曾在磴口设点,并组建巴盟治沙综合试验站,为开展沙漠综合治理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全国的沙漠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与内蒙古林科院一起工作。在库布齐建立的固沙实验基地。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中心自1979年成立以来,在库布其沙漠东北部一直从事以林为主的区域生态治理与开发,具有长期工作基础,设施完善,水电林渠路配套,科技人员素质较高,年富力强,观测辅助人员操作熟练,技术全面。1982年起,先后在绿洲外围荒漠区,绿洲边缘区,绿洲林网中心区建立地面气象站3座,观测内容有气温、地温、风速、风向、湿度、蒸发量、降水量、日照时数、大气降尘、太阳辐射。台站仪器配置按国家基层地面站规范执行。部分项目配备自动记录装置。目前有两个站一直连续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具有40多万观测数据的信息数据库。12眼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土壤与水分化验室,常规仪器齐全、人员固定、操作技术熟练,对试区内的土壤和水分进行长期分析,积累了大量数据,还具有AST-386,AST-486微机2台,并有专人操作,为建立荒漠生态信息数据库提供了便利。 </h1><h3><br></h3> <h1>亿利集团介入 1988年,出于对沙漠的热爱和荒漠化的担忧,亿利资源集团着手恢复库布其的往日风采,开始治沙征途。 库布齐人、后来的亿利老板王文彪辞掉当时的政府工作,主动参加招标到下面的盐场当厂长,当时的盐场处于亏损状态,生产状态不好,但是他一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治沙,他让盐场每卖一吨盐就拿出5块钱在盐湖周围种树,5块钱治沙使盐场恢复生产,扭亏为盈,还赚了120万元。</h1><h1><br></h1> <h1>接下来为了走出去,他又拍板决定修一条川沙公路,川沙公路两侧必须植树种草,设置沙障才能防沙侵袭,保证道路畅通。他们用柳条插成网格形状把沙子锁在格子里,然后在沙子里种上了沙蒿。</h1><h1>经过了3年的修建终于通车。 他们研发的“沙漠水气法种树技术”用这种方法种不但速度快而且种苗存活率奇高。一开始只是为了生存,后来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行动。 <br></h1> <h1>企业探索出治沙与经济并存的复合生态模式,采取公司➕农户,企业➕基地的联盟发展方式,实现了治沙和经济的绿色循环互动,最后牧民们都富起来了。 <br></h1> <h1>2012年亿利企业通过20多年的建设,筑起了一道242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遏制了内蒙古和北京的沙尘,让悬在北京头上的一盆沙变得越来越少。北京大学环境科学院2012年对亿利资源企业进行评估,结果是亿利资源企业库布齐沙漠生态修复和绿化面积为5153km²,控制荒漠化面积1.1万平方公里,25年间在不毛之地上创造了305.91亿元人民币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br></h1> <h1>经过近30年的艰辛治沙,库布其沙漠出现了几百万亩厘米级厚的土壤迹象,改良出大规模的沙漠土地,初步具备了农业耕作条件。 每年可以阻止上亿吨黄沙侵入黄河。 植物在沙漠中很难存活但是在沙漠里甘草还是长得挺好,在川沙公路两边种植甘草,一可以护路,二可以产生效益<br></h1> <h1>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恢复,出现了天鹅、野兔、胡杨等100多种绝迹多年野生动植物,2013年沙漠来了70-80只灰鹤,2014年又出现了成群的红顶鹤。 100多种生物固沙种植方法:如气流法种植沙柳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甘草固氮法让沙漠出现了大面积的黑色土壤,这些技术突破了治沙难题,解放了生产力。 当地人民种植甘草来改善土壤,甘草固氮量大,改土效果明显,一棵甘草就是一个固氮工厂。“甘草固氮治沙改土”技术,让1棵甘草治沙的面积由0.1平方米扩大到1平方米,大面积沙漠变成有机土壤,构建了甘草、肉苁蓉中草药产业链;同时,还充分利用沙漠丰富的光、热资源,大规模发展了以大棚和节水灌溉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种植出了沙漠西瓜、沙漠香瓜、沙漠黄瓜、沙漠西红柿等。<br></h1> <h1>1988年,库布其年降雨量不足100mm,2016年,年降雨量达到了456mm;1988年,库布其生物种类不足10种,2016年,生物种类达到了530种;2016年,库布其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5354元;1988年,库布其植被覆盖率仅有3%~5%,2016年,植被覆盖率达到53%。<br></h1><h1>30年来,库布其沙漠绿色经济创造了数百亿的生态财富,累计带动了沙区10万多人彻底摆脱贫困</h1> <h1>沙漠里植被,要看水分能否长期配合,一般只适宜草和部分灌木级小植被,大型林木则消耗珍稀的水。 沙漠地区营养极度贫乏,植物、微生物生存所需营养元素, 光伏产业如氮磷钾等等,都非常稀少,这其中有部分营养元素来源又非常单一,比如磷,基本靠降尘输入,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含量非常稳定。磷是所有生物核酸大分子必须组分,种植经济作物,再收获换取经济效益,整个系统的磷素就在不断流失,这其实就是在消耗这片生态系统的最后生命底线,古往今来多少良田的退化跟这个原理是类似的。 <br></h1> <h1>固定下来的地区发育到最终阶段会出现很多灌木,这些灌木会越来越多长成一大片,然后超过这片地区的承载力之后就大量死亡,遗留的种子库随后又能继续萌发,重新开始。大概几年一个循环。有时候也会人工砍掉一部分,以控制灌木的规模。所以,沙漠变绿洲其实只是童话,让沙漠不再为害不再扩大同时某种程度上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才是比较实际的追求。 <br></h1> <h1>韩国人的爱心林,沙漠里没有那么多水,这种大片大片的树林根本不能存活,有限的水分只能承载有限的植被,人工长期灌溉根本不现实。这就是沙漠治理最大的难处。日本人的方法也无法推广,原因还是水源,他们只不过是选了一个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点,搞了点植树造林工程,在真正的沙漠里根本没用,离真正的治沙还远。所以推广之类的说法是无稽之谈。只有达到逐步脱离人工灌溉还能继续发育演替而不再次退化为流沙的程度,这片沙漠才叫真正固定了。日本人的方法在绝大部分真正的沙漠都不适应,说得不客气一点,在真正的沙漠里植树造林搞大型林木,那是饮鸩止渴,必须一直依赖灌溉,消耗当地的地下水,进一步加剧当地沙地的退化,是得不偿失的。<br></h1> <h1>世界标本 2012年6月,库布齐沙漠生态文明被列为联合国“里约➕20”峰会重要成果向世界推广。亿利资源集团被联合国颁发了“全球环境与发展奖。 <br></h1><h1><br></h1> <h1>2015年7月28日,中国第七大沙漠1\3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中国大力发展沙漠经济治理模式获得世界标本意义,中国亿利资源集团与埃及SEKEM同时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颁发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 <br></h1> <h1>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举行的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UNCCD媒体见面会透露: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已有1\3面积被绿化,绿化面积达到6000km²。</h1> <h1>论坛提供的数据显示,经过27年不懈治理,亿利集团已绿化库布其沙漠0.6万平方公里,并控制荒漠化面积1.1万平方公里。<br></h1> <h1>库布齐沙漠景观壮美,风光独特。700里黄河宛如弓背,迤逦东去的茫茫沙漠宛如一束弓弦,组成了巨大的金弓形。库布齐的响沙湾景区以浩瀚的特大响沙带堪称天下一绝,在干燥条件下,沙子只要受到外界触动就会发出一种像飞机掠顶而过的“嗡嗡嗡”的轰鸣声,四季皆响,十分奇妙;而神光响沙旅游景区夜间有荧光显现,格外神奇;美丽的七星湖景区碧波荡漾,在滚滚黄沙中倒映出澄净的天空,动人心魄。<br></h1> <h1>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曾是令人生畏的“死亡之海”。</h1><h1>飞鸟无法穿越,专家也认定这里的植被无法存活,不适宜人类居住。</h1><h1>但现在,当你站在沙丘之巅,眼前舒展起伏的金色沙海里穿插着一片片盎然的绿。寂静沙漠里,只听得到徐徐风声与婉转鸟鸣,植物清香淡淡飘散,沙地里还有野生动物奔跑过的足迹,深浅不一,踪迹难寻。</h1><h1>越野车队在河畔穿行而过,沙漠深处,无数探险徒步者在挑战自我。<br></h1> <h1>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已经是教科书级别的世界奇迹。2017年9月,联合国发布第一份生态财富报告现实,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253平方公里,创造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 <br></h1> <h1> 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人张飞就是受益者之一。“原来我是农民,现在是未来林共青生态园的主任。”他憨厚地笑着说,这片区域虽只有他一人负责,“但每年来的志愿者有上千人。”从他粗壮结实的胳膊,终年暴露在烈日下的黝黑皮肤,可以想见这是一份艰难的营生。春天,他常带着200多名工人,开着解放车,驶入解柴公路两侧20多公里处的沙漠腹地——这里是“中韩友好绿色长城”所在地。2006年起,韩国NGO组织未来林就与共青团中央、达拉特旗政府合作,在此开启防沙固沙工程。 “沙漠里没路,车只能辅助。汽车进不去的地方,就要人扛着树苗,带上水和铁锹步行进去。”张飞说,几百人一整天里忙到日落,每个人能种下一两百棵树,拿到180~260元酬劳。不能植树的季节,他隔三岔五就要进沙漠护林、防火、浇水,“看着这些树林,就像自己的孩子,很有成就感。”丨<br></h1><h3><br></h3> <h1>12年前,张飞刚来时,这片沙漠“就是一块不毛之地”。他还记得十几岁时,一到春天,家乡达拉特旗就漫天黄土,呼吸困难。最可怕的沙尘暴发生在1993年,11级强风把黄沙卷起400米高,如蘑菇云般翻滚。在这场巨大灾难中,116人死亡,400多间房屋倒塌,中国人才真正开始认识、研究、防治沙尘暴。 <h1>在库布齐沙漠30多年的治沙史中,张飞只是千万治沙者中的普通一员。以“防治沙漠和沙尘暴”为使命的韩国NGO未来林,也只是诸多投入防沙治沙绿化工程的企业和社会力量中的一员。</h1> <br></h1> <h3> <h1>“库布齐离北京很近,是‘悬在首都头上的一壶沙’。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们已经实现了固沙防沙,这里的沙不再往东迁移,北京沙尘暴很明显被控制住了。”金虎杰是韩国NGO未来林驻华地区主任,在他们的统计中,仅“中韩友好绿色长城”项目,就在12年内实现了3800公顷绿化,种下900多万株树,树木成活率超过80%。|</h1><h1>曾经的风沙肆虐早已成了历史。今天的库布齐,森林覆盖率达15.7%,植被覆盖度53%,成了全世界防治荒漠化的样本。但金虎杰内心仍有危机与紧迫感,“今年春天,北京又来了沙尘暴,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丝毫不能松懈。”</h1></h3> <h3> 未来林是韩国前驻华大使权丙铉先生创立的NGO组织。1998年春天,权丙铉到北京走马上任,一出机舱就碰到恶劣的沙尘暴天气。“他是亲身感受过沙尘暴,意识到环境污染的问题,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与权丙铉共事七年,金虎杰说,这位80多岁的老人尽管早已退休,但为了环保事业,每年来中国无数次,“他是真正的热爱中国”。库布齐沙漠影响的不仅是北京,沙尘暴也会影响到日韩等邻国,权丙铉认为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自己义不容辞。<br></h3> <h1>部分文字摘编自网络</h1><h1>在此一并致谢谢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