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登华山要力气还得有胆【上】

老于

<h3>  2018年6月底,参加完四川峨眉的同学会,我独自一人绕道陕西,专程来攀登华山。</h3><h3>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 。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华阴市,西距西安百余公里。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与"华夏之根"的说法。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 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h3> <h3>  红线描绘的路径是我走过的华山路。行程如下:</h3><h3>20180628</h3><h3>西安高铁-华山北站-玉泉院-五龙桥-五里关-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北峰-苍龙岭-金锁关-中峰-东峰,住东峰宾馆; 20180629 东峰看日出-鹞子翻身-二仙坎-南天门-长空栈道-金天宫-南峰-西峰-西峰缆车下山-专线车到华山游客中心-华山北站-高铁西安</h3> <h3>  华山与黄山、泰山、庐山及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五大名山。 华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也是中国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祈,即西岳华山君神。共有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br></h3> <h3>  6月28日上午十点,到达玉泉院门前广场,硕大的陈抟老祖卧像依然宠辱不惊,继续保持华山高卧,修炼他的至尊睡功。<br></h3><h3>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871~989年),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唐末、五代隐士。亳州真源人,少年时便阅读经史百家之言,精于诗、礼、书、数以及方药,参加科举考试未取,遂以山水为乐,后归隐湖北武当山、陕西华山等地。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卒于华山莲花峰下,享年118岁。 陈抟老祖以"睡功"闻名,传说他每日只需饮酒数杯便可度日。<br></h3> <h3>  陈抟有许多道家经典专著,我不懂。但他的睡歌我早巳拜读: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   片石枕头,蓑衣覆地。 南北任眠,东西随睡。   轰雷掣电泰山摧,万丈海水空里坠, 骊龙叫喊鬼神惊,臣当恁时正酣睡。   闲想张良,闷思范蠡, 说甚曹操,休言刘备。 两三个君子,只争些小闲气。   争似臣,向清风,岭头白云堆里, 展放眉头,解开肚皮,打一觉睡!   更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br></h3> <h3>  玉泉院座落于华山北麓华山峪谷口,这是北宋著名道士陈抟隐居修真的地方,因院内清泉一股与山顶镇岳宫玉井潜通而得名。玉泉院是华山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游客徒步登临华山的必经之地。玉泉院海拔高度480米。</h3><h3> 郭沫若题写的寺院名字"玉泉院"。</h3> <h3>  玉泉院建于宋仁宗皇佑年间,是道士贾得升为师傅陈抟所建。几经破坏,几经修缮,到了明清才有这个规模,名希夷祠,因宋太祖赐陈抟号"希夷先生"得名,后改名玉泉院。"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一千多年来,这里曾会聚许多名人高道,讲学修炼,象明、清顾炎武、王宏撰等,也留下一些碑石题刻。<br></h3> <h3>  光绪御笔"古松万年"高悬于玉泉院大殿之上。</h3> <h3>  陇海铁路线从玉泉院南侧通过。穿过玉泉院,跨过陇海铁路便来到了华山山门。</h3><h3> 华山自古一条路,現代巳增加北峰和西峰两条上下山索道,北峰还开辟了智取华山道。</h3><h3> 我还是选择走华山自古一条路,一方面锻练考验一下老腿,另一方面,这么多耳熟能详的险要景点岂能因怕累而错过。</h3> <h3>  从六十年代初的儿时起,我就多次乘火车与华山擦肩而过,每次均久久注视,感受华山的气场,心驰神往。直到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才下决心了却攀登华山的心愿,以免留下终生遗憾。这次攀登华山完成,我遊遍五大名山的愿望也最终实现。</h3> <h3>  进入山门,是一段时急时缓无台阶的平铺石板坡道,可通过小型拖拉机。坡道沿华山峪的谷中涧水蜿蜒逆溪而上,两侧峭崖陡壁,如刀削斧劈,雄浑天成,气势逼人!<br></h3> <h3>  开始的路上还有溪流陪伴,让人觉得一股清凉。听着耳边的潺潺流水,脚步也不禁变得轻快。<br></h3><h3> 山上石壁留下历代文人墨客的舒怀警句随处可见。途中不时有古道遗迹闪现,可见古时行道之艰险不易。</h3> <h3>  华山地质公园的标志碑立于华山售票处门外。<br /></h3> <h3>  五里关,华山天险第一关。此处西依绝崖,东临深壑,形势险要。过去当地人为逃避兵灾匪祸,在此据险设关,垒石成城,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一入关更感觉到华山的绝岭之风。</h3><h3> 五里关距玉泉院四华里,位于进华山峪五华里处,故名。</h3> <h3>  进入五里关,华山天险第二关石门就在不远处。石门在华山峪希夷峡对面。登山路旁,有巨石斜出,下面的空隙构成天然石洞,旁侧岩壁上镌有"石门"二字,登山游人均须穿洞而过。<br></h3> <h3>  若有战事,一夫当关易守难攻,故华阴旧志称其为华山天险第二关。<br></h3> <h3>  穿过石门前行,就到了莎萝坪。 莎萝坪又名洞天坪,在华山峪石门上两华里处,因坪上有陈抟手植的莎萝树而得名。坪上原建有莎萝庵,游人多于庵中焚香祷告,祈祷布衣韦带,数百年来庵在水患及人为的灾难中几经兴废。莎萝坪为入华山峪后的第一块山间盆地,地势平坦开阔,坪东建有曲廊,小桥流水,曲径环通,环境十分幽雅。<br></h3> <h3>  这里有一条险路,通往未开发的华山景点"小上方"和"大上方"。东北靠崖处为小上方,小上方上面有座楼阁, 依附崖势而筑,远望如悬在半空之中。在小上方的南端,是大上方。从莎萝坪的沟谷中东上,可以看到"小上方"刻石在崖壁下。登完小上方,便可见大上方刻石,此为攀登大上方的起点。大上方并非常规游览路线,与华山各主峰无路相通,还要原路返回,目前禁止游客进入。<br></h3> <h3>  过了莎萝坪不久,可走拖拉机的石板坡道结束,这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台阶起点。从这里开始直到山顶就再也没有长距离的平坡道,都是台阶路。走到台阶起点已经是十一点半,走了约七华里。</h3><h3> 遊客到此巳初显疲惫之态,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h3> <h3>  台阶开始不久,就是十八盘,这段道路从前皆为盘山土路,陡峭艰险,荆棘丛生,游人通过往往被荆棘牵挂衣冠。明朝时在华阴为官的王时雍的《十八盘》诗中说:"华岳高千丈,登临路转盘。石梯偏碍马,山木易捎冠。雨过岩花净,云开眼界宽。峰头游罢看,余兴尚漫漫。"</h3><h3> 1985年,华阴县人民政府对华山峪进山路进行了全面拓修。十八盘路段已全部改造为石砌台阶路面,并挽以铁索。游人再无"山木捎冠"之虑。</h3><h3> 十八盘并无险要处,只是要你出力、喘息、流汗。</h3> <h3>  华山的台阶很有趣。在台阶或路的收边条石上经常可见镌刻工整的诗句或对子,著名的刻在十八盘处调侃鼓励因劳累想打退堂鼓遊人的对子:</h3><h3> 进退维谷,上下求索</h3><h3>还有:十八盘未足劳顿,三千级已在招我</h3> <h3>雄关漫道真如铁</h3><h3>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一这是毛泽东的诗词</h3><h3><br></h3><h3>锉开一元混沌</h3><h3>劈出三界春秋</h3><h3><br></h3><h3>依旧坪树对流水</h3><h3>曾经挑花笑春风</h3><h3><br></h3><h3>朱弦只拨秦宫怨</h3><h3>芳径空归月夜魂</h3> <h3>  登峰造极险路途中敢昂头</h3><h3> 闯关越隘顽石面前岂回心</h3><h3><br></h3><h3> 步步胜迹开幻境</h3><h3> 三里凿龛,五里筑关,十里辟坪<br></h3><h3> 后面两个上联求下联,你也别光看,打开脑洞休息一下嘛!</h3> <h3>  华山西峰也时隐时现。<br></h3> <h3>  十八盘途中自拍,战胜华山,一生平安。</h3><h3> 感受到我汗流浃背了吗?</h3> <h3>  攀上十八盘,毛女洞下院门正冲山路。</h3><h3>毛女洞门联:悠悠琴声骊宫恨</h3><h3> 冷冷月晖荒岑情</h3><h3> 据《列仙传》记述:毛女,字玉姜,秦始皇宫女,因避骊山殉葬之灾,负琴与秦宫役夫相携逃入华山。后来经高士指点,饥食松柏籽,渴饮清泉水,致使体生绿毛,行步如飞。至西汉年间,毛女年龄已一百七余岁,传说山客猎师世代都有人看见过她。唐大中年间,陶太白、尹子虚曾在华山见到毛女和古丈夫,并一同饮酒和诗。毛女吟诗道:"谁知古是与今非,闲蹑青霞和翠微。箫管秦楼应寂寂,彩云空惹薜萝衣。"又据华山道士传,就是在今天,当夜深人静时,仍然能听到毛女洞如泣如诉的琴声。历代文人有毛女诗词多首,陈抟就有《咏毛女》诗:"曾折松枝为宝栉,又编粟叶作罗襦。有时问着秦宫事,笑捻山花望太虚。"</h3><h3> 现今毛女洞还存,但因攀登道路艰险,且为荆草所塞,久无人迹。毛女峰下原建有庙宇,称毛女洞下院,当地人即直接呼下院为毛女洞。</h3><h3> 原建筑毁于文化革命时期,今舍宇为1987年重建。</h3> <h3>  毛女洞海拔高度1060米,距离玉泉院巳经超过八华里。</h3><h3> 此处群山连绵起伏,回望走过的华山峪,犹如穿越波峰浪谷。一簇簇绿树丛生在峭壁之上,为山峦带来了丝丝绿意。</h3> <h3>  响水石、仙姑桥一路潜行。纵眺华山,西峰绝壁千仞,已了然在望。</h3> <h3>  抵达云门。此处海拔1170米,<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距玉泉院超过九华里。</span>虽说“云门”,却未见“云”,想必多云天气此门必是祥云缭绕。据说以前的云门有拱门及门上建筑,也是毁于光绪年间水灾。现存拱门,为通仙观住持高礼江所建。</h3> <h3>  穿过云门,上山台阶骤然陡峭,过了飞来石。<br></h3> <h3>  通仙观、太十庵、紫云宮(西道院)已成废墟。<br></h3><h3> 通仙观由高礼容、高礼江及其母孔女真历经十余年建设,于清光绪年间建成。民国二十一年遭火焚,民国二十四年复修。由时任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题写通仙观牌匾。可惜今天通仙观已成残垣颓壁。现有邵力子题写的"通仙观"牌匾仅存。<br></h3> <h3>  穿过云门,上一段陡台阶,越过飞来石及通仙观,便是青柯坪。因坪上生长青柯树而得名。距离玉泉院约十华里,海拔1225米。到这里恰好为登山路程的一半,也是华山峪道的尽处。此处三面环山,地势较为平坦,林草茂盛,树荫遮天;走在这里,舒适凉爽,心旷神怡。可惜的是,坪上周围只剩九天宫,其他庙宇景观不是废墟,就是变成遗址了。青柯坪壑静谷幽,庙宇古朴,浮苍点黛,绮丽壮观,有诗曰: 窈窕青柯坪,正在西峰罅; 二十八潭悬,飞瀑从天下。<br></h3> <h3>  九天宫又名东道院,在青柯坪东。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所建,四合院式。宫座东向西,背依山崖,北临深沟,建筑结构严谨典雅,围墙内有前殿、上殿、过廊、楼台等。<br></h3><h3> 宫门口悬有“华青八景”匾额,为清光绪皇帝所书。殿前“盘道连云”匾额,为慈禧太后所题。宫内供奉九天娘娘塑像,仪态端庄,形象生动逼真。九天娘娘也称九天玄女,道教尊崇的上古女神。传说曾帮助黄帝战败蚩尤。故道教史山都有九天娘娘的庙宇。<br></h3><h3> 因建筑年代久远,又经风雨剥蚀,人为破坏,九天宫几近毁废,1982年投资6万余元重新修建,并增建了厢房等。现由华山道教协会主持管理。<br></h3> <h3>  过了九天宫,前面是三叉路口,一条是古道,前往千尺幢、百尺峡;一条是新路,青虎路,要绕道,距离略远。我要走老祖宗的自古一条路,坚持千尺幢、百尺峡,所以我选择走古道。<br></h3> <h3>  古道边石壁上镌刻的"余勇可贾"、"英雄进步"鼓励着后来的攀登者。</h3> <h3>  又经过一段坚难攀爬,终于到了向往多年感受华山自古一条路最精彩的部分了。</h3> <h3>  迴心石,距玉泉院约十一华里,海拔1335米。</h3><h3> &nbsp;<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过青柯坪,转弯、过桥,上陡坡,看到有一大石壁上篆刻“迴心石”三个大字,何人</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何时</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题刻,无从考证。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这里距山门五公里之多,到这里才算真正开始上山。况且眼前就是既陡且窄又长的千尺幢、百尺峡,势如刀削,令人望而生畏。</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游人到此常常</span>疲惫不堪、<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畏险不前,许多人因而</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知难而退</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因而取名“迴心”。</span></h3><h3> 但民间还有一传说。说的是元朝道士贺志真带领2个徒弟在华山开道凿洞,每凿一洞,就让给别人。这样天长日久,两徒弟就有些不高兴。他们本想在山上跟师傅学点东西,现在不但没学到什么,而且天天吃苦凿洞,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天,师徒三人在南天门外悬空造洞时,两徒弟心怀叵测,砍断绳索,眼看师傅坠入深渊。两徒弟随即下山,当走到“迴心石”处与师傅相遇,徒弟暗自心惊,知道师傅已经成仙,不是凡人。两徒弟悔恨不已,决心回心转意,又随师傅上山修炼。后来两徒弟也都修炼成仙。&nbsp;</h3><h3> 现在“迴心石”三字不远处还刻有"英雄进步"、"余勇可贾"等石刻,以激励与告诫登山者要小心谨慎,勇往直前。<br></h3> <h3>  此处有三个迴心石刻字,稍上一点,登山道右侧岩壁上的第三个"迴心石"石刻,其上方四字"心平路平",让我对"迴心石",产生另类的解读,新鲜且富于佛性一一只要心态摆正,世上再无坎坷!</h3><h3> 从儿时起,父辈们就经常向我讲述迴心石,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登上高峰!<br></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过迴心石,进退维谷,即使腿儿抽筋也只能咬牙前行!</h3> <h3>  千尺幢到了,这是一条峭壁上的大裂缝,有华山一线天之称,陡峭的台阶陷在两旁的巨石之间,两侧铁索垂挂,犹若天梯,游人至此须手挽铁索,脚登石阶,仰望蓝天一线,俯视巨壑深渊。千尺幢高80余米,共370余级台阶,坡陡七十度,为华山著名奇险景点之一。 石级顶端有如井口,倘若封住井口,通往华山的道路便被堵塞,所以称之为"太华咽喉"。解放战争时期,盘踞在华山的国民党残部韩子佩曾用铁盖挡住幢口,企图以天险阻止解放军前进,八勇士却从黄甫峪飞越天险,奇袭北峰,消灭守幢之敌。 千尺幢起步处仰望,看不到尽头。<br></h3> <h3>   千尺幢坡度极陡,石级路每一级都很狭窄,几乎每步石级只容半个脚掌,幸好两旁有可助攀爬的铁链。 千尺幢、百尺峡的台阶都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凿的,之前只有宋代凿的脚窝子。民国时几经加固,解放后又多次修整。一九八五年凿为复道,游人上下各行其道。<br></h3> <h3>  千尺幢中部处仰视,井口遥遥在望。<br></h3><h3> "通天门"、"万灵宫"等石刻字墙下边就是千尺幢天井口。</h3> <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华山最初是没有路的,不管它的登山道路是多么狭窄,毕竟都是千百年来人工开凿出来的。究竟是那位先人最先开凿华山的道路,已经无从考证。</h3><h3> 看着脚下的那些石窝石阶,它们或者是登山的脚窝,或者是栏杆的柱窝,都透出了历史的古老与沧桑,也反映出了华山道路的沿革和人们为之所付出的艰辛。<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石窝的边缘已经磨得浑圆,那里不知踩过多少个足迹,留下了多少个不同寻常的故事。</span>看到那些石窝,仿佛是一方方的印鉴,那是华山道路开凿历史的见证,<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古往今来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span></h3> <h3>  追随着前人的脚步,手扶千百万人摩擦得铮亮的铁链,又会是怎样独特的体验?如履薄冰还是履险如夷。<br></h3><h3> 看到右下角冷冰冰铁链的磨损程度吗?</h3><h3> 千尺幢上铁索寒!</h3> <h3>  千尺幢井口处回望,如临深井。   1983年5月1日,人头攒动的华山千尺幢上发生严重险情,一位中年工程师被游人挤离了台阶,引起连锁反应,十余名游客急速地直往下掉,正在这里游山的第四军医大学十一名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冒着自身被砸伤、撞落的巨大危险,奋力抢救从崖梯上跌落下来的十余名负伤游人。在百尺峡,他们冒着被挤落的危险,带头并组织游人筑起一道50多米长的人墙,屹立在悬崖的边沿,保护千百名严重拥塞的游人全部疏散,安全下山。随后,他们以非凡的毅力,沿着艰险的山路,将几名重伤员抬到安全地带,运用所学医学知识,为伤员紧急救护,并急送医院,使其脱离险境。   1983年9月,解放军总政治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华山抢险英雄集体表彰大会"。团中央授予华山抢险英雄集体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称号,11名抢险学员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85年,千尺幢、百尺峡凿出复道,上下分行。<br></h3> <h3>  千尺幢往上看为一线天,往下望如深井,它形如裂隙,四壁直立,凿石为梯,游人经此,如同穿行井中,上有青天召唤,下有阴风催促,到达幢口攀出井外,顿有超尘脱俗之感。 右下图为攀上千尺幢进入天井口前望向井口 上图为出井口时左望,可见万灵宫石刻字 左下图为出井口左转,向后方下望井口<br></h3> <h3>  千尺幢,果然是险绝万千,俯视但见峭石间阶级蜿蜒而上,至顶一线天开。拽链拾级而上,非得手脚并用,如猿猱攀援,方是有惊无险。山道狭窄,只宜单人通过,如果游客太多,这里还是比较危险。 &nbsp;<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出千尺幢天井口左面为一平台,</span>这里的崖壁上刻有"太华咽喉"、"气吞东瀛"、"通天门"、"万灵宫"等字,其形势真像咽喉一样的险要。</h3><h3> 就是这个"太华咽喉"!明朝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先生当年在此叹道:"天门重重陷烟雾,铁索悬崖引长路,抠衣欲进若不前,寸步行时九回顾"。果然!果然!<br></h3><h3> 此平台又是百尺峡的起点。</h3> <h3>  百尺峡古道没有千尺幢那么长,仅四十六米,九十一级石阶,是华山天险之一。这里势危坡陡,石壁峭耸,直插云天,也是一处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百尺峡右侧新道八十四米长八十五级台阶,是一九八四年所凿。八三年的华山抢险事件实在地促进了华山的旅游安全设施建设。<br></h3> <h3>  有了刚才千尺潼的攀爬经验,爬百尺峡就容易了许多,只要不分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即可履险如夷,平安通过。<br></h3> <h3>  惊心石在百尺峡上端,此处两侧崖壁狭窄,峭立欲合,却被飞来的两粒顽石从中撑开,悬石摇摇欲坠。人从石下钻过,胆战心惊,曰惊心石。我经过的时候赶紧速速通过,真害怕它会突然掉下来。<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通过此石,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此处卡着的两块石头,是上大下小故能安然无恙,</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此时惊魂方定,</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后边的这块石头被称之为平心石。</span>明顾端木有诗状其险曰:"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h3> <h3>  俯瞰山谷,道观青瓦如同积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迎风松桧好似翠浪,千仞沟壑风声呼啸万籁齐鸣</span>。正所谓:登峰造极险路途中敢昂头,闯关越隘顽石面前岂回头。</h3><h3> 百尺峡上回望千尺幢井口。</h3> <h3>  攀上百尺峡,海拔高度升至1434米,距离玉泉院约十二华里,时间指向了下午一点四十分,已经走了三个小时四十分。不求速度,用心体验华山之险以及旷世美景。</h3> <h3>  二仙桥海拔1445米。</h3> <h3>  群仙观是一道教宫观,位于老君犁沟的下端,观宇建置年代不详。该观依山借势,巧为构筑极为峻险,别有风趣;观内楼阁凌空,洞穴入岩,观前松翠风清,群峰叠嶂,是攀登华山游人小憩及投宿之处。观东“洞里瓮”,为华山奇景之一。<br></h3> <h3>  华山西峰已赫然在目。</h3><h3> 经云头石,二仙桥,转过群仙观,老君犁沟巳经默默地等候着我了。<br></h3> <h3> 老君犁沟是指群仙观到猢狲愁的一段<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夹在陡峭石壁之间的沟状险道,深不可测,有石阶570余级。</span>旧时,因路在陡峭直立的岩石上,无石阶又无垂索,行人至此,必须躬腰曲背,依仗岩石上的石窦石窝,手脚并用,方可攀上北峰。所以民间有“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的俚语。老君犁沟是进出华山景区的唯一徒步通道。</h3><h3> 相传古时,太上老君驾青牛路过华山,见开山凿路的道徒及工匠们万般辛苦,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解下随身佩戴的如意化为犁铧,驾牛扶犁开出此道,路便因此得名。今沟左顶端还有“老君挂犁处”景观。右顶端有铁牛台景观。传说是老君当年拴牛的地方,只可惜铁牛已随老君去,只留牛台空悠悠。 </h3> <h3>  走过千尺幢百尺峡,再攀登老君犁沟时已经够胆,此处只需拿出力气。</h3> <h3>  老君犁沟路遇挑山工。在正常人空手都胆战心惊的险道上,挑山工身负重担,稳健前行,令人叹服。<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挑山工们的身影一直</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浮现</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在我的脑海里,中国人的坚韧不拨、吃苦耐劳是无与伦比的。</span></h3> <h3>  关于老君犁沟的称谓,道家还有一说,言不是"犁沟"而是"离垢",老君只有到了这里,才真正的将红尘琐事、酒色财气统统抛在脑后,因此华山才是老君超尘拔俗的地方。 由此可见,拋却凡尘并非易事。<br></h3> <h3>  目前沟中仍留有清雍正年间的铁桩。1984年,华阴县人民政府对老君犁沟进行了全面整修,又在右侧新辟复道,称为新犁沟,使旅游旺季游人在此拥塞的现象得到缓解。<br></h3> <h3>  我使出了攀登罗汉坡的气力,终于攀上了犁沟门,到达猢狲愁。</h3> <h3>  回望来时路,华山峪<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峪道多曲,</span>两侧峻峰林立,壑奇崖秀,<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涧水穿行其中,</span>林草繁盛。进山道主要沿峪道西侧攀缘而上,至青柯坪转向东侧,幢峡沟三段险路陡然急升。</h3> <h3>  华山石刻以摩崖石刻为主,是一个书法艺术宝库,被誉为镌刻在崖石上的书法博物馆。石上书法,行、草、隶、篆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崖上字迹经多年风剥雨蚀,山洪冲刷,多有被埋没或字迹不可辨认者。这里不乏历代名人墨客的精品墨宝,也充斥着无名氏的涂鸦。<br></h3><h3> 绕过猢狲愁,我登上了北峰顶。</h3> <h3>  北峰海拔1614.9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距玉泉院正好十三华里。北峰三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北峰是登临其它三峰的要冲。高虽不及其它几峰,但山势非常险峻,只有一条山岭通向南面的东西南三峰,形势十分险要。北峰北临白云峰,东望的山峰据说叫量掌山。上北峰除西边的沟幢峡古道,东边的智取华山路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凿通。 <br></h3><h3> 图中前面山峰为北峰,右后方为白云峰。</h3> <h3> 北𡶶峰头由几组巨石拼接,浑然天成。智取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49年华阴解放前夕,国民党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兼陕西保安第六旅旅长韩子佩率残部百余人逃上华山,妄图凭借天险负隅顽抗作最后挣扎。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阴群众的帮助下,打破"华山自古一条路"的传说,从黄甫峪攀上北峰,奇袭残匪,创造了神兵飞跃天堑、英雄智取华山的奇迹。今真武殿前百米处建有六角攒顶飞檐斗拱华山花岗岩圆雕石亭一座,亭处海拔1585米,亭中立有解放华山纪念碑。</h3><h3> 纪念亭题联:</h3><h3> 千秋功勋三军猛勇震天地</h3><h3> 万代楷模将士奇智惊鬼神 <br></h3> <h3>  北峰峰上景观颇多,有影响的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长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贡、神土崖、倚云亭、老君挂犁处、铁牛台、白云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点均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由于天灾人祸,北峰诸多景观废毁,仅存遗迹,有的因年代久远已鲜为人知。真武殿为北峰主要建筑,千百年间旋兴旋废,民国曾有过大的修葺。文革中北峰建筑毁于火焚,仅存断壁残垣。<br></h3><h3> 现真武殿建筑为1988年重建。其依崖就势,古朴典雅,保存了原建筑的风格,成为北峰主要人文景观之一。新建的华山北峰饭店,又叫云台山庄,是华山条件非常好的宾馆之一,有200多个床位,依山而建,北峰饭店有大幅华山地图,导游大多会选择这里给客人讲解华山,也是游客最佳休息之地。这里还有录象厅,循环放映电影智取华山。<br></h3> <h3>  北峰南面的山坡是华山拍照的最佳景点之一,很多华山的大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立于峰间眺望群崖,映入眼帘的是高耸万丈的崖壁和纵横延绵的峡谷沟壑, 好一幅笔墨酣畅、令人震撼的水墨华山图!<br></h3> <h3>  华山的东、西、南三峰呈鼎形相依,为华山主峰。中峰、北峰相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周围各小峰环卫而立。</span></h3><h3> 在索道没有开通以前,华山曾有“不到北峰非好汉”的说法。站在北峰顶,其它三个顶峰的险峻和秀美尽收眼底,直令人惊呼好不壮观!</h3><h3><br></h3> <h3>  华山山脉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顶部是粗粒斑状花岗岩;中部是中粒花岗河长岩及片麻状花岗岩。据地质科学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华山花岗岩形成期距今约12100万年左右。华山山脉地区的地壳发生活动,在受挤压、褶皱和破裂的过程中,岩浆开始沿着裂缝向表层地壳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处冷却,凝结成岩。从新生代燕山期约7000万年以前,华山山脉的地壳继续上升,而渭河地带相反向下凹陷。加之雨水、阳光、冰冻、流水等各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影响,花岗岩才直接露出。华山花岗岩有较多而明显的以北20度向西走的节理和断层。还有近乎水平之大小纵横的断层和节理,将完整的花岗岩体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岩块,在纵横河流的切割活动中,风化剥蚀形成了一座峻秀的山峰和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岩石。<br></h3> <h3>  近五个小时的辛苦攀登,当目睹这雄险壮美的景色时,只觉得一切苦累都是值得的!<br></h3> <h3>  攀登华山本意是要战胜华山、征服华山,而现在却是华山的美景彻底征服了我,而我仅仅是战胜了自我对苦累的畏惧。<br></h3> <h3>  尽情感受和欣赏北峰的大美景色后,在云台山庄的大幅华山地图前吃了自带的肉夹馍,稍做停留休整,就继续向南攀登,我的目标是晚上住东峰宾馆,明天清晨就近在朝阳台观日出。<br></h3> <h3>  擦耳崖一面是向外凸出的悬崖绝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游人行至此处,唯恐被山势逼下悬崖,需身体紧贴崖壁慢慢侧身而过,道路紧仄之处更是岩壁擦耳,连脸面都蹭在崖壁上才走得过去。<br></h3> <h3>  明代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曾有诗描写擦耳崖之险:“逋客时时属耳垣,倚天翠壁亦可言。欲知危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不过现在路径已拓宽,且设了防护栏杆,游客不需擦耳而过了!<br></h3> <h3>  上天梯,石阶倾斜度几乎为90度,垂直上下,犹如从天上掉下的一个梯子,又因为上边是日月崖而得名。<br></h3> <h3>  华山以奇石著名,过了擦耳崖,看到的这两块石头叫"日月岩",左边的代表"日",右边的代表"月"。日月岩在上天梯之上,梯尽北折,一岩如茂石矗立,四周无依,形如斩块,大有一触即崩之势。因岩上有两个圆形石纹,与日月相似故此得名。上面这四个字是"云天弧光",有时在夜晚,这里会出现一道非常耀眼的光,科普未果,被列入华山十大未解之谜。 相传武则天当年上华山走到这里,看见这两块形似日月的石头,就别出心栽地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曌"字,因为这两块奇石上顶青天,下临空谷,唯我独尊,是光明与权威的象征。 由岩西侧石隙攀索可登上岩顶,见苍龙岭蜿蜒入云,东西南三峰犹如在天上。环围四周,万峰罗拱,翠浪汹涌,沟壑间风声呼啸,万籁齐鸣,游人顿生超尘脱俗之感。<br></h3> <h3>  从北峰南望,東南西中四峰結合而成元寶狀,除了索道,苍龙岭就是通往其的唯一道路。</h3> <h3>  苍龙岭是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因岭呈苍黑色、状若蛟龙而得名。其位于救苦台南、五云峰下,岭西临<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华山峪</span>青柯坪深涧,东临<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黄甫峪</span>飞鱼岭峡谷,长约百余米,宽不足三尺,中突旁收,脊背危耸,游人行走其上,心旌神摇,如置云端,惊险非常。</h3><h3> 苍龙岭下脚处,海拔1620米,距北峰纪念亭一华里。苍龙岭坡度40度,开凿始于唐代。<br></h3> <h3>  苍龙岭岭脊青黑,蜿蜓盘旋,好似苍龙腾空。在唐代以前,此路初通,仅凿石窝,两边并未加栏,登岭多是爬行,如骑龙背。明清时期,该岭开始修建台阶,并于民国时期结束,共建了530余级台阶,但仍然很危险。解放后,1964年,将原岭鱼脊形凿平加栏,1985年,又继续下凿,才将岭道拓宽。现在游人至此也不觉有多险了。九十年代,为了防止上下堵塞,保护游客安全,在苍龙岭东飞鱼岭又开凿了一条登山复道。<br></h3> <h3>  相传韩愈登华山览胜,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时,见苍龙岭道路如履薄刃,两边绝壑千尺,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坐在岭上大哭,给家里人写信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令闻讯便派人把韩愈抬下山。此后,又因这个传说引发了几则趣闻。</h3><h3> 山西武乡有个叫赵文备的人,百岁时游华山,闻韩愈投书故事,放声大笑,并在崖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辞家, 赵文备百岁笑韩处"。 又有个叫李柏的人登山至此,观苍龙岭奇险,感慨万端,知韩愈投书和赵老笑韩趣事后留诗抒怀说:"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br></h3><h3> 知道这些趣闻后,我只祈祷能象赵文备老先生那样活到百岁,至于百岁还能到达苍龙岭,就是有索道也是不敢奢望的。祝大家都能活到一百岁!</h3> <h3>  苍龙岭岭脊如刃,两侧空绝。隋唐以前无栏无阶。因此便产生了唐韩愈在此畏险大哭投书求助的故事,留下了苍龙岭上端“韩退之投书处”的文化胜迹。 历代文人中对韩愈投书事也有表示异议的。明代沉颜提出“仲尼之悲麟,悲不在麟,墨翟之泣丝,泣不在丝”。他认为韩愈之哭一定另有原因,绝不是因为惧怕路险而怜惜性命;明杨嗣昌也认为,韩愈之所以在苍龙岭痛哭,是因为苍龙岭的奇险壮美,实在太令人惊叹了,以他的才华,也不能用笔墨表达出来,只好大哭一声来抒发自愧才疏的心情;清华阴名人王宏撰在《华山记注》中记述到这个故事时说,韩愈面对宪宗皇帝,面无惧色,慷慨陈词,指出皇帝的错误,要皇帝改正。韩愈的胆量是超过一般人的,怎么会在苍龙岭胆怯失态呢?他认为这个传闻一定是人编造的。 不管韩愈是因畏险投书,还是因为感叹手中的笔无法状写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投书,也许是两种原因都兼而有之。韩愈在华山留下的这段佳话却流传甚广,华阴人更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韩愈肯定是上过华山的,要不他的《古意》诗又怎能把华山的玉井及莲花渲染得那样神奇灵异呢? </h3> <h3>  再说韩愈敬畏苍龙岭艰险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隋唐以前,苍龙岭既无阶又无栏,《水经注》里记述,行人走到这个地方,要行在岭口的庙中向神祷告,求神赐云,使两侧云与岭平,以便人望不见岭两边的深渊。尽管如此,行人还不敢站着行走,而是骑在岭上,一寸寸往前移动,因此,人们又称苍龙岭为搦岭,搦的意思是用手按压。直到唐末,岭脊两侧始设石栏矮墙,也才有了少量的石登石窝。<br></h3> <h3>  五云峰在苍龙岭上,金锁关下,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峰头。它的西面下临深壑,崖壁陡峭。东面较平缓,是攀登东、西、南三峰的必经之地。<br></h3> <h3>  五云峰上攀山道路千折百回,别具一格,路两边青松成林,风景秀丽。每当深秋季节,松翠枫赤,山花耀目,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色彩云,故峰因此而得名。又因峰位置居东、西、南、北四座主峰中央,古时也曾称为中峰。<br></h3> <h3>  从北峰至东峰的路程是非常消磨人的意志的,因为由玉泉院到北峰的沟幢峡手脚并用的近五个小时攀登巳将你的气力消耗殆尽,下面每爬一步都需要勇气和力气。一路的台阶上山路,中途无法让你喘息,我常常累得只能弯下腰真的用手一步一步爬上去。虽然一路上真的很累,但是我在开始攀登华山时的信念就只有一个:我一定要徒步攀上华山山顶。<br></h3><h3> 五云峰饭店海拔1830米,距玉泉院近十五华里。</h3> <h3>  去金锁关的路途中,经过仙掌崖观掌台。仙掌崖被列为"关中八景"第一景。从它的侧面看起来,所谓仙掌并不十分形似。 仙掌崖在华山东峰,是指东峰的面东崖壁。大自然的风剥雨蚀在崖壁上造化出一手掌形石纹,高数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动逼真,人称"华岳仙掌"。因它奇瑰壮观,被列为陕西的"关中八景"第一景。 华岳仙掌最宜从远处观赏。入陕西进潼关眺望秦岭,首先看到的就是它。每当明朗的早晨,掌印如镀赤金,巍然矗立,光彩壮丽,观赏者无不叹为观止。登山途中在苍龙岭、五云峰等处可近观仙掌,但效果不如远观。<br></h3> <h3>  历代有关华岳仙掌的神话传说很多。主要有两种说法。</h3><h3> 一说是在上古时候,今黄河东、河南境内的首阳山同华山连在一起本为一山,黄河水到这里便被拦截,因绕而曲行,洪水泛滥,灾害连年,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河神巨灵悲悯人间疾苦,就手推华山,脚踏首阳山,使地轴折断,山脊裂绝,一山移而为河,河水从两山之间奔射东去。从此巨灵神推山的手印留在华山之巅,脚印留在首阳山下。 唐代释道世所撰的佛教书籍《法苑珠林》收录的则是另一说。上古时天地混沌,山海相连,太行、王屋及华山一带,白鹿河聚水成灾,被称为西海。巨灵大人秦洪海为治理水害,左手托华山,右足蹬中条,使山海分裂,河通地出,于是便留下了掌印与足印。 又传汉武帝当年来登华山时,因感叹巨灵神的功德,在华山下建造了巨灵神祠。史书又记载,唐垂拱元年(685),华阴县令因慕仙掌之名,也想借仙掌之名宣传华阴,曾提议把华阴县名为仙掌县。 古人有许多吟咏仙掌的诗文赋记,篇篇都妙语连珠,唐王维的《华岳》吟道: 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开坼,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唐诗人刘象也有《咏仙掌》诗一首: 万古亭亭倚碧霄,不成奇刻不成招。 何如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救旱苗。 据说刘象后来因此诗而声名大振,被人称为刘仙掌。此外,唐喻的《仙掌赋》、关图的《巨灵擘太华赋》等都是一咏三叹,荡气回肠的佳作。 今华山五云峰路口有观掌台,护以石栏铁索,为游人观掌提供了方便。我也在此自拍,臭显摆一下。<br></h3> <h3>  抵达金锁关。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锁关后则无路可通。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所以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民谣。<br></h3> <h3>  金锁关始建于唐朝,历代多次重修,明末道士胡真海进行了大的改建和修葺。康熙十八年道士阳隐重修。民国三十四年道士袁高善重修。1955年道士韩法升重修。由于天灾人祸,原建筑毁废仅存残迹。1985年人民政府重筑关门,形制规模皆佳于前。<br></h3> <h3>  金锁关內外,同心锁、平安锁,金锁几乎挂满了两旁的铁链,现代式的祈福让这里变得无比火爆。然而铜铁都是会被风雨锈蚀的,脚步也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定格,只有心的安然淡泊才是真正的福,才是华山向我们所施予最真挚的祝福。<br></h3> <h3>  金锁关海拔1950米,距玉泉院超过十五华里。<br></h3> <h3>  金锁关前往东峰,途径中峰。中峰距离金锁关很近,仅三百多米,海拔高度2037.8米。峰上林木葱茏,环境清幽,穿行其中,心旷神怡,有种身在他处的错觉,这样的环境风格怎么会是华山呢?峰头有道舍名玉女祠,传说是春秋时秦穆公女儿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中峰又被称为玉女峰。 史志记述,秦穆公女儿弄玉姿容绝世,通晓音律,一夜在梦中与华山隐士萧史笙箫和鸣,互为知音,后结为夫妻。由于厌倦宫廷生活,双方乘龙跨凤来到华山。中峰景观都是跟玉女相关,玉女祠、玉女梳妆台、玉女洗头盘等等。<br></h3> <h3>  中峰南侧有引凤亭及观景台。华山凡有观景平台,必有金庸的华山论剑石碑。<br></h3> <h3>  要去东峰观日台,必须经过云梯。</h3><h3> 又是一个90度的攀爬。<br></h3> <h3>  来到云梯,这个号称华山第三险的地方,1984年才开凿的从引凤亭通往东峰的快捷道路。云梯看起来很陡,几乎接近90度,高十多米,有三条垂悬的铁链,石阶宽度狭小。两手必须抓紧铁链使力,蹬着石阶攀爬,人完全是贴着岩石峭壁攀升。 不过现在云梯并非是上东峰的唯一路径,在旁边为了方便更多人能够直接登顶,特意修了带休息平台可转折的正常楼梯。</h3> <h3>  攀上云梯继续前行,我终于到达了计划中今天的目的地一一华山的东峰宾馆。此时已经是18点。从玉泉院到东峰整个攀登的过程用了八个小时。</h3><h3> 由东峰宾馆远眺华山东面群山。</h3> <h3>  未完,请继续欣赏"攀登华山要有力气还得有胆(下)"。<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