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遥远的新疆(2)——伊犁篇

*云惜惜*

<h3>国内很多地方都慢慢的走过,秀美的山水,各异的人情,有趣的民艺,风味的美食,都也接触了不少。在我的记忆里,最让我印象深刻,总有种想要再去很多次的地方,就是新疆。<h3>我想把我镜头里的新疆整理成几篇长长的图文段落,和你们一起去接触去发现去了解,去喜欢它。</h3><h3>第一篇是从南疆开始的,那么第二篇,就让回忆把我拉回到2013年,在我接触摄影的最早那几年,在新疆伊犁的日子吧。</h3><h3>拍摄器材:E-M5, OLYMPUS M.12-50mm F3.5-6.3</h3></h3> <h3>第一部分:日出和一些路上风景<h3><br></h3><h3>对新疆的第一眼印象,不是渴望已久的紫色薰衣草花田的梦幻,<h3>也不是想象中挂满藤架晶莹的葡萄的香甜。</h3><h3>而是那一个盛夏的清晨,天刚蒙蒙亮,</h3><h3>车停在湖边的时候,曦光从山后面悄悄的红起来。</h3><h3>满满的晕染过山峦,晕染过云彩,</h3><h3>晕染过湖面,再晕染到草原。</h3><h3>那一种突如其来的被这盛大的美好所震撼的感觉,前所未有。</h3><h3></h3><h3>而我能做的,仅仅是用手中的小小相机,</h3><h3>记录下这些美景,记录下当时的心情。</h3><h3><br></h3></h3></h3> <h3>第二部分:小城琴师,爱“琴”故事<h3><br></h3><h3>新疆边陲城市伊宁的阿合买提江路上一棵大榆树背后的一间简陋的小平房里,住着这样一位手风琴师——亚历山大。</h3><h3></h3><h3>他从15岁就开始演习修理手风琴,30年来他都以此为生,因为职业的便利,他也是一位手风琴收藏家,目前已收藏了100多架世界各地的手风琴。</h3><h3></h3><h3>他十分乐于向朋友介绍他的收藏,小铺里一排排货架上挤挤挨挨的手风琴。他会详细地为客人讲哪一架是德国的,哪一架是波兰的,当然还是俄罗斯的最地道,他一边讲一边逐个弹奏一番,讲解三排键双排键和单排键各有什么特点,乐此不疲。有些手风琴尽管式样陈旧,年代久远,甚至有上世纪中叶制造的老古董,从搁架上取下来,拂去浮尘,照样可以拉出悦耳的音乐。</h3><h3></h3><h3>亚历山大生活拮据,至今一家6口人还挤在半地下室的房子里,他家一间40平方米的小平房已被他用来放琴。为了能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亚历山大买了砖打算在自家地下室上面加盖一层,因为缺钱,砖一直放在那里迟迟没有动工。亚历山大觉得,每架手风琴都像人一样,有自己的故事。他最大的心愿,是建个手风琴博物馆,让这些故事被分享。</h3><h3></h3><h3>有人说手风琴是俄罗斯民歌的灵魂,似乎总透着隐隐的忧伤,而亚历山大不同意。“手风琴没有悲伤的声音,悲伤的是歌词,手风琴本身是欢乐的。”他执拗地说。 </h3><h3></h3><h3>短短的二十分钟的会面,令人大开眼界,同时,他对于理想的执着也深深令我和同行的伙伴动容。记录几张当时的画面,祝愿他梦想成真。</h3></h3> <h3>第三部分:多彩的童年<h3><br><h3>在伊宁短短的几天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色彩斑斓的房屋,</h3><h3>还有许多在这些彩色院子里居住的孩子们。</h3><h3></h3><h3>他们都有着明亮的大眼睛,会笑着和你打招呼,</h3><h3>热情的孩子会邀请你去他们的家里坐坐,</h3><h3>并且邀来左右邻居家的孩子们,让你拍照。</h3><h3>大的孩子照顾着小的孩子,总是成群的玩在一起。</h3><h3></h3><h3>更有聪明的孩子,邀请我们去她家开的小店去看看,</h3><h3>是否有我们喜欢的东西需要购买。</h3><h3></h3><h3>拍完照片他们会围着看相机里自己的照片,</h3><h3>小小的脸上充满惊喜。</h3><h3></h3><h3>告别的时候,孩子们无论大的小的,</h3><h3>都笑着和你道别,说:欢迎你下次再来。</h3></h3></h3> <h3>第四部分:草原人家<h3><br></h3><h3>清清的湖水边,绿绿的草原上,有着他们的家。</h3><h3>他们在这片广阔土地上牧马放羊,高声歌唱,</h3><h3>他们捧出醉人的马奶酒,烤着滋滋的羊肉香。</h3><h3>无论你来自五湖四海天的哪一方,</h3><h3>他们的热情都让你觉得好像家人一样。</h3></h3> <h3>第五部分:马具工匠的一天<h3><br></h3><h3>草原儿女对马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因此,马具的制作技术,伴随着“马背民族”,自远古一直到今天。</h3><h3>大街小巷见过无数这样的马具制作销售一体的商店。</h3><h3>走进一家店,几位工匠正在制作马具,有的在选皮料,有的缝纫,有的敲打小零件。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只是以微笑和挥手来打招呼,我并没有能够更好的去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我在这里拍照片时,他们像往常一样做着手上的事情,很友好的跟我比划手上的活计,也许谈笑间也对我这个外族的拿着相机的人表示好奇。</h3><h3>且让我用这些照片记录下他们周而复始的工作和生活,一天又一天。</h3></h3> <h3>第六部分:童趣<h3><br></h3><h3>我喜欢孩子,不管去哪里,在路上遇见那些天真可爱的生命时,总是忍不住要多拍几张。</h3><h3>新疆的孩子给我印象是,美丽的大眼睛,满满的好奇心。</h3><h3>也许因为拍照的机会相对于我们比较少,他们很配合拍照。</h3><h3>他们又好像是天生的小演员,每个画面都像是我在电影里看到的画面。</h3><h3>这一张张小小的面孔,使我的心充满了快乐和感动。</h3></h3> <h3>第七部分:维族女子<h3><br></h3><h3>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了维族女子不染纤尘的容颜,<h3>还有无比乐观、亲和的微笑,</h3><h3>从少女时代到美人迟暮,</h3><h3>在她们的脸上绽放,从不曾停歇。</h3><h3></h3><h3>在她们心里,</h3><h3>普通的生活,却如诗,似画。</h3></h3></h3> <h3>第八部分:我们在一起<h3><br></h3><h3>免不了要来些合照。<h3></h3><h3>他们似乎特别喜欢直面镜头,</h3><h3>相互搀扶拥抱在一起。</h3><h3></h3><h3>看到照片就好像他们此时正在看着我们。</h3><h3>又令人想起当时光景。</h3><h3></h3><h3>无论大人孩子,</h3><h3>一并融在这天真又愉快的气氛里。</h3></h3></h3> <h3>这是一篇旧作,今日翻看,颇有感触。<h3>影像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我们与时光一同成长的最真实记录。</h3><h3>我看到了那时的影像,没有过多的技巧,也没有很好的摄影器材,看到的是最朴实的画面,并且,通过这些画面,看到了那时的自己。</h3><h3><br></h3><h3>感谢你看完本篇。</h3><h3>美篇已发布南疆篇,下一篇新疆我会写北疆篇。</h3><h3>感谢关注。</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