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青春年华(八一节)

师明君

<h3>时代气息很浓的三等功奖章。</h3> <h3>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那时,无论你是城市人或是农村人都非常希望自己能有一套军装,哪怕只是一顶军帽都有一种满足感,也非常崇拜当兵的人。</h3><h3>后来,也就是十九岁那年,自己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军营,对我们这些从大山里的走出来的农村孩子来讲,甭说内心有多激动。</h3><h3>走进军营,当第一次听到军号声,第一次听到"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第一次听到“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归来……”等瞭亮的军歌时,内心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自己终于成了军队大溶炉一分子,那是一种无法言语的自豪感。</h3><h3>十年的部队生活,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之间结成了深厚的情谊。</h3> <h3>2011年当部分老战友从湖南湘西老家再次回到部队看望老首长。尽管只是短暂的相聚,尽管只有一杯酒,可述不尽的只有战友情怀。</h3> <h3>从新兵连分配到医院,83年兵战友们的一次合影。</h3><h3>风华正茂的年龄,无悔的青春岁月。</h3> <h3>从左至右,1987年与战友杨仕纯、刘达文合影。</h3> <h3>从左至右。1987年与战友刘达文、吴贤贵、彭清富合影。</h3> <h3>1984年与战友合影。后右刘天文,前左胡丕生、金定清。</h3> <h3>战友蒋祖武(左)与杨承波(右)合影。</h3> <h3>战友全正圭</h3> <h3>战友胡晓琴(左)与闵文(右)合影</h3> <h3>战友李素萍</h3> <h3>接转上级下达指示</h3> <h3>与战友唐范余合影。</h3> <h3>新兵连训练结束分配前,与班长姚海峰(82年)合影。</h3> <h3>班长姚海峰</h3> <h3>与战友余光海(左)谭贤凯(中)84年在韶关浈江江畔。</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九医院,前身属原第四野战军前线卫生所,海南岛解放后搬往韶关。1987年在部队裁军100万期间撤销,1991年我也因此转业到了地方。</h3> <h3>战友刘锐红</h3> <h3>从左至右战友骆永贞、许丹霞、罗惠芳、焦兰芬、梅穗娟。</h3> <h3>战友骆永贞</h3> <h3>李素萍</h3> <h3>部分战友离开军营,退伍时合影。</h3><h3>卸下了帽徽领章,卸不掉对军队的忠心,卸不掉对民族的忠诚,卸不掉战友之间的眷恋。</h3><h3>2016年菲律宾当局在美国、日本等多国支持下,在国际法庭利用事先安排对我国南海进行仲裁,全国的退役军人立刻热血沸腾,纷纷要求再到部队与现役军人一道,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h3><h3>为了自己国家他们甚至可以毫不犹豫献出生命,这就是中国军人情怀。也许有人说他们傻,可他们始终在"傻","傻"到底了,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傻"人。正是因为有他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与安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盛世。</h3><h3>在1983年春节、1984年国庆,越南当局不甘心失败,不断在我边境挑事,小规模局部战争仍在持续,部队接到上级命令,组成医疗分队,做好一级战备、二级战备准备,随时开仆前线。探亲人员接到“火速归队”的加急电报后连夜返回。这就是中国军人的信仰,为了信仰他们可以牺牲一切。一个国家没有了这种信仰,这个国家就完了。</h3> <h3>战友闵文(后)与刘锐红(前)合影</h3> <h3>与职工和战友合影。</h3><h3>后左至右:曾祥吉、田华根、王瑞琪、谭辉。</h3><h3>前中:廖冬生。右:唐斌。</h3> <h3>祝愿我们伟大的人民军队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h3><h3>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h3><h3>在建军91周年到临之即,祝我们所有军人节日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