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八一建军节,对于军人和曾经的军人,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到来的前夕,总是有一些感情的潮水不断冲击着心灵。前几天在公园锻炼,偶遇到二十年前在黑龙江省一起抗洪抢险的几位战友,他们和我一样,也是过退休生活的人了,因有闲时间了,他们相约我一起重走一次当年的黑龙江省抗洪路,我因有一些家里的杂事,没有成行,有些遗憾,但这却勾起了我对二十年前抗洪往事的回忆,今年刚好是原我部赴黑龙江省抗洪抢险二十周年,于是我就找到当年所记的日记和资料,写一个美篇,也算是在脑海中重走抗洪路了。</b></h1><h1><b> 1998年8月14日至9月25日,这是一段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的日子。在这其间,我作为某舟桥团政委奉命率部队参加了在黑龙江省的抗洪抢险,这是一次异常艰巨的任务,据史料记载,这次洪水是三百年一遇,可见洪水之凶猛,灾情之严重。但官兵们在洪水面前没有退缩,迎难而上,转战“三江"(嫩江、松花江、黑龙江),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用行动诠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3>官兵们抢修滨洲铁路的场景。这张照片是团宣传股干事陈春鹏所抓拍到的镜头。是快要合拢时的会战一角。文中多数照片均是他现场抓拍到的,今天看来弥足珍贵。</h3> <h3>夜幕里铁运的铁马舟车专列。</h3> <h3>铁运部队79带式重型舟桥的专列到达车站</h3> <h3>站台上铁马舟车专列</h3> <h3>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火车站,团装备处处长朱玉军同战友们合影。
从左至右;贾涛、毛进广、刘金轩、王利、朱玉军、张军、徐春贵、王文书。(照片由朱玉军提供)
<br></h3> <h1><b> 洪灾泛滥己成历史,抗洪精神光照后人。我当年在抗洪一线和战友们一起参加的与洪水的搏斗的场景在脑海中不断闪现出来。</b></h1><p class="ql-block"><br></p> <h3>这是省军区前指孙副政委在指挥部与铁路部门的同志研究抢险工作。左起:[孙书贵]、孟庆芳、邹伟杰、姜林、地方领导。</h3> <h3>滨洲线抢险作业一角</h3> <h3>铁路工人把满载石头的报废旧车皮抛射到洪水中。这样的装满石头的报废车皮共抛射三百多节,抗击洪水。</h3> <h3>滨洲线抢险作业一角。这是官兵把石块装入三角钢筋笼子,捆绑封好后用平板运至决口处,逐个抛入洪水之中。</h3> <h1><b> 翻开笔记,出现一组清晰的数字。在黑龙江省抗洪的25个日日夜夜里,我部700余名官兵单车行程40000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多,舟艇渡送人员14800多人次,搬运石方36000多立方米,挖运土方30000多立方米,装运沙袋、土袋30多万个共修筑被毁铁路90多延长米,排除溃堤险情26处,加固堤坝14公里。受到铁道部领导、黑龙江省及佳木斯市领导和沈阳军区、省军区首长的充分肯定。时任军区司令员粱光烈上将称赞我部"沿岸奔袭,转战三江,专打硬仗、险仗、恶仗"。数字是枯燥的,还是说一说当年怎样战"三江”的吧。</b></h1><p class="ql-block"><br></p> <h3>在抢险现场用吊车从铁路平板上卸载河中舟。</h3> <p class="ql-block">省区司令员王贵勤,在部队临时驻地佳木斯糖厂,向官兵作抢险前的动员讲话。</p> <h3>时任辽宁省军区副政委[孙书贵]将军在滨洲铁路抢险现场肩扛石块筑路。他是省军区派往抗洪一线前指首长。遗憾的是抗洪结束不久,他就身患重病而病故了。我以为这与他抗洪透支体力精力有关。</h3> <h3>上图洪水冲毁的滨洲铁路现场。下图为官兵抢险倒班时临时休息的画面。</h3> <h3>这是一节满载石头的旧车皮被抛射入洪水之中瞬间的镜头。</h3> <h1><b> 一战嫩江,连续突击奋战十昼夜,打通滨洲国际大通道。1998年的洪水从南到北泛滥,洪灾地域广,持续时间长。8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今日7时10分,素有欧亚大陆桥之称的滨洲铁路线277公里处,被洪水撕开了278米的大决口,中断通车!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播发了这条消息。这个灾害是1998年洪灾中铁路系统的最大灾害了。据铁路部门透露,滨洲铁路每停运一天,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50万元。</b></h1><h1><b> 我部在8月14日17时08分接到上级命令,经紧急动员后,团长朴龙万和我一起带700余名官兵和重装备成4个梯队向黑龙江省进发,一路向北,向北又向北。省军区副政委[孙书贵]将军带省军区前指随我团铁运同行。8月16日上午6时15分到达终点一一昂昂溪火车站。这是一个急、难、险、重的任务。</b></h1><h1><b> 说它急,是因为铁道部要求8月25日晚18时前要实现通车,抢险时间只剩下10天。</b></h1><h1><b> 说它难,是这条铁路路基抢修难度大,决口处水深15米至22米,流速每秒4米左右,甚至我们配合铁路工人在决口的一端抛投进20节火车皮石头,都不能向前推进一米。</b></h1><h1><b> 说它险,因为作业面狭窄,由铁路路基向前推进的作业面只有5米多宽,两边都是深达10多米深的洪水,决口处水深流急,大家在这样作业面上抛投石料,随时都有跌入水中被洪水卷走的危险。</b></h1><h1><b> 说它重,是指工作量大,抢通铁路筑好路基,需石料近10万立方米左右,据铁路部门人员讲,当时从河北到辽宁铁路延线附近石场的石料差不多都调运光了,事后统计,光装满石头的整节旧火车皮,铁路部门就用火车头推动高速抛射到洪水中三百多节。其间有一次抛射作业因挂钩没自动脱离,高速运动的惯性把火车头也拖入洪水之中,好在没淹没下去,后来铁路抢险部门的现场指挥王占柱(时任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又调来两个火车头,硬是把进入洪水中的火车头又拖了出来。</b></h1><p><br></p> <h3>时任团长朴龙万在抢险现场给部队下达任务的一个镜头。</h3> <h3>时任政委王维平在滨洲线抢险作业夜间带班,与官兵一起正在搬运石块。</h3> <h3>梦石。时任舟桥团副团长,经验丰富,靠前指挥,多数时间与政委负责夜间带班指挥,为抗洪救灾作出很大贡献。抗洪结束奉命调入沈阳大东区人武部,后提升至苏家屯区人武部长。这是他任部长时的一张工作照</h3> <h1><b> 这是一个世界关注,中央关注,全国人民都关注的抗洪抢险工程。我们团又是被派往这个方向的唯一一支部队。完成这项任务光荣而艰巨,责任重大。由此,一场空前的连续突击会战开始了。浮现在我脑海中,至今仍能撼动我心灵的是我部官兵的群体抗洪图。</b></h1><h1><b> 领导干部、常委班子成员每个人都是抗洪抢险的一把冲锋号。省军区前指[孙书贵]副政委身先士卒,正确决策指挥,并且随团队跟班作业,连累带着急,三天过后,嗓子哑了,说不出话,被称为抗洪一线的"无声“将军。他是一位过去毕业于人民大学的老大学生,从军后由基层干部到将军,工作经验丰富,模范作用好,多次亲临夜间班次的铁路抢险作业,现场指挥一干就是一个通宵,给全团官兵树立了榜样。遗憾的是抗洪回来后不长时间,他就患上了重病,没到退休年龄就病故了。我始终认为他的病故与那次抗洪抢险透支体力精力有很大关系。团长朴龙万,是个朝鲜族汉子,工作认真,业务熟练,指挥有力,带领官兵攻坚克难,对完成这次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抗洪结束后他荣立了一等功。副团长梦石、参谋长李伟、政治处主任田兵、后勤处长孔庆贵、装备技术处长朱玉军等(团常委中,只留副政委尹玉春一位团领导,在丹东营区带一营欠一连负责留守工作),都在一线带班作业,24小时突击抢险。我们把团领导分成三班倒作业,省军区前指人员也分为三班。当时的省军区后勤部长王维新、作训处副处长孟庆芳、副团职参谋邹伟杰、通信处参谋姜林、运输处长李继生、助理员安良东、战勤处长王辅东、组织处干事叶健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抢险现场的突击会战中,领导的行动,人格的力量,影响了官兵,鼓舞了士气。</b></h1><h3><br></h3> <h3>朱玉军在滨洲线铁路抢险时乘冲锋舟运送物资其间所留下的照片</h3> <h3>滨洲线抢险现场,搬运石块的战友们正挥汗作业。</h3> <h3>上图为黑龙江八岔乡抢险画面。下图为滨洲线抢险中,官兵在水中协作卸载79带式舟桥画面。</h3> <h3>夜间抢险现场的照片</h3> <h1><b> 干部、党员个个都是一面旗。在95名干部、180名党员中叫响了"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口号。时任三营营长何国忠,是个"铁人“,在8月16日他打头阵,第一个跳入齐腰深的水中作业,卸载河中舟,作业中腰被撞伤,但他不下一线,直到完成任务。他军旅生涯3次荣立二等功,8次荣立三等功。本次抗洪,他又一次荣立了二等功。抢险现场涌现了"拼命三郎“毛进广、关久;"五只小老虎"排长张景胜、曹茂生、冉孟忠、付华、方传暖;靠前涉险协助团领导指挥作业的作训股长隋续杰,"尖刀"九连连长徐冰;铁骨柔肠关心士兵的五连连长沈中才。全团如他们一样干部党员还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无法细述。蛟虫叮咬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每个人身上都有百余处被蛟子咬过而红肿的包块,钻心的发痒。作业中百分之七八十的官兵都被石头磕伤过,尤其是夜班作业,视线不良,抢险作业面狭窄,要搬运源源不断的石料,难免磕磕碰碰。真记不得叫什么名字的一个战士了,随我一起夜班抢险作业中,被石头绊倒,额头被尖石磕出四五公分口子,送下去缝合包扎后,过几天我又在工地上见到他了,象这样小刮小碰受伤的战友,撵都撵不走(也许有人见到此文后,知情者会把这个战士名字告诉我)。政治处主任田兵脚趾骨折,也没吭一声,坚持到最后,撤回到营区拍片时才露了馅。抗洪队伍中有不少人都是带伤作业,这其中除6人因重一些的骨折伤号被送进医院外,其余都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抢险印全过程,二营营长宋良文、教导员王殿军,三营营长何国忠,教导员史解难等营领导,都身先士卒,在一线靠前指挥,既保证了任务的完成,又把官兵安全如数带回来。他们中有人立功,有人因立功名额有限,主动让功,但在我心目中,他们都是英雄。无名英雄更可敬,他们的先进事迹都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b></h1><h3><br></h3> <h3>夜间抢险一个镜头</h3> <h3>抗洪抢险组图。上图为在洪水中筑好的铁路基和刚铺设好的铁路,铁路工人和官兵在进行扫尾工程。下图为夜间抢险后场景。</h3> <h3>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右一)夜间来到滨洲线抢险救灾现场,看望和慰问抗洪官兵。</h3> <h3>夜间抢险现场战士小憩的镜头</h3> <h1><b> 团员青年个个都是小老虎。这支生力军在滨洲线抢险中,不甘示弱,他们正确对待家庭困难,向身体极限挑战。抗洪队伍中有169名湖北省籍战士、46名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籍战士,其中39人家遭重灾,(这是当年统计的数字,受重灾家庭的官兵,记得部队给其发放了救济补助款)他们舍小家顾大家,默默无私奉献。为这次抗洪,4名干部、志愿兵推迟婚期,28人推迟休假,有2名同志的爱人在丹东刚生完小孩4天,就辞别爱人孩子,上了抗洪一线。留给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如:六连的只有17岁的"小吊车"王王(抗洪中荣立三等功)、勇于吃苦的姜延军、"两栖司机"陈有国等。十连战士李俊明抗洪第二天收到父亲患肝癌住院的电报,他不下一线,参加突击队,一个班次下来,肩扛身背石料6个立方米,有时扛起的石头都超过他自己的体重,这种超负荷的付出,在抗洪现场到处都是,数不胜数。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如果不是亲自实践,我真不敢相信这些年轻的战士为什么能超出身体的极限,创造出他们自已都想像不到的记录。</b></h1><h1><b> 在铁路工人和全团官兵的共同努力下,8月25日18时,实现了滨洲线胜利通车的目标。铁道部发来了贺信,并给部队官兵写来了感谢信。当看到一列22节火车顺利通过我们在洪水中铺设的铁路时,很多同志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中央电视台当晚"新闻联播"中,播发了这一消息。</b></h1> <h3>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郭安智代表铁道部向部队赠送慰问信。</h3> <h3>1998年8月25日晚,滨洲线正式通车。这是军地领导在通车仪式现场,与官兵及铁路工人感受通车后的喜悦。右起:齐哓敏(哈尔滨铁路局局长)、[孙书贵](辽宁省军区副政委、王维新(辽宁省军区后勤部长)、王维平(舟桥团政委)、朴龙万(舟桥团团长)。中央电视台在当日新闻联播中播出了滨洲线通车的消息。</h3> <h3>左一是我,左二为朴龙万团长,黑龙江抗洪,他荣立了一等功。(我在舟桥部队近6年工作时间,先后与三位团长共事。陈宜龙、光善福二位团长,也曾是二等功荣立者,我和他们都是共事一回,友谊一生的好战友,经常保持联系)照片的背景就是嫩江洪水。照片是我部陈勇所拍摄的,日期应是8月25曰滨洲线通车那一天。</h3> <h3>在佳木斯市糖厂的部队临时停车场,调整好车辆后,装备处同志小憩。前排:从左至右:张军、王文书。后排:王利、毛进广、刘金轩、徐春贵、朱玉军、贾涛。<br></h3> <h1><b> 二战松花江,冒雨奋战8小时,保住了3个村庄和10万亩农田。</b></h1><h1><b> 8月25日刚刚完成滨洲铁路抢险,官兵们本想睡个囫囵觉,好好休整一下。可睡到半夜,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和团长从沉睡中唤醒,我的直觉是又来紧急任务了。果然如此。松花江告急,军区紧急调我部赴佳木斯市参加松花江抗洪抢险。我和团长简单碰头后,连夜召开团常委会和连以上干部会,紧急安排部队进行铁路装载输送。</b></h1><h1><b> 部队铁运的专列到达佳木斯后,刚卸载完毕,还没有搭起临时锅灶,就受领了任务。立即出动523人,4只冲锋舟,19台车辆,赴市区50公里外的平安乡松滨村抢险。这次是夜间抢险,时任省军区司令员王贵勤、副政委[孙书贵]随团队行动,亲自在现场指挥。这又是一个集急、难、险、重、苦于一体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中有三点在脑海中留下了烙印。</b></h1><h3><br></h3> <h3>松花江平安乡夜间抢险画面</h3> <h3>堵管涌作业画面</h3> <h3>夜战松花江平安段防洪大堤</h3> <h1><b> 一个烙印是急群众所急。这里是一道防洪坝,保护着10万亩农田和3个村庄。在6.22公里处,有两处坝体外侧渗水堆帮,有几处形成了10多厘米左右的管涌,如不及时封堵,随时有溃坝危险。松滨等几个村按当地政府指令组织了人员撒离,此时已人去村空。这样的危难时刻就是群众往后撤,子弟兵往前冲啊。如果真的溃坝了,后果不堪设想。大家在从昂昂溪到佳木斯几百公里临时转场,一天没吃饭的情况下,又一路急行军50公里,到达了抢险地点。</b></h1><h1><b> 第二个烙印是敢于克万难。当时天空阴云密布,正下着中到大雨,行军途中,这里的老黑泥是又滑又粘,我们遇阻无数,但都克服了。夜暗无照明,就靠5个手电筒照亮,人员运送中要渡过一条50多米宽的小河,渡河工具少,大家从老乡家中找到2只小船,每船载10人左右,逐次把人员渡送过去。抢险中因作业面仅有5米左右,施展不开,我们就把人员排成两排,逐人传送沙袋,加快了抢险进度。</b></h1><h1><b> 第三个烙印是官兵敢涉险。我们站在坝顶上抢险,主要是加高部分堤坝,在背水的大坝一侧,封堵住两处渗露的管涌。大家面对的大坝迎水一侧洪水深达5米多,沙料就是地方防汛部门用大船从洪水中运到大坝边上的。大坝另一侧则是3米多深的水沟,作业中稍有不慎,就有落水的危险。六连新战士周子昆在扛沙袋时,因天黑、雨大、路滑,不慎掉入水沟,班长石吉华和战士蒋清波同时去拉,结果也都落水,好在他们识水性,把周了昆一同救上岸。每个人在完成这次任务中,至少摔上10多个跟头,返回途中,战士们手拉手相互照应还怕掉队,以班为单位行进,班长每隔5分钟左右就要点一次名,防止有人在天黑路滑的情况下落水而发现不了。就这样经一夜奋战,官兵团结奋战,堵住管涌,防止了溃堤,镇住了洪水,保住了群众的家园。</b></h1> <h3>这是团政委王维平在佳木斯糖厂会议室向总政宣传部徐副部长带队的总政工作组汇报部队抗洪抢险工作情况。</h3> <h3>抗洪抢险瞬间镜头。</h3> <h3>时任团政委王维平在佳木斯抗洪前线代表团队向总政工作组汇报团队抗洪抢险情况。总政宣传部徐副部长听取了团队3个小时的汇报后,对团队抗洪抢险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h3> <h3>这是在八岔赫哲族乡抢险临时住所,朱玉军组织装备处几名干部研究工作时的照片,有副处长王利、运输股长刘金轩、助理员徐春贵等。(照片由朱玉军提供)<br></h3> <h3>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黑龙江南岸大堤抢险画面</h3> <h1><b> 三战黑龙江,保住了赫哲族家园,赢得了群众爱戴。</b></h1><h1><b> 1998年8月31日早晨,团队又奉命经12小时的摩托化行军,到达了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b></h1><h1><b> 同江市的孙书记、王市长、人武部贾部长正焦急地等着我们,短暂交待完任务后,我团在黑龙江长堤上成一线展开。排查封堵管涌,加高黑龙江我方一侧堤坝。</b></h1><h1><b> 在14公里长的大堤上,到处是官兵突击奋战的身影。这些任务本来是4天工作量,但官兵硬是一天就高标准完成了,几十万个沙袋经大家的肩扛身背,垒筑起了坚固的防洪墙。接着同江市又把处理一些重要的险工险段的任务交给我们完成。</b></h1><h1><b> 六连17岁湖北籍新战士王王,有个倔皮气,不服输(他这个名字是上学时重名,他父亲改的名字),曾经累倒在工地上,可是他缓过来后,仍然上一线扛沙袋,劝都劝不住。十连是一个英雄模范连,在1995年辽宁的抗洪抢险中,因事迹突出,被授予"抗洪抢险模范连"荣誉称号,这次在连长候广运,指导员王艳会的带领下,大显身手,完成任务快质量好。二营五连在连长沈中才、指导员候振成的带领下,突击力强,完成任务成绩突出,连队荣立了集体二等功。一营负责在营区留守,以备在辽宁遇到洪水时担任救援力量,所以只有一营一连派出少量官兵,在连长李永强带领下,随团队在黑龙江抢险,担负操作冲锋舟的轻型渡河装备,水上运送人员的任务,任务完成的也很好。印象更深一点的是8月31日在封堵一个大的管涌时,三营九连官兵,个个都是好样的,如冲锋一样扛沙包奔跑,4个多小时连续作业,当堵上管涌后,才看到他们身心疲惫的样子,浑身上下简直是泥人一般,但他们的脸上却露出了胜利后的笑容。九连连长徐冰在抗洪抢险中荣立了一等功,九连荣立集体二等功。在黑龙江省的抗洪抢险中,我记得共有3个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6个连以上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61名官兵分别荣立一、二、三等功。其中立一等功2人,立二等功6人,立三等功的53人。</b></h1> <h3>战士们扛着超过自身体重的两个沙袋奔跑着作业</h3> <h3>八岔赫哲族乡抢险画面组图。中间为六连17岁湖北籍战士王王抢险作业镜头,右边为王王累昏在现场,政治处主任田兵在现场看望的镜头。</h3> <h3>八岔赫哲族乡抢险画面</h3> <h3>辽宁省军区首长夜至苏家屯火车站,慰问抗洪归来的部队官兵,向团长、政委赠送花束。(侧身的将军是时任辽宁省军区司令员王贵勤)</h3> <h3>在齐齐哈尔昂昂溪火车站,军民同唱抗洪歌。右一为团政治处主任田兵。</h3> <h3>部队摩托化开进,从佳木斯至同江八岔赫哲族乡途中画面。行程400多公里。用时12小时。</h3> <h3>抗洪前十多天,省军区首长到团队检查指导工作时,与团主官合影。右起:王积行、王维平、[刘慎思]、王贵勤、朴龙万、[孙书贵]。</h3> <h3>抗洪官兵手持铁道部赠送的"敢打硬拼英雄显本色,抗洪抢险滨洲铸丰碑“锦旗,步入营区时的情景。</h3> <h3>国家和军队授予团队的牌扁</h3> <h3>朱玉军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中心校留影。出发前,他发烧38度,在团卫生队输液。任务来时,他拔下针头上一线,在铁运的闷罐车里继续打吊瓶。因事迹突出,抗洪结束后,他荣立了二等功。</h3> <h3>吴再兴。四川人,1998年是舟桥团管理股连职助理员,抗洪时负责机关伙食保障工作,荣立三等功一次。后调入四川省预备役工兵团,2008年任团参谋长时带部队参加汶川抗震救灾,而后又参加青海玉树、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六次立功。2013年担任汶川人武部部长。这是他任部长其间参加救灾时小憩的照片。</h3> <h3>群众拥军到驻地,一位大妈亲手为战士缝补破损的迷彩服。右一为装备处副处长王利、右二为志愿兵岳兴国、右三为排长王代兵</h3> <h3>这张清单,记录了1998年8月17日一一8月25日部队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抗洪其间人民群众慰问子弟兵的物资。每个数字都饱含了一片拥军深情。(此清单为原始记录)</h3> <h3>这份清单,是我部在佳木斯抗洪时,人民群众自发到部队慰问的物品登记。在美篇中展示出来,用以说明部队在一线抗洪,人民群众象战争年代支前一样,支持人民子弟兵。这些拥军场景,令我永远不能忘怀。</h3> <h1><b> 在八岔赫哲族乡,大家还深刻体会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同江市给部队调来了1500斤大米,1500斤面粉,300斤白酒,可这些东西部队临撒回时,都原封不动地交给了市人大的迟主任。赫哲渔村的妇女主任动员村民,把26只活鹅赶到部队食堂,要当场宰杀慰问官兵,硬是让我们拦下来劝住,并找到市人武部贾部长做工作,这才让大鹅重新回到各自家中。当我们了解到赫哲族群众农田被淹,有些学生上学困难时,全团700名官兵和省军区前指的14人一起,捐款25800元,其中20800元用于解决104名赫哲族学生一年的学费,5000元用于学生的奖学金,捐给了八岔赫哲族中心校。</b></h1><h3><br></h3> <h3>抗洪前夕,即1998年7月27日,团队因64集团军撒销,而由64集团军转隶到辽宁省军区领导。这是时任沈阳军区宗顺留副司令员、原64军军长[刘长富]、辽宁省军区司令员王贵勤、政委[刘慎思]等首长与团机关部门以上领导合影。</h3> <h3>1998年9月中旬,辽宁省军区在舟桥团驻地,隆重举行省军区部队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这是时任辽宁省赵新良副省长、省军区王贵勤司令员、[刘慎思]政委等军地领导与参会代表合影。</h3> <h1><b>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那样,"风平浪静的日子,你不会认识我,我的红帽徽在远方默默闪烁,假如一天风雨来,风雨中会显出我军人的本色"。当洪水退去,人们欢呼抗洪胜利的时候,我们这支部队己经按命令回撤了,但那场面令人至今不忘,我理解这应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最高奖赏,什么荣誉啊,什么地位啊,都不重要,每当想起这些,都觉得那次艰难的抗洪抢险苦得其所,累得值得。因为我们实现了属于军人自己的人生价值,军人的牺牲奉献又岂止在战场啊!当部队撤离八岔赫哲族乡时,当地的乡亲们人潮涌动,他们用本民族最高的礼节欢送人民子弟兵。把一件民族服装披在省军区孙副政委身上,赠送给部队一瓶黑龙江水、一包八岔赫哲族乡的泥土、一条鳇鱼标本,还为临行的官兵烤制了"塔拉哈"(赫哲族尊贵食品),让我代表部队品尝,用白酒敬天敬地敬敬子弟兵,经历的情景至今令我感动。途经同江市时,同江的王市长等领导,陪同官兵下车步行达2公里,同江市万人空巷,3万多市民自发出来,夹道欢送子弟兵,往大家手中塞瓶装矿泉水和煮熟的鸡蛋,抗击洪水的堂堂硬汉,任务面前不退缩,但在这个场面下,泪水涟涟。在佳木斯火车站装载完毕,即将启程之时,佳木斯市几大班子组织了万人欢送大会,市委领导致词欢送,部队返回营区到达蛤蟆塘车站时,丹东市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时任市委书记关永光致词,省军区副司令员傅锡茂讲话,这些场面至今仍然记得。</b></h1> <h3>部队铁运返回营区前,佳木斯市在车站组织了万人欢送大会,这是作者代表部队作辞别讲话。</h3> <h3>1999年,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梁光烈等军区首长观看部队抗洪抢险演练。右起:曹惠臣、[罗有礼]、梁光烈、葛振峰、王建民。(这张照片是当年团报道干事周琳拍摄)</h3> <h1><b> 9月下旬和10月上旬,我和团长朴龙万,分别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作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的代表,参加全国、全军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参加中央电视台在一号演播大厅举办的专题"抗洪晚会”。当现场听到歌曲《为了谁》的演唱时,想起在一线抗洪的日日夜夜,泪水真的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们只是团队代表,是官兵们的无私奉献,忘我奋斗,才把我们托举到人民大会堂参会,才有了我们"全国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全军抢洪抢险先进单位“的荣誉,才有团队荣立集体二等功的荣誉,我们也无愧于"二郎山筑路英雄“的历史荣誉(历史上我团组建初期,参加修筑康藏公路,作曲家时乐濛在我团四连体验生活:,创作出了“歌唱二郎山”歌曲,团队被上级授予"二郎山筑路英雄“荣誉称号)。</b></h1><h1><b> 时光如梭,转眼之间,98抗洪过去20年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在这20年里,部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完成的任务也是一个接一个,更是取得了不少新的成绩。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中华复兴的新时代里,愿这支部队续写光辉灿烂的新篇章!</b></h1><h1><b> 仅以此篇献给当年的抗洪战友!献给今年的八一建军节!</b></h1> <h3>时任丹东市委书记关永光,在丹东市举行的欢迎抗洪部队归来仪式上讲话</h3> <h3>1998年9月28日下午3时,"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舟桥团荣立集体二等功,被授予"全国抗洪抢险先进单位“。我作为单位代表参加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出席大会的邀请函,座席号,以及参加央视在一号演播大厅举行的文艺晚会座席票。</h3> <h3>这是我20年前简写的抗洪生活手迹。放在邮筒中给自己寄回的信笺。</h3>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枚枚邮戳。记载了抗洪约一个月的行程。部队所到一地,由机要股巴海涛参谋拿此信件到当地邮局盖邮戳。此信保留至今,成为那次抗洪行动的见证了。</p> <h3>这是我在1998年9月28日参加"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障大会“后,在人民大会堂门前所拍摄的照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