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湾侯家

大圣

<h3> 南湾人都姓侯,南湾村其实是一个村民小组,曾经隶属于延长县南河沟乡南湾行政村。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别人是这么说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h3><h3> 在延长,只要说是姓侯,对方一般会问,是南湾侯(猴)吗?里面虽然有开玩笑的成份,但也说明南湾姓侯的人在延长有着一定的知名度。</h3><h3> 南湾,人杰地灵和知名度高是有原因的。</h3><h3> 去过南湾村的人都知道,南湾村地势偏僻,坐北向南位于距延黄(延河和黄河)交汇处不远的一个向阳的山窝窝里,再往东就是遥遥相望的山西大宁县。村子坡陡沟深路难走,贫瘠的土地上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侯家人,生活在这里的祖辈们,想必一定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为了生存,他们不能偷懒,也不能沾染任何不良习气,因为你一旦停止努力,家人就要面临忍饥挨饿。听老人们讲,在青黄不接的二三月间,吃糠咽菜是真实的,也是普遍存在的,春季植物返青的时候,地里能吃的野菜早就被挖光,一些从未尝过的树叶和树皮也被摘下煮着吃,家里光景稍好一点的人家也会给村里其他饿的皮包骨头的孩子一碗稀汤喝。长期忍饥挨饿的侯家人形成了一种勤劳节俭的习惯,村里只要是人能去的地方,都被开出来种地,记得小时候爷爷一边放羊,一边带着几个儿子跑到离家七八里路远的村子对面的山坡上开荒地种糜子,因为他要养活八个子女长大成人,所以,他一刻也不敢停歇,一年四季辛勤劳作,被称为“南湾最有苦的一家”。<br></h3><h3> 南湾人有苦的不只是爷爷这一家子。南湾作家侯耀强在《荒沟在圆绿色梦》中曾经这样写道:当了二十多年村长的侯治文,对南湾村的每一个山头,每一块土地上都非常熟悉,因为他曾经带领村民们在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奋斗过,耕耘过,脚印印遍了这里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汗水洒遍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早在十多年前,他就瞄准了沟岸这块被村人叫做“周家滩”的不毛之地。因为这地虽然土质薄、石头多、含沙量高,但却较为平坦。而且离水较近,平整后可以引水浇地。如果再上了工程措施,栽上经济林,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h3><h3> 从此以后,他便带上五儿子下了沟底,打响了平整土地、开挖植树通壕的战斗。“周家滩”距村子一里多路,全是羊肠小道。还得下一个三丈多高的石崖,崖缝里,不知哪一年几个放羊娃用錾头凿了一溜刚能容一只脚的石窝,要往下走得趴在石崖上,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往下挪,弄不好,就会掉下去,跌得头破血流。就在这里,他每天早上都得让儿子拽住胳膊吊下去,下午收工后再拉上来。</h3><h3> 如此上上下下40多天,衣服上的扣子全被蹭掉了,前襟子也被磨得破烂不堪。而他却风趣地说:“这样正好能锻炼人的意志,越磨炼越有精神。” 四十天来,父子俩就这样一镢头起,一镢头落,不停地挖着。饿了,啃一口干馍。渴了,喝一口凉水。老镢弯了换洋镐,洋镐秃了再捻尖。早晨披着星星下地,晚上顶着月光返回。四十天没睡过一次安稳觉,没吃过一顿热饭菜。</h3><h3> 像这种向大自然宣战的生活方式,是贫瘠的土地和艰苦的环境造就了这种永不认输的倔劲。侯耀强的快板新闻《脱贫致富靠实干》中有这样两句“五星红旗迎风展,炮声隆隆震山湾,南湾农田大会战,全体劳力来垫滩。”在合作社时期,南湾村全体村民就已经形成了这种团结奋进、吃苦耐劳的精神。</h3><h3> 南湾人还有一个优良传统,爱学习、好上进。如果说饥饿逼迫人们普遍都有着勤劳节俭、细水长流的习惯,那么贫穷促使南湾人认识到只有知识改变命运,只有好好学习才有出头之日的道理。在我的记忆里,南湾古时是没有出过公家人的,最早靠读书走出去的也是解放以后的七八十年代的事情,村里几个家境略好一点家庭,通过让孩子上学考试或招工,率先实现了“鲤鱼跳农门”的先例,他们有的从事了教育,兢兢业业在教育事业上一干就是几十年;有的投身延长石油事业,见证了延长石油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为延长县石油的发展做出了不俗的贡献;有的从基层政府一步步做起,直到成为执政一方的“统帅”。他们成了南湾村第一批吃公家饭的侯家人,这些人的成功“脱农”,不仅是他们家庭的骄傲,也成了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目标。</h3><h3> 贫穷,使南湾人倚赖了读书;读书,使南湾人改变了自己。九十年代,村里办的小学规模不小,村里人非常支持,在我们那一块,教师都愿意到我们村来教书,家家户户都捡最好烧的柴给老师交,轮谁家送水,不管农活有多忙,保证当天送到位,到了夏秋季节,家长们更是把地里摘的辣子、柿子、桃、梨给老师拿去,谁家孩子得到老师在村里的夸奖,家里大人脸上是很有光的。由于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临近的村子都把孩子送到南湾村小学来读书。记得一年暑假,村里又考上一个延中生和两个中专生,那时不知道延中是什么,只是听大人说,考上中专就等于吃上公家饭了,而这个考上中专的就是我的邻居,听说将来还是医生呢,虽然嘴里没说啥,可心里那个羡慕劲就别提了,心想自己为什么就不行呢?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像他们一样考个工作。至于考上延中的那个,按辈分我叫二爷呢,后来才知道延中是延安地区至今最好的高中。有前面这些人作为我的榜样,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我也算是吃公家饭了吧。再后来,村里相继考出了四十多名大学生,可能也是受到这种影响吧。</h3><h3> 我在想,所谓的“人杰地灵”,就是南湾的先辈和新一代南湾人孜孜不倦所坚持下来的勤奋好学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至于南湾人知名度高,我觉得一个是先辈们长期勤劳善良的口碑在周围十里八乡留下了好印象,如遇上谁家在村里有个红白喜事,全村在外的男劳力只要手头没有特别要紧的事情,那肯定的风雨无阻的往回赶,回来不用总管安排,立即寻找自己熟悉的活撸起袖子大干起来;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这些出门在外的南湾人能吃苦、敢担当、有作为的表现所带来的荣誉吧,不论在哪个单位,南湾人一般都是扛大梁的,深得单位领导和同事赏识。</h3><h3> 粗略统计,全村两百多口人的村子,已参加工作的侯家人有四十多名,行业遍布行政、教育、卫生、公安、油气、电力、交通、文化等领域,当然,还有一大批在全国各地打工和自主创业的年轻人,他们也正在走出一条不寻常之路。</h3><h3> 偶尔回老家,驻足高处观望,那一条条熟悉的小路,那一块块熟悉的地名,曾几何时,放学后相约几个伙伴,挎着筐子割猪草,赶着毛驴去驼水……,陪伴父辈们吆喝着牛犁地、顶着烈日晒在打麦场……。如今的南湾和南湾人,已不同于往日,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子里生活着两百多口埋头苦干的侯家先辈,今日柏油马路和山清水秀的空壳村里只有不足十户人家。现在想想,还得感谢这些坚守在村的“留守老人们”,是他们让南湾村继续保留一线生机,是他们让村里没有撂荒,也是他们的存在,使出门在外的游子才有“家”可回。如今全村人最能聚集人气的地方,可能就是“南湾儿女”这个微信群了吧,村里有什么大事,在群里一通知,所有人都知道了,想和谁说话了,在群里一说就会有很多人响应,非常方便,但也缺少了原来盘腿坐在一起当面交流的家常味。</h3><h3> 近两年,在国家大好政策的指引下,村里水电路一样俱全,却没几个人去享受这些,看着眼前村子的变化,想着身边侯家人的发展,真是喜忧参半。愿家乡——我的南湾,能乘延黄公路的开通、狗头山旅游大开发和古贤水库即将启动的机遇,发展的越来越好,让留守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过上幸福、文明、富裕的美好生活,绽放出最开心的笑容!<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