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追寻】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团后代
重走西征路纪实
那是遥遥艰苦卓绝的远征,</h3><h3>前人为了追寻天际那簇星火;
那是场场生命攸关的战斗,</h3><h3>父辈为了追寻光明浴血拼搏。
那是悠悠艰辛困苦的岁月,</h3><h3>英雄为了追寻真理信念执着!
那是篇篇感天动地的记忆,</h3><h3>丰碑矗立红军精神军旗不落!<br></h3> <h3> 半个多世纪的远征和战斗,烽火硝烟虽然已经散尽,但那火光仍在我们心中闪烁;枪林弹雨虽然已经无声,但那喧嚣常在我们耳边响起;漫漫长路虽然已非昔日,但父辈的足迹却深深印在我们的心里。
<br></h3> <h3> 今天我们虽然都已年过花甲两鬓斑白,但重走父辈西征路的意愿从来没有淡忘;传承红军精神不忘初心从来没有这样的迫切。今天我们来了,我们高举着红旗,背着行囊,集合在当年父辈开拔的地方,向着远方——迈开我们已不年轻的双腿——前进!<br></h3> <h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但是,长征的队伍并不是同一时间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在此之前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按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已经先行开拔,一直往西入湘,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探路,这就是著名的红六军团。1934年7月下旬,红六军团奉命退出湘赣苏区,于8月7日下午三时,红六军团全部九千七百五十八人由江西省遂川县横石、新江口出发开始突围西征。红六军团西征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早两个月。由于红六军团及时向中央和军委报告了沿途的地形、民情、气候、物产等,为中央红军转移提供了重要情报。红六军团经过行军作战不仅锻炼了自己,而且在西进途中做了大量政治宣传,为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提供了有利的群众基础。萧克将军后来回忆说:“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团经过近80天的转战,行程2500余公里。红六军团的西征,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br></h3> <h3> 红军精神的感召,父辈革命传统的激励向我们吹响了集结号,2017年11月2日红六军团后代一行26人从全国各地集结在八一起义的诞生地——南昌。11月2、3日,红六军团后代们流连在南昌的各个革命教育基地场馆(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br></h3> <h3> 11月4、5日红六军团后代转战吉安,饱览金庐陵厚重的历史文化古韵和了解吉安这座革命老区当年的革命斗争史(青原山、吉州窑、文天祥纪念馆、吉安县将军园、渼陂古城、富田古镇、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br></h3> <h3> 11月5日下午,红六军团后代们又马不停蹄的移师兴国,来不及洗去征尘消除劳顿,直奔兴国革命教育基地(兴国将军园、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br></h3> <h3> 11月6日红六军团后代驱车来到令大家久仰的革命圣地之一瑞金,饱览大革命时期中央苏维埃政府的风貌(叶坪村、红军烈士纪念塔、红井景区、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中华苏维埃纪念园)<br></h3> <h3> 11月7日,红六军团后代们来到了永新——这个大家期待已久的地方,红六军团后代重走西征路也正式开始了。7日清晨开始,后代们陆续参观浏览了永新这个革命的小城(湘赣省委机关旧址、湘赣革命纪念馆、任弼时旧居、贺子珍纪念馆、永新三湾广场、将军雕塑园、永新县坳南乡牛田村)<br></h3> <h3> 1934年,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影响,湘赣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苏区范围不断缩小。5月底至7月初,中共湘赣省委等苏区领导机构及红六军团相继被迫转移至永新牛田村。7月23日,在牛田村省委接到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训令》,根据中央训令精神,在牛田村秘密进行了红六军团西征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成立军政委员会、组建红十八师五十四团(计1200多人)、召开会议、确定留守湘赣苏区的领导班子、储备物资等。1934年8月初,红六军团9700多人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等领导下从江西省永新县牛田村秘密向遂川集结开进。<br></h3> <h3> 这是当时红六军团西征出发的地方,将士们的集结地、集结台,现已修建了纪念碑。时光的闪过,她承载了老俵们的声声叮咛、将士们的国仇家恨、出征者的背井离乡、烽火岁月的漫漫长路……如今再回首,硝烟已远去,但红军的精神永不会逝去,所以现在这里被命名为“红军文化村”。<br></h3> <h3> 当年父辈们就是通过牛田村口这座小桥,奔向遂川地区开始西征,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此开始。<br></h3> <h3> 八十多年前,父辈西征第一站,从江西的永新到了遂川集结。2017年11月8日时过八十三年,红六军团后代们又踏上了当年父辈出征的地方——江西省遂川县新江乡横石村。后代们举着“重走父辈西征险路,再扬红六军团威名”的条幅,在红六军团西征主题雕塑前合影留念,表达后代们永志不忘红军精神的决心!
</h3><h3><br></h3> <h3> 望着红六军团西征主题雕塑,好像听见了战马嘶鸣、步履铿锵的回声,脑海里呈现着当年父辈们千军万马西征的景象……红旗招展、群情激昂、万马西奔、一泻千里。</h3><h3> 马头向西喻西征,马到成功;</h3><h3> 扬帆起航喻开拔,一帆风顺。</h3><h3> 鹰翅高展喻英勇,突破重围;</h3><h3> 红军将士喻千军,青史留名!</h3><h3> </h3> <h3> 在红六军团西征雕塑中,基座正面为“遂川横石红军最早出发地1934.8.7”碑刻主题,背面为碑刻简介,两侧分别为“破敌封锁线”和“军民惜别情”。看着这些石碑画面,也许都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红歌“十送红军”。其中歌里唱到: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这些地名都是江西的地名,也都是红六军团西征的行军路线。那时、那景,军民惜别之情,承载了那代人太多的记忆。“十送红军”到底送的是哪支红军队伍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映出红军与人民的鱼水情深!<br></h3> <h3> 红六军团后代们在遂川新江乡横石村参观了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昔日父辈部队的诞生和战斗历程,让后代们景仰!同时也参观了遂川工农兵政府旧址,军民鱼水之情是我们发展壮大的源泉。临离开时,后代们在遂川西庄红军烈士纪念碑前进行了祭奠活动。
<br></h3> <h3> 红六军团在遂川县新江横石活动期间,军团部设在北洞王家祠,指挥部机关设在田溪杨梅下的钟家祠,当年军团领导在此居住近十余天,指挥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筹款子,谋划西征突围。
1934年8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团(红六军团)从遂川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奉命西征突围,为两个多月后的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先行探路,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这部“交响乐”中,谱写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旋律。<br></h3> <h3> 遂川横石村作为红六军团西征的始发地,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被誉为“万里长征第一村”。 <br></h3> <h3> 1934年8月7日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的红六军团9700余名将士,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带领下,从遂川出发,一路不顾酷暑炎热、饥饿疲劳、昼夜兼程,四天之内突破国民党四道封锁线,每天行军百余里,经过连续几天艰苦卓绝的战斗,成功突破敌人的包围,并摧毁了寨前圩至沙田间由当地民团把守的20余座碉堡,8月11日抵达桂东县寨前圩,至此,‘’西征‘’取得了第一步胜利。当晚,红六军团将士留宿寨前圩,为了不惊扰百姓,就睡在外面的大街上。南方溽热潮湿,地上虫子随处可见,但长途行军之后,疲惫不堪的红军将士都是席地而睡,这就是我们的父辈。
桂东地处湘赣边界,这片红土地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六军团后代们2017年11月9日、10日两天,在桂东游览了三台山森林公园、万洋山相思草原等。更主要的是参观了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军规广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纪念碑……了解了党在桂东地区的早期活动和桂东地区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br></h3> <h3> 1934年8月12日上午,在寨前圩的河滩上,红17、18师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大会,庆祝突围胜利,宣布正式成立红六军团,并誓师西征,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斗志,增强了西征必胜的信念和决心。8月12日晚,乘敌人围堵部署尚未完成和湘江防御还较薄弱之际,红六军团轻装上阵,以便顺利甩开敌人。部队由寨前圩地区出发,途径汝城、田庄圩、资兴、滁口、彬县走马岭、桂阳长塘铺西进,20日袭占新田县城,23日零时赶到零陵东北湘江右岸,准备抢渡湘江,继续踏上西征之路。<br></h3> <h3> 站在父辈当年西征誓师的地方,很遥远的事情一下变得近在眼前。那时的激情,在我们心里仍不能平息。我们向红军前辈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致以最崇高的军礼!在昔日的西征路线图前,我们要大踏步地沿着父辈的足迹,重走西征路!<br></h3> <h3> 2017年11月11日,红六军团后代告别桂东,来到资兴,短短一天时间真可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家游览了东江湖、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寿佛寺,然后后代们在湖南植物园牌坊前合影留念。之后又参观了郴州湖南起义纪念馆,部分后代们在湖南起义纪念塔下合影留念。<br></h3> <h3> 11月12日,后代们行至宁远,到了永州市的地域。零陵古城——永州,地处湖南南部,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地区。尤其是先遣队红六军团途径全境十个县区,在永州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是宝贵的党史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br></h3> <h3> 11月12日,红六军团后代们参观了小源会议旧址、参观了红六军团在小源的指挥部旧址、蓝山的指挥部旧址、红军渡、红六军团主要领导人雕像及浏览了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并分别在红六军团领导人雕像前、红军标语前、蓝山指挥部旧址和红军渡进行集体合影留念。<br></h3> <h3> 1934年8月20日,红六军团主力在湖南由桂阳进入新田,军团司令部设小源村。当晚,由湘赣省委书记、中央代表任弼时和萧克、王震组成的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召集师团以上干部,在小源“丽正书斋”楼上召开重要会议,主要议题是分析敌我态势,研究和制定红六团行军路线,乘敌人部署就绪前抢渡湘江方案。小源会议对于红六军团成功抢渡湘江,为红军主力探明路线,顺利实现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师发挥了重要决策作用,军团也从9700余人发展到11000多人。<br></h3> <h3> 1934年8月底,先遣部队红六军团从湖南嘉禾县进入蓝山县土市乡新村,在此渡口渡过钟水河。同年11月16日红军中央纵队八万余人从临武县楚江圩、水头圩和嘉禾县车头桥等地,越过钟水河新村渡口。如今,红军曾度过的钟水河渡口,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红军渡。<br></h3> <h3> 1934年8月21日,红六军团由新田进入宁远,8月31日离开宁远进入道县。9月1日晨兵分两路,下午到达茶园渡口,击退渡口守敌,在村民帮助下,架设浮桥渡河。傍晚红六军团两路人马会师杨柳塘,午夜冒雨奔袭蒋家岭。<br></h3> <h3> 1934年9月2日,红六军团主力到达蒋家岭。蒋家岭地势险要、工事坚固,并有桂军19师及数百名团丁驻防。2日拂晓,前锋第五十二团向蒋家岭敌人发起攻击,桂军在这一线的部署是一字长蛇阵,主力放在道县县城和寿佛圩。蒋家岭驻有第五十五团一个营和民团二中队,红六军团先锋第五十二团激战四个小时,将敌击溃。蒋家岭战斗旧址遗留战壕4000余米,各类掩体和指挥所100余个。
红六军团后代们爬上蒋家岭战斗遗址,听当地老人们在遗址向我们介绍战况。看到当年父辈们战斗时挖的战壕,后代们情不自禁跳进去……虽然已听不到枪炮声、喊杀声,看不到搏杀的身影和战争的硝烟,但前辈们浴血奋战的情景,我们能想象得到……。离别时,和当地老人们在蒋家岭战斗遗址合影留念。<br></h3> <h3> 陈树湘,1905年生于长沙,早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担负全军后卫,掩护全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同敌人追兵频繁作战。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 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他在率领突围时腹部中弹,身负重伤。最后,部队弹尽粮绝,陈树湘伤重被俘。在被押解途中,陈树湘乘敌不备,咬紧牙关,忍着剧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抠出肠子,使尽全力,大叫一声,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
断肠,通常作为一种形象说法,被人们用来形容极度痛苦。然而,对于陈树湘来说,这不只是一个文学词汇,而是一种崇高的抉择。作为一名红军师长,陈树湘深深地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早已做好了为革命赴汤蹈火的准备。湘江之战,他和战友们与数十倍于己之敌鏖战四天五夜,直到中央红军主力突围渡过湘江,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使命既已完成,堂堂红军师长尊严,岂容敌人玷污?他践行了自己“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红六军团后代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这里沉痛悼念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前辈。<br></h3> <h3> 八十多年前,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队,一路风餐露宿、浴血搏杀,转战至道县,为红军主力趟出了一条血路。1934年10月,赣南晨风晚露、寒气逼人,那个十月是艰难困苦的十月,亦是红军大转折的十月。历史永远不会忘记1934年的那个秋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保留革命火种,中国工农红军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生命和鲜血,开始书写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
红六军团后代全体团员在军旗塑像下合影,牢记父辈们革命征程的功绩伟业!珍惜父辈们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换来的新中国!<br></h3> <h3> 1934年8月22日清晨,红六军团从宁远县的汤家亭出发,途径枫木山、皮家、越响鼓岭,进入双牌境内。为纪念红六军团西征经过此地,双牌县人民政府在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处遗址,设立了汉白玉纪念碑,即:红六军团大河江柳树会议遗址、红六军团铲子坪分兵桥遗址、红六军团分水岭阻击战遗址、红六军团歇马庵军事会议遗址、红六军团途径麻江响鼓岭遗址、红六军团大麻江饮水休息遗址、红六军团三家湾苏颖地遗址。<br></h3> <h3> 分水岭是双牌县与零陵区的分界岭。1934年8月23日,红六军团自宁远、新田县进入双牌县茶林铲子坪后,计划横渡湘江。军团首长为掩护大部队撤离,令后卫部队100余人在此设伏,阻击敌军,打退敌人数次进攻,阻敌于分水岭之东,掩护大部队顺利进入零陵境内。<br></h3> <h3> 大河江柳树林,位于双牌茶林镇大河江村前河滩自然形成的一片生态林。1934年8月23日,红六军团主力部队冒着酷暑途径茶林大河江村。为了避免扰民,部队未进村,直接进入柳树林修整。部队首长在林中召开会议,总结一路来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情况,并决定在铲子坪与先头部队汇合后分两路前进。<br></h3> <h3> 三家湾位于阳明山东麓,南通广州,北至零陵的交通要道。1934年8月22日,红六军团先头部队途径双牌茶林三家湾村时,为了不扰民,部队在此村屋檐下露宿。<br></h3> <h3> 1934年8月23日,红六军团主力部队沿先头部队行军路线,于当日下午四时许抵达铲子坪,与先头部队汇合。经过铲子坪村雷打坪木桥,兵分两路直入零陵县城北的湘江东岸。铲子坪人民为了纪念红军西征途经本村,将雷打坪岔路口木桥取名为“分兵桥”。<br></h3> <h3> 1934年8月24日,红六军团9700余人西征经新田、宁远、双牌至零陵县湘江东岸。面对敌军前堵后追和湘水猛涨的不利形势,放弃抢渡湘江计划,挥师向东南进军,直达阳明山歇马庵一带。25日晚,红六军团领导在歇马庵召开军事会议。26日凌晨,红六军团按照新的行军路线,离开阳明山,踏上新的征途。<br></h3> <h3> 红六军团后代们又先后瞻仰了红军亭、红军长征纪念碑和双牌烈士纪念碑。<br></h3> <h3> 1934年8月26日晨,红六军团抵达白果市。红军经过白果市时,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及土匪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消灭了近百名敌人。8月27日,红六军团经大坝头、野鸡尾,进入宁远,离开白果市。红军撤出后,国民党反动势力疯狂报复,搜捕和杀害了红军留下的伤病员,当地瑶汉同胞秘密埋葬了烈士遗骸。多少年后,为这十一名红军烈士修建了烈士陵园。红六军团后代集体和当地领导及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合影,并深深的悼念红军烈士!<br></h3> <h3> 2017年11月15日下午,红六军团后代到了永州市冷水滩市委大楼,和市有关领导开了座谈会,并进行了捐赠父辈的书籍及画册等,全体与会人员一起合影留念。<br></h3> <h3> 2017年11月16日,在结束永州的五天活动后,红六后代们进入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去瞻仰红六军团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莲花桥,莲花桥坐落在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1934年9月8日,红六军团第十七、十八师9700余人,由广西资源过湖南界兵分两路进入城步县境。11日晚,担任后卫防御任务的红六军团第五十一团三营在丹口莲花桥与敌发生激战。守桥的三个连红军迎击敌人八个团,战斗从当晚9时打响持续次日拂晓结束,三名红军战士在此牺牲。<br></h3> <h3> 2017年11月17日,红六军团后代到了靖州,参观了通道转兵纪念馆,通道转兵纪念馆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溪镇罗蒙山下。由陈列馆、纪念广场、通道会议旧址、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住址宝庆会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东岳宫等组成。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湖南通道,召开了通道会议,决定转道贵州,不仅为之后遵义会议的召开打下了重要基础,还在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br></h3> <h3> 通道,湖南西南边的一座小城,很不起眼。但是在红六军团后代眼里,却如此美丽,如此耀眼。占地只有3025.16平方米的通道转兵纪念馆,像矗立在我们心里的一座丰碑。馆里的展出,真实客观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通道转兵”这一辉煌历史,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红七军、红六军团、中央红军三路红军途经通道时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br></h3> <h3>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西征入湘,以调动吸引敌军,为中央红军减压和先遣探路。经过浴血奋战,与红二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创建湘颚川黔革命根据地,有力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苏区,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减员五万多人,遭受重大挫折的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向通道推进,在这生死抉择的关键,在通道召开的紧急会议上,采纳了毛泽东转兵贵州的主张,否定了挥师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薄弱的贵州地区,史称通道转兵。这次改变红军历史的会议成为通道会议。通道会议挽救了中央红军遭受灭顶之灾的命运,为刚刚突破湘江的红军找到一条新出路。<br></h3> <h3> 侗乡通道,红色沃土,红七军、红六军团在这里浴血奋战,中央红军从这里胜利转兵。这片土地上,镌刻着红军将士的足迹,浸染了无数英烈的鲜血,留下了太多感天动地的故事,战争,这是红军的战争,这是伟人的战争。小米加步枪与坦克飞机所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抗衡的战争。在重重包围中,看红军部队如何浴火重生,看指点江山的伟人和我们到底有何不同?多少峥嵘岁月,多少风云变幻,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br></h3> <h3> 红六军团后代们为通道转兵纪念馆献花,赠旗。<br></h3> <h3>大家分别在王稼祥、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塑像前、通道转兵纪念馆前、通道转兵会议旧址前合影。<br></h3> <h3> 离开通道转兵纪念馆,红六军团后代们直奔通道县杉木乡小水村。深刻的了解红军长征苦战于小水,最后八勇士高呼万岁跳崖的英勇事迹。1934年9月13日红六军团进入邵阳城步、绥宁时,遇湘敌8个团阻截,桂敌两个师也尾追而来,情况十分危急,红六军团首长果断决定,改道分兵,以游击战术与敌周旋。红十八师按照改道分兵策略,于1934年9月14日下午途径此处, 遭到湘军第55旅的截击。当时敌人占据小水、驾马高地,红军身处谷底,无战斗掩体,处于劣势。危急关头,红军派出一个排迅速抢占了大坡界的山腰,利用地势阻击敌军。红军一个排30余人吸引了敌人的火力,战斗打得异常激烈,苦战三个多小时,打退敌人无数次进攻。激战中有20多名红军战士英勇献身,最后只剩下8名红军战士,一直坚守战斗到弹尽粮绝,他们把武器砸烂,高呼着红军万岁的口号,集体跳下50多米高的悬崖,全部壮烈牺牲。是他们的阻击和坚守使红军主力得以胜利突围。<br></h3> <h3> 来到小水战斗纪念碑前,看着碑上虽经风雨侵蚀但依旧清晰可辨的字迹,让人感慨万分……碑文中记载: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红六军团在执行长征先遣任务的西征途中,与敌湘军五十五旅在小水大坡界县内进行的一场殊死决战……站在英雄们壮烈牺牲的地方,我们庄严的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军礼!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革命的诺言,让人民感受到了八壮士如狼牙山五壮士同样的风采。<br></h3> <h3> 1934年9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先遣队自通道进抵新厂,敌军两个团由通道尾追而来,红六军团决定抓住时机痛歼该敌。随即令十八师五十二团于新厂善里驿设防,占领岩上主峰和关刀岭制高点。19日晨,敌长驱进入伏击圈,我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五十二团居高临下,重创敌军。随后,我第十七师上北麓向迂回敌军发起猛攻,我第十八师从正面俯冲而下,杀声震天。新厂战役从19日凌晨战至黄昏,共毙敌200余人,俘敌300余人,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红六军团在靖州留下了战绩,洒下了鲜血,还在几个乡留下了宣传鼓动标语,至今仍在鼓励着靖州各族人民团结奋进。<br></h3> <h3> 新厂战斗遗址在靖州县城西南43公里处的新厂乡斗篷坡的山顶,那里矗立着红军长征新厂战役纪念碑,也埋葬着新场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br></h3> <h3> 2017年11月18日,随着通道县的参观活动结束,我们的“转兵”也开始了。欢聚之后,大家有南下、有北上,即将分开的心情总是一言难尽啊!来自全国各地的26位红六军团后代组成的“重走父辈西征路团队”从2017年11月1日在江西南昌集合出发,途经江西境内的南昌、吉安、瑞金、永新、遂川,及湖南境内的桂东、郴州(资兴)、新田、蓝山、宁远、道县、双牌、城步县(苗族自治区)、通道(侗族自治区),新厂(靖州苗族自治区),历时18天的艰苦跋涉,于11月18日抵达怀化市,行程约4000多公里,终于胜利完成了西征之行任务。<br></h3> <h3> 一路走来,我们的心像一首交响乐的音符,起伏变幻不定。为红军长征跋涉而体会的艰辛、为红军不断壮大的历程而赞叹、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而钦佩、悼念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而深深的沉痛,同时为老区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接待而感到温暖。18天的重走父辈西正路的历程弹指一挥间啊!三军过后尽开颜!<br></h3> <h3> 我们从来没有感到天这么的蓝、水这么的碧、云这么的白、树这么的绿。今天这样稳定幸福的生活,是千千万万个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在这片安静的蓝天下,我们不忘初心,继承父辈的遗志,把红旗扛到底!把红军的精神发扬光大!<br></h3> <h3> 红六军团领导雕像,从左至右:萧克、任弼时、王震、李达<br></h3> <h3> 红六军团西征路线:1934年7月23日红六军团奉命退出湘赣苏区, 从江西省永新县集结出发到遂川, 同年8月7日从江西省遂川县新江乡横石村出发,突破衙前至五斗江和遂川至黄坳的封锁线。8日攻占遂川的藻林,歼灭守敌并突破遂川至七岭的封锁线。9日攻占左安,后在猴子岭突破寒口至广东桥的封锁线。8月11日,红六军团进到湖南省桂东以南的的寨前圩。当日晚,红六军团从寨前圩地区出发,经汝城县的田庄圩、资兴县的滁口、彬县东南的狮子岭,于8月17日进入桂阳县境。20日袭占新田县城,23日到达零陵(今永州)东北蔡家埠地区,准备西渡湘江。此时国民党9个团封锁了零陵至祁阳段的湘江,其广西两个师和邵阳一个旅分别进入阳明山西南和常宁附近进行尾追堵截。红六军团在国民党军前堵后追和湘江阻隔情况下,放弃抢渡湘江计划,迅速向东转移,8月25日进入阳明山。此时国民党军已从南、北、西三面逼近阳明山,红六军团为甩开国民党军,采取兜圈子战术,于26日进到白果市,随后又急转南下,8月29日到达嘉禾附近,再西进道县,徒涉沱水,进入广西北部。同年9月3日在灌阳以北的文市地区,击溃追剿军8个团的进攻,9月4日在界首地区渡过湘江。5日占领西延城,9日红军西延西进,跳出国民党合围圈进入城步县的丹口。9月17日乘虚袭占通道城,19日在靖县新场地区给尾追之湘军两个团以歼灭性打击,而后红军继续西进。通过锦屏、黎平县境进入苗、侗两族聚居的清水江流域,顺利度过清水江。9月26日红军在清水县击溃追剿军后,经镇远、台拱县境进至黄平的翁谷垅地区,于10月1日在施秉、黄平之间突破黔军防线,乘虚占领黄平县城继续向石阡前进。10月7日红军进入石阡西南干溪街与桂军19师遭遇, 主力被迫向东南转移,而后在施秉的大庆地区遭到国民党军拦击,红六军团处于各追剿军20多个团的包围之中,情况十分严重。为摆脱困境,红军利用山高林密,采取灵活的游击战与敌周旋。经过十多天的艰苦转战,终于在石阡以南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冲破敌人重围,到达黔东根据地,与贺龙率领前来接应的红三军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26日,红三军和红六军团在四川省酉阳县南腰界召开庆祝会师大会。
红六军团历经79天艰苦转战,行程2500余公里,打破湘、粤、桂、黔4省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并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查、开路的先遣队作用。<br></h3> <h3> 红六军团:红六軍团,全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六軍团)1933年6月由湘赣地区的红八军、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合编而成,但未成立正式军团领导机关,也未正式使用红六军团番号。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正式训令成立红六军团,下令其西征前往湘鄂西苏区。同年8月12日军团西征占领湖南桂东县,正式成立红六军团机关。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下辖部队有第十七师和第十八师。红六军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全军团九千七百余人,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1934年8月7日,遵照中革军委训令,红六军团9700余人,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领导下,告别曾经共同战斗生活过的湘赣苏区人民,从江西省遂川县的横石和新街口地域出发,踏上了西进的征途,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红六军团自1934年七月,离开湘赣苏区开始西征,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等同志领导下,西进一路大小数十仗,斩关夺隘、追奔逐北、给湘桂黔省的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沿途攻占了无数城镇,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和红军的宗旨。完成了党中央给与的长征先遣队的任务,在红军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六軍团,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活跃在湘、鄂、赣、川、滇、黔广大地区,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br></h3> <h3> 这次有意义、又难得的活动,我本已报名参加,由于母亲病情加重而未能成行,非常的遗憾!但我的心和红六军团后代的兄弟姐妹们同行。大家发来的每帧照片,张张我都仔细端详;你们写的行程日记,篇篇我都认真阅读。网上每天不断飞来的消息带着我的心与你们一路跋山涉水……通过这次美篇的制作,或多或少给我补上了一些课,基本了解了红六军团的组成由来,西征的意义所在,父辈们当年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经历。而今天,当我们追忆那段红色的历史,重走那段红色的历程时,仍旧会热血沸腾感慨万千……因为长征精神是没有句号的英雄史诗!今天虽然战争的硝烟已散尽,但我还是爱唱那首——红军不怕远征难……<br></h3> <h3> 在此,我深深的感谢何額红大姐做的《美篇》、谢勇武大哥发来的《西征行札记》、马卫兵发的《微云照片分享》和朱凡心发的《有关红六军团资料》,以及红六军团后代重走西征路的兄弟姐妹们发来的照片和消息,使我做的这篇《美篇》得以借鉴。向大家致以深深的敬意!军礼!<br></h3><h3><br></h3><h3> 红六军团老战士林德明之女</h3><h3> ——林小平(曾用名:林力平)</h3><h3> 2018年8月7日完成于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