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谨以此篇纪念杨子荣诞辰101周年!纪念杨子荣牺牲71周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h3> <h3> 杨子荣纪念馆于2011年11月建立在英雄的家乡,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嵎岬河村旁两公里的半山腰上。占地总面积120亩,建筑面积4600余平方米,牟平区总投资五千万元。2013年4月对外免费开放,被确定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烟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至今已接待参观者十万余人。</h3> <h3> 纪念馆的追思大道,让我们随着镜头步步走近这位传奇英雄。</h3> <h3>英雄雕像俯瞰人间,傲视群雄,气壮山河!为塑造这个雕像的艺术家点赞。</h3> <h3>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4600多平方米。</h3> <h3>馆后山建有烈士陵园</h3> <h3>烈士陵园内又为杨子荣新修了一座陵墓。</h3> <h3>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牺牲于1947年2月,年仅30岁。安葬在黑龙江省海林市,英雄的碑文上,没有出生日期,没有籍贯,留下的身世之谜在27年后才被揭开。</h3> <h3>馆内前言</h3> <h3>馆内陈列了很多牟平区的革命历史,而杨子荣的史料少之又少。</h3> <h3>也许是清明节已过,馆内参观者不多。</h3> <h3>唯一的较为清晰的杨子荣的照片。</h3> <h3>这张照片后排左数第四个人就是扬子荣。也是英雄仅存的第二张照片。</h3> <h3>杨子荣的油画像</h3> <h3>杨子荣家庭生活极其艰难,从小随父母两闯关东 。被日本人逼迫的逃回胶东,在母亲宋学芝的操办下26岁终于结婚成家。两年后杨子荣瞒着家人参军入伍,并参加了解放牟平的战斗。</h3> <h3> "1945年9月参军后的杨宗贵改名杨子荣,没有给家人写过信。很多年里,家乡的人也不知道他的下落。倒是1947年时,一个从东北回来的同乡揭发,在牡丹江车站见到过杨宗贵,流里流气,貌如土匪。嵎岬河村为此把杨宗贵视为逃兵和土匪嫌犯,一度取消了杨家的军属待遇,杨家人在村子里还受到歧视。"</h3><h3> </h3><h3> </h3> <h3> 更遗憾的是杨子荣的妻子许万亮,母亲宋学芝都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得知丈夫、儿子是个大英雄!这是他母亲用来盛放"光荣人家"木牌的箱子。</h3><h3><br /></h3><h3> "新中国成立后,杨宗贵仍是杳无音信。他先是被列为失踪军人,直到1958年,民政部门认定他为"为革命牺牲军人",给予家属烈属待遇。 1973年,杨家人做了十几年的烈属后,杨子荣的胞兄杨宗福从外调组提供的四张相片中指认出杨子荣就是杨宗贵时,才得知从嵎岬河村出了个鼎鼎大名的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h3><h3> (摘自人民网作者米艾尼)</h3><h3> </h3><h3> </h3> <h3>杨子荣戴过的狗皮帽子</h3> <h3>杨子荣用过的手枪</h3> <h3>馆内的浮雕墙和参观者献上的花圈,鲜花。</h3> <h3> 曲波是杨子荣的上级、战友,《林海雪原》小说的作者,据一些史料记载,1947年曲波已是团副政委,而当时的杨子荣仅是个入伍一年多的炊事员。在一次劝降土匪的战斗中,杨子荣主动请缨并孤身一人到土匪窝里,成功劝降了几个土匪缴械,荣立特等功。这件事引起了曲波的注意,将其调动到侦察排,从此成为曲波身边的得力助手。</h3> <h3>小说封面</h3> <h3> 杨子荣照片的提供者名叫王学俭,也是他的战友之一。他向记者回忆道:"那天是1946年10月1日,二团在海林召开的战斗英模大会。海林照相馆给11位英模照了合影。"</h3><h3> 当时,王学俭是牡丹江军区政治部宣传科干事。他和另外一位记者王希良一起去采访英模大会,为军区的《建军报》供稿。采访结束后,参加会议的工作人员也跟英模一起合照,于是他和杨子荣同时出现在照片里。……一直到1974年,王学俭早已转业到地方工作,辗转听说老战友曲波在到处寻找杨子荣的照片,他翻找自己的照片,竟然真的找到了这张合影。不过,王学俭当时采访的并不是杨子荣,他和杨子荣也只是一面之缘。二十多年过去,他也认不出究竟哪个是杨子荣了。</h3><h3>王学俭把照片拿给曲波。合影不大,曲波需要拿着放大镜逐一分辨。</h3><h3>"是他,后排左数第三个就是他!"曲波忽然激动地叫起来。此时,距离杨子荣牺牲已经有27年之久,他的真容终于为人所知。</h3><h3><br></h3><h3>摘自人民网,作者:米艾尼,原题:林海寻英—还原真实的杨子荣</h3> <h3>馆内泥雕呈现杨子荣曾经是炊事员的样子</h3> <h3>林海雪原作品中牺牲的真实人物高波。</h3> <h3>林海雪原中的真实人物孙大德,文革时期作报告讲述同杨子荣联络时的艰难困苦,最终还受到过四人帮的批判。</h3> <h3>深深地影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这一代人的电影《林海雪原》,杨子荣的扮演者王润身出神入化的演技令人难忘。</h3> <h3>智斗栾平是小说里虚构的情节。</h3> <h3> 2014年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电影里的黑话,要比1960年版的的电影《林海雪原》丰富了不少,也使电影的精彩呈现更有看点。最全黑话摘录如下:</h3><h3><br /></h3><h3>土匪:蘑菇,你哪路?什么价?</h3><h3>(什么人?到哪里去?)</h3><h3><br /></h3><h3>杨子荣:</h3><h3>哈!想啥来啥,想吃奶来了妈妈,</h3><h3>想娘家的人,孩子他舅舅来了。</h3><h3>(找同行)</h3><h3>杨子荣:拜见三爷!</h3><h3><br /></h3><h3>土匪:天王盖地虎!</h3><h3>(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的祖宗?)</h3><h3>杨子荣:宝塔镇河妖!</h3><h3>(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h3><h3>土匪: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h3><h3>(你不是正牌的。)</h3><h3>杨子荣:地上有的是米,喂呀,有根底!</h3><h3>(老子是正牌的,老牌的。)</h3><h3>土匪:拜见过阿妈啦?(你从小拜谁为</h3><h3>师?)</h3><h3>杨子荣:他房上没瓦,非否非,否非否!</h3><h3>(不到正堂不能说。)</h3><h3>土匪:嘛哈嘛哈?(以前独干吗?)</h3><h3>杨子荣:正晌午时说话,谁还没有家?</h3><h3>(许大马棒山上。)</h3><h3>土匪:好叭哒!(内行,是把老手)</h3><h3>杨子荣:天下大耷拉!</h3><h3>(不吹牛,闯过大队头。)</h3><h3>座山雕:脸红什么?</h3><h3>杨子荣:精神焕发!</h3><h3>座山雕:怎么又黄了?</h3><h3>杨子荣:防冷,涂的蜡!</h3><h3>座山雕:晒哒晒哒。(谁指点你来的?)</h3><h3>杨子荣:一座玲珑塔,面向青寨背靠沙!</h3><h3>(是个道人。)</h3> <h3>真实存在的老道庙</h3> <h3>馆内展板上清晰可见的当时东北地区的通缉名单,其中张乐山就是座山雕的原型。</h3> <h3> 真实的"座山雕",本名张乐山。他和杨子荣其实是山东老乡,原籍昌邑县,也是"闯关东"到东北,不过比杨子荣早了四十多年。曲波在小说中塑造的"座山雕"人物形象,取材于张乐山的元素很多。比如小说中的"座山雕"姓崔,人称"崔三爷",而张乐山一家三代为匪,他又排行老三,同样有"三爷"之称。</h3> <h3> 馆内展示的活捉座山雕的泥塑作品。影视作品中虽然对杨子荣做了夸张的艺术加工,但作为特级侦查英雄的杨子荣,丝毫没有逊色。在他短短的不到两年的部队生涯中,多次立下赫赫战功。</h3> <h3>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也是红遍大江南北。</h3> <h3> 1964年6月,毛泽东主席看完《智取威虎山》后,提议把戏词里的"迎来春天换人间",改为"迎来春色换人间"。</h3> <h3> 据说,1969年某日晚,为接待来访的美国民间艺术团,中南海礼堂上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h3><h3>落幕后,与周恩来一起看戏的美国客人非常激动,对周恩来说:杨子荣就像西方的英雄佐罗,希望能拜访一下杨子荣本人。此时,杨子荣已经牺牲二十多年,自然无法见到。但杨子荣真实资料的匮乏却让周恩来深受触动,他马上委托总参、总政、民政部等部门,一定要找到杨子荣的家乡地址和家中亲人。</h3><h3> 摘自人民网,作者米艾尼《林海寻英》</h3> <h3> 在杏树沟的局部剿匪战斗中,杨子荣不幸中弹牺牲!</h3> <h3>杀害杨子荣的土匪之一孟同春。给采访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杨子荣冲进窝棚朝土匪开枪时,因枪栓被冻住哑火,被土匪还击三枪牺牲,被活捉的土匪孟同春开了其中的一枪。</h3> <h3>馆内英雄下葬时的油画</h3> <h3>杨子荣1945年9入伍,1946年入党。</h3> <h3>在纪念馆内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全的,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入党誓词!</h3> <h3>抗日战争时期的誓词</h3> <h3>解放战争时期的</h3> <h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h3> <h3>党的十二大以来的</h3> <h3>馆藏的部分题词</h3> <h3>~</h3> <h3>~</h3> <h3>习主席看望杨子荣英雄连</h3> <h3> 习近平曾满怀深情地说:"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在他看来,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h3><h3> 在习主席的引领下,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正成为社会的风尚。</h3><h3> 摘自人民网(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李建广 王威) 05-22 07:51</h3> <h3>从楊子荣的雕像背影看去,左侧两公里就是嵎岬河村,右侧三公里就是牟平县城的楊子荣大街。</h3> <h3>从纪念馆看到了左侧的嵎岬河村。为此,我们夫妇俩又专程去探访英雄的故居。</h3> <h3>杨子荣大街</h3> <h3>由西向东拍下的这条街被命名为扬子荣大街?真是没想到是这样的?</h3> <h3>现叫隅岬河史料记载叫嵎岬河,离纪念馆两三公里的路程。</h3> <h3>在嵎岬河村终于看见了一个引导牌。</h3> <h3>远远看到了英雄的故居五星红旗迎风飘扬。</h3> <h3> 修缮过的故居,大门虽然紧锁但有联系电话。踫到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乡,非常友善。老乡说:你们是远道来的吧?答:我们从北京专程来看看英雄的家乡。老乡:他家没人了,家里也啥都没有,就是政府给保留了这么个地场。</h3> <h3>隔着低矮的院墙可以看到里面的一尊半身雕像。</h3> <h3>院内一角</h3> <h3>原来故居的老照片估计也是在寻找到杨子荣老家后拍照的,很有可能是1974年时的样子。</h3> <h3>杨子荣的邻居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h3> <h3>村民们的现实生活状态可见一斑,显然英雄的故乡还没有完全脱贫,成为"美丽乡村"任重而道远!</h3> <h3>"我一生的戎装呼啸沧桑"! 这句歌词更像是英雄的自我独白。</h3> <h3> 牟平大剧院已经建成。离嵎岬河村12公里。据一位当地老汉说:"剧院里演出过京剧,让上海京剧团包了"。</h3><h3> 如此说来空空如也的大剧院,很有可能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定点演出地点,有待考证。</h3> <h3>牟平大剧院正门</h3> <h3>东侧的横卧碑上刻有领导的题词:"牟平市民文化中心"。但愿这里是牟平人"美丽乡村"梦开始的地方。</h3> <h3>大剧院的东广场。</h3> <h3>这个"高大上"的建筑物,据说占地二百多亩,投资几个亿!在旁边不到百米的地方就是这个样子了?本人严重怀疑这座大剧院的利用率?由此也高度怀疑当地百姓有获得感?</h3> <h3>在大剧院东侧可以看到市委书记绿化示范点,有碑为证。背后是个公共厕所已停水停电。</h3> <h3>杨子荣纪念馆里有这样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结束语,作为本篇的结尾。谢谢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