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八一,致敬军人一一探访“军工三线”山西红星兵工厂(李晓豫文图)

李晓豫

<h3>红星厂</h3><h3>时代背景:</h3><h3>1964年到1978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h3><h3>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区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后方腹地部分,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h3> <h3>出霍州市向东,往七里峪方向,途中有个南堡村,村口竖立的“毛主席”大照壁。</h3> <h3>又过石鼻村,再次瞻仰到毛主席。</h3> <h3>红星厂公交站</h3> <h3>山西省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和“省自为战”的精神,按照“山、散、洞”的原则,全面开展了省内“小三线”建设。从1965年开始,新建了一批“小三线”军工企业。主要包括7个厂:山西建设机械厂(1厂,)、山西新建机器厂(2厂)、山西金星工具厂(3厂)、山西晋丰机械厂(4厂)、山西凌云机械厂(5厂)、山西火炬机械厂(6厂)、山西前进机器厂(7厂)。 关于这7个厂,有段顺口溜:“一厂的枪,二厂的弹,三厂的工装四厂的饭,五厂的姑娘真好看,六厂七厂扯球蛋”,权当一乐! 我们先来5厂,凌云机械厂,9151厂,又名红星农机厂,为三线时期华北地区在山西配套的12.7毫米高射机枪枪弹厂。在建立初期经历一段颇为坎坷的选址道路。<br></h3> <h3>  最初于1964年在河北省涉县太行山选址,1965年又与9146厂一同选址定于长治县内王村,开始初步建设,随后又因不符合战备要求停建报废厂址再次选址,定在了隰县水头镇神南峪建厂,并与1966年8月开始建设,由于水源问题又未得到充分解决,11月又停建报废厂址,山西省工业厅决定第三次另行选址,1966年底将厂址选定在隰县下里镇下均庄石马沟,1967年2月因水质不达标再次废弃决定第四次选址。同年6月经北京军区批准最后定在了霍县李曹镇侯家庄建厂,1970年7月建成投产。</h3> <h3>北京军区批准该厂生产纲领,年产54式12.7毫米和14.5毫米穿甲燃烧高射机枪枪弹1000万发。1979年底,山西省国防公办决定组织地方军工生产“飞仙牌”自行车,由9151厂负责总装。</h3> <h3>1984年底,随着军品任务的逐渐减少,该厂的军工建制撤销,被临汾钢铁厂兼并,搬迁至山西临汾市。</h3><h3><br></h3> <h3>高射机枪</h3> <h3>高射机枪弹</h3> <h3>1984年底,随着军品任务的逐渐减少,该厂的军工建制撤销,被临汾钢铁厂兼并,搬迁至山西临汾市。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