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蟋蟀还是做蚯蚓?

网风

<p> 做蟋蟀还是做蚯蚓?</p><p> 文、图/网风</p><p><br></p><p>天气真热,忽然想到蚯蚓,觉得做蚯蚓挺好,昼伏夜出,夜晚躲在泥土中,不用开空调费电,疏松了土壤,增强了土壤的肥沃和透气、排水性能,变废为宝的同时还能练就一幅百毒不侵的好身板,的确是爽然自适。</p><p><br></p><p>于是又想到蟋蟀,觉得做蟋蟀也不错,一样的昼伏夜出,若是夜朗星稀,可以钻出瓦砾石罅,在自己独自的领地引颈高歌,独享清风明月,独享瓜果禾苗等农作物的根茎苗叶,若有同类来犯,还可发挥能鸣善斗的"英雄"特质,那又是何等地快活与威风!</p><p><br></p><p>上网搜索,发现写蟋蟀的古诗真多,从《诗经》开始,历朝历代都没有停歇过。写蚯蚓的古诗相对较少,估计与蚯蚓的长久保持沉默无声有关。宋朝梅尧臣写了首题为《蚯蚓》的诗,读来颇耐人寻味。诗文如下:"蚯蚓在泥穴,出缩常似盈。龙蟠亦以蟠,龙鸣亦以鸣。自谓与龙比,恨不头角生。蝼蝈似相助,草根无停声。聒乱我不寐,每夕但欲明。天地且容畜,憎恶唯人情。"再查,此诗中的蝼蝈不是蟋蟀,应该是蝗虫、虾蜢之类,与蟋蟀应是同类,都是习惯每到夜半开始不消停的主。</p><p><br></p><p>由是,想到人生和生活,人生下来就被赋于了活下去的使命,于是生而为人,就时时需面对做人方式的选择,特别是中年之后,每次决择都可能牵连扯皮带肉的伤痛,都可能面临着是斗还是忍?与人争斗时不自觉就做成了蟋蟀,与自己较量时不自觉就做成了蚯蚓。</p><p><br></p><p>蟋蟀是个害虫,能鸣善斗,像极了生活中那些反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狡诈之徒,少有"利他"的情怀和操守,习惯于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以不择手段战胜同类而得意自鸣。可惜,常被捉入笼中,成为被迫争斗的一方,在逞凶斗狠中成为另一些人观赏的玩物。更可惜的是,即便是争斗中无数次胜出,但终究斗不过天数,仍然活不足年,这不能不说是害人同时又必然害了自己。</p><p><br></p><p>蚯蚓是个益虫,吃苦耐劳,像极了生活中那些老实巴交默默无闻的忠厚之辈,常保"利他"的情怀和操守,习惯了平静与忍耐,少有怨天尤人。不是恐惧与害怕,只是力求远离是非与纷争,只是不问收获只管耕耘。于是,蚯蚓相较于蟋蟀要长寿的多,百度百科上说可达四、五年之久。</p><p><br></p><p>荀子在《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应该是蚯蚓给我们人类另一层面的启迪吧!</p><p><br></p><p>我们终究做不成蟋蟀,也做不成蚯蚓,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远离争斗,在大自然与遥想中修身养性,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做到“不问收获,只管耕耘”。在天地之间,我们更应当时时自省自检自己的所言所行,向天地的"包容"学习,坚守人性中"真、善、美"的底线,在利己又利他的人生之路上追赶或是超越"蚯蚓"。</p><p> </p><p>2018.7.23于公安局</p><p><br></p><p>文章皆原创,转载请注明。</p><p>微信号公众号:居士网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