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

眼冷心热

QIQI教学笔记: 这节课特意选了一个绘本,讲一名小女孩因为看到介绍总统的海报上竟然没有出现过一位女总统,所以立志要竞选总统的故事。学校给了她演习机会,还出现了一个强劲的男生做竞争对手.... 选择这个绘本是为了应景本次大选,当然我猜错了结局,本以为女总统开启美国历史新篇章。 课程结束,我没有和大家谈论girls power,女权话题,也没有谈有志者事竟成。 我和孩子们分享,什么是CAREER,这个词和JOB有什么区别。 牛津词典的解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CAREER is an individual journey through learning, work and other aspects of life. 中文仓促间翻译的不太好,“事业,是一个人的旅程。为此,你学习,你工作,你付出生命里的林林总总。” 为了示范如何展示自己的Career,我特意分享了小时候曾经想做一名记者的初衷:爱写作,想出名,好奇心重,关心身边的事。 课后,一名家长发来截屏,她的女儿告诉她,想做一名全职妈妈,养三个宝宝,有自己的工作室,在国外生活.... 想到一个老师可能会被一个未曾见面的孩子用这样的方式留在回忆里,想到自己的生活隐约成为孩子的理想,内心被软软的击中。, 转发QIQI的朋友圈:为什么QIQI雅趣英文课堂的学生花费同样时间学习英文,词汇量却是同龄孩子几倍? 英文单词最难的部分并不是长长的生僻词,因为越是长的生僻词意思往往只有一个,比如课堂上学到的transcendentalism,看起来难,其实只有“超验主义”一个意思。记住了就是记住了。 难的恰恰是那些看起来最简单的,你以为你一定知道的单词。 比如今天一阶段学员学到的root。 这个词或者即使国内大学生都只知其一(树根),不知其二。这类词的用法恰恰是英文单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学员的优势在于因为从小接触到这些优秀的文本,可以在一接触单词的时候就避开“一对一,点对点”的单词记忆,花费同样时间,单词量直接扩充数倍。 root, 名词是树根。 动词则有找寻seek for的意思。 今天在低幼初级绘本(美国学前班绘本)piggybook当中,大家就学到了这个词的用法。 巧的很,就在备课后不久,Trump当选美国下任总统,奥巴马第二天早晨发表祝贺演讲,突然被我听到竟然就有root这个词,而且就是这个用法。很幸运,我还在国内网站找到了这段话的中文翻译和英文字幕。 原文如下: Because we are now all rooting for his success, and uniting and leading the country. 这段话的his指的是Trump,奥巴马前一句说到,虽然我和Trump政见不合是大家都知道的不是什么秘密,可是现在,我们所有人都在rooting for 他的成功,都rooting for 他能团结并领导这个国家。 这个rooting for在截屏中翻译成“指望”是意译。其实就是我们渴望,寻找,期待,等等意思的综合。而奥巴马之前和特朗普有那么激烈的“政治冲突”,现在用root这个词表示全民渴望凝聚在新任总统周围的心情,多么的急切和真诚。 英文的低幼绘本当中出现的root这个词,在短短几百字的总统演讲当中都会出现。 所以,让孩子从小“阅读”,尤其是“精读”,英文原版读物,才是学习英语的“正道”。 孩子们对“诗意的孤独”可以理解多少? “昨天跟小朋友读晏殊的词,有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小朋友突然问“is it solitude?”我想了想,似乎是这个意境哈[偷笑]” 下午,看到“QIQI雅趣英文课堂”二阶段学员妈妈群里留言。 Solitude这个词出自二阶段诗歌课堂爱默生的名作“Rhodora”第一句。 “In May, when sea-winds pierced our solitudes” 为了讲这个词,我找了一些图。 课堂上,我对孩子们说: “这些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一个人,being alone,但是有没有感觉,似乎都很美?you're not suffering from being alone, you're kind of enjoying it. 当你有点享受这种一个人的时间,就是solitude. solitude refers to a place where you're completely alone, or a state of social isolation. 与世隔绝的孤独。 诗人大多喜欢孤独。如果你们经常读诗,会有一个好处--- 就是有一天你发现,你尽管仍然喜欢过节喜欢和大家一起热闹,可是如果身边没有人,你一样很享受,甚至感受到不一样的快乐。 有一天,五一长假,你和爸爸妈妈出去玩,走到海边,突然一切安静下来,黄昏时分,人群渐渐离开了,这个时候你可能想起来这句话 In May, when sea-winds pierced our solitudes 五月,海风刺穿了我们的孤独。" 我的二阶段学员大多在七岁到十三岁之间。课堂上,我按自己的意愿为这些孩子讲爱默生,讲孤独,讲solitude。课后,他们时不时会在读中文诗词的时候产生一些联想。于我而言,这才是学习的滋味。 QIQI的备课笔记: 今天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为“QIQI雅趣英文亲子课堂”第一阶段选到了一本不可取代的书。 第一阶段好多学员一直因为不舍得第二阶段才有的诗歌鉴赏“纠结”。希望我能够为第一阶段开一些“诗歌鉴赏”课。 可是我知道最适合一阶的“诗歌”应该就是mother-goose,可是我也知道国内mother-goose普及的很多,我对太普及的东西一向不太感兴趣。既然到处都能学到,每个人都会唱,为什么要来我这里学? 可是毋庸置疑,诗歌童谣又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习英语最棒的素材之一。如何在25节课里穿插一些恰当的诗歌作品,开课前我天天在想。 今天在图书新区,突然眼睛一亮,看到名家Jane Yolen的这本。 大名鼎鼎的Jane Yolen被誉为“美国的安徒生”,出版过将近400本儿童绘本。《How do dinosaur say I love you?》《Owl Moon》都是家喻户晓的大奖作品。 手头这本相当于“鹅妈妈童谣串烧大改编”。每一首耳熟能详的鹅妈妈童谣,都进行了一番想象,重新进行了加工,另外成诗。几乎可以想象学员课堂上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歌曲学习英文的劲头。 Humpty Dumpty sat on a wall, Humpty Dumpty had a great fall. All the King's horses and all the King's men Couldn't put Humpty together again. 这首歌很流行,可是谁能想到接下来的“续集”Humpty Dumpty会发生什么? Old King Cole was a merry old soul, and a merry old soul was he; He called for his pipe and called for his bowl, And he called for his fiddler three. Every fiddler had a fine fiddle, and a very fine fiddle had he; Oh, there's none so rare as can compare With King cole and his fiddlers three. 这首“老国王”热爱音乐的歌很欢快,可是有没有想过老国王的女儿怎么回忆她的爸爸?那些小提琴呢?又怎么想? 没有一成不变,每一首诗都有续篇,家喻户晓的童谣中,让想象开花。 这恰恰是会阅读的第一步。 第七夜:老虎先生🐯 的故事,QIQI没有点睛的结尾引发的亲子互动和深入思考,“孩子们都是哲学家”。 今晚的故事最后Qiqi 没有结语,有点不适应[偷笑]——落英如雨 @Qiqi 总觉得今天的故事少了一个qiqi式点睛结尾。[憨笑]有一种怎么就完了的感觉——Jane 我听到最后,没有点睛结尾,以为音频断了,赶紧检查手机,原来结束了。意犹未尽。——小z 很有同感,我们喜欢qiqi给我们学贯中西,知古通今的点拨和余味。@小Z @Jane @落英如雨 ——姚垠 今天的结尾好不适应[偷笑]感觉少点什么[呲牙]——叶子王 @Qiqi 老师,总结下今晚的课呗@Qiqi 戛然而止,没听够的感觉——天天 早饭桌上,我问爸爸,你的心里也住着这样一只老虎吗?他答,当然了,而且是一只猛虎。孩子接话道,我的心里也时常有一只老虎。那你会像Mr.Tiger那样特立独行然后出走吗?我问。她说,做老虎是需要很强大的内心的,要受得了别人的指指点点,我可不敢。我继续问,老虎最后为什么又回来了呢?她说,因为他无法忍受孤独。我追问,老虎回来之后和从前有不同么?她说,其实每个人都觉得老虎是对的,只是他离开以后他们才觉得,所以他们就自行改变了。有了26夜,我们周末的早餐也吃得这么深刻,再叹,Qiqi选书一流[强]——Olivia 我们今天才听了一遍昨晚的故事,我问孩子如果老虎受不了孤单回去之后发现小镇的动物还是原来那样生活,如果你是那只老虎会不会放弃自我接受那样的生活?孩子说如果我是老虎我不会接受那样的生活,生活就是不断的追求自我,没有了自我,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一本绘本可以把我和孩子拉的更近了,也让我对孩子内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真好!——小宝妈妈 @小宝妈妈 关于你的问题,我问了我家女儿,她说她还是会回去,因为她想念朋友,不愿孤单生活,我问她回去之后她还是那么狂野的生活吗?她说在家里是,在外面还是会和别人一样,也许有一天她受不了再离开,想回来的时候再回来,直到她累了。我听了她的回答突然觉得心情很沉重——winter @winter ,我问孩子如果这样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你,你会和这只老虎一样很孤单,那怎么办?你能忍受孤单吗?孩子说那我会去其他的地方,寻找理解我的人,这样我就不会孤单了。不知道长大后还会不会坚持这样的理想状态?[呲牙]——小宝妈妈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看到这么多宝贝的话,不由想起昨天看到的这本书——馒头喝粥 QIQI的阅读笔记🎁 :Savvy,仅仅这个书名就够能引发想象了。这个词字典里的意思是名词主要是the cognitive condition of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动词get the meaning of something。这本书里面的savvy是名词,这个词如果记的不错,应该是大学专业四级考试词汇里S开头第一页。(嗯,当年QIQI没有亲子陪读之前,和大家一样也是背单词表红宝书的好孩子)。四级词汇给出的解释是“有见识的,精明能干的”。 这本书显然比这个解释有趣的多,这里savvy类似shrewd或者perceptive,可以翻译成“小神通”。因为故事主人公Mibs Beaumont一家就是拥有神通的人。而且从祖母祖父开始,13岁生日之前每个人都风平浪静。13岁生日当天,每个人都会拥有超能力。 大哥Rocket的超能力是自带电能。时不时全家导电。 二哥Fish的超能力是不能靠近任何水源,否则就将制造全城台风一样的灾难。 爷爷不知道是吹牛还是真事,活生生说他年轻时候能把地貌给变了。 我喜欢奶奶的超能力,可以把任何电波收到罐子里,随时打开罐子,想听什么台就听什么台的音乐。 现在轮到马上要过13岁生日的女孩Mibs了。 可是父亲突然出事了。 这本书我和妹妹刚读了个开头。两个人已经喜欢的不要不要的。何况看介绍,我们知道惊险好戏还在后头。 现在读到这种好书,为了保持我们答应过彼此的共读,必须互相监督谁也不许偷看。说实话,她们都上学了或者都睡了,让我不看真的挺难的。不过咬牙,挺住! 这本书兰斯指数1000+,讲座里我来讲,为什么不要按部就班照指数选书,跳一跳再回头缓一缓。其实这本书我们“QIQI雅趣亲子英文课堂”学员2阶读完,我挑几本必读的500-800区间的小说之后,就可以进行了。 兰斯1000+什么概念?词汇量妥妥地超过托福雅思咯。很难吗?并没有。看开篇特别抓眼球—— When my brother fish turned thirteen, we moved to the deepest part of inland because of the hurricane and, of course, the fact that he'd caused it. I had liked living down south on the edge of land, next to the pushing-pulling waves. I had liked it with a mighty kind of liking, so moving had been hard--hard like the pavement the first time I fell off my pink two-wheeler and my palms burned like fire from all of the hurt just under the skin. But it was plain that Fish could live nowhere near or nearby or next to or close to or on or around any largish bodes of water. Water had a way of triggering my brother and making ordinary, everyday weather take a frightening turn for the worse. 阅读这部分我会提醒妹妹注意pushing-pulling waves形容波浪的描写, a mighty kind of liking, 以及当你想描写一种艰难,你可以找到用自身经历来做对比的写法。当然,这一长串的or是特色写作不可或缺的。 这样精彩的段落估计英语考试不会选做阅读理解的。一长串or明显不符合学校教纲,可是介词副词活用就在这啊!简直是经典例句。有没有人想过我分享的那段“柳林风声”里的一串介词? 顺便补充一句,妹妹9岁,和我这部分精读其实算亲子几十页随便读读,除此之外,每天自己阅读小说类400页左右,非小说类100-200。妹妹是家里最爱读书的,读书量比姐姐高,大部分9岁孩子打个7、8折,就是这个年龄美国好学区好学生的阅读需求。在美国,“抓”学习容易,主要因为这种知识来自阅读,分析,思考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对她们来说求之不得,如饥似渴,最好能不睡觉不吃饭让她们读下去,谁也别烦她,让她读下去,就是最大的奖赏。 ,QIQI荐书:又是一本必入的书。 最近和弟弟刚刚结束阅读的A long walk to water,一度是两个姐姐的最爱。绝对是一本必入的原版好书。如果可能,也会是三阶段备选教材之一。 尤其是在那么多讲述亲情,友情,爱情的少年作品之中,这本书显得尤其不同。 布局极为精巧,每一章都由两个虽然都是发生在苏丹但是相隔二十多年看起来完全没有关系的故事并列构成。 第一个故事,从2008年开始,苏丹南部。 一个叫Nya的女孩徒步酷暑之中徒步行走几个小时,用手去一个勉强湿润的河床挖出一口浑浊的水带回去给全家饮用。 Like the pond back home, the lake was dried up. But because it was much bigger than the pond, the clay of the lakebed still held water. Nya’s job at the lake camp was the same as at home: to fetch water. With her hands, she would dig a hole in the damp clay of the lakebed. She kept digging, scooping out handfuls of clay until the hole was as deep as her arm was long… 第二个故事,1985年,苏丹南部。 内战开始,正在上课的少年Salva在炮火中仓惶离开学校,从此开始了没有一点准备的,漫长的逃难。 第一个故事中,Nya的妹妹因为饮用不卫生的水病危...整个村子一次次陷入水荒... 第二个故事中,背井离乡的少年被同族人嫌弃,遇到了同龄的朋友,却一夜之间朋友葬身狮口,遇到了亲生的叔叔,却眼睁睁看着叔叔被另一伙人用猎枪打死。最终到达了肯尼亚难民营,并在那里艰难生活十年… Salva was trembling. Even in the midst of his fear, he realized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trip, it was a good thing to be the youngest and smallest: The men would not be interested in his clothes. When the men had finished their looting, they picked up Uncle’s gun. Then they walked to the tree where Uncle was tied up. He heard them laughing…. 两个故事平行交错,一点点推进。 难民身份的Salva后来被红十字会和基督教会接到了美国,开始了新的人生。 2009年,Nya眼睁睁看着一口大机器(钻井机)来到了村子,并且喝上了清可见底的地下水。 这本书的结尾,两个故事毫不突兀地相遇。原来最终解决了Nya整个村子水荒的人,正是故事最初二十年前因战乱离开家乡,死里逃生的Salva。 As she found her voice, “Thank you,” she said, and looked up at him bravely. “Thank you for bringing the water.” The man smiled. “What is your name? “ he asked. “I am Nya.” “I am happy to meet you, Nya,” he said. “My name is Salva.” 这是一个几乎真实的故事。Salva确有其人。 十岁不到那年,Salva正在课堂念书,突然战乱,开始毫无准备的逃难。一路九死一生,最终落脚在肯尼亚难民营。并辗转被红十字会送往美国基督教会家庭落户。 Salva最终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家乡见到了失散几十年的父亲。 重返家乡那一刻,Salva决定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筹款,并因此创建了“Water for Sudan”公益组织。至今这个组织已经为苏丹大大小小的村落带去采水技术,钻井资源,并在当地建立学校。 作者Linda Sue Park是获得纽伯瑞大奖的作家,她的另一本书A Single Shard也是美国四五年级英文课堂必选教材之一。 从26夜陪读开始,到一阶段二阶段精读课,一直达到托福以上四六级以上的三阶段外教课堂,轻松欣赏原版好书,我们的学员只需三阶段。 (最后这段广告加的真违和,分裂!摔桌!) QIQI推荐过的书(朋友圈回放):没有了language, 没有了arts,学一门语言还有意思吗?   这是一本——   请理解我此时停顿数分钟,最后只能深深地深深地感叹一句:   这是一本让我想每天讲一点,慢慢讲几个月甚至一年的书。   有那么几天,我希望自己在一个海岛,一整天一整天,用度假的时间,一句一句地读。   又有一天,跳出来一个念头——读这本书,其实不用去任何地方度假。   所有的度假,和这里的海风,春,夏,秋,冬,孤寂,安宁,比起来,都太弱了。   这本书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者更准确地说,一段真实的历史。   去过加州的同学大概知道,西线必游的经典,从洛杉矶出发,一号公路,经由17英里,抵达旧金山,这一路美景无穷,被号称美国最美公路,之一。   在这条最美公路,有一个最美小镇,Santa Barbara,这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从Santa Barbara的海岸线往西,70英里处,一个海岛。   公元四世纪那里就有印第安人生活的踪迹。然而直到17世纪,才被俄罗斯的捕鱼船队发现,经过一番血洗之后,残留的人离开了那里。   然而,就在整个种族都离开那个岛的时候,唯独剩下了一个女人。   她留下来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说因为她突然在船只发动之前,发现她的孩子遗落了。所以疯狂地跳回海里去找她的孩子,海上风暴在即,船长必须出发。   集体离开的部落随后遇到了海难。   等到文明再次发现这个女人的时候,她已经一个人,在岛上生活了18年。   她成了这个部落唯一活下来的人。   然而这个世界没有人懂得她的语言。直到她死去,也没有人清楚地知道她的部落和她的18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样通篇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需要作者考究的文字才衬的起这十八年,著名作家Scott O'dell写出了独自一人在海岛上的每一个日落,和呼吸。   日子是以春夏花开潮涨潮退来记录的——   The white man's ship did not return that spring or in the summer…   Flowers were plentiful that spring because of the winter's heavy rains…   Another summer had come and still I had not speared the giant devilfish….   Spring again was a time of flowers and water ran on the ravines…   Afte 学习,思考,提问……随时随地耳濡目染——QIQI这样教,你愿意这样学吗?(以下内容转自QIQI朋友圈) "I'm a glass half full type of person"是什么意思? 与其对应的“glass half empty type of person"又是什么意思? 你呢?当你看到这杯水,“is the glass half empty or half full?" QIQI美国观察//“演”出来的历史课 五年级今年历史课(Social Study)一大主题是Colonial Time,讲述五月花之后的清教徒如何扎根美洲,时值不同欧洲国家殖民。 为了再现那个时代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学校提前让五年级学生分组准备了十几个选题。 前期查阅资料、写报告、制作海报、准备道具...每组都为自己的话题足足准备了几十天。 直到今天,每个同学都提前穿上那个时期的服装上学,午饭后,礼堂里上演一出真正的“殖民时代”。 幼儿园到四年级的学生分批在课堂时间入场。五年级大哥哥姐姐们教小朋友用殖民时代的毛笔写名字,用殖民时代的制皮工具做玩具,再现那个时代的食物制作... 两个月加三个小时,这段历史印在每个参与者的头脑中。 姐姐和小伙伴的选题是那个时代的书法。所有服装、道具...皆有家长义工负责。 QIQI示范英文陪读后,怎么和孩子讨论(一) “QIQI雅趣英文课堂”家长参与程度高。我们大多书学员家长自己就喜爱阅读,愿意囤书。不少家长本身具备一定的英文基础,也愿意身体力行将亲子陪读付诸实践。 可是,会集中有两类问题渐渐浮现。 第一,亲子阅读过程,怎么和孩子讨论?尤其是用英文讨论。 第二,随着孩子从课堂26夜,一阶,二阶的浸泡,英文阅读速度越来越快,即将进入章节书阅读程度的孩子很可能阅读速度超过父母。毕竟我们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全部投入到阅读当中。那么,怎么和 孩子进行有效的探讨,确保他们继续保持“QIQI雅趣英文课堂”养成的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为此,我们精心整理了系列亲子陪读探讨策略。包括不同题材文本,如何提问,如何讨论,前提是父母完全没有读过这本书,也能“有模有样”地启发他们深入阐述文本。 嗯,说来惭愧,家有三枚书虫,没这点套路,尤其赶上几个月的暑假,孩子们几乎每个人一天一本的速度,QIQI本人再快速海量阅读也没有办法招架。 为了引起孩子兴趣,特意把这套方法编成“菜单“——Reading Log & Response Menu。 从头台(appetizer),到主菜(main course),到餐后甜品(dessert),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回答讨论。 今天先上头台——APPETIZER. Favorites French Fries (心水薯条) 孩子读完书之后最简单直接的一个问题: What was your favorite part of the book? Why? 这本书你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 这个问题不一定是章节书全部读完提问,可以在当天孩子读完之后提问。大多时候,你可以根据这些回答,摸清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即使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也可以顺着话题讨论个八九不离十(怎么觉得自己当妈当的这么阴险啊!) visualizing Veggies (想象蔬菜) What are you picturing in your mind when you read this section? Sketch a picture on a separate piece of paper and label the important parts. Then glue your picture on to the page. 问孩子,读完这一段你脑海中会出现什么图像?拿一张纸随便把你想象中的图像画成草图,然后把这张纸夹在这一页。(建议用sticker,或者index那种辅助阅读工具) 对一些视觉思维主导的孩子,启发他们把自己最有感受的段落(句子)画下来是个好办法。 Wondering Wontons (Nonfiction) 提问馄饨(专门针对非小说类作品) 非小说类阅读在英文阅读当中也非常重要。“QIQI雅趣英文课堂”上非小说类阅读主要集中在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等人文学科类,其实好多科学,天文,地理,机械等非小说类作品都是孩子阅读营养平衡的必要补充。 这类书籍读完,最好的办法是启发孩子自己思考——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is topic: Write down 2 questions. 关于这个话题,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内容。也就是说,读完一本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思考哪些内容一本书不能囊括,接下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回答引导孩子自己通过借阅同类书目、观看纪录片、上网搜索等等方式拓展阅读。 比如我们家会在每次度假前,请三个孩子互相分工合作,查阅书籍和网上资料,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不断问他们,关于这个地方,你还想了解什么。最后他们会制作攻略海报,并集中演示。 以上仅仅是部分亲子陪读套路。 接下来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和孩子们讨论(即使你对这本书完全不了解也可以讨论),“正餐”、“甜品”陆续发稿。 4月3日,2017年第二期“26天陪读不间断”正式首播。期待群内和大家的分享讨论。 QIQI专栏:美国如何通过0-12岁阅读启发孩子一生思维潜能(下) Asking questions又是比making connection更高一层的训练。 Making connection还是启发你的想象。在文本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就是考验孩子观察力和思考深度的关键所在。 不!要!轻!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 不!要!以!为!孩子在跑题! 这个阶段的提问准则就是任何阅读当中引发你思考的事件都可以提出来。 最初级的当然单词不懂,提出来。具体到如何结合上下文猜单词我们讲过很多。 接下来,人物的性格分析。狼和三只小猪的故事。为什么狼要吹倒小猪的房子。为什么狼不放弃。为什么三只小猪不盖一样的房子。 绘本阶段,这样的问题当然看似简单,可是这样的提问习惯正是孩子阅读深度文本的基础。 美国孩子初中以后阅读的文学作品,政治,经济评论文章,深度和难度完全等同于中国的本科生阅读。如何达到这样的水平,从3岁开始的这种提问训练恰恰是关键。 会提问是比会回答还重要的事情。因为真正的创造从来不是在已知的答案结束。而是从未知的问题出发。 刚刚结束的这节课,这样一个小刺猬为了看到太阳盖树屋的故事,我们家弟弟在六岁的时候阅读,提出来的问题是,为什么猫头鹰总是在故事当中最聪明的那个人? 小刺猬不知道什么是太阳,小伙伴也不知道。于是他去问猫头鹰。猫头鹰告诉他什么是太阳,这本来是这本书看似最不重要的一个段落。因为后面的主要冲突是刺猬和狐狸。 但是我认为他的问题特别有价值,因为这是他对自己六岁以前所有听到的故事一次总结和发现。西方故事里猫头鹰经常作为智者形式出现,而在他问到这个问题之前,我甚至没有停下来思考过为什么。 所以为了鼓励他查找问题答案,我陪他去图书馆,上网,通过各种途径,甚至最后他口述,我执笔,我们写了一篇模拟小论文。题目就是why are owls considered wise and smart? Why not other animals? (注意这个过程,我只提供线索方法,比如教他上网,开车带他去图书馆,启发他借什么样的书可能会找到答案,但是始终是他主导,他要找答案,而不是我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 当然这个过程后来让我也跟着学到了,原来希腊智慧女神athena的代表就是猫头鹰。而同时我们也知道了自然界猫头鹰的生活习性。总是到了夜晚大家沉睡的时候很警觉,一个深夜保持警觉的人,应该是智慧的。不过我们也查到中东非洲一些国家,认为猫头鹰是邪恶和不祥的象征… 这只是一个例子,告诉我们孩子在阅读中的任何问题,都可能是他们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的源头活力所在。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好的儿童教育,不是往本来无限可能的大脑灌输百度可得的知识,而是盘活孩子思想里的那汪活水,成为他们日后源源不断用于创新和探索的清泉。 Hamilton不可不读,这版传记孩子看的懂(转自QIQI的朋友圈) 大才子Lin创作的百老汇音乐剧“Hamilton”,连续几年风行全美。纽约、芝加哥..一年365天,天天上演,可是至今公开票已经出售到2019年底。之前的票全部卖空。 这出音乐剧同时引爆美国那段历史的阅读索引狂潮。著名传记作家Ron Chernow的这本最为正宗,音乐剧创作人直言是这本传记给了他全部灵感。 然而Ron的这本原著至少需要具备美国高中以上水平才能阅读,显然不适合国内大多学员。(图八) 好在“Step Into Reading"系列与时俱进,出了这版最简传记。(图一、三、五、六、九) 建议买一套百老汇原声CD,听听绕口的Rap,走进美国最辉煌的那段历史,了解这位亲手缔造美国金融系统,孤儿出身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传奇经历。 QIQI雅趣英文课堂二阶段的诗歌鉴赏课曾经学习过Hamiton歌剧中最著名的一段“The Duel”(决斗),十岁左右的学员反应大段Rap歌词并没有难倒他们,反而不少学员到最后都能记下歌词并且跟唱。 👉(Hamilton推荐补充) 有学员问怎么系列书单里没有。我查了一下,推荐的这本书应该是今年2月刚刚发行的。Step系列出这本书确实因为Hamilton音乐剧这股热潮。官方网看到这样的介绍: Fans of the Broadway musical Hamilton and American history lovers will want to share this illustrated biography of Alexander Hamilton with their young readers. Did you know that one of our Founding Fathers was not born in America? An orphan from the West Indies, Alexander Hamilton came to the colonie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volutionary War, rising to become General George Washington’s right-hand man. But his accomplishments don’t stop there! He helped obtain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he was America’s first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and he established the first national bank and the U.S. Mint. A man of ambition, loyalty, and principle, he is now being celebrated as the prominent patriot he was. Step 3 Readers feature engaging characters in easy-to-follow plots about popular topics—for children who are ready to read on their own. About the Author MONICA KULLING is an award-winning author of over fifty books for children, including picture books, biographies, and many Step into Reading books. 通俗地说,Hamilton是个贫寒少年逆袭上位的故事。蛮励志的。但是,没有这出音乐剧,也绝对不会火,本来十美元是不是要把他换下来还准备投票的,现在肯定不会换了。 Zealous,bustling?这么大的孩子活学活用。(QIQI的朋友圈) 看到学员妈妈留言,一大串单词记的这么溜,我想当然以为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看完这位妈妈的朋友圈图片,好吃惊。 所以说,跟“26夜”学英文,就是这么容易吗? (转) “去武汉很突然也不因旅行,没跟她提前商量让她很cranky. 她说组织了同学骑车,怕毁约导致周五放学一路tearful,边哭边表现yucky. 她形容那天的心情moody. 在飞机上也不太zealous. 只有飞机餐时才稍微happy,待飞机zoom into sky看到雾霾大气层以外的夕阳,很excited. 要离开时她总结很bored. 她会原话形容bustling 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嘈杂声。rustling树叶落下的沙沙声。 各种生偏颜色,形状词汇都靠偶像老师再习得。 26种情绪,26种表达都能很好安放自己当下的情绪。 备课“Frida"(转自QIQI的朋友圈,有编辑) ✅大部分有点灵性的人总是会有爱情的。不过大部分人的灵性只能承受爱之一瞬。 人类历史上,那些艺术家沉溺其中。以明知不可为的伤身害心为代价,留下幻觉的旷世作品。 ✅墨西哥女画家Frida是一名忠诚的共产斗士。三次申请入党。 她在墨西哥的故居“蓝房子博物馆”里陈列她床头的遗物,其中就有“杭州刺绣厂”出品的这幅“马恩列斯毛”。 图二,《马克思主义将为病患带去健康》(Marxism Will Give Health to the Sick) 图三,《弗里达和斯大林》(Frida and Stalin) 图四,她把墨西哥共产党的标志画在自己的石膏上。 Frida出身犹太富裕家庭。父亲是德国犹太画家。从小深受父母宠爱。 不一样的人生(转自QIQI朋友圈) Frida讲完了。 Frida这样苦痛的一生太不寻常。这样极端,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她? 她的画绝不甜美,看完甚至不让人愉悦。这样不适的感觉,我们为什么要走近它? 我们,尤其是当我面对的是我们的孩子,带他们去了解这样的人生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答案或者在我给孩子们的作业里。(图2,图7) “She turns her pain into something beautiful. It is like a miracle. 她把痛苦画成了最美的作品。如同神迹。 What is the most pain that you’ve ever experienced? 你曾经经历过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Frida used deer, blood, arrows to symbolize her pain in painting. What object would you use to symbolize your pain? 画家frida在她的作品当中用受伤的鹿,血,箭等等来象征她的痛苦。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来象征你遭受的痛苦?你可以把这个象征画出来,或者描述出来。” 我至今还记得童年时很多“刻骨铭心”的痛苦,当然,那种痛苦如同孩提时住过的房子,当时需要仰视,成年后回去看看,竟然只是比肩。 这些痛苦对我的学生们来说,可能只是一次身体的受伤,发烧感冒,也可能是一次挫折,比如某次比赛选拔准备良久志在必得却没有入选… 痛苦本身并不稀奇,漫漫长路,或多或少,总会发生。 然而痛苦的转化方式不同却造成人与人的根本差异。 有人转化成佛 ,有人堕落成魔。 佛魔之外,大多数人庸庸碌碌,看似消磨了痛苦,其实消磨掉的是痛苦所赐予的巨大潜能。 我们的孩子,你愿意去了解他们都经历了哪些“巨大的痛苦”吗?他们又会如何表达呢?(图4,图6) 每次备课一位艺术大家,翻译一位文学巨匠,于我都像一次浮潜。 虽然只是沉入水里,浅浅地那么一小会,然而和寻常生活迥异的水压所带来的凝神,却足以让我产生不再回来的幻觉。 这样的过程结束,我会吃很多好吃的东西,再想办法锻炼掉很多吃进去的卡路里。 最后请大家欣赏的那首歌来自希腊民谣女诗人angélique lonatos。(图8) angélique lonatos生于雅典,一直致力希腊故事研究,替希腊诗人的诗作谱曲。 你听她的声音,希腊文明的没落会让她痛苦吗? 2003年,她阅读了Frida的日记,萌生用西班牙文制作这张专辑的渴望。 这张专辑向Frida致敬,取名——“欲飞的翅膀”。 Frida日记里有一句话—— Feet, what do I need you for when I have wings to fly. 何须双足?若有羽翼,任我飞翔。(图9) 给孩子一些不一样的英文,让他们拥有不同的人生。可以加入QIQI雅趣英文课堂(图5) QIQI备课笔记——一阶段(4-12岁)绘本精读课 Loren Long是美国声名显赫的童书作家,及插画家。和之前介绍过的William Steig类似,Loren Long也是从杂志插图作者开始,曾经为Forbes, Time供稿。后来转行创作绘本。 前总统奥巴马曾经写过唯一的一本绘本,Of Thee I Sing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御用”插图作者就是Loren Long。 上学期我们讲过Loren Long的Otis and Puppy,这也是Loren Long最经典的一个系列。农场上的拖拉机和小伙伴。 然而2015年,Loren Long创作了一本和他之前的风格几乎完全不同的绘本,这个绘本在他自己的访谈中被他当作是“is the most personal book I have ever attempted to write and illustrate.”最私人的一次创作。 这个故事很简单—— 森林里一棵小树,本来和其他树一样快乐成长。可是随着季节变换,其他树的树叶都跟着变化颜色,再掉落。只有这棵树,他牢牢地抓着自己的树叶不肯(不愿?不敢?)放手。 一季又一季过去,其它小树每年更换新的叶子渐渐长高,长大,只有这棵小树,守着自己干枯的叶子一季都没有长高。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关心地问它是不是病啦?加油啊,把叶子掉下去吧。可是它就是不肯(不愿?不敢?)这样去做。 直到有一天它突然意识到什么,下定决心放开自己所有枯黄的叶子。冬天来了,前所未有的寒冷... 可是,很快地,它看到自己终于——和其它树一样,在森林中愉快生长。 Loren Long创作这个故事起源于他的大儿子大学毕业 “As I held back my own tears saying goodbye to my oldest son leaving for college, I vividly remembered the day he cried at my knee, terrified, on his first day of kindergarten.” 看着儿子离开,作者自然地想到那个第一天上幼儿园,害怕地抓紧自己不敢离开的小男孩。 这个场景激发了作者写这个故事的念头。 “These experiences and so many others in my life were on my mind and it struck me how fear grips us all at so many turns. If we hold onto that fear it will stunt our growth. ” 关于恐惧,关于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或者正在不敢放手的东西。 好的作品,不会因为只有简单几百个字而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不管一阶二阶还是26夜,我为学员挑选教材的宗旨。正如loren Long所言: “Perhaps this book will mean something entirely different from reader to reader. Little Tree is a very different kind of book for me. Making it has inspired and comforted me and my hope is that it will do the same for others, no matter what their age. ” 尽管,那些早该放手却桎梏了我们生长的东西,对每个阅读它的人都可能不同。然而,这个绘本仍然会给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的思考和启迪。 “It's a simple, little story that contains a complex, big theme. Bigger than I can do justice to. ” 半年前我决定把这个故事选做绘本的那天,正在图书馆备课Robert Frost的诗歌。 沉重的Robert Frost之后,在童书阅读区,我翻完这个故事。 那天下午,走出图书馆,Robert Frost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突然和这个绘本产生了关系—— “In three words I can sum up everything I’ve learned about life: IT GOES ON.” 我和孩子为什么要“ Reading Streak” (转自QIQI的专栏文章) “The Reading Promise” 这本书并没有读完,我和三个孩子的亲子 “Reading Streak”(可翻译成“阅读不间断”,然而 streak 一词的美感确实远胜于“不间断”的生硬翻译)就开始实施了。 这本书讲了一个单亲家庭的父亲在女儿9岁那年,和她共同进行了“亲子阅读一百天”活动,活动结束两个人在常去的小馆略做庆祝。只是一顿饭吃完,两个人都觉得尚且意犹未尽,于是,女儿提议 "reading streak",亲子阅读不间断,看看可以进行多少天。1000天?3000天? 父亲起初觉得这个建议有些疯狂,然而当两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开始之后,竟然,就这样,爸爸陪着女儿读到了高中毕业,把女儿送上了大学。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一本读书笔记,只是偶尔纪录了一些他们阅读的书目,父亲的工作是小学的图书管理员,选书方面近水楼台。而这个单亲家庭的小孩,在阅读中茁壮生长,长成了一个读书人会有的样子。 我有三个孩子,这本书是我借给自己看的。刚刚看了开头,就被这个“阅读承诺”吸引,然后讲给她们。那时候大姐9岁,二姐7岁,弟弟5岁。大姐正是独立阅读渐渐增加,亲子阅读渐渐减少的时候,迫不及待要进行这个活动重温亲子阅读时间。二姐把它当作姐姐要争夺母爱专宠的表现,奋不顾身抢着报了名。两个姐姐这样积极要做的事,弟弟狡猾地觉得错不了,想都不想“我也要”。于是谁也不知道会延续多久,我们都无比认真的“阅读不间断”启动了。一个比一个认真,起初还是按天来计算,后来具体到了多少日子已经不去管它,雷打不动的习惯就这样长期保留下来。 在这之前当然亲子阅读也是我们的家庭传统项目,但是第一,并不能做到每天不间断,旅行,生病,出去 party,总有不能读的时候,大家不觉得有多么重要。第二,有时候偷懒,我会拿一本书,三个人一起听,比如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故事集,伊索寓言,都是这么三个人一起听完的。效果当然打折扣。比如,这个人喜欢的主题那个人未必喜欢,这个人想深入探讨的话题那个人希望尽快翻篇。更不要提万一某人突然中间尿点时刻,另外两个人还要耐心等待等等。而我也往往要协调各种小纠纷而被迫草草收场。 可是自从有了 reading streak,这件事变成了一个仪式感的项目。仪式感到什么程度呢?两个女儿春假独自飞加州看望姑姑,会提前在箱子里放好这本书,我要去图书馆再多借一本,然后,不管在姑姑家和 cousins 玩的多么疯狂,或者一早或者一晚,总是不超过子夜12点之前,她们一定要让姑姑给我电话,找一个角落安安静静听我在电话里读上一段才能结束。外出尚且如此,其它什么朋友聚会更是一定提前带上书,哪怕就是在朋友家地下室读上一会,也算打卡完毕。唯一难办的时候是生病,她们发烧,晕乎着,也要嘟囔,读一段再睡。于是昏昏沉沉,也算这一天画上了一个记号。 一对一亲子阅读的好处,建议所有家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一定不要忽视。不再赘述。 reading streak 强调的是不间断和读出声。默读不算。大部分时间是我这个英语是外语的外国人读给几个英语母语的小孩听,被纠正发音是经常的事,我厚着脸皮告诉自己,我这就是真人版本的示范什么叫“不怕犯错,勇于学习”。偶尔她们也自己读一会,当然读一会就累了,哪有躺在沙发捧着水果或者冰淇淋,听老妈(子)读书舒服。 这种阅读,对内容和时长都没有限制。大部分时间,我们会挑选一本书,慢慢仔细的读,读的时候,我会和她们探讨一些优美的描写,一些从未见过的用法,当然如果一些侦探题材,科幻题材等情节紧迫的章节,囫囵吞枣急不可待的读下去也是常事。边读边互相发表一些感叹。有的时候一起回忆点她们“小”时候的事,有时候会讲到学校里的事,有时候会大开脑洞,想点没有边的事,有时候也讲讲外婆祖上我和她们爸爸怎么认识这种八卦的事。当然,主题都和正在读的书有关,也算美国教纲鼓励“阅读结合自身”的一个实践。 由于我的专业关系,我对词汇和写作技巧会有特别的重视。阅读当中被打断问这个单词那个单词一般都不会特别愉快。我的策略是只打断影响上下文理解的重要单词。当然选择适合的书也很重要,这样基本不会太多需要打断的单词。打断之后,查字典之前,要让他们结合上下文猜为上策。说来惭愧,这里我也只能拜托钞票帮忙,就是拿一个sticky note帖在书上,上面划者类似中国正字的那种计算数目的横竖线,每次遇到生词我都让她们先猜,大胆地猜,结合上下文猜,猜对一个画一条线,代表一个 dime,是的,我也想一个 penny 多省,可是孩子心大,不 dime 不足以慰军心。就这样一本书读下来因为猜单词就凭空赚了几大美刀,实在比扫地洗碗这种干半个小时才5角钱的工种更高级一些。 …… 图一:QIQI提到的书的封面 图二:sticky note “Reading streak"(QIQI的朋友圈052817) 好久没介绍我和姐妹读的英文书,其实我们几年坚持的亲子共读“reading streak"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不过随着姐姐小学毕业即将进入初中,加上最近的英文统考成绩,我和她的老师都认为姐姐可以进入真正的名著阅读期。 名著阅读几乎都是精读,读起来非常缓慢。我首选马克吐温短篇,Allan Poe短篇,以及这个暑假我会和她初读“荷马史诗”原文(以前读过很多改编版),还会和她讲完我最为推崇的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狄更斯的“双城记”是我准备拿来给她精读的文本,读的也很细致。几乎每一页背后含义都会探讨。 所以短期内,再推荐适合国内二阶段三阶段的青少年文学基本就只能是弟弟的读本了。(妹妹和姐姐阅读水平同步) 让人欣慰的是,我们这样一个母语非英文家庭,这些年,只因为坚持了一件事,亲子共读,姐弟三人的英文阅读也就这样脚踏实地走到了这一步。 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为什么要花时间陪孩子读书?(转自QIQI的朋友圈🐸 ) 因为有一天,我们的孩子,愤怒,委屈,无助,甚至想到去死...的时候,我们都不在场。唯一能解救Ta的,就是一本书。只要Ta能够读下去,一切就会慢慢好起来.... 阅读和思考,自带光芒,穿透黑暗。可若要光在心底扎根,需要从小植入。 有感最近FP群听到的一些本不该发生在花季少年身上的惨剧。 谢谢学员Jeanne的分享。 QIQI:吐血推荐!语法神器!亲生的学员和非亲生的非学员,翻墙也要上!Www.noredink.com 今年,姐姐终于开始有语法课,学校轻描淡写发给她们一个作业网站。她们捧个电脑经常轻描淡写在沙发“自学”半天。 我凑热闹一看,真是神器一枚!各种语法类型题,连续对三道算过关。错一道就有讲解。继续练习此题型。 值得大家深思的是,姐姐现在已经五年级,至少托福以上水平,才开始学语法。之前语法根本没学过。 我目测一下,虽然没学过语法,但各种时态不在话下,一道道题快得很,玩似的估计几天功夫就把咱们高中之前刷题血拼的时态、介副词填空搞定了。 读新闻(QIQI的朋友圈) 川普最新移民法案,大规模取消亲属移民,并且提出绿卡持有者需讲流利英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民主党大本营CNN和白宫这两天公开掐架。 记者Acosta先从自由女神像上的诗说起--- ‘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交给我,那些疲惫的,贫困的,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渴求”, It doesn’t say anything about speaking English, or being … a computer programmer. Aren’t you trying to change what it means to be an immigrant coming into this country if you’re telling them they have to speak English? Can't people learn how to speak English when they get here?” Acosta说,自由女神可没说会英文的懂电脑的,难道不会说英文就不能来这自由呼吸吗? 白宫发言人Miller首先怼回去,这首十四行诗压根不是自由女神像上原装的,本来就是后刻上去的。[尴尬] 紧接着,Acosta又说,你们这不就明摆着除了英国和澳大利亚移民通通不接受嘛!种族歧视都没边了! Miller接着怼,甩给他一串形容词,outrageous, ignorant, insulting, foolish,蠢的没边了! 你就没听说苍茫大地除了英国和澳大利亚多少人在苦练我英语吗? 你知道你这句除了英国和澳大利亚人别的种族都不会说英语是对那些考托考G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少数民族多大的侮辱吗!(QIQI演绎版) 川普移民法案就是明摆着排外,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你们爱咋咋。 美国政治我不感兴趣,但是美国政坛娱乐大众动不动就上演辩论脱口秀的劲头,我还是很喜欢的。 QIQI美国数学攻略: 半年前答应学员,如果期末前,孩子们数学比赛拿到一个全国前十就分享我自己育儿的“数学地图”。各种网站、教材、习题。后来,小女儿如愿(嗯,小女儿中文名字就叫如愿,也确实如愿)获得全国第四的好成绩(不是真的第四,只是分数第四,分数比她高的前三名加起来并列一百多人)。我却迟迟没有动笔。 一方面觉得国内数学比较强,何况学而思那么风靡,自有道理,我在美国所接触的数学资料未必优于国内。 一方面我总觉得网站习题书籍固然重要,但都是“技术”层面。总的“战略”呢? 一个暑假三个月过去。我仔细整理和审视了我在孩子数学学习上走的弯路,采用的方法,希望如实分享出来给大家一些借鉴。如果有不符合国情的部分,也是正常,毕竟我离开国内中小学教育这个环境太久了。而对那些目标明确要出国读高中或者大学的学生家长,用英文考数学学数学迟早绕不过的,不妨先做了解。 一、竞赛数学和学校数学要分开 这一点是美国国情。 美国大部分(90%)数学真的不好。”学校数学“这部分一般不会太难。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初一初二做美国高考数学题觉得很容易。还有当年考GMAT的中国学生也大多觉得逻辑数学题是送分题。所以在美国,这类考试(升学考试,高考)的数学很少会出现竞赛数学的内容,或者即使一个知识点有些微难度,也不会难度太高。 而美国对少部分他们认为的gifted kids的资源倾斜也是我们在国内无法想象。所以很早就会有竞赛数学这套体系从普通数学里区分出来。 这一点,据我所知国内数学不是这样。不管中考高考,拉分题都是难题。要拿高分,只掌握基础知识不够,人人都要拼难题怪题。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内人人拼竞赛数学,而美国,竞赛数学是少有人走的路。一个年级大概也就四五个孩子选出来进入竞赛数学这个体系。 好处,人人搞竞赛数学拉高了国内数学平均水平。 坏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竞赛数学。强迫不适合的孩子数学拔高完全是花费大力气补短板,打击自信得不偿失。 我自己的体会,这两部分虽然不是壁垒分明,但是家长一定要把这两部分区分开。 二、要不要提前学?当然要!学校数学学三遍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家长相信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学自己会。 我的体会,学校数学,一定学三遍。 第一遍,学校教之前,要保证全部学一遍。这一遍和学校教法一样。家长就把学校教材拿来,提前学。而且最好是提前一个学期的量。 学的方法有条件自然是请家教一对一教一遍。 或者上补习课,先补一遍。 另外一个方法也可以借鉴,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小学五年级以前,分数,小数,加减法这些内容,连比尔盖茨都捐钱并且关注的免费数学教学网站khanacademy就非常好。但是中文数学有没有类似网站我就不清楚了。 有家长担心,如果孩子都会了,上课会不会无聊。 据我观察,大部分孩子学东西的特点是学得快忘得快。 孩子的吸收力比我们强,学东西真的很快。但是他们兴趣点多,忘的也快。 尤其基础数学熟能生巧的东西多,一遍学下来,不陌生,会做题,刚好学校再教一遍的时候当复习。 这时候孩子领先那些没有提前学的孩子,有心理优势。这个复习的过程本来就带着一点优越感和得意。用小白鼠刺激原理,这时候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否则课堂上一个知识点下来,万一不懂,回家又要作业又要复习,还不敢确定完全搞懂又要考试,永远是疲于奔命的状态。 除了复习之外,这个时候,对这些在学校数学有领先优势的孩子,立刻补上与这部分内容对应的竞赛数学就是最好的时机。 (未完待续)(转自QIQI朋友圈) QIQI:在美国怎么提高孩子的数学(二) “低年级数学的重难点不是加减乘除,是应用题”---QIQI[得意] 美国Common Core数学教改的一大变化是增加application problem的比例,通俗地说就是减少纯运算增加应用题。 姑且不说母语非英文的国际考生,即使美国孩子进入到应用题,也常常因为阅读能力不够卡住。甚至不少孩子(尤其小学低年级学生)反应,一看长长的句子和题目,就犯晕。 这种问题除了扎扎实实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之外,也需要家长特别安排一些“句子够多够长”的应用题给他们练习。 这种题,从数学角度未必复杂,但是可以克服孩子审题不认真做应用题怕读题的毛病。 所以孩子一二年级,我推荐Guinness World Record Math这套书。(我是从三年级开始买到五年级。美国普遍数学程度比国内低,我估计三年级相当于国内一年级水平。) 这套题并不用都做完,只是拿来训练他们读应用题的速度和习惯。 在这里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概念“how to change the word language into math language",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训练孩子读应用题的时候习惯性为重点数字画一个圈...一边读题一边写算式...等等。 另外文字题里面,Daily Word Problem math也可以做做看。 这两本书数学都不难,只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难题”往往是应用题,应用题无非“难”在审题。或者说孩子们不适应审题。 我自己的经验,这个阶段家长们不必花太多功夫在运算,熟能生巧的运算学校也会练,网上游戏题型也有,最后比不出高低。反而花时间抓应用题和数学阅读,才是为今后拉高成绩打下基础。 母语英文的孩子尚且需要提高审题能力,母语非英文还打算将来用英文考数学的亲们,这个基础建设就更是重要啦。 (这部分还是基础,下次介绍低幼阶段怎么进入竞赛数学) (👉 第一部分翻阅本朋友圈历史消息) QIQI美国观察/告诉你真实的美国小学 两天时间,又一轮MAP(Measures of Academic Progress) 测试结束了。这个考试在美国大多数州通用。从二年级开始,似乎是到初中最后一年结束。 之前介绍过美国学校的分级分班制。一个年级40人左右,按照“行政划分”一般是三个班,可是两大主课(英文、数学)会分成四个不同级别小班上课。最高级别学习高出本年级2-3学年的内容,第二级别学习高出一个年级的内容。然后是本年级内容,最后一个级别是需要补课的内容。美国学校这种分级称为placement,理念并非为了分出优劣快慢,而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个体的教育。这样不会让学习能力超前的孩子失去挑战丧失兴趣,也不会让学习能力稍弱的孩子跟起来吃力。 更夸张的还不止是分班,明明分到最高班的只有不到十名学生,老师还会根据程度分出三四个小组。也就是一个小组只有1-3名学生,而不同小组的学生作业难度、上课内容也竟然完全不同。之前就有过乌龙,有妈妈打电话来说孩子忘了作业题,最后发现同一个快班作业竟然完全不一样。 当然,值得称道的是,从第一天分班开始,学生就会拿到一张纸,上面写着,no bragging!翻译成中文就是“不许得瑟”。具体要求写得清清楚楚,到了上课时间你从自己本班教室拿着这节课需要的教材和文件夹悄悄地走到各自教室去。不可以讥笑那些程度不如你的学生。否则就算bully(校园霸凌)。 这个分班依据四大指标,其中MAP考试是最重要的一项。 MAP考试最为老师和家长称道的特点是,上不封顶,不设上限。 打个比方,小学三年级考试,我们熟悉的是一个年级答一套卷纸,满分100。结果从100到不及格,当然可以看出优劣。可是问题在于,如果三年级这个班10个学生100分呢?这10个学生水平就完全一样吗?如果其中一个学生不仅三年级满分,答四年级,五年级甚至初中三年级的试卷都满分呢?学校继续给这样的孩子上三年级内容就是压制了ta的学习能力。 所以MAP计算机考试这样操作。 从本年级开始答题,一个年级的题答到一个百分比正确率自动跳下一个年级,这样上不封顶,最后得出来的成绩也不是百分制,而是类似“身高数据”的一个分值。这个分值从你参加第一次考试跟随着你,你可以一目了然看到自己每一个学年的进步。比如英文二年级考试你的成绩210分,过了一年之后,如果你220分,10分的进步相当于小朋友长了10厘米身高,是很喜人的。可是如果你只进步了1分,甚至还退步,那么这个学期或者是老师的教学或者是学生的学习,大概出了问题。 除了自己和自己比较之外,每个学生的分数进入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你在州里面的排名,校里排名,年级排名,甚至跨年级排名。 所谓的满分就是99%,也就是你打败了全州(全校)99%的学生。 美国对超前教育的鼓励超过我的想象。国内是极少数学生“跳级”。可是美国是集体“跳级”。如同刚才提到的,最高级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四五年级的课程。而即将进入初中一年级的姐姐今年暑假结束就将开始学习高中数学。 学校会组织家长一早把数学快班学生送到高中上课,然后再由校车统一接回继续上其它课程。 预计她们会在初中用三年时间学完高中数学。初二开始,州里还会专门组织各个学校选送出来的特优生参加模拟高考,也就是ACT,并为模拟高考中的全州前三名进行颁奖。(这个数据会直接给到各个大学,不少好学校在这个时候就会抛出橄榄枝,希望这些学生参加自己学校专门为中学生举办的夏令营等等)。 欧洲的教育体系我不了解,可是就我所看到的美国,aggressive的程度不低于国内。 当然,有可能有人听说美国小学初中数学多么差,学习如何轻松,我非常怀疑她们是在用中国民工子弟小学标准和学区房覆盖的学校进行对比产生的误差。 我所在的学区,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请家教是比较普遍的。而这还仅仅是公立学校,离我们车程15分钟,就有一家私立学校,那里的妈妈几乎都不上班,而且不要以为这些不上班的妈妈是等闲之辈,几乎清一色各大名校热门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这些白人亚裔犹太裔全算上,妈妈们交流哪里的tutor更好,哪里的比赛怎么参加,比“虎”程度绝对不输给国内。 有一个并不好笑的笑话是我亲身经历。 来我们家做钟点工打扫卫生的那对夫妇,丈夫是美国人,妻子是东欧人。夫妻俩做事认真,收费公道。每次他们来家里做卫生,如果孩子们在家,要么看见孩子们弹琴,要么看我陪他们读书。 终于有一次,丈夫做完事,对我说,你们的孩子那么多事要做,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只要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电视。 我定睛看着他,只说了一个词—— so.....? 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弟弟的作业,小学二年级以上会乘除法即可。喜欢烧脑的玩一个[勾引] (转自QIQI的朋友圈) 这道题大概翻译一下: 人口普查调查表上,有一个人写我家三个孩子年龄相乘等于72。年龄相加是门牌号。(不要问这个人填个表为什么这么变态!) 然后普查员就打电话给这个人,说,对不起,你信息不充分。(这话看起来多正常,可是深藏功与名啊) 这个人立刻回复说,哦,对了,我家最大的那个孩子爱吃巧克力布丁。(你没说错吗?只是巧克力布丁?) 普查员立刻挂掉电话,已然明了。(没有谍战片即视感吗?!) 现在问题是,三个孩子多大。 答案: 非常简单的一道Factor题(中文是啥?真忘了!) 72的Factor ,三个数相乘枚举。 1*1*72 1*2*36 1*3*24 1*4*18 …… 3*4*6 不要说72岁不是孩子好吗? 不要说六岁孩子不吃布丁好吗? 这是数学题,不是吃货调查! 好,机关就在,这是人口普查表。你们填表的当然没可能不写门牌号。 也就是说打电话来问的工作人员是知道这家门牌号,也就是知道三个年龄总和是多少的。 现在问题就简单了。 所有三个Factor相加,唯一两个重复的Sum就是这两组 2,6,6 3,3,8 相乘都是72,相加都是14! 所以! 普查员才阴森森地说,信息不充分! 所以! 填表人才吊诡的回复“最大的孩子(oldest child,)注意,child, 不是复数children,喜欢吃巧克力布丁! 最大的孩子不是Twins,只有一个。 至此,心机普查员高冷的挂掉电话,知道三个孩子只能是3,3,8。八岁的那个爱吃巧克力布丁! 最有趣的谍战数学题。烧脑。 美国小学第一天,对家长的要求-- (十条建议竟然八条和阅读有关!) 1,设定好固定的阅读时间,告诉孩子这个时间你如何乐在其中。 2,把阅读当成一件特别的事,带他们去图书馆,让他们自己选书。 3,给孩子阅读不同题材的作品,让他们熟悉不同文本的写作。 4,最重要,让你的孩子们看见“你”读书。 5,教会孩子经常性对他们阅读的作品进行评论和反馈。(我理解这部分需要家庭设立一个习惯,经常性大家互相探讨分享正在阅读的读物) 6,鼓励孩子有一个固定空间时间完成作业,最大程度减少干扰 7,永远要给孩子的写作积极反馈,让他们知道写作是一个过程,没有人第一天就写出范文。 8,帮助孩子学会用几句话总结主要内容,并且时刻预测接下来故事要发生什么。这两种阅读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并记住所读。 9,和你的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你的孩子解决问题。 10,(最后这句涵义深刻,我的理解起来就是让他们自己有动力,你做支持者,而不是你去做那个推动者发起人和动力机) (转自QIQI朋友圈) 美国小学要求孩子阅读后这样谈论文本--- 1,I noticed that...(我关注到什么) 2, I have an example that goes with the idea that... On page..., the text says....(提出观点,并且找出支持观点的具体细节) 3, I disagree/agree because...(赞同什么,反对什么) 4,As we talk, I'm realizing...(透过文本分析,有什么进一步的发现,往往这个阶段会返回自身,或者其它文本对比等等) 5, I think the important thing about this is....(这个文本最重要的部分告诉我启发我什么) (开学家长会内容之二) (转自QIQI朋友圈) 美国小学对6-11岁孩子深入阅读的几点要求: 1,故事的含义是多层的 2,人物性格是复杂的,灰色地带(并非非黑即白),要去理解复杂的人性。 3,小人物的重要性。读者要注意小说中非主人公如何教育并影响主人公。 4,要去理解那些人物背后的东西,虽然人物本身并不自知。 (开学前家长会内容之一) (转自QIQI朋友圈) 中国的翻译怎么了? 昨天是“26天陪读不间断”的第六个故事,The Catawampus Cat catwampus这个词,既有cat,暗示这个故事和猫有关,但是其实这个单词本来的意思又是说什么东西斜的歪的。 尤其出现在童话或者魔幻故事当中,常暗示一个没见过也不太好定义的奇怪的东西。 接下来这一本书里关于“斜着”的词汇孩子们几乎一网打尽的学到了。给大家摘抄一些—— Askew,歪向一边。 Tilt,(头)歪过去。 leaning,(房子)斜过去 off-kilter,失衡 slanty,斜着的角度 接着出现了一个词组,常用词组,to no avail, Avail这个词是帮忙的意思。to no avail, 就是无功而返,白费劲。 说到词组,最近有人分享了一个专业领域的会议文章,那个材料是中英对照版的,但是我非常遗憾的发现,翻译这个材料的人所有英文固定用法统统不懂。 比如把pin it down翻译成“钉住”,而其实这个词组的固定用法是“清晰准确地定义什么”。 还有让人不敢置信的把“once and for all“翻译成一次又一次,我们”26天不间断“绘本陪读课上讲过,这个词的意思是”finally“最终。 我看了这样的材料对现在翻译们的水平竟然如此低劣几乎难以置信。后来想了想,这就是语言学习长期读英文原版书以及应对考试出来的明显差异。 姑且不管那份材料是谁翻译的,相信能在一个学术会议做翻译起码也是研究生以上的英文水平。 何以中国一个研究生毕业的翻译,竟然连孩子都知道的英文翻译不对? 希望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我们家长们的深思。如果不想让孩子的英文进入这样无效低劣的循环,阅读原版,真的需要从接触语言的最初开始。 (转自QIQI的朋友圈) QIQI推荐:最新的TheNew Yorker,特别有意思的一篇文章:智能汽车与人类的对话。 ✅画红线部分“don’t get me wrong”是三期26夜ThunderBoy里的固定短语。 (故事)有点科幻有点感人,一个女人在海边的悬崖对她的车回忆父亲。车子说,你父亲听起来真棒;女人说,你有点像他。……居然有点感人。 越是短诗越讲的久。因为英美文学史上,仅仅五行诗就能“名垂千古”的自然有极深的造诣和说法。比如刚刚三十分钟之前讲的这首美国邮票大诗人Ogden Nash(为纪念Ogden Nash的卓越成就,美国曾经发行Ogden Nash的诗人邮票)。 短短五行诗,包含了英文里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两个语言知识点,如课件所示,homophone 和 homonym。 英文俏皮话、急转弯....(统称Riddle)大多是在这两种文字游戏里转圈。 比如今天课堂提到的三个“脑筋急转弯”。 除了语言游戏,这种诗歌也正是英文Limerick(五行打油诗)的典范,由此扯开去,就不能不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把Limerick这种五行打油诗发扬光大的鼻祖Edward Lear... 何况这首诗还兼具Alliteration、Tongue Twister(押头韵以及绕口令)这种集语言技巧于一身的特色。 短短五行诗,讲出三十分钟仍觉意犹未尽! 可能老学员在群内复习听课的注意到,诗歌“旧”课讲到现在,几乎每节“旧”课的瓶子我都装了不少“新”课的酒。 一方面避免一模一样的重复,给老学员一点新意,一方面温故而知新,本来教学相长,自己也乐在其中。 感恩节休假最后一天,内华达州时差和伊利诺伊州不同。北京时间临时决定提前四小时上课,多谢大家理解支持。 祝学习愉快! (转自QIQI朋友圈) QIQI推荐:一本让妈妈们不寒而栗的好书 和妹妹一起读的这本Coraline已经进入倒数几章了。 小女孩Coraline偶然从一扇门进入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世界的房间、摆设,和自己的家一模一样。爸爸妈妈也“看上去”一模一样。 但是,the other mother显然不是真的妈妈。 她和颜悦色。她对Coraline予取予求。她说留在这个世界,让我做你的好妈妈。一边说,一边吃进去一只蜘蛛,嘎嘣嘎嘣嚼几口。 这个妈妈是假妈妈,她的眼睛是黑色的衣扣。 爸爸也是假爸爸。 这里关着很多没有灵魂的孩子。 Coraline为了救回自己真正的爸爸妈妈,必须走进去,走进深不见底的黑暗,走进扭曲的世界。 只有救出那些被剥夺了灵魂的孩子,她才能安然无恙带回自己的爸爸妈妈。 今天,我和妹妹读的这段话,假妈妈告诉Coraline, you know I love you.你知道我爱你。 即使在那么危险的地方,明知道对面是那么危险的敌人,Coraline还是点了点头。 是的,这个吃蜘蛛蟑螂没有眼睛搜集小孩子灵魂把小孩子关进黑暗的妈妈,爱她。 多讽刺的爱。接下来这段话,就像守财奴爱他的钱,就像龙爱他的金子(希腊神话里龙是神派来看守金子的动物)。 Coraline透过“妈妈”钮扣做成的眼睛,明白,“妈妈”爱她,不过是爱一份财产,一份所属物,仅此而已,绝无更多。 眼睛是心灵。 这个世界,真正的恐怖,从来都是,而且只是--- 没有心的妈妈。 (转自QIQI的朋友圈) 美国小学英文课,最重要的技能是👇 Debate,辩论是美国英文课堂最重要的部分。从幼儿园阅读,到高中模拟法庭。未来选择文科的孩子,不管从政还是法律,基本从小就会在大大小小的辩论课堂展露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的才华。 辩论技能并非天生,需要培养和训练的。比如今天“家长参观日”参观的这节“英文快班阅读写作课”--- 年级英文读写快班,每周阅读指定小说3-4本。平均两天一本。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两两分组,每组课堂上临时拿到自己的辩论书目,经过小组协商,向老师汇报辩题。辩题内容包括;(原文见图,以下为方便家长理解的译文) 1,请辩论哪个人物是整本小说中最坚强的(最聪明的,最坏的...) 2,辩论是什么在主人公克服困难的时候起了主要作用。 3,辩论什么困难是主人公遇到的最大困难 4,辩论场景和环境设置帮助还是伤害了主人公 5,辩论哪一个配角影响主人公最多 老师记录辩题,小组成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准备正反双方辩词。 时间到,小组成员起立辩论,老师为两名学生指定正反方。 以上辩题训练语言能力,更训练思维。中文阅读也可参考。 图一图二,预习书目 图三,持方开场白和规定用语, 图四,备选辩题 图五,美国优秀小学英文课不用教材,从绘本到章节书,大量阅读奠定一生成就。“QIQI雅趣英文课堂”26天不间断绘本陪读课,一期一期,真正与美国英文教育同步。 (转自QIQI朋友圈) QIQI谈学单词:"The Penderwicks"和“masterminds"都是少年必读好到无与伦比的两本书。尤其后者,真实故事改编,比科幻还不可思议,强烈类似the giver,却因为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更加耐人寻味。 我知道这个书评很吊人胃口又什么都没说,因为今天的重点不是推荐书,是通过阅读学词汇。 Out of the blue Snooty As all get-out Heart-and-soul In more ways than one 以上词汇除了Snooty是不是都看着亲切但是合起来不能确定? 我再次希望父母们注意,英文词汇学习的难点从来不是生词难词长词,比如histology,philanthropist...这类词,看起来难,可是字义简单,绝无延伸涵义和歧义。 恰恰是out of blue get all out heart soul 这林林总总你拿着单词表看都懒得看以为自己胸有成竹的单词,随便换个搭配就晕菜。 small beer?小啤酒?stir the pot? 搅拌锅?当然不是,前者是微不足道。后者是形容什么人到处搅局类似“搅屎棍子”。 这类词汇最常用,口语用着地道省力亲切,书面语用着恰当巧妙轻松。 这两本书是今天分别陪姐姐和弟弟阅读的亲子文本。这些用法时而重复遇到,我总会多问一句。从知道到理解,从理解到写作时会用,就是这样在精读➕泛读的量中积累起来的。 真的放下阅读去背单词?姑且不说大多数字典根本不列举这些用法,就算列举了你也未必会把上百词条拉到最后一条条看,就算你立下山盟海誓定要学好英文真的拿出词条一个个背,没有语境的记忆,背完一定忘。 读原版,学习地道表达,灵活记忆词汇。这就是学习英文不走弯路的唯一方法。 (转自QIQI朋友圈) 经常有国际学校家长私信问我英语作文怎么提高。一个不错的方法,看Time。 这本杂志难度不高,小学低年级和初中水平应该没太多生词。(Time的词汇量一直是5000左右,托福略低水平,这本杂志定位相比New Yorker,一直是初中水平读者可看。应该是之前介绍过的青少年杂志向成人杂志过渡的入门级) 怎么看最提高写作? 一个窍门,专学结尾,所谓的Wrap-Up Sentence。 通篇浏览过后,把结尾划出来,分析句子,词汇,比如这一篇讲中国电影市场红利期对外资电影即将关闭。结尾的几个形容词和副词就是典型高分作文的写法—— Increasingly, scramble frantically, more...than ever, shrinking share, growing market... 把这种句子默读几次,想想换作你会怎么写... 熟读社论三百篇,不会写作也会编。 归根结底,写作不急,语法不急,之前大量阅读才是王道。 (转自QIQI的朋友圈) 暴富的戏码永远有市场,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先后13次被搬上大银幕,光好莱坞就翻拍了5次。 Brewster's Millions was itself based on the 1902 book of the same name by American author George Barr McCutcheon and Hello Mr Billionaire becomes the 13th cinematic adaptation. 《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本身改编自美国作家乔治·巴尔·麦卡奇翁1902年的同名小说,而《西虹市首富》是第13个电影改编版本。 除此之外,《西虹市首富》和1985年的原版电影有何不同?它又是如何把老剧本玩出新花样的呢?跟一起来看看吧! 1985年版《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中 ,主人公蒙蒂是一名普通的棒球队投手。 在原版电影中,舅父给蒙蒂制定了很多规则: 在30天后,他不能拥有除他已有财产外的任何财产,雇佣任何人服务都必须价值相当。他只能拿5%的钱用来做慈善,拿5%的钱在赌博中输掉。他也不能通过买东西浪费任何钱,或是毁坏有价值的物品。如果他没有花完这3千万美元,他会被没收剩余的钱,什么都不能继承。 普通人都是想着怎么赚钱,而王多鱼却在使劲花钱,周围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典型的暴发户心态,这种强烈的反差也造就了故事的荒诞。 同样的,在原版电影中,蒙蒂的投资不但没有打水漂,反而赚了很多钱。 看到电视上的市长竞选,蒙蒂又心生一计,决定参与竞选,花钱为自己宣传。而他的竞选口号是:“谁都不要选”("None of the Above"),借此讽刺了美国的竞选体系。 总之,《西虹市首富》在原版电影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场本土化演绎。 日本已经有了如此成熟的作品的时候。 我们的电影市场却把《西虹市首富》这样的电影奉为主流。 充满了对于金钱的狂热意淫,不尊重女性,不讲究剧情逻辑。 在电影里,金钱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感情。 但是却运用原版作品里的老套路骗取了一批观众的哄笑,并将之口口相传。 当我在微博上喊着“你们不要被水军带节奏了!看完电影,你们仔细想想,回味一下,再看看我说的对不对!”的时候。 下面都是 “你滚吧!我们哈哈哈就行了,凭什么要想一想!” “哈哈哈,我为什么要思考,我需要它干嘛!” “哈哈哈哈哈哈” 一夜暴富”,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种幻想。 最近,一部讲述“如何在一个月花掉10亿元”的《西虹市首富》点燃了这个暑期档,上映7天,票房已超14亿。 而该影片并不是为了展示有钱人的夸张生活,它的结局设立了一个首富还是守护、金钱还是人性的选择题。 有网友看完电影表示,王多鱼的一夜暴富确实让人羡慕,但通篇讽刺和戏谑的风格却让人清楚地看到电影并非宣扬拜金主义,反而体现的是正能量满满,三观正得让人想鼓掌。 确实,这部影片折射出的金钱观值得每个人思考:我们想通过钱获取什么呢?当金钱与我们真正想要守护的、真正想要的东西发生矛盾时,该怎么选择? 一个人的金钱观,关乎其一生的幸福。看完电影后,我们又该如何与孩子谈论金钱? 电影讲了一个有关金钱与人性的故事 这是一部讲述“1个月如何花光10亿元”的影片。 三流足球队里的守门员王多鱼(沈腾饰),生活落魄,却意外获得继承二爷300亿遗产的机会。但需要先完成一个挑战——一个月内花光10亿元。 否则,他将一分钱都拿不到。 但这10个亿也不能乱花,二爷定下了种种规则,比如不能做非法的事情,不能哄抬物价,不能捐赠,不能买名画烧毁等…… 王多鱼开始去最好的酒店、用手掰龙虾、人参论把吃,大笔买进最惨的股票,把钱疯狂投向夕阳产业,但他赚的钱却越来越多。花钱,太难。 影片的最后,为了救人,王多鱼冒着失去继承权的风险,违背约定,却以善良通过考验,获得了继承权。 《西虹市首富》中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除了给我们带来欢乐外,王多鱼对待金钱的前后表现更值得我们深思,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不难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是一个人三观的最好体现。 为什么花钱的方式,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三观? 答案是,相比于赚钱,花钱的举动,往往有着更多非理性的因素,它对应的是人性。 一个人怎么花钱,可以直接看出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排序,这是一个人的人品和格局。 因此,教育孩子拥有一个正确的金钱观,是很重要的一课。只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往往会忽略对孩子金钱观的培养。但其实,在“缺钱”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不仅对金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更难以理清金钱和人生的关系。 不妨通过这部电影,和孩子聊聊这5句与“金钱”有关的话吧! 01 无论何时, 都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 这部影片并不是为了展示有钱人的夸张生活,它的落脚点最终落在了一个人面对金钱的态度上。 为了救出遭到绑架的女主,王多鱼放弃了遗产,在金钱与爱情、人性面前做出了选择。 而曾经那个为了继承遗产而苦恼的王多鱼,和那些因他有钱而来追捧的人,其实并无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无论拥有多少钱,他们都是金钱的奴隶。 但做出选择后的王多鱼依然富有,却不再被金钱操纵,而是真正成了钱的主人。 这或许就是影片想告诉我们的,只有当你不再为金钱而活着时,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自由而富有的人。 卢梭说:“金钱应当是保持自由、实现价值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使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所谓有钱,不是指你拥有多少金钱,而是指,你能否合理支配,利用这些财富。 当我们了解金钱的本质,不被对金钱的欲望所束缚,才能够让金钱为我们工作,获得财富上的自由。 而这也正是家长应该教给孩子的。金钱教育,本质上就是教会孩子如何获得和对待拥有。 孩子只有先学会珍惜金钱,才会懂得正确花钱,买合适的、值得的,而不是胡乱挥霍。 告诉孩子,只有先付出才会有回报,靠努力和劳动所得,不论贫富,都应该尊重和珍惜。 02 金钱固然重要, 但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底线 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当王多鱼还是个守门员时,他锱铢必较那六十块车费,却不愿拿下二十万元踢假球。 不踢假球就是一个球员的底线。 女主角夏竹(王多鱼的个人会计)刚开始非常讨厌王多鱼,觉得他俗气、败家、人品有问题。可即便这样,她也不会漏掉一笔账,工作生活分开,还会给他理财建议。 不做假账就是一个会计的底线。 当王多鱼变成十亿富豪时,他绞尽脑汁花钱为了得到300亿的巨额遗产,最终却为了救人放弃继承遗产。 尊重生命、心存善良,就是生而为人的底线。 底线,是每个人心中的信仰,是即使被生活逼到绝境,也不能再后退一步。是不论后果如何,也要使得心中满怀善意与初心。 维持一颗善良的心,守住底线,或许就是影片最想告诉我们的。 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同时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反复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要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底线, 不要为了金钱丧失自己的良知。 03 金钱并不庸俗,庸俗的是人心 其实,在这部喜剧的外壳之下,还隐藏着一个社会现实:钱的魔性,真的很大。 那个看不上王多鱼,觉得他脑子有病的足球教练,在见到一大叠钞票后,立刻带着全球队投奔了他。 全市最高档的西餐厅,本来以“衣冠不整”的理由拒绝他们入内。但听到他们要把酒店全包之后,趾高气扬的主管立刻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店小二”。 王多鱼的好哥们,在尝到甜头之后,在晚宴上痛哭流涕:做条狗真好!汪!汪汪! 还有一个角色很有意思:西虹市十大杰出青年、演说家柳剑南。 他前一秒还在说“不做金钱的奴隶”,可当王多鱼出高价后,下一秒他就点头哈腰地讨好了。 这个细节再形象不过的说明:金钱不庸俗,钱多也不是坏事,最可怕的是,人心变得庸俗了。 《穷爸爸富爸爸》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有其他人取代你。这个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 金钱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守财奴”,而是给他健康的价值观指导,让他对金钱有一定的认识和规划。 孩子早晚会长大,他们终究会面对“钱”和钱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何面对?这一切需要你的引导。 04 与其说追求财务自由, 不如说是在追求选择自由 财务自由的真实含义,不是钱的自由,而是人的自由。 在《西虹市首富》中,财务自由是贯穿影片始终的关键词,但也是最难实现的词汇。 王多鱼为了继承遗产拼命花钱,却还是距离300亿的财产咫尺天涯,生活看似随性奢华,却相当压抑。实际上,王多鱼并没有真正支配金钱的权利,他被限制在了二爷定的许多条条框框中。他没有选择自由。 可当他把目光从财富上移开,关注到他人生活,输送自己的善良,财富自由却骤然而至。 正如作家亦舒所说,你首先要保持独立,才有资格谈应该争取什么。所以,聪明独立的人,都不会以金钱为中心,不会把钱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方式。 他们更在意的,是遵从内心的指引,让家人过得好,他们更想要的,是选择的自由。 选择自由重于财务自由,这是金钱观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这个概念看似复杂,但同样是培养孩子人格独立的重要一环。 当孩子独立而强大,善良且有温度,孩子的枷锁就会变成翅膀。他的人生,就会有财富自由,也会有选择的自由。 05 这个世界上, 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 现代社会,很多家庭对孩子“有求必应”,使孩子产生“有钱可以买到一切”的错误观念。但事实绝非如此,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它是金钱买不来的。 比如快乐。有钱就一定会让人感到快乐吗?其实不然,快乐并不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 也许是陪家人吃顿饭,也许是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也许是大晚上在田野里捉萤火虫。 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可以带来内心的喜悦与满足,而金钱带来的快乐却只是暂时的、基于物质基础的。 快乐是一种心态,快不快乐,与钱无关,关键在人心。 比如感情。虚伪、表里不一的人得到了钱,也得不到真挚的感情。 影片中,夏竹最开始喜欢的是柳剑南身上的正义凛然,视天下财富为粪土的气势,但当王多鱼拿出大把的钱后,柳剑南迅速成为了一个阿谀奉承的人。 夏竹认清了柳剑南冠冕堂皇的真面目,便毅然决然和他分手。 比如善良。影片最后,为了救出遭到绑架的女主,王多鱼放弃继承遗产,在金钱与人性面前做出了选择。 正如电影台词中所说,“如果一个人为了金钱忘了人性,那他会一辈子活在愧疚中”。 经过这一次的抉择,王多鱼和观众们也许都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 父母在对孩子的金钱教育中,之所以需要不断向孩子强调金钱不是万能的,是因为希望孩子明白两个道理: 第一,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 第二,即使不富有,依然可以享受很多快乐。 1. 了解作品背景 2. 生词学习应用 3. quotes背诵 4. 文章内容理解 5. 段落章节分析 6. 作品现实意义、语言风格、中心思想讨论 7. 期末测验练习 《岳阳楼记》阅读题中考汇编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1.台州市(09 浙江省) (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二、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⑵晓雾将歇.() ⑶夕日欲颓.()⑷沉鳞 ..竞跃() ⒉翻译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 (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 ..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lIl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课外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注]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②歇:消散。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荆州市2007三、(8分)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3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2008年泰安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落,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山川之荚,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猛浪若奔奔:②负势竟上 上: ③猿则百叫无绝绝:④沉鳞竞跃 鳞: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 4 9.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和水的。(4分) 1.台州市(09 浙江省) 19.B 20.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二、参考答案: 1.信给谢中书的信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1)对偶(2)对偶,借代 4.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5.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参考答案: (一)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2.月色,月光竹柏影比喻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5 3. A.√B.×C.√D.√ 11.(1)或:有时。(1分) (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 (4)俱:全,都。(1分) 1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5 1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1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 B (2分) 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以上共8分 (一)7.【答案】①(马一样)飞奔②向上③停止④鱼 【评分】4分。每小题1分。 8.【答案】①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②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评分】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奇异 6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 .(1)对偶(2)对偶和借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  书:     ⑵五色交辉   辉:    ⑶四时俱备。  时:  ⑷晓雾将歇   歇:     ⑸夕日欲颓   颓: ⒉“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⒊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⑵发挥联想,描述第5句所呈现的景象。 ⑶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⒈⑴书信 ⑵辉映 ⑶季 ⑷消散 ⑸坠落 ⒉跳 山川之美景 ⒊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7、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10、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 1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四、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七、开放性试题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写出下列名词的复数形式: radio________ people________ leaf_________ policeman_________ Chinese_________ goose__________ hippo__________ roof___________ 答案:radios, people, leaves,policemen,Chinese,geese,hippos,roofs 分析:所选题目是名词复数这一章节考点中比较容易出错的。 名词复数变化规则如下: 词尾+s eg:egg;book;pencil;pen 词尾ch;sh;x;s结尾+es watch;fish;fox;dress 词尾f/fe结尾的,去f/fe,变成ves wife;wolf;life;leaf 例外:roof 词尾是辅音+y结尾,去y变ies study;university;fly 5. 词尾以o结尾,有生命+es;无生命+s 生命体:hero;potato;tomato 无生命体: radio;piano;vedio 例外:hippo;kangaroo;bamboo虽然有生命,但是直接+s 为什么“语文为王”、“语文成为最大拉分学科“的各种文铺天盖地却没有质疑和多元化的声音? “语文为百科之王”是从语文是学科知识学习的重要工具这个角度来讲的,而不是说语文可以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 文革后邓公曾云:⋯⋯我们既要防左,又要防右,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防左。依我看,现在教育上的“左”就挺突出的! 划线部分如果真为某教授的原话那可真剌耳,给人感觉不像是理性改革,倒象是文理科知识份子之意气之争。 大有:哼,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有我们风光的一天。不象是在改革,倒象是要夺权争利一般,与自然学科叫板。 “杀器”一词让人感觉是要逞“知识”之淫威,耍权威之派头,而不是以高考为导向引导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朝着正确方向改进。 提升长度、速度很重要吗?考查的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很有帮助吗?只是一味的让语文难起来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的发展有益吗?语文究竟应该怎么考?? 有考虑过依语文高考划出的区分度真的是合理的区分度吗?况且语文主观性非常突出,同一道题同一篇作文不同人改,得分差异很大,奇了怪啦!最应该一年两考的不应该是语文学科吗?减少作文因素带来的分数误差… P.S.想考查别人语文水平的考官,自己语文水平总得扎实一点吧 !别弄个病句给考生添堵啊[撇嘴] 语文命题专家,你们语文的底呢!!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所以比文章比语文有时真是个尴尬事! 像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科科目, 也许还不能够培养出大量独创性的人才,但是知识技能掌握是相当有成效的,在国际比较中也颇为可观。 可是语文却并非如此。虽然在国际测试中是有阅读这一项,写作就无法比较了。 但是很多人都有类似北大教授饶毅的这样的看法: 中国的中小学,理科的教育其实普遍比美国的好。 我们的中文教学,对应美国的英文教学。实际上,我们的中文教学比美国的英文教学要差,可能普遍差很远。 但是细想有个隐藏的大矛盾。 对具有数千年书面文字传统的中国来说,自古的教育几乎只包含了写作和阅读两项,科举更是仅仅考写作而已。而这些理科科目反而都是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内引入的。 但是如今,拥有千年积淀的科目反而成就颇低,而这些新科目却已经几乎可以与西方比肩(假如还没有胜过的话),何以至此? 文科教育的低效率,我们日常生活有大把例子。读完高中的父母,如果去辅导孩子小学时的数学,肯定不成问题吧。 但是,如果辅导小学生的作文, 很多就是读了985、211大学的父母也颇为为难。而且读完大学后却还是对于写作深感为难的成人,比例也非常高。 我们在中小学花在学写作文上的时间,不会比做数学习题少多少, 结果却是如此, 可见中国的作文教育效率有多低。从机会成本上来说, 写作文的时间还真不如用来做数学物理习题呢。(这其实也是很多高中生自然而然采取的策略)。 既然我们学校的大量学童写作能力不足。这只意味着两种可能:若不是中国孩子比西方孩子的天生语言能力差,就是我们的教学法辜负了这些孩子。 评定学校成效的最好指标,是学生毕业后是否仍然继续使用从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理解。如果学生毕业后所进入的行业和学校课程毫无关系,就不禁让人质疑,这些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到底有什么价值?对将学生托付给学校的社会,到底又有什么贡献? 所以,既然在同样的学校同样的学生的条件下, 不同学科的效能有这么大的区别,那么就说明那个较弱的学科,教学效率一定有某些问题。 如果我们认真看看我们的数学或者物理课本,必须承认,不管是知识体系、教学流程、科目结构,完全是西方国家过去那几百年发展出来的, 而他们也是使用同样的学科内容来教育他们的儿童。 也就是说,中国这些年的教育发展,其实也和科技、工业一样, 采摘的是西方文化的“低垂的果实”。这对于一个现代化世界的后来者,本也是应有之义。(当然,随着中国的发展,也开始为这个现代化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然而,可悲的是, 在写作教育方面,我们却拒绝去摘取现代化的低垂的果实。 这早就不是秘密:在中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 中小学有“当堂作文”一说,但所谓“当堂作文”,只是给学生写作的时间罢了,具体的写作过程,教师通常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 一般语文老师对于作文: 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其实只是要跟学生讲清楚要“写什么”。 二来是在写作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或者展示好的作文,或者做字句段的提升改善。 就是给学生评定“写得怎样”。 听起来好像也很正常。 现实流程中,就是老师提供下范例作文,或者干脆叫孩子去读作文选,然后出个题目,要求字数,就要求孩子在指定时间内完成。 好吧,当一个成年人被要求在期限内要完成一项你没有头绪的工作,会怎么做呢?模仿,或摸索。 而当孩子对他们做一件事情的能力没有把握时,比较成熟的孩子,就很快学会了用各种套话和套路来组合成一篇符合字数的作文, 而幼稚一些的孩子,则只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作文变成是一连串的自我联想组成的意识流。这两种写法,其实都是在辛辛苦苦地凑字数。 老师从本意上说肯定是关心学生,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作文技能的,孩子的写作成绩对于语文成绩也很重要。那么为什么时至今日,还采取这种原始粗陋的教学法呢? 因为数学和物理一开始从近代西方引入,就包括了整套由浅入深的习题和概念体系,学科知识和现代教学体系是一起被引入进来。 而正是因为中文世界的写作传统远远早于西方,反而使得时至今日, 还秉持着「功夫在诗外」「文章本天成」的神秘主义看法。 在缺乏心理学知识的中世纪的教学法中, 阅读就是“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写作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不论教授什么技能,都是制定成品直接模仿,这样要学成不成,就要看学生的造化了。 这种作文的教法,恐怕让大部分小朋友从小就失去学习作文的自信心,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感到羞愧、乏善可陈,甚至于感到一无是处。 而实际上,现代的写作教育,和现代数学教育一样,并不要求能教出顶级高手,但是至少经过12年教育,每个孩子都应当学会流利完整地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就好像每个孩子都应当学会一定的数学技能一样。而且在写作学习过程中,能够感觉到乐趣而不是压力。 不然,没有课业的强制后,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成人,毕业后都会陷入“输出能力枯竭”的境地。 03类比武术教学 写出伪作品的伪能力 教学法停留在中世纪,这也是另外一种中国的传统技能--武术的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我们可举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过程为例。 当初李小龙拜到叶问门下学习咏春拳时, 也和现在的孩子学写作文一样,,尽量模仿师傅的一招一式。 这样练了几年,自以为颇有所得。 但是1964年在美国遇到一位练习北少林拳的平凡武师,两人交起手时,李小龙发现他平时学到的招式很难用得上,对方也是如此: 我们两个好像是运行在不同轨道的行星。 最后李小龙只能凭借自己的年轻力壮将对手用蛮力击倒。事后反思,那么他这些年的训练不是效率很低吗?这样练打脱节,没有真正的让学生们通过贴近实际的训练为真实的格斗做好必要的准备。一个身怀这些所谓杂七杂八的传统“真传”的家伙,只会遭人痛殴。 为什么辛辛苦苦练习多年的套路在事到临头没有用呢? 因为当不同的敌手在你对面出招式时,你是没有办法按部就班地思考你要用什么招式,而且对手的位置招式完全不可预测,那么事先学好的套路怎么样也不够用上,何况哪里有那个时间来想呢? 同样,写作对于孩子来说,是是一项综合了各种能力的巨大挑战: 没有其他什么事情像写作那样,需要协调与整合如此多种多样的神经发展机能和学习技能。写作需要好的构思、组织构思、把构思编码成清晰的语言、同时记住很多事(例如拼写、标点符号的规则、论据、说明)、协调手指来打键盘或写字母、计划并监控写作的质量、管理所需的物品(铅笔、参考书或电脑)和时间。写作还需要尽量集中精力,还要做出一些心理努力,还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所有这些需要必须被顺利地同步整合起来,才能成功地完成写作。 写作就像是在大脑中演出的最华丽的音乐会。因此,如果一个或几个“乐器”没有了,就将大大地削弱文字表达能力。 所以如果综合考虑身心发展水平,孩子的写作行为,其实可能比绝大多数成人的工作强度要大多了。 在这种大人们很难理解的压力下, 长期半通不通地跟着各种范文模仿,在有限时间内必须出成品,学生就会下意识地使用现成模板、陈词滥调和虚假故事来凑合成一篇看似完整的作文,学到的是一种写出伪作品的伪能力。 到了应试更严格的高中,很多学校的作文教学普遍采用一种方式:即拿出几种作文模板,让学生背熟。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若干排比句、哲理小故事,然后考试时候按照话题和模板进行组合。这样的文章在现有的评分体系下,确实有可能得高分。 但是老师在做这种教学, 学生在这种练习时,会不会有啼笑皆非之感呢? 苏联末期有个笑话,工人总结说"厂里假装发给我工资,我假装努力工作"。 而在这种作文体系下,学生假装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老师通过打分假装给他们的想法做了评价,这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大规模笑话。这带来的后果,当然就是不管大学写论文、毕业后写企划方案,甚至日常写信,很多人都会发现当初的作文成绩和实际的写作能力既不是正相关,也不是负相关,根本就是不相关。可怜少年时期的多少学习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这在应试为中心,模仿为教学手段的传统体系中,倒也不是新现象,不管是谁都无法逃脱,即使才华横溢得令人发指的苏轼也不能免俗: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和弟弟一起参加进士考试,苏轼以一篇《行赏忠厚之至论》金榜题名。 该篇论文中有一段话:“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此句讲:在尧当政的时候,皋陶是刑官,他将要处决一个犯人,三次定死罪,三次被尧帝赦免。其实,这纯粹是苏东坡杜撰的一个故事。考官梅尧臣读到这里,颇感疑惑,虽学富五车,也不知这一典故的由来,只好亲自问苏轼,苏回答:"想当然耳,何必须要出处。" 这"想当然耳“本来一直被当成一个苏轼的佳话。但是如果从能力测试的角度来说,苏轼其实就是为了迁就题目并给考官留下好印象,胡编故事和论据罢了。这和现在的中学生在考试时为了打动老师,编造名言,然后安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之类的生僻外国作家头上,或者编造家里的悲惨故事来打动阅卷老师(北宋的李廷彦就写下了“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只为讲求对仗),岂不是同样的小伎俩? 宋朝还好考的是策论,到了清朝的八股文,不仅体制僵硬,而且要代圣贤立言,于是八股文大都是一些半通不通的文字,毫无文采和气势可言。清初学者徐大椿为此写道: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便作了欺人技。 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孩子,花了那么多时间的作文肯定是为了学到技能,考试也是为了选拔人才,结果几方合力把作文变成了欺人技。像这样二十一世纪的技能学习效果,还比不上十一世纪的荒唐之因,就是因为考试变得低龄化、频繁化的同时,教学方法却没有变化。 典型的中国作文就变成一种非常奇特的文体,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正常读者的心理预期完全相反,带有一种荒诞的喜感: 01 读者的大脑喜欢寻找清晰的模式来理解, 而中学议论文却无谓地添加了大量抒情和引用的成分,破坏了逻辑结构,最终写出的是“带有俗套的文学化散文” 02 读者的大脑喜欢惊奇,这样才能被抓住注意力。 所以好的文章不仅在情节上而且在文辞上也要推陈出新。 但是这样的创新,对得分来说不牢靠,所以中学作文反而陈词滥调最极多,毫无新意可言。 03 读者的大脑喜欢受到情绪的打动。可是,因为作文的阅读对象是老师,而不是真正的读者,所以作文的目标都是给出这样的印象“我态度很正面,我词汇量很大,我很会引用”等等。 写多了作文,反而就失去了从读者的角度考虑的能力。 04 读者的大脑会下意识地希望降低认知压力,从明晰字句中迅速得到准确信息。 可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认可,学生作文反而会特别罗嗦,使用大量根本没有用处的华美句子和成语,实际上反而破坏了表达的效果。 这样混过了高中,混过了高考,才到了真正需要写作的时候,比如说写大学的论文,特别是假如去国外留学的话, 这种伪写作能力就露陷了。 前阵子颇为流行的一位耶鲁写作老师Emily Ulrich指出了中国留学生普遍学术写作能力的低下和缺失。她接触到的中国学生在写作上过于重视辞藻,而不是逻辑: 中国学生似乎都在拼命 地寻找更多表达方式去表达同一个想法,他们使用很多繁复的词汇,写冗长又饱含诗意的句子。 所以,一篇好的中文论文和英文论文的标准几乎是完全相反的,美式写作偏爱简短、干净的句子,段落篇幅也比较短,每一段只讲一个中心观点,所有观点都按照逻辑来排列。 也许由于礼貌,也许由于文化差异,她把这种中国作文式的句子叫做“包含诗意”,真是要让真正的中国诗人们已死坟中惊坐起了。 这种中式作文文风,其实就是前现代的文风。因为这位EMILY又说: 事实上,我所研究的中世纪文学也有这种特点。如果你了解你的话题,你知道你要表达什么,而且它是正确无误的,那你就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一个意思。 04用现代方法来写作 学习李小龙,走出中世纪 那么,如何走出中世纪,用现代方法来写作呢?我们还是要向李小龙学习。 那次和北少林拳师的比武之后, 喜爱哲学的李小龙给他的徒弟李洪生写过信,说到要对咏春进行改良,提高力量和爆发力。但第三封信的时候,李小龙说道,已经改无可改,只得放弃。他用“精简、直接、非传统性”来概括自己开创的截拳道。 生于1940年的李小龙,其实是我们爷爷那一辈的人。但是他迅速学会了现代训练 要把时间花在思辨上 葛老师认为,学习中孩子能提出好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从认知规律来看,小孩子提出关于自然科学的问题相对容易,而人文思考需要长时间的引导,需要前因后果的铺陈,才能提出来好问题,因此花时间在思辨是非常重要的。 葛老师在主课外还会带部分同学做些教历史思辨。比如,“尾生抱柱”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成语,一般用以比喻坚守信约。 葛老师的思辨课,首先是介绍给学生更广泛的材料:关于尾生,历史上只有两个故事,一个是尾生抱柱,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庄子·杂篇·盗跖》 还有一个借醋的故事。有一次,他的一位邻居家里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其他邻居借了一坛醋,并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之前那位邻居。 接下来再给辩题:尾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是诚信的么? 福尔摩斯小说中有一篇《歪嘴男人》,书中的那位体面的年轻绅士,发现在街头乞讨可以轻松地挣到大笔收入,那就很难说服自己每天在规规矩矩地上班去。“不难想到,把脸涂上一点儿化妆品,帽子往地上一放,安安静静地在那儿一坐,我一天就能挣两英镑;我了解了这些以后,再要安下心来辛辛苦苦地去做那份一星期才挣两英镑的工作,真是难上加难哪。” 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中讲过三个石匠的寓言故事: 有人找到三个石匠,询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在凿石块,我就是靠这个过活的。”问到第二个石匠时,他停下来说:“我是个琢石块的专业人士。在我们这一行,我做的活儿是最好的。”问到第三个石匠,他满脸梦幻般的憧憬,回答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常见的提问模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或: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②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有什么寓意? ③诗中塑造了什么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诗中所写形象(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形象(即意象)与诗人的情感综合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200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山环水绕,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清幽恬静。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 【答案提纲】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雅致情怀。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分类7【“忧国伤时诗”的特点与鉴赏】 内容特征: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自由。 常用技法:借古讽今、以景衬情,古今对比,化用与用典 【鉴赏示例】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这首词是南宋沦亡之后,作者隐居山林所作。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春感”的? 【参考答案】 提示:1、以虚写实:上片写对故都凄凉情景的想象,下片回顾故国情景。2、今昔对照:上下片的情景对比;3、化用与用典。“春感”:对南宋故国表达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 10【“闲适隐逸诗”的特点与鉴赏】 “闲适隐逸诗”主要是指因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而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闲适隐逸诗”常见意象:田野山林、清风明月、野老隐者、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闲适隐逸诗”常见情感:平和安宁的氛围,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活情趣;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闲适隐逸诗”常见技巧:或融情于景,或烘托渲染,或虚实结合,或视听兼备。语言质朴清新。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咏物诗 【鉴赏示例】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试分析词中是如何刻画桂花的形象特征并表达作者的志向的? 【参考答案】提示: 1、首句形神兼备地直接描绘出桂花的独特风韵:外表并不艳丽,但体性温柔、香留天地;第二句作者直接议论,强调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突出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冠绝群花;下片先借梅和菊来侧面烘托桂花“冠中秋”;然后借对先贤屈原遍赞群花、唯独没提及桂花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爱。经过层层议论,“情疏迹远”但品格高洁的桂花形象就鲜明而突出了。 2、作者借咏颂桂花来表现自己对这种“情疏迹远”但香浓品高的品格的真爱和赏识,这也是作者对这种独特高尚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对比阅读 ,【鉴赏示例】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炼字 例3、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明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二、语言 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关注词性改变 例1、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 例2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确:第一句“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 例3、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明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二)、关注语序倒装 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 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3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4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6《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的花重) (三)、关注四类语言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做客”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 “鸿雁”指书信。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平时加强课外阅读,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四)、特殊语言形式及表达效果 1典故 把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 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效果: ⑴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2谐音 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友情 效果: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3叠字 重叠使用词语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效果: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4纯用名词组合(列锦)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效果: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高考题【全国卷Ⅰ】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1)陈述对象或态度:是“拳”和“退 (2)解释含义:“拳”是“蜷缩”的意思,这里是栖息意; “退”是“越飞越远”的意思。 (3)描述景象:鹭鸟在沙滩上蜷缩着栖息,鸿鸟在天空中越飞越远 (4)指出用法:形象别致生动而又准确的动词 (5)点明作用: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赏析字词语言”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对平时练习时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词类和语言风格尽可能逐个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见多自然就可以识广了。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雄浑、豪放、沉郁、清新、自然、俊朗、清幽、淡雅、冷峻、婉约、朴实、华美、洗练……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 修辞手法 郁郁陌上桑,袅袅机头丝。 1)词语品味型即解读诗中的炼字。 如2010年湖南卷要求考生赏析陆游的《好事近》中上片的“衰”和“映”二字的巧妙之处;如2014年湖北卷要求考生赏析罗邺的《早发》中“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炼字以动词或形容词居多。解答思路:找出炼字→结合诗句分析表层意和深层意→总结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古诗词题型分类及答题模式 1、锁定题型类别 古诗词鉴赏题主要有词语品味型、语句赏析型、情景分析型、形象析评型、技巧分析型、风格辨析型和诗论评析型七大题型,审读题干语判定试题属于七大题型中的哪一种。 儒冠多误身,识字用心苦。斯文忧患馀,郁郁流年度。 莫赋涧松郁郁,但吟陂麦青青。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微霜凄凄簟色寒。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清·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凉夜沉沉花漏洞,欹枕 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青山隐隐,流水迢迢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一“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 汉古君:“春悄悄 ,夜迢迢”意谓,春意悄悄地潜进了心中 ,春夜又是漫无际涯。今夜里,词人的梦魂,在迷蒙的夜色中,又踏着满地杨花,悄悄地走过谢桥,去重会意中人了。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 何曾系得行人住。 玉漏迢迢, 梦里寒花隔玉箫。 迢迢绿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将愁怨赋歌诗,叠叠竹梧移影、月迟迟。 迟迟月影移梧竹,叠叠诗歌赋怨愁。 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水悠悠,路悠悠,隐隐遥山天尽头,关河又阻修。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一《春江花月夜》 【悠悠】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潭烟飞溶溶(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 车马去闲闲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一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啾啾栖鸟过 春日迟迟春草绿 恻恻轻寒翦翦风 惜春连日醉昏昏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一巜惜花》 故都遥想草萋萋 飒飒西风满院栽 江雨霏霏江草齐 云树深深碧殿寒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一《黄陵》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李商隐《…梅花》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一李商隐《咏史》 飒飒东风细雨来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一杜牧《题桃花夫人庙》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一李贺巜官街鼓》 【离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禾黍离离半野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一李贺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一李贺《南山田中行》 【依依】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李贺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一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寂寂】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一《宫词》 船动湖光滟滟秋 暮雨潇潇江上村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海天愁思正茫茫 宦情羁思共凄凄 秋来处处割愁肠 寒月沉沉洞房静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大弦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翠华摇摇行复止一巜长恨歌》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天长地久一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一白居易《买花》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白蘋茫茫鹧鸪飞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杨柳阴阴细雨腈,残花落尽见流莺。 桃李阴阴柳絮飞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一孟郊《游终南山》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一闺怨诗。唐 李益《江南曲》白描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晩苍苍。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妙舞此曲神扬扬 一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一《赠花卿》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边一树垂垂发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水裛红蕖冉冉香。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萧萧北风劲 马鸣风萧萧 车辚辚 ,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巜听弹琴》 石泉淙淙若风雨 隐隐飞桥隔野烟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相随迢迢访仙城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西上莲花台,迢迢见明星。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一王维《栾家濑》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高高秋月照长城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九雏鸣凤乱啾啾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年年战骨埋荒外 【寂寂】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滟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斜月沉沉藏海雾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山山黄叶飞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片片行云着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脉脉】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劳劳亭一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秋浦诗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醒世·叠字诗》无名氏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暧暧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修。, 《西江月》明·马钰 物物般般认认,常常战战兢兢。 心心念念恐沉沉,得得来来损损。 日日清清净净,时时湛湛澄澄。 惺惺洒洒这灵灵,灿灿辉辉永永。 , ——清·贺双卿《凤凰台上忆吹箫》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 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 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 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 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 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 与心上人的诀别,让心情愈加的忧郁,旋律优美的词中展现出了他缠绵悱恻的深情厚意。 兰陵王·柳 宋代: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 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 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卩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二首》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穿花和流连两句,只见景不见人。蝴蝶在花丛中穿梭、忙着采花粉,蜻蜓在水上起起落落、戏弄水上莲叶。黄莺在小村别院里悠然自在鸣叫,“深深”、“款款”、“时时”、“恰恰”几组叠词,将自由自在、天真朴实的自然跃然纸上,读来能叫人入景中,忘记自己,忘却诸种烦恼。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两句,则是人在景中,“短短”将桃花初开这一时间变换成一种栩栩如生的动态情状,轻轻柳絮点在早春踏行人的身上,妙趣横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长白风高尘漠漠,浑河水落草离离。 ——明·陈子龙·《辽事杂诗》 树 树 皆 秋 色 ,山 山 唯 落 晖 。—《野望》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树树树梢啼晓莺,夜夜夜深闻子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 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俞樾做的这副 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 暮暮朝朝。 一这是 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一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 国民党统治下旧 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 西湖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一一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 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流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 1丶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 2、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3、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词和词常常可以叠起来用,如:干干净净,收拾收拾,白花花等,这样的词用在文句中很有表现力,使语言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叠词的表达作用: 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2.起强调作用 强调语意。 赠从弟其二 魏朝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表现手法: ①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古诗词主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