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飘散的炊烟

云水三万里

<h3>生活在见不到炊烟的城市,却时常怀想故乡的炊烟,觉得,那是人间的一道风景线。</h3> <h3>乡村最恬静与温情的时刻,便是炊烟飘起的瞬间。它是小村的一种标志,总是从红尘的风中,穿越灵魂,幽幽而来。小村深处,当柴草被轻轻点燃,袅袅的炊烟,便会惬意地缭绕在一座座农家小院。它像是柴草灶火化成的幽魂,静悄悄地,婀娜飘摇,缠绵缱绻。</h3> <h3>  清浅的日子,一旦溢满岁月的温情,便有了想念。故乡的炊烟,一直是我心中的一缕温暖。它迎来小村的每一个黎明,又送走每一个夜晚,一直见证着沧桑人间的繁忙与悠闲。</h3> <h3>这世间有一种情愫,虽不言语,却是深念。一直记得故乡的炊烟,它总是带着饭香,总是那么醇浓,那么温软。每到做饭的时候,家家的屋顶便会一齐冒起青烟,那是小村的作息信号,也是种田人和孩子们饥肠辘辘的期盼。</h3> <h3>  那时的我们,并不怎么关心锅里蒸煮的是什么,关心的是屋顶上有没有炊烟,关心炊烟升起时间的长短。时间长,就意味着母亲做的饭菜比较丰富,便幻想着一顿盛宴。</h3> <h3>放学时,我们常常会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比谁家的炊烟升得高、持续的时间长。那时,为了猜想母亲做的是什么,我们会尽力地嗅着自家炊烟的味道。</h3> <h3>  儿时的记忆里,那些炊烟,与光阴重叠在一起,总是第一时间就抵达心间。尤其记得在年关将至的时节,小村的炊烟会突然变得兴奋而欢颜。大年三十,从早到晚,家家的炉灶里都是烟火腾腾,各种粑粑和腊肉蒸煮后的香味,便会在院子里四下漫延。</h3> <h3>这些往事终已随风,光阴,把一些过往浓缩成了缓释胶囊。童年虽已远去,可裹携着浓郁乡情的炊烟,还会不时在我的梦里显现。不知是因为炊烟下的那份守候,还是为岁月里走失的丝丝牵念,或许,只是为了那缕轻烟,如丝如雾,美丽过那抹斜阳,温馨过我的流年。</h3> <h3>  渐渐飘散的炊烟,它的确承载过我们祖祖辈辈、生生息息的苦辣酸甜;饱含了人世间的欢欣与泪水,解读着生活的沧海桑田。每缕炊烟之下,都有一个让人悲喜交集的故事,每缕炊烟之下都有一个远去的篱笆墙院。</h3> <h3>现在驾车离开城市,透过车窗,偶尔看到远处的炊烟时,就会想起故乡来。会想起故乡的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想起院子的鸡鸣狗叫、以及带着烟味的饭菜。女儿小的时候,每次看到我凝神远处的炊烟时,就会扯着我的手问,爸爸,你在看什么呀?我说在看炊烟,她说那有什么好看的,边说边就会一溜烟跑开。</h3> <h3>  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炊烟凝聚的乡情,也体会不到它的温暖。对于我们这些从乡村走出来的人,那可是最后一块精神领地,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炊烟下煮着的那份恬淡。</h3> <h3>时代在飞速向前,现代化修复着生活的不完整,同时也在制造着一些无力弥合的遗憾。往年的归燕已难寻旧巢,现在的归人也难觅炊烟。如今的乡村,液化气、沼气和电力,已经取代了烧柴的土灶,炊烟正在地平线上快速地消失,一去便成永远。<br></h3> <h3>  岁月,终是太深厚,变化,也总是无边。曾经的烟熏火燎,又怎比得上现在的用气用电。春景与秋凉,终是两重天,我费劲思量,还是没能把纸上的炊烟画满。流年里,那些酸酸甜甜的往事,虽已袅袅飘远,但对炊烟的记忆,却没有被岁月风干。</h3> <h3>喜欢邓丽君的那首《又见炊烟》,歌声幽雅、宁静,有着乡村牧歌式的悠闲。或许,世事本就是如此,无需太过执意,亦不必伤感的缅怀。别管,季节是不是已经苍白,别问,草青草黄了多少等待,只让这温凉若水的心绪,将一首老歌反复的在记忆里循环。斯人已逝,软歌犹聆,更觉绝唱的凄美婉转。炊烟虽已逝,村落已更新,可夕阳的美丽一直都在。</h3> <h3>  淡淡的行走在陌上,那些或喜或悲的过往,已经没有我想要的永远,但对炊烟的思念,一直在心,从来未减。觉得它就像一根长长的丝线,一头连着我,一头连着故乡,只是,不知道是谁拉着谁走过岁月的河岸。</h3> <h3>人世间的情和事,都在失去和拥有之间。故乡的炊烟,它像一页翻过去的历史画页,记载着村庄的欢乐与辛酸。坐在城市夕阳映照的窗前,走过生命的悲喜,情深不变。那一缕远去炊烟,一直装点着我平淡的流年。</h3> <h3>摄影~云水间,文字来自网络分享,如涉及版权请留言删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