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多少次,我在脑海里猜想过你们的模样,多少次,我在梦乡里幻听过你们的声音。</h3><div> 但,直到这天,直到见到大家,那模糊的记忆才逐渐清晰,你们的音容笑貌才拨开虚幻的面纱,真实地展此刻我们的眼前。</div><div> 乡音未改风度添,红颜褪去鹤发染,眯眼相识不相认,定睛看去仍青年。</div><div> 让我们回到龙门口56号,回到曾经的家园,回到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去……|</div> <h3>本次相聚合影</h3> <h3>2018年七月二十八日下午三点五十八分谯楼门口汇合参观曾经的龙门口56号原军区大院,这里是我们曾经的家园,童年的乐园,现为安庆一中运动场及学生生活区。</h3> <h3>酷暑也阻挡不了我们的热情。</h3> <h3>二十年前自家住的老房依旧,小伙伴们纷纷合影留恋。</h3> <h3>当年分区院中四大天王又相聚了</h3> <h3>当年的大院主体己改造成一中运动场</h3> <h3>曾经的省立图书馆,建于民国时期,现己焕然一新。</h3> <h3>颜值最高的黄家姐妹</h3> <h3>老同志亲临祝酒。</h3> <h3>为友谊干杯</h3> <h3>曾经当过兵的给大家祝酒</h3> <h3>这位姐姐正好今天生日,长寿面荷包蛋必须有。</h3> <h3>这位美女是本次活动发朋友圈点赞最多的,得到神秘大奖以及全体签名衫一件。</h3> <h3>美女发言</h3> <h3>小美女发言</h3> <h3>摄影师及时送来本次活动合影照片,因为一半同志来自外地参加完活动明日即将踏上归程。这速度值得表扬。</h3> <h3>再来一个合影,欢庆本次活动圆满完成。</h3><h3>不舍大院情怀,期待下次再聚。</h3> <h3>吾心所向,一路芳华。</h3><h3>在我们的谯楼海报前大家依依不舍……|</h3> <h3>以下为谯楼各时期老照片(多为安庆名城中心提供),以及小伙伴,父辈们工作生活的老照片。吾心所向,一路芳华,因为父辈们的缘份让小伙伴们在此相识,并度过欢乐的童年。</h3> <h3>目前所见谯楼及大院最早照片(名城中心提供)</h3> <h3>谯楼</h3> <h3>风雪大别山电影中拍摄地谯楼</h3> <h3>六十年代之谯楼</h3> <h3>龙门口老街</h3> <h3>改造前谯楼背面</h3> <h3>文革时期谯楼</h3> <h3>军区修械所</h3> <h3>改造前的省立图书馆</h3> <h3>军区大院一部分,布政使司后花园,高琦小学内(现已不存)</h3> <h3>当年大院一部分,后花园天柱阁,高琦小学现行政楼位置。</h3> <h3>老照片之司下坡</h3> <h3>八十年代池州军区成立合影</h3> <h3>池州军区第一次代表大会</h3> <h3>九十年代谯楼</h3> <h3>看看可认识</h3> <h3>看看可认识</h3> <h3>七十年代,军区漳湖农场</h3> <h3>我们的小学</h3> <h3>比武</h3> <h3>小伙伴</h3> <h3>小伙伴</h3> <h3>小伙伴</h3> <h3>希望再相聚</h3> <h3>这是谁家的小可爱</h3> <h3>李军医</h3> <h3>这位大家都认识吧,本次活动主策划人</h3> <h3>老台州军区人员故地重游</h3> <h3>小巷深深</h3> <h3>今日之谯楼</h3> <h3>第一次筹备会</h3> <h3>第二次筹备会</h3> <h3>外地回来的朋友特别上门拜访八十多岁的冯老爷子</h3> <h3>谯楼最初建于南宋,后因战乱等多次废又重修。现主体基座为明代重修,清安徽布政使司吴坤修便借用清雍正五年(1727年)安庆府前任知府徐士林曾作的五十八字长联:“供长生位,刊德政碑,莫非世俗虚文,试问那件事轰轰烈烈,堪配龙山皖水;贴盟誓联,挂回避牌,都是官场假象,只要这点心干干净净,无惭白日青天。”为谯楼题书“白日青天”,并刻石嵌入门额之上,故“安庆谯楼”民间又俗称为“白日青天”。</h3> <h3>下文为一位小伙伴写的回忆文章</h3><h3>再回宜城
紫爱
我想,在一个地方住久了,离开了的时候不察觉,梦中却是一次又一次回到那里。熟悉的院子、房间、走廊、通往家的路边一排排的梧桐树在记忆中永远不变。
我离开分区大院已经10年了,回来时,已经是过往尽迁。只有古老的城楼依旧存在,儿时和伙伴爬上爬下的石狮还在屹立,水滴石穿、岁月斑驳的痕迹在石头上也丝丝分明。怎么也不想,回家的门已经紧锁,那日日进出的城门楼子已成为这个城市的文物,一把铜锁就把我的旧年紧紧封闭在看不见的朱漆门后。
从隔壁的母校进入,惊觉记忆中的水泥大道、郁郁苍苍的梧桐树、小时候觉得好大好大的花园和那年突然烧毁的电影院都已经不见踪影,偌大的前院已改建成学校的塑胶操场,一直延伸到我们的住所。旧的建筑存留已无几,却欣喜看到我的房子还在,窗前的水杉依旧高耸挺拔,突然就泪如雨下,孩子问我:“妈妈,你怎么了?”我只能告诉她,这里是妈妈长大的地方,和你一般大的时候就在这里。小的时候和小朋友在院子里躲迷藏,大点的时候在窗前写日记,谈恋爱的时候,带着爸爸回过这里。
院子里好些一起长大的伙伴,长大后四离五散,随后,随着分区的搬迁,更是了无音信了。不知道那些曾经熟悉的人啊如今可好,又在哪个城市,有了谁为伴。
尽管 回来过,梦里,还是一次一次回去,仿佛日前看到的那些变迁才是虚幻,我依然走在整齐的水泥路上,头领上梧桐树叶婆娑,一朵一朵的絮絮落下。<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