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欧洲行之二:瑞士、意大利、梵蒂冈

水上飞(江天雁)

<h3>3月3日,在巴黎到瑞士因特拉肯的高速公路上,下雪了。当天行车10小时左右。</h3> <h3>当晚住宿在瑞士雪朗峰附近的小木屋酒店,第二天一大早起床,前往雪朗峰。</h3> <p class="ql-block">雪朗峰</p> <h3>3月4日,雪朗峰山脚,汽车被大雪覆盖。</h3> <h3>缆车升降机</h3> <h3>准备登缆车,室外温度零下五度。</h3> <h3>缆车开始爬升</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张雪朗峰的照片来自网络</font></h3> <h3>瑞士阿尔卑斯山雪朗峰。雪朗峰位于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处的阿尔卑斯山群之中,在少女峰旁,主峰海拔2970米。因007系列影片之一《女王密令》中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在此拍摄而闻名于世。</h3> <h3>缆车的索道</h3> <h3>雪朗峰顶留影</h3> <h3>峰顶地上积雪约有一尺厚,很冷,握相机的手,都快被冻僵了。</h3> <h3>冰天雪地</h3> <h3>你好!雪朗峰!</h3> <h3>回望下面的登山看台</h3> <h3>眼底下群山环绕,白雪皑皑。</h3> <p class="ql-block">瑞士因特拉肯</p> <h3>离开雪朗峰,行车不到一个小时,我们来到因特拉肯市何维克街。</h3> <h3>中间那个被冰雪覆盖的山峰就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少女峰</h3> <h3>何维克街,宁静的小街。</h3> <h3>这是一家酒店,旅游淡季,客少人稀。</h3> <h3>奇特的树,静静的街道,青青的草地,悠闲自在的地方。</h3> <h3>空无一人的游览小列车</h3> <h3>空中载人滑翔伞</h3> <h3>降落中的滑翔伞。可看到人伞落地的整个过程。</h3> <h3>身后这座建筑,是娱乐场所和赌场。</h3> <h3>景色宜人</h3> <h3>街上有很多钟表店。这些价格不菲的瑞士手表,是游客的最爱。</h3> <h3>瑞士军刀</h3> <h3><font color="#010101">被做成艺术品的巧克力</font></h3> <h3>牵着儿子走的骑行爱好者</h3> <h3>雪山、教堂、绿地、小道、and me。</h3> <h3>此景别处难寻觅</h3> <h3>赌场侧面</h3> <h3>因特拉肯民居</h3> <h3>停车场,干干净净的场地和旅游大巴。</h3> <h3>3月5日,梵蒂冈圣彼得广场的环形石柱墙,它也是圣彼得广场的出入口之一。</h3> <h3><font color="#010101">圣彼得大教堂。圣伯多禄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称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大殿。由米开朗基罗设计,是位于梵蒂冈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作为最杰出的文艺复兴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纳超过六万人,教堂中央是直径42米的穹窿,顶高约138米,前方则为圣伯多禄广场与协和大道。虽然并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罗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圣伯多禄大教堂仍被视为是天主教会最神圣的地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位建筑师与艺术家多纳托·伯拉孟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小安东尼奥·达·桑加罗等都曾参与圣伯多禄大教堂的设计。圣伯多禄广场的设计人是贝尼尼。堂内保存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的壁画与雕刻。根据天主教会圣传,圣伯多禄大教堂是宗徒之长圣伯多禄的安葬地点,历任教宗也大都安葬于此。圣伯多禄大教堂由于其礼仪作用,是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点之一。教宗每年会在此举行多个仪式,包括圣殿内外的人数,每次约有一万五千人到八万人参与。圣伯多禄大教堂与基督教历史上许多事件都有很强的关联,早期基督教、教宗国、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等等。</font></h3> <h3>梵蒂冈的方尖碑,也被称为圣彼得广场的方尖碑。 梵蒂冈广场也称圣彼得广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壮丽的广场之一,集合了那个时代宗教、艺术和科学的精华,是17世纪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花了11年时间建成的杰作。几百年来,广场上高高的方尖塔、椭圆形的柱廊,地面的图案等都被视为天主教圣物,内含天主教寓意的象征。它们吸引着亿万天主教徒和游览者的朝圣或冥想。</h3><div> </div><div><br></div> <h3>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厅</h3> <h3>游客众多</h3> <h3>神圣的殿堂</h3> <h3>身后就是教皇的宝座</h3> <h3>教皇的宝座</h3> <h3>走累了,可以在这里坐一下。</h3> <h3>这些雕塑都是有故事的</h3> <h3>油画</h3> <h3>长着翅膀的神女</h3> <h3>童男童女</h3> <h3>这个地板上的图案不知道什么意思?</h3> <h3>圣彼得大教堂的卫兵来自瑞士。</h3> <h3>天主教信徒们做弥撒的地方</h3> <h3>身后的圣彼得广场</h3> <h3>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其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市中心。它的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一千。它是世界上天主教的朝圣之地,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想不到的是:它有自己的迷你飞机场和火车站。世界上大部分的天主教堂和罗马的房产都属于梵蒂冈,其年收入高达200亿美元。</h3> <h3>圣彼得大教堂</h3> <h3>这张照片,是一位老外主动给我们拍摄的。thank you!</h3> <h3>古罗马斗兽场到了</h3> <h3>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5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h3> <p class="ql-block">古罗马斗兽场</p> <h3>古罗马斗兽场遗址</h3> <h3>罗马斗兽场。古罗马斗兽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威尼斯广场的东南面,是古罗马帝国和罗马城的象征,是罗马古迹中最卓越、最著名的代表,是当今世界八大名胜之一。</h3><div>斗兽场又名竞技场,也有人称它为露天大剧场。称它为斗兽场,是因为这里曾是古罗马角斗士与猛兽搏斗、厮杀以博取皇帝、王公、贵族一笑的地方。称之为竞技场,是因为场中可以竞技、比赛、歌舞和阅兵。斗兽场的全称叫“科洛塞奥大斗兽场”。“科洛塞奥”,语出意大利文,为“高大”、“巨大”之意。当年这里是罗马帝国暴君尼禄的御花园,斗兽场建在一个小湖之中,因为湖边建有高120英尺的尼禄镀金铜像,罗马人叫它巨大金像,斗兽场因此而得名“科洛塞奥”。当年的花园、草坪和小湖早已踪迹渺然,但我们还可从周围的萋萋芳草、行行绿树和低洼地势之中寻觅和察知一些历史遗迹。</div><div>从建筑时间来看,罗马斗兽场历史悠久,它是欧洲也是全世界保存至今的最古老、最宏伟的斗兽场、竞技场。斗兽场建于古罗马佛拉维奥王朝。公元72年,维斯巴西安皇帝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强迫8万名犹太俘虏修建,由他的儿子蒂托利揭幕。公元80年落成,工程历时8年。公元3世纪和5世纪重新修缮。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大兴土木,斗兽场的许多石块被挖去建造宫殿和教堂。此后又经过多次修整,才使这座古老而雄伟的建筑得以保留至今。斗兽场从始建至如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div><div>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斗兽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外围墙高57米,相当于现代19层楼房的高度。该建筑为4层结构,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场中间为角斗台,长86米,宽63米,仍为椭圆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角斗台下是地窖,关押猛兽和角斗士。角斗台周围的看台分为3个区。底层的第一区是皇帝和贵族的座席,第二层为罗马高阶层市民席,第三层则为一般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阳台,一般观众只能在此处站着观看表演了。场内看台共可容纳观众5万多人,底层地面有80个出入口,可确保在15分钟至30分钟内把场内5万观众全部疏散离场。斗兽场的建筑师究为何人,现在还是个未知数。有人认为可能是后来建筑多米斯亚诺宫的建筑师拉比利奥,但已无从查考。</div><div>公元80年斗兽场工程竣工之时,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古罗马统治者组织、驱使5000头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上场“表演”、殴斗,这种人与兽、人与人的血腥大厮杀居然持续了100天,直到这5000头猛兽和3000条人命自相残杀、同归于尽。无怪乎有人说,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迹。当年,古罗马著名的奴隶起义首领斯巴达克就是一名角斗士,他最初率领78个角斗士起义,很快发展到 10多万人,在罗马各地坚持战斗达2年之久。这次奴隶起义给了罗马奴隶制沉重的打击,马克思曾赞誉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div><div>位于斗兽场西侧的君士坦丁凯旋门,是古罗马凯旋门中最大、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就是以它为蓝本加以设计、构建的。这座凯旋门是在公元315年,为了庆祝君士坦丁大帝在城北米尔维奥桥击败暴君马克森提而建立。凯旋门为三拱式,门高21米,宽度超过25米,中拱高而大,侧拱矮而小,均以哥林多式石柱作为框饰,同时还将以前古罗马纪念门上的雕像和浅浮雕装饰在此门上。在靠近拱门的路基上可以看到一个圆圈,据说这里曾有一个建于公元1世纪的名叫麦达苏丹特的锥形喷泉。于今旧迹犹存,但喷泉早已干涸</div><div>2.罗马斗兽场(Colosseum),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位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现仅存遗迹。</div><div>斗兽场由维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儿子图密善在位期间建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斗兽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 Aurea)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毁。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 Cassius)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9,000只牲畜。</div><div>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罗马斗兽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div><div>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5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div><div>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div><div>公元217年斗兽场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斗兽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竟然拆除了斗兽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约翰·保罗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会在此举行仪式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但是却没有历史证据显示确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div><div><br></div><div><br></div> <h3>斗兽场内景,网络图片.</h3> <h3>罗马许愿池 :许愿池的全名叫做特莱威喷泉(Fontana di Trevi)。是意大利罗马市内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喷泉。也是罗马海神尼普顿的神殿,喷泉位在三条街的交叉口,Trevi即是指此意。许愿池总高约25.9 米(85英尺) ,宽约19.8米( 65英尺),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在电影《罗马假日》风靡全球后闻名于全世界。</h3> <h3>许愿池网络图片</h3> <h3>许愿池前留影</h3> <h3>万神殿</h3><div>现今所见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哈德良皇帝于公元120-124年所建,为43.4米高的圆形堂,其内仍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后拉特朗协约将其定为意大利国立教堂。</div> <h3>万神殿内景</h3> <h3>3月6日,进入意大利比萨斜塔景区</h3> <h3>意大利比萨斜塔建筑群</h3> <h3>这些建筑群保护得很好</h3> <h3>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h3><div>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div><div>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倾斜角度3.99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div> <h3>比萨斜塔张笑脸</h3> <h3>留下难忘的记忆</h3> <h3>绿草如茵</h3> <h3>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教堂,游客们在这里附近的一个商店,购买纯正的意大利皮具。</h3> <h3>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又名圣母百花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佛罗伦萨在意大利语中意味花之都。大诗人徐志摩把它译作“翡冷翠”,这个译名远远比另一个译名“佛罗伦萨”来的更富诗意,更多色彩,也更符合古城的气质。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城区,教堂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与洗礼堂构成,1982年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3> <h3>圣母百花大教堂正面</h3> <h3>佛罗伦萨市政广场的雕塑</h3> <h3>佛罗伦萨市政广场,这里有众多的雕塑,文艺气氛十足。</h3> <h3>大卫塑像复制品</h3> <h3>《大卫》是1501—1504年间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h3><div>此雕塑为大理石雕像,高3.96米,连基座高5.5米。该雕像展现了一个年轻有力的裸体男子形象,体态健美、神情坚定、肌肉饱满、有生命力,似乎能够感觉到人物身体血管的跳动,更突出了大卫作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div><div>《大卫》体现了人体的神圣美与大卫即将迸发出的巨大热情,从而成为西方美术史上值得夸耀的男性裸体雕像之一。</div> <h3>3月7日,威尼斯乘船集合地</h3> <h3>贡多拉游船</h3> <h3>乘坐贡多拉游船,欣赏威尼斯水城。</h3> <h3>叹息桥。左边是法庭,右边是死囚犯监狱。死囚犯从左边走到右边,一声叹息:完了!</h3> <h3>意大利 威尼斯</h3><div>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 ,官方标准译名圣马尔谷广场,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圣马可广场是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广场四周的建筑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都有。 </div> <h3>这里的鸽子一点也不怕人</h3> <h3>圣马可广场</h3> <h3>现代化的舰艇和古老的贡多拉船</h3> <h3>游客和鸽子们和平相处</h3> <h3>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两根大石柱,象征性的大门。</h3> <h3>把鳄鱼踩在脚下的英雄</h3> <h3>威尼斯的城徽,守护神圣马可的飞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