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已的教养和不羁的张狂(前篇)

🍃羊角角

<h3>《我不是药神》里的小黄毛,侠肝义胆、耿直善良,同时也鲁莽粗暴。这一个人设放在人情冷暖一言难尽的社会大背景下,也不知该为他极少言说却笃于行的赤子之心感到骄傲,还是该为他性情中缺失的慎思持重感到悲哀。少小离家,患病难回,把疾病带来的重压一人承担,在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上勇于担当,用自己真诚却偏颇方式去处理问题,不懂得倾诉和排解情绪,待人接物有原则却无方法。这样的小黄毛,要安然存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太有赖于运气成分。而更安全的游刃有余的生存之道,得靠一些坚毅的品格傍身,所以这里深深感受到,教育太重要。</h3><h3><br></h3><h3>教育学范畴内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标准,都大笔一挥规定了德智体美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在将学生分流的过程中,除了智,其余几点的评价体系似乎没有体现出太大的成熟性和参考价值。某地状元新鲜出炉,成绩好棒能力好强技能好多发展好全面。但是有没有报导:他孝顺不?他身体好不?他是独善其身的自私鬼还是有推己及人的好心肠?他能站上最高领奖台睥睨群雄但是有没有遇到挫折重新再战的勇气和做好情绪管理的能力?不见得。</h3><h3><br></h3><h3>我也有过很让自己和身边人骄傲的成绩,也曾跌在泥坑后失了鲜花踽踽而行,习惯了顺境的我在逆境里体现出来的悲观、迟钝、麻木和无能,让我切切实实意识到,挫折教育的缺失太危险。我妈曾经在别人夸我成绩优秀的时候自嘲了一句:我们家孩子除了读书啥都不会。于是我在读大学离家后,一点点证明了:我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没有自律精神,没有集体生活中不给人添麻烦的意识,没有人情世故的基本概念。于是失礼,于是发觉,从前自以为的优秀压根是狭隘的见地。</h3><h3><br></h3><h3>前几天由于做事粗心且没有计划性,导致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差点被耽误,幸亏临时发动家人跨地域送爱心才补救回来。没有任何悬念,回到家后,被姐姐黑着脸教育了一个小时,事后还收到她发来的文章,写着到了三十岁还不靠谱的人不会被用人者选择。数数还有几年可以挣扎改正,吓得我一哆嗦马上自我反省。姐姐的家庭背景和专业领域是商业,所以做事风格有很强的目的性:只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留情面给自己找做不到的借口。就不说什么容错性和发展性啥的,除了达到目标是正解,其余的都是给无能找理由。她从不迟到从不许做不到的承诺,在外叱咤风云在家相夫教子,脾气火爆但对长辈恭敬孝顺,受西方教育影响思想开放但骨子里有传统而严苛的家教。其实我很喜欢听父辈说着他们小时候,饭桌上必须坐好,长辈开餐之前不允许动筷子,长辈教导的时候不允许顶撞。这些基本的教养,如今在“人人平等,家庭民主”的幌子下,让太多晚辈没了分寸,失了敬意。我想我以后有了孩子,在培养他们的学识能力、思想格局之前,应该会先让他们背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细数中国传统经典家训:</h3><h3><br></h3><h3>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h3><h3>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h3><h3>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h3><h3>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h3><h3>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h3><h3>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h3><h3>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h3><h3>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h3><h3>施惠无念,受恩莫忘。</h3><h3><br></h3><h3>随便摘录,皆是良言。</h3><h3><br></h3><h3>嗯,要有教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