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摘自《皮囊》推荐语</b></h3> <h3><b> 蔡崇达的《皮囊》是我今年阅读完成的第三本书。打开这本书感觉很亲,这是因为书中讲述的是我们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那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的人们对命运的深切思考。为书写序的韩寒给出了推荐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觉得自己是舍不得读完的,也是因为与作者年龄相仿,让我在书中看见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里回望自己的成长过往和身边人的故事,越读就越觉得有意思,更愿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全书三篇序十四个故事,我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去慢嚼细咽。阅读完,我似乎也脱离了肉体,只剩灵魂在思考!</b></h3> <h3><b> 第一篇《皮囊》写了作者的外曾祖母阿太。她活到九十九岁,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也许正是受她的影响,作者把本书取名为《皮囊》。</b></h3> <h3><b> 接下去,蔡崇达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去写自己的父亲,母亲,还有他们之间说不出口的爱情。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完整地叙述,但即使是这样零散的记述,也能让读者有十分鲜明的画面感。情节我可以简单粗暴地概括为:父亲中风,母亲固执盖房等一系列行为为使父亲看上去仍然健全,父亲对自身残疾从拒绝到放弃,母亲对父亲离世从抗拒到释怀,作者泪目:原来这就是爱情啊。可细节成就情节。比如,当交不起作者的学费,交不起父亲的医药费,捡着吃菜市场人不要的菜叶,甚至不久后房子就会被拆掉的情况下,母亲仍然固执己见:“我要建房子”。</b></h3> <h3><b> 为了这四层楼的房子,一家人生活困顿接连别人有意无意的疏远和躲避,甚至动过老鼠药的念头,可家人之间情感上的心照不宣,让多次濒临绝望的母亲,愿意一次次“再走几步看看”。再比如父亲死后,母亲求神问卜,为的是还清父亲这一世的罪过,让他在上边,享享福。看完这些故事,对作者一家子生活境况自始至终看到的是磨难带来的忧伤。</b></h3> <h3><b> 除了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或者身边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中去。</b></h3> <h3><b> 《皮囊》没用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一样。</b><br></h3> <h3><b> 也许是因为生于农村的缘故,书中故事里描绘的场景常常让我不自觉地去联系自己生活中的那些鲜活的形象。因此,拿起这本书阅读时我也常常陷入其中,去深思和回味着那个年月我在何处、在做什么,身边的人又做着什么,那一切是那样的清晰可忆。</b><br></h3> <h3><b> 让我想起那时作为农家子弟的我们,要跳出“农门”只有发奋读书一条路可走,由于年幼时父亲就病故,学习能力不错的哥哥姐姐只能辍学在家帮助母亲谋生计,轮到了我读高中才能艰辛去读高中读大学,哥哥姐姐作出这样的选择是那样无可奈何;也让我想起了那时病重的父亲在面对一个年老的父亲还有五个年幼无知的仔女时,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是那样的焦虑但是又不得坚强且从容安排着自己的后事,还努力地想尽办法去留下更多的物质给年幼的子女,这样的境况是何等的悲情;也想到出来工作后的自己,时不时把工作岗位的升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成人生成功的标志,可是越是这样越给自己带来不快乐和焦虑等等。每每想到这些,内心总会产生浓厚的忧伤。</b></h3> <h3><b> 现实中,其实不只我自己,相信我们身边,大概都会有这样一群忧伤的人,为了追逐着流行的喧嚣和永不满足的欲望,总是把目光紧紧投向别处,投向五光十色、花枝招展的一具具皮囊,而不曾关注过那皮囊之下的丰富内心。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b></h3> <h3><b> 读过《皮囊》,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遇见忧伤,看见心醒。</b></h3><h3><b> (完成于2018.7.19晚,卓)</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