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原创

涟漪

<p class="ql-block"> 上海郊区有一个古镇,叫泰日镇成市于元末明初,跨运盐河两岸,古名盐溪,俗称坍石桥,清乾隆初改为泰日。昔日,青村场盐运皆经运盐河入浦,泰日经济由此发展。该地位于奉贤县(现在是奉贤区)、上海县(现在是闵行区)、南汇县(现在是浦东新区)交界处,所以当时泰日周边南汇县的航头、新场、上海县的鲁汇、奉贤的青村、齐贤、金汇等地区俗称活络码头,为县境东北一大镇。泰日老街当时的经济是非常繁荣的。小时候的泰日镇是环境优美的江南水乡古镇,镇上的老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街,名叫人民路,记忆中其他街镇基本都是东西向铺开的而泰日的人民路是少有的南北向的,街口最北是一条东西向的南航公路,西接壤齐贤镇终点县城南桥镇,东接壤南汇县航头镇(现南汇县已被浦东新区合并),而泰日镇人民路南北的中心区分是在关帝弄,关帝弄东西走向也不太长,走到最深处是镇上最大的小学和中学,关帝弄是我少年时期走的最多的一条路。关帝弄以北的所有商业门面都属于当时的供销社管辖,关帝弄以南的所有商业门面都属于商业合作社的,虽然经营的东西差不多但是供销社的职工是享有全民所有制待遇的,商业合作社的职工是不享受全民所有制待遇的,后来国家采取统筹规划建设后才有了共同的待遇。依街边上是一条通往黄浦江入口的河,名叫小闸河,也是镇上居民生活用水,河对岸的街叫河西街。又有三座桥横跨在镇的南北中之间。进镇的第一座桥叫北石桥,文革后期就拆了,第二座桥叫中石桥:此桥俗称万缘桥,位于泰日镇人民路188号,东西向,单跨3拼石桥,桥面最初是木栏杆,后修建成铁栏杆了。清代道光16年5月建。桥跨长6.17米,宽1.6米,桥高2.8米,西堍石级8级,东堍有10级。这桥现在为区级登记不可移动物。我家就在中石桥西堍的河西街的一处三进三厅院落建筑,父亲的家原本是奉贤县城南桥镇的,因为我母亲不愿离我外婆太远,所以父亲移居到泰日才买的房子。我家的房子🏠听父母说:无从考证谁是第一任房东,从屋顶是人字结构上看可能是明代建筑;木质结构的二层楼房,并在二楼屋顶还有一层阁楼,阁楼不能住人但可以藏物。上一任房东是有钱人家在郊区的一栋楼,这家人是市区的工商地主常住市区所以卖给了我父亲,我和姐姐妹妹住的是二楼最靠里面的位置,以前叫堂楼,是有钱人家专门设计给家里千金小姐住的,房间在三进三厅院落的最深处。隔壁裹着小脚的李家婆婆也经常会喊我一句二小姐,在那个年代听着总觉得好笑,现在回忆起来婆婆可是大户人家媳妇有教养。可能这个就是专给女孩子住的原因之一吧。我父亲是一名中医骨科医生,医术高超远近几个区域的病患都会慕名而来,父亲对待病人是非常认真负责的,不管白天在医院还是半夜三更在家休息时间只要有病人前来就医父亲总会笑脸相迎,及时给病患者带去最好的医治和安慰。父亲尤其喜欢种花种草,记得一个十几平米的阳台上放满了绿色植物🌳盆景和鲜花,有一年的石榴树上结了果,果实成熟后舍不得摘下来就眼巴巴看着都快掉下来了父亲就是不说摘下,有一天妹妹对父亲说:爹爹你看这石榴就像人怀胎十月了还不给生孩子啊,父亲笑着说我家三嘴馋了好久了吧,那就摘吧。母亲是供销社员工,供销社员工根据需要隔段时间会调整岗位,所以母亲有一段时间是在茶馆店里工作,以前茶馆里有个书场,书场每天晚上会有说评书、评弹的表演。母亲是负责联系安排书场表演节目的联络人。那个年代缺乏娱乐活动所以每天放学后做完功课就等着听书去了,好多历史题材的故事基本都是听来的。不过当时在书场听书的百分百都是老头,就我一个女孩子在听,茶馆也因我是孩子不收钱的。父亲空余时间还会和我们姐妹仨一起玩纸牌和下棋,小时候虽然家境不富裕但是非常快乐。</p> <p class="ql-block"> 小屋的外立面基本就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后天井的模样。平时推开窗户就能和对面的聊天了,</p> <p class="ql-block"> 在两桥之间拍出来的风景,当然远不如我记忆中小桥流水、清澈见底的河水和成群结队的鸭子🦆在戏水。</p> <p class="ql-block">  这条就是小闸河,河小但是它通往黄浦江的。承载着镇和外界的所有运输功能。</p> <p class="ql-block"> 这是镇上第三座桥,名梯云桥,此桥位于泰日镇人民街132号,靠近街的南端,我们小时候叫它南石桥。这桥3跨3拼重力墩石桥,有铁栏杆。西堍5.20米,中跨6.20米,东堍5.30米,桥面宽1.50米,桥高2.90米。我外婆家就住在南石桥边,还有两个舅舅家靠在一起的。</p> <p class="ql-block"> 历时三个多月的泰日镇拆迁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说:</p><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老大回,</p><p class="ql-block">乡音未改鬓毛衰。</p><p class="ql-block">儿童相见不相识,</p><p class="ql-block">笑问客从何处来。</p><p class="ql-block">可怜的我十七岁离开泰日,现在回去已然没了这种感觉。当然昔日繁华的商业街,有标配的棉布店、百货店、照相馆、水货部、点心店,饭店、杂货店、粮店、豆制品店、理发店、生产资料门市部、邮政局及银行等应有尽有。现已破落不堪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这些商业设施都已先于居民拆迁前迁走了。这是泰日老街《人民路》。(照片来源于忆金汇泰日篇)。</p> <p class="ql-block"> 后来镇上建了一条新街叫《新建路》。(照片来源于忆金汇泰日篇)。</p> <p class="ql-block"> 这是楼上楼下的窗外护墙板的样子。(借用相似图)</p> <p class="ql-block"> 这个长廊非常雷同我家的样子,泰日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学习成长的地方,不管以后泰日变成什么样子,泰日老街在我心里永远是最美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