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 花 三 月 拍 扬 州
图/文 廖 彩 新
人间最美三月天。
正是江南草长莺飞之时,我虽不是当年的李白,没有孟浩然之故友,没有故人西辞,也没有相别在黄鹤楼;没有古橹桨声的乌蓬船,我们驱车近二千公里来到了扬州。
印象中的扬州,应该是那杨柳依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相辉映的。 对扬州的印象,最早起源于历史课本里的内容。李太白诗云:烟花三月下扬州。历史上的扬州数度繁华。当年大禹治水后,扬州就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为古九州之一。“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皆是彼时扬州叱咤历史风云的经典名句。连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也曾倾诉他对这座古城的痴迷,说他自己仿佛踱进了天上人间。而后来乾隆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更是让扬州在近代文化里璀璨明丽。 城在园中,园在城里。走进扬州,落眼的是满满的绿波,流水。桥是扬州的特色,唐朝的杜牧曾在扬州厮混。“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古时文人泼墨挥洒的佳作却原来交付给青楼女子的深情了。当年的小杜离开扬州,在北方夜里思念起扬州时,他留下了千古佳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月色,箫声,佳人,小桥,这是杜牧的扬州了,也是我们梦里的江南。 没有来扬州之前,二十四桥一直透着神秘的气息。那是一种文化底蕴的召唤,因为曾迷恋古典诗词,所以这个名字在很早的时候驻扎在我的感觉里。只是有些感觉与现实之间差距甚大,原来这二十四桥很小,很简单的。隔岸望去,凌波架空,思绪在风中飞扬。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沿阶拾级而下,桥旁有吹箫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再也没有二十四位佳人于明月之夜在红药桥上吹箫了,吹箫亭是寂寞的,它蕴涵了古人千年的叹咏。“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花开花落,景色依旧否?
五亭桥居瘦西湖之中,因状似莲花,又名莲花桥,建于1757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有中国最有古建筑艺术价值的桥的美誉,是扬州城徽的标志。桥上五亭仿若北京北海五龙亭,中间一亭突出,周围四亭参照辉映,有十五个桥洞。中秋之夜,每个桥孔都辉映着一个月亮的倒影,天上人间,共十六个月亮,景观极其美丽。有诗云:天下月色,二分在扬州。 五亭桥的南面是有名的白塔,巍峨矗立,景色随角度重叠,有趣的是。人走塔走,路转塔转。春日的阳光辉映着洁白的塔身,人立塔下,多少时光悠悠而过。心情无比宁静,时光也许苍凉,记忆却又美又暖。怀着圣洁的心情,我静静地在塔下瞻仰它。白塔就这么执拗的留在记忆里了,很美,很温馨。 扬州是一厢柔柔的情怀,是诗词歌赋的袅袅余音,是历史深处五彩的记忆,是一个说不尽的美丽的梦。两岸猿啼,一声鹤唳,乘一叶小舟,在细雨迷蒙中看幽蓝夜色,在丝竹清扬中赏古色古香,仿似羽化归去的仙人,洗尽铅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抛却了世俗的纷扰的,只余下一湖平静的绿水,一份淡然无波的心境。
当今现代城市的喧嚣,压力,让人们产生短暂的厌倦和避世感,而这个世上没有世外桃源,所以某些风景幽雅的江南风光恰好吻合了人们寻梦的心理。撑一支长篙,寻梦在三月的江南。扬州,给了我片刻的温馨。 三月的扬州,满城风絮。柳絮漫天飞舞,铺天盖地,蔚为壮观。行走在柔暖的风中,捕捉那些不时从眼前飞过的柳絮,很多次都认为自己已经捉住了,可是张开手心,掌中依然空空如也。难道这柳絮也和雪花一样,落手即融?城里到处都栽满杨柳,它们在自己的季节里昼夜不停的开花,竭尽全力吐絮,真让人不可思议,它们柔弱的身躯居然能吐出如许之多的柳花?也许它们为迎接这一年一度的盛开,准备用尽所有生命的能量,释放所有生命的华彩,燃尽所有生命的激情,这是用生命拥抱属于自己的春天啊!有时,人真的不如花,至少不如花这般恣意汪洋泼洒自己生命力。太多的压抑,让自己不能也不敢尽情释放自己生命的热力。 枝头繁花似锦,绿意葱茏;空中飞絮蒙蒙,花雨缤纷;满地狼藉残红,浅草如毯;流水载着无数落花飞絮缓缓归去……
三月的扬州,桃红柳绿,城区无处不飞花。三月的扬州,春深如许,已深到无可再深的极处。 作者简介:
廖彩新(网名采新),男,江西龙南县人。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橡树摄影网特评员,
江西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摄影作品,有百余幅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组办的摄影大赛和«大众摄影»,«环球人文地理,»«江西摄影»等全国,省市报刊发表和获优秀摄影作品奖。
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东方散文»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及纪实新闻等千余篇(首),其中百余篇获全国和省市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