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宣统年间,科举制基本上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宋代的科举,以进士科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br>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一级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br>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在考试内容上,起初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专以经义、论、策取士。后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br> 为了防止作弊,解试、省试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br> 两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多人。</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举制度全过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来府注籍</h3><h3> 农历八月上旬,京城内和在京城借住的外州举子,以及开封府所辖各县要参加科举的举子,都要来开封府报名注册,提供自己的出身、学业、家庭及本人有无过犯等情况,由开封府审查,符合条件的才能参加科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听讲专题</h3><h3> 为了提高本府考生在全国考试中的成绩,开封府常利用举子注册后等待考试前的十天时间,专门请一些著名学者和教师重点集中讲解各科要考试的经史、策论、诗赋等内容,类似于现在的考前辅导,时间是八月中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府院解试</h3><h3> 农历八月下旬,开封府在明礼院拔奎楼正式举行考试。按规定的解试名额,根据考试成绩选出本府解送礼部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举子,因而称这场考试为“解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解试放榜</h3><h3> 解试之后,由专人将考卷上考生斫写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起来,称“糊名";再送给另一挑人,将考生的试卷一份份重新抄写一遍,叫“謄录”。然后再交阅卷官评出名次,按礼部分配给开封府的解送人数,从高分到低分列出中选试卷,然后按号码找到考卷,拆开糊名,登记后张榜公布。</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京待试</div><div> 举子解试中选之后,都要努力准备参加来年正月的省试。这时全国各地已经通过解试的举子,也纷纷来京租房暂住,利用这段时间相互了解、相互比试诗赋策论、切磋经义、提高学识、了解时势。同时,还要相约遍访京城的著名学者和出名的官员,为以后的仕途辅路。因此,举子们都很重视在京待试的这三个月,待试举子也成为京城一道风景。<div> 时间:农历十月至正月上旬。</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贡院省试</h3><h3> 正月中旬,礼部贡院在开宝寺或太平兴国寺等处设置考场,以尚书省名义举行全国统一考试,故称“省试”。通过解试的举子们,按解试时已选定的进士、诸经等不同科目,参加省试。</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评定等</div><div> 参加省试的举子全部退场后,考场仍然会被封锁着,试卷再次进行“糊名”、“誊录”,然后送阅卷官进行初判、再判、终判三次评阅,定出等第名次。</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省试放榜</h3><h3> 省试阅卷结束后,礼部就会把考中的举子名单张榜公布。由于各举子省试考中后基本上都能参加随后进行的殿试,省试中榜实际上就是举子们进入官员行列的起点。因此,省试放榜比解试放榜更热闹,京城的富人也都趁举子省试中榜但还未经殿试的时机,备好轿子和车马,赶来与举子们攀亲,当时称“榜下提婚”。</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皇帝殿试</p><p class="ql-block"> 举子省试中榜后,还要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才算真正考完。因考试是在皇宫大殿中进行的,因而称“殿试”。北宋初年,殿试是在皇宫的崇政殿举行,宋神宗以后改在集英殿。进士科殿试的内容是皇帝出的三道诗赋题,时间是在农历三月中旬。</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金殿传胪</h3><h3> 殿试之后,仍然要经过糊名、誊录,交评阅官进行初评、再审、终点站审三级评判,试卷评出等第名次之后,前十名奏请皇帝审批,确定出状元、榜眼至第十名,称第一甲。再将誊录号与原试卷相对照,当众拆封糊名,分五甲唱名赐第。因唱名全由皇帝主持,故极为荣耀,宋人有诗云:“殿上传胪第一声,殿前拭目万人惊,名登龙虎黄金榜,人在烟霄白玉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新科夸官</h3><h3> 唱名赐第之后,新科状元要率领所有已换上官服的新科举子,自皇宫东华门出来,沿京城的主要街道游行到在大相国寺内或太平兴国寺内临时专门设立的期集所,以显示皇朝崇尚文化和“学而优则仕”的荣耀,时称“新科夸官”,是京城一大盛景,史称:“新科举子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肩摩不可过,锦袍繡毂,角逐争先,至有登屋而下瞰者,庶士倾羡,欢动都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榜期集</h3><h3> 唱名赐第后,同榜中举者会利用尚未正式担任官职的时间,聚集一起,进行许多加强相互联系的活动,如拜谒孔孟先师、拜黄甲、叙同年、点题名碑、造“同年录”等,统称为期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阁门谢恩</h3><h3> 宋代为防举人与考官结成朋党,不准中举者向考官表示感谢,一律都要称“天子门生”,因而需要向皇帝行谢师礼。不过皇帝并不亲受他们的拜谢,按照贯例,他们只是在皇宫阁门前向着崇政殿方向行礼而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琼林赐宴</h3><h3> 唱名赐第后十几天内,大约在农历四月中旬,皇帝要在琼林苑设盛宴招待所有新科中举的举子,虽然皇帝并不出席,但琼林赴宴已经是够这些新官僚们荣耀一生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马上任</h3><h3> 唱名赐第后不久,吏部便会先后授予新科中举者各种相应的实际官职,从此他们便走马上任,开始了仕途生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连中三元、平步青云</h3> <h3> 连中三元,又叫三元及第,即在解试、省试、殿试中连得三个第一名。</h3><div> 整个宋代320年,“连中三元”者共有五人。</div><div> 1.河南人孙何:柳永《望海潮》为他而作</div><div> 宋代第一个连中三元的才子叫孙何,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状元。孙何不光自己厉害,其弟孙仅也很牛,是真宗年间的会元、状元——连中两元。</div><div>另外,关于孙何,还有个事值得一说:柳永著名的《望海潮》就是写给他的。</div><div> 当时,孙何被任命为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柳永本与他相识,见朋友当了大官,马上写词相赠,不光大夸杭州之繁华美丽,而且以“千骑拥高牙”大拍孙何马屁。据说正是柳永写给孙何的这首《望海潮》,惹了大事——</div><div>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自然,这只是个传说,没有此词,大金照样会渡江杀来。</div><div> 2.山东人王曾:连皇帝都向他道歉</div><div> 第二个“连中三元”之人叫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的状元。《宋史》说他“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宰相寇准赏识并提拔了他。</div><div> 有天晚上,宋真宗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与之谈论很久。王曾回到寓所后,皇帝又派太监过来传口谕:“此前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朝服就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傲慢啊!”</div><div>——看,连皇帝都这么尊敬、看重王曾,可见他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div><div> 3.安徽人杨寊:没当一天官的“三元”</div><div> 第三个“连中三元”者叫杨寊,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状元。杨寊很不幸,中状元后,刚去任命为颍州通判,其母即病亡,所以他也没能赴任。等丧事办完,杨寊却也一病不起,不久去世,年仅三十岁。</div><div> 4.湖北人冯京:拒绝跟皇帝当连襟</div><div> 第四个“连中三元”者叫冯京,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状元。《宋史》记载,冯京中状元后,当时权势熏人的张尧佐(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之父)看中了他,欲以另一女儿相嫁。不想,对此与皇帝当连襟的机会,冯京居然毫不心动,对送上门来的女子、酒肴“笑不视,力辞”。</div><div> 冯京虽看不上贵妃的妹妹,后来却娶了宰相富弼长女为妻。此后,富弼长女早卒,冯京又娶了富弼的次女为妻子。真所谓“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儒”。</div><div> 5.山东人王岩叟:否定苏辙弃地之议</div><div> 宋代第五个“连中三元”者叫王岩叟,大名府清平(今山东聊城临清)人,生活在仁宗时期。《宋史·王岩叟传》记载王岩叟不少政绩,最可称道的是曾否定苏辙的一项建议,保住大宋西北边境之国土。当时,大宋西北边境有质孤、胜如二堡,西夏一直想抢为己有。延州主帅担忧收不住,打算把二堡给与西夏,时为右丞的苏辙也有此意,并上奏:“西人意在得二堡。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div><div>王岩叟得知,马上予以驳斥:“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还不更求否?”因为王岩叟的这一番话,此议平息,西北二堡得以保住。</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拔奎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