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石壁参差,林幽壑深,岩石遍布。山间水景多姿、泉、涧、潭、瀑有135处。据《方舆揽胜》一书载:"山有石乳泉,澄洁而甘,其源流衍下达于江,建郡时,以清源名。"山遂名清源。最高峰海拔572米,山脉绵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百怪,盎然成趣,多处胜景天成,为著名自然景区,有 "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历史上清源山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h3> <h3>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右耳垂肩,苍髯飞动,脸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 空山幽谷,离绝尘世。头、额、眼、髭、须等细雕刻独具匠心。整个石像衣褶分明 ,刀法线条柔而力,手法精致,夸张而不失其意,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逼真 生动的表现了老人慈祥、安乐的神态,因而成了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民间俗 语"摸着老君鼻,活到一百二",但是真要摸到它的它却也不容易呀。</h3> <h3>千手岩即千手岩寺,位于泉州市清源山风景区,寺旁有石碑一方,上刻"第一山",系宋书法家米芾手迹。寺内有千手千眼观音大士塑像,故名千手岩,也叫观音岩。还有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像,寺后峰石嶙峋,满山枫树。千手岩后有弘一法师舍利塔,法师俗名李叔同,早年留学日本,攻音乐、绘画,对文学也造诣颇深,后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成为知名高僧。1942年在泉州圆寂,遗骨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舍利塔旁悬岩上刻有法师临终前手书"悲欢交集"四字。塔内石壁上有阴雕法师全像,系名画家丰子恺所绘。</h3> <h3>天湖是清源山顶一个人工湖泊,也就是筑坝蓄水的水库,建于1996年。当人们爬山正累时,到了这么幽静的地方,忽然发现一泓碧水,如天上玉池落人间,望湖中粼粼波光,青山绿影摇曳,清风拂面,飘然欲醉,亦如仙境。</h3> <h3>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有民族英雄俞大猷手书"君恩山重"四个大字。</h3> <h3><br /></h3><h3><br /></h3><h3>仙公山,又名"双髻山"、"丰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距泉州中心市区约25公里。南北朝时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是集宗教朝圣、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修学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原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1],泉州十八景,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3>仙公山以其美景"仙"名,誉满闽中,驰名海外,素有"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之美誉。</h3> <h3>登上仙公山,寻道揽胜,乘坐缆车,极目江天,那秀美风光和绝顶凌空,置身天外,让人如临仙境,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h3> <h3>漫游仙公山,可见山上遍布历代的摩崖石刻、碑记诗文、匾额楹联、寺观庙宇、民间传说,其错落有致,纷呈异彩。</h3> <h3>登山远眺,如临仙境,下面是马甲镇区及仰恩大学。</h3> <h3>天心洞坐落在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的琼花山麓,是南安独一无二的佛道两教合一的游览胜地,新加坡佛教会长常凯法师和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因为琼花山的山水秀丽、风光旖旎、历史悠久,令人有沁人心脾之感,而把天心洞称为"泉南圣迹"</h3> <h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正是天心洞写照。</h3> <h3>万峰环翠葎 ,一径入云烟。地脉连沧海,天心下碧泉。仙源犹有路,人世岂无缘。倚阁凭栏处,尘襟已洒然。</h3> <h3>"龙山寺"位于晋江市安海镇镇北龙山之麓,故名龙山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系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142座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1]也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隋皇泰年间(618-619),初名普现寺,又名天竺寺,俗称观音殿。安海龙山寺是台湾四百多所龙山寺的祖庙。</h3> <h3>东石白沙镇江宫,供奉六姓王爷。龙首庵(东宫)供奉观世音佛祖,龙首庵石刻匾额系宋进仕陈播所题,至今犹存。延平府供奉郑成功,大将爷宫供奉郑成功爱将陈魁奇将军。</h3> <h3>家在海那边</h3> <h3>白莲寺坐落于水头鹄岭山麓,始建于隋唐,为南唐评事林光重建,供奉观音菩萨,曾在"文革"时期被毁,现已重修。</h3> <h3>清水岩坐落在名族英雄郑成功故乡南安石井镇西北隅杨子山之阳,原名水泊庵,是唐代名刹。寺宇建在半山腰,背依巨石,面临深壑,故又称半山岩,大坑岩。寺边有一清澈泉水,四时不涸,故易称为清水岩。唐末名医杨肃曾结庐岩下读书,杨子山也因此得名,南宋大理学家朱 熹曾在此的杨林书院讲学授徒,并题诗题刻。<br /></h3> <h3>石井杨子山清水岩寺前晨练的人们</h3> <h3> 清水岩寺由山门、大殿组成,殿堂系四垂杉木结构,殿二进,正殿面阔5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经历代多次修葺扩建,在苍翠古柏掩映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异常壮观。</h3><h3><br /></h3> <h3> 杨子山下东南面是丛林胜概大慈林,为五座经楼,大殿组成梅花型的寺宇,颇为奇观。</h3> <h3>深山藏古寺~南安石井清水岩</h3> <h3>杨子山势高耸如发髻,原名崎髻山;位于南安市石井镇西北隅郭前村境内,海拔426米,是戴云山脉南滨海的余脉,天气晴好时,登高远 眺,可以看到金门岛。诸峰逶迤,惟杨子山独秀。南安民间医生杨肃为皇太后治愈痼疾。唐·昭宗封崎髻山为杨子山,敕封杨子山的杨肃读书处为杨林书院,这是史料记载中泉州最早的书院。</h3><h3>山间绿树婆娑,怪石突兀。从山麓到山腰,有千年古刹大慈林、清水岩,一代高僧性愿舍利塔,近年修复的兆元阁和一座朱文公祠;连同丛林掩映间的杨林书院和其他两处朱文公祠遗址,20余处自宋至清的摩崖石刻,明代云南御史郑普《会清水岩记》碑、三方清代《重建朱文公祠碑记》,充分透露出杨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h3> <h3>杨子山摩崖石刻</h3><h3>杨子山在南安石井镇,系戴云山脉南伸滨海的余脉。海拔426米,山间怪石嶙峋,石刻遍地可寻。据粗略统计,已发现自宋至清历代文人雅士抒写登临感受的摩崖石刻20余方。</h3> <h3>"仙宛",南宋·朱熹题刻</h3> <h3>清水岩寺后巨岩上有宋·南安林文彬诗刻一首:"一山高出众山巅,路转峰回别有天。石磴栖云人自远,僧寮隐树地却偏。帆归浯海沧波外,花笑春风古洞前。乘兴招游寻禊事,残霞薄暮上溪边。"</h3> <h3>杨子山南麓清水岩山路口巨岩上,有象怀和瘦生诗刻各一首:</h3><h3>象怀诗曰:"不尽登临境,萧然野兴闲。泉声栖绝涧,云气绕空山。一曲沧浪罢,千林杳霭间。摩挲追古迹,着意藓痕斑。"</h3><h3>瘦生诗曰:"仙凡真隔世,坐久道心闲。俯瞰疑无地,高依寄此山。帆归沧海外,衣振白云间。暮霭催人去,余霞散绮斑。"</h3> <h3>"山海第一":明·万历丙戌(1586年)郑西玄书刻,位于山脊镜面石上。</h3> <h3>石井郑成功庙坐落于石井镇鳌峰东麓,距离郑成功纪念馆数十米,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该庙于1998年八月廿七举行兴龙大典,2004年主殿工程竣工。</h3> <h3>南安市郑成功纪念馆,位于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市石井镇的鳌峰山上。该馆始建于1962年,初设于郑成功宗祠。1983年10月1日开始设于新馆舍。</h3> <h3>安平桥: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h3><h3>安平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桥上有水心亭、楼亭、中亭、雨亭、宫亭等五座</h3><h3>安平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五里桥安海一侧之三里街</h3> <h3>在五里桥文化公园休闲垂钓</h3> <h3>"水心亭",立有两尊石雕的守石将军,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行状魁武。两边的 石柱 上刻有对联:"世间有佛宗斯沸,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名句。桥中心还有庙宇,上题"水心古地",香火点点,烟雾缭绕。庙前广场有观音 菩萨 静心伫立,面目安祥。这里又是 晋江 、南安的分界处,故称中亭。</h3> <h3>夕照安平桥</h3> <h3>五里长桥卧碧波</h3> <h3>五里桥公园已经是集怀古、休闲、亲水和娱乐为一体的五里桥湿地文化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h3> <h3>五塔岩,原名灵水岩,又名灵水寺,位于泉州四大名山之一的紫帽山西北麓,属南安官桥镇竹口村,始建于北宋,因南宋时在寺前兴建五座石塔,便称为五塔岩,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义和寨又名关公寨、崎山寨,地处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东北崎山寨,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义和寨不仅是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因为其在历史上对抗击倭寇侵略立下功绩而成为中共闽中特委抗日救亡运动基地。</h3> <h3>冷水亭寺,原名小尼姑庵,后又改小弥陀寺.功德寺,位于官桥镇毫光山北侧,属林边村地域,四周绿树环抱,山明水秀。据说,原址山上有一股清泉,又冷又清,顾名思义,后来称为"冷水亭"。因祀观音菩萨,一度誉为"冲水观音"。</h3> <h3>石井,是一座地灵人杰的滨海古镇。境内的"四海四陆"八奇和境外的"春夏秋冬"十二景,勾勒出"鳌石山、石井江、杨子山"三个文物盛存、风景秀丽的名胜景区,其中尤以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馆为中心,以延平郡王祠、中宪第和开台圣王纪念堂等景点为辅助而创建的鳌山郑成功文化园;以"海上视师"石刻、靖海门、铳城、清水岩、邦伯坊大佰岛等文物景点为呼应,展示了石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h3> <h3>东海日出</h3> <h3>鸣笛出航</h3> <h3>漁村新貌</h3> <h3>港口巨人</h3> <h3>鳌峰远眺</h3> <h3>石井江上</h3> <h3>中宪第又称大厝内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延平东路,系清代雍正年间南安石井人郑运锦往台经商贸易致富后开始兴建,历经祖孙三代完工。因其子郑汝成由贡监生授州司马加五级并诰封中宪大夫,荫及三代,故称"中宪第"。</h3> <h3>暮色五马江</h3> <h3>峰山岩寺位于南安市水头镇紫竹山上,地处泉州和厦门的交会处,西邻郑成功陵园,与五里桥只隔几里之遥。寺庙始建于元初元贞至大年间(公元1295-1311年),庙中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