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记(1)--银塘行

南州木棉

<p>一、银塘地理位置</p><p>丰山镇银塘村位于华安县南端,东与长泰县接壤,西与漳州市郊芗城区浦南镇金沙村隔江相望,南与丰山镇湖坪村接壤,北临沙建镇。村中海拔20米,大凭山海拔386米,潭口寨遗址海拔135米。村落面积8平方公里,依山傍水,九龙江北溪从两峰夹峙的潭口冲出,潭内山峰叠翠,江峡蜿蜒三公里,潭外平原阔野,溪面骤开,旷宽豁爽。北溪绕村而过,但古时常常遭受水患,故以地造理,把村址布局成“木筏形”造型。该村落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又地处平原,广栽种亚热带水果作物,有龙眼、荔枝、柑桔、柚子、盛产香蕉,养殖业有饲养生猪及淡水养鱼,素称“鱼果之乡”。自然环境好,渡口关帝庙面前,有400余年古木参天大榕树,在绿荫如盖的龙眼树和蕉林密布的浓荫覆盖下,聚居着赵氏人家,系宋皇族赵氏后裔衍派的血缘聚落地。故居者安居乐业,富则千户,遂有“银”之称号相传。</p> <p>二、银塘四楼</p><p>银塘本村最早建的一座叫千秋楼,也叫顶楼,中楼叫日新楼,下楼无名。在下尾村另有一坐叫嘉美楼。嘉美楼楼最完整。银塘的楼与闽南诸土楼格式皆不同,也和赵家堡也不同。只设南北门,中间有大约五六米宽大道,两边为三进木板房。是坊的结构。</p> <p>千秋搂楼门</p> <p>千秋搂门内景</p> <p>千秋楼外小庙</p> <p>千秋楼内村民闲时打牌娱乐。</p> <p>日新楼</p> <p>门内景</p> <h3>宽阔的街道</h3> <p>日新楼天井</p> <h3>老人今年95岁,林姓,角青人</h3> <p>小宗遗址,只剩旗杆座</p> <p>嘉美楼</p> <p>银塘诸楼,和漳州各地土楼建筑不同。土搂是环墙筑室而居。而银塘诸搂像坊的结构,里面通常是一条主街道,房子分布两边,房子是成进结构,前厅、天井,后厅楼房构成。和赵家堡类似,具有城市人家气息。</p> <p>三、开基祖赵希庠其人</p><p>银塘村开基祖赵希庠,明《八闽通志》云“庆元五年已未(1199)曾从龙榜 苏竦(sǒng)、赵善昈(hù)(并见《人物志》,俱龙溪人)。赵彦廋(sōu)、李憼(jǐng)、赵希庠、杨博友谅之子。(《寰宇志》无已上四人。)”“嘉泰二年壬戌(1202)傅行简榜……赵希商希庠之弟”“开禧元年乙丑(1205)毛自知榜 赵希佞、赵汝袭善封之侄,俱龙溪人”。</p><p>万历癸丑《漳州府志》云“庆元五年已未曾从龙榜……赵希痒 龙溪人”,同书“开禧元年乙丑毛自知榜进士十二人 赵希侒 龙溪人宗室有谱……”。[1]赵希侒,《八闽通志》作赵希佞[nìng]师业之侄。从志书看,宋龙溪人选举赵姓人物很多,但并没有全部列入宗室。也无希庠希商是宗室记载。</p> <h3>赵氏大宗祠</h3> <p>崇本堂</p> <p>杨兄</p> <p>李兄</p> <p>四、银塘族谱开基时间有误</p><p>据《银塘赵氏族谱》记载:“元兵追侵南宋(时行在在杭州),南宋宁宗间(约1195至1208),宋太祖第八世孙赵师诰携眷由浙江临安入闽迁漳,至南宋宝庆二年丙戍(1226),乃见元愈猖撅,宋日削弱,濒危及南下,欲为“存祀宁家”允立之计,赵师诰长子赵希庠带其年方八岁的儿子与倣,及择北溪九龙里之银塘居焉。”</p><p>然1195为金明昌六年,元未与宋接壤。1226年是南宋宝庆二年,西夏乾定四年。乾定四年(1226),蒙古发动大规模的灭夏之战。蒙古军先后攻占沙州(今甘肃敦煌西)、肃州(今甘肃酒泉)、甘州(今甘肃张掖)、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等地,进围中兴府。次年七月,夏末帝投降被杀,西夏亡。一直到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显然银塘族谱这段历史描述是不正确的。</p> <p>五、银塘人体质特征</p><p>《宋史·本记一》云“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又尝与韩令坤博土室中,雀斗户外,因竞起掩雀,而室随坏。”可知宋太祖身材伟岸,非同常人。</p><p>今银塘人,小巧玲珑,全无太祖伟岸身躯的影子,体质特征与赵家堡赵姓类似,肤色较黑。与吾苦苦寻找宁波一族相似。</p><p><br></p><p>[1]万历癸丑《漳州府志》卷之十六</p> <p>千秋楼村民和漳浦赵家堡村民体质特征类似,确实有血缘关系,但为什么个子偏矮,肤色偏黑。在浙江宁波这段历史,是否与当地白水郎通婚,不得而知。</p> <p>杨兄、李兄与村民亲切交谈</p> <h3>银塘女性特征各种各样</h3> <p>85岁,银塘高寿人很多,精神奕奕</p> <p>夜幕下的长者</p> <p>长者</p> <p>作者简介:郭联志,祖籍福州,出生于漳州,自幼随父奔走华安诏安,68届诏安一中初中毕业生,1969年上山下乡,1972年当军工,1980年调回漳州。犁过田、作过工、扛过弹、求过学、经过商,做过高工,也做过教授,在闽南师大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