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寻着三国的足迹,我们第二站来到了南阳卧龙岗。来之前,我查阅攻略,得知南阳卧龙岗和襄阳古隆中一直在争论谁究竟是三顾茅庐的发生地,它们争论不休,也引发了大批游客的好奇,我决定一探究竟。我们首先来到了南阳卧龙岗。这里山峦起伏,曲折蜿蜒,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h3> <h3> 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便是碑文石刻,印证这里曾是三顾茅庐的发生地。这些石刻有李白的《<span style="line-height: 1.5;">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刘禹锡的《陋室铭》里面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杜甫的《武侯庙》:"</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白居易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咏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先生晦迹卧山林,</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三顾那逢圣主寻。</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鱼到南阳方得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龙飞天汉便为霖。"诸葛亮的《出师表》也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span></h3> <h3> 南阳卧龙岗的武侯祠是全国诸葛亮祠庙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武侯祠,现存的元代、明代的石碑有40多块。武侯祠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棵柏树、楸树,它们的树龄在1200岁以上,寓意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千秋百代流传下来。</h3><h3> 看到这些遗迹,似乎都表明"三顾茅庐"的发生地确实在南阳卧龙岗。明天我们前往襄阳古隆中,继续探寻另一处"三顾茅庐"的发生地。</h3> <h3> 当天下午我们驱车来到了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襄阳有2800年的历史,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三国演义的故事有三十二回发生在襄阳,襄阳古城墙便是最好的见证,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这段古城墙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h3> <h3> 我们来到了襄阳城西20里的古隆中风景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鹤相亲,松篁交翠。"为了更好的探寻这个秘密,我们特意聘请了一个导游为我们全程讲解 。我了解到古隆中有1800年的历史,诸葛亮在公元197--207年在此躬耕隐居。这里保留了他学习、交友、生活的许多遗迹,刘备曾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策,提出了著名的三分天下的战略,一步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h3><h3> 当导游介绍到武侯祠前面的一块石碑时,我觉得我已经有了答案。这块石碑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爷爷(大家可以百度一下,这是很牛的一个人)写的一段他对"三顾茅庐"发生地的推测,他认为这些诗词或文章里的南阳是指南阳郡,东汉末年形成的是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古隆中属于当时荆州南阳郡下辖的邓县,而现今的南阳市在三国时期称为宛城,隶属于南阳郡。此南阳非彼南阳。我认为"三顾茅庐"的发生地在襄阳古隆中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h3><h3> </h3> <h3> 下一站我们前往另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它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敬请期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