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赵枝敬,男,1944年出生于紫阳县汉王镇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喜欢文艺,嗓音好,1958年,紫阳县汉剧团到汉王镇演出时招他为员工,那一年他14岁,还是一名初中学生。</h3><h3> 进剧团后,领导安排山西籍的京剧演员姚梦龙作他的师傅,教授基本功和武功。因为年纪小,除了练功,就是跑龙套,偶尔演点小角色。天资聪明的他,酷爱学习,不仅认真观摩各种表演,还学习各类乐器,像京胡、三弦和各类打击乐器。那时,紫阳汉剧团常常到外地演出,他也就跟着外出,几乎是边排戏边学习,边演出边学习,演技得到了提高。</h3><h3> </h3> <h3> 命运似乎喜欢捉弄聪明好学的人,他刚满20岁,厄运降临了。1965年,“文革”开始,县汉剧团解散。其它人都安置了工作,但他成分不好,父亲当过伪保长,他又回到汉王城,在蔬菜队当起了农民,挑粪,种菜,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干就是13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活,他当过木匠,也试图学理发,当然,也没有忘记喊喊嗓子,拉拉京胡,唱几句汉剧。</h3><h3> 1979年,恢复后的汉剧团因排演《十五贯》,迫切需要他来演生角况钟,他没有怠慢,匆匆忙忙赶回剧团重操旧业。他热爱戏曲事业,只要能演戏比什么都重要。剧团为了尽快排出好戏,派他到安康拜安康汉剧团著名演员二级导演龚敬荣为师学习汉剧表演艺术。龚敬荣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出生于汉剧世家,其父是民国年间紫阳汉剧班社的班主,13岁学艺,1954年加入西安人民剧院,此后演技突飞猛进,在掌握人物特点,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赵枝敬虚心向龚敬荣老师学习,在师傅的指导下,熟练掌握了汉调二黄的唱、做、念、打等各类表演程式,能完成文武小生、须生、老生所需的表演技能,在刻画人物上突飞猛进。1981年,紫阳汉剧团排演《清风亭》,他演老生张元秀,由于表演到位,特别是讨饭一节,感动了很多观念。此剧在四川连续演出一个多月,场场爆满,在曲县的三合镇,群众不让走,很多老者将自己的子女喊到剧场观看,让他们接受教育。1981年该剧参加陕西省首届汉剧调演,他主演老生张元秀获演出二等奖(不设一等奖)。至此,他成为汉剧著名的生角,被评为国家三级演员。</h3><h3><br></h3> <h3> 他嗓音脆亮,扮相俊美,演唱时声情并茂,能把握各行当的表演程式,表演严谨,做戏认真。他演了一辈子戏,小时候排演《赵氏孤儿》时饰演孤独,中年后饰演该剧的陈英,在《取长沙》中饰演老生黄忠,《宋江杀惜》中饰演宋江,《营门斩子》中饰演薛丁山,《铡美案》中的陈世美,《韩琪杀庙》中饰演韩琪,在《打金枝》《龙风配》《十五贯》、《辕门斩子》《杀狗惊妻》《卖画劈门》等上百部剧目中饰演不同类的生角。他能演奏京胡和打击乐,能管理演出前后台的一切事务,是紫阳汉剧团的台柱子。1989年参加安康“农行杯”大奖赛,他演出《亭台认子》获个人表演二等奖,后获省三等奖。</h3> <h3> 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汉剧却步入了低谷,县剧团只发百分之六十的工资。他一家四口,只有他一人拿工资,生活陷入困境。好在他多才多艺,总能挣些外块维持生活。</h3> <h3> 2004年退休后移居安康城,他和各县原剧团的一些退休演职员组织成立了“汉调二黄团”,活跃在安康、汉阴、紫阳、宁陕、旬阳等地,每年有三十余场演出。2006年他参加陕西戏曲展播——“千年等一回黄土地原生态世纪绝响品冬会”,在《法场会》中饰演杨六郎,在中央十一台和陕西电视台多次播放,是汉调二黄首次进央视播放。2008年受湖北省竹溪县山二黄剧团之聘排演《亭台认子》,参加湖北省地方戏调演,一人获省二等奖,两人获三等奖。2008年他教在校学生文晨演唱汉剧唱段彩唱《但愿得久别夫妻早团圆》参加陕西省第七届少儿梅花奖大赛,获演出二等奖,赵枝敬获传承二等奖。 2009年受湖北省石堰市艺校之聘任山二黄班主教唱腔和表演。</h3> <h3>赵枝敬热心汉剧传承,主要传承对象有邱永萍、汤郭芳、张开树等,年龄在45到55岁之间。传习方式主要以单独教唱、个别辅导、言传身教、集中排戏等。2011年6月被安康市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调二黄代表性传承人”。</h3><h3><br></h3><h3><br></h3><h3><br></h3><h3> 文/张媛 张斌 图/张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