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之七——晚年魏忠贤

东方唯美

<p class="ql-block">《明史·宦官二》〖原文〗</p><p class="ql-block">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变姓名曰李进忠。其后乃复姓,赐名忠贤云。忠贤自万历中选入宫,隶太监孙暹,夤缘入甲字库,又求为皇长孙母王才人典膳,谄事魏朝。朝数称忠贤于安,安亦善遇之。长孙乳媪曰客氏,素私侍朝,所谓对食者也。及忠贤入,又通焉。客氏遂薄朝而爱忠贤,两人深相结。</p><p class="ql-block">光宗崩,长孙嗣立,是为熹宗。忠贤、客氏并有宠。未逾月,封客氏奉圣夫人,廕其子侯国兴、弟客光先及忠贤兄钊俱锦衣千户。忠贤寻自惜薪司迁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忠贤不识字,例不当入司礼,以客氏故,得之。</p><p class="ql-block">天启元年诏赐客氏香火田,叙忠贤治皇祖陵功。御史王心一谏,不听。及帝大婚,御史毕佐周、刘兰请遣客氏出外,大学士刘一燝亦言之。帝恋恋不忍舍,曰:“皇后幼,赖媪保护,俟皇祖大葬议之。”忠贤颛客氏,逐魏朝。又忌王安持正,谋杀之,尽斥安名下诸阉。客氏淫而狠。忠贤不知书,颇强记,猜忍阴毒,好谀。帝深信任此两人,两人势益张,用司礼临王体乾及李永贞、石元雅、涂文辅等为羽翼,宫中人莫敢忤。既而客氏出,复召入。御史周宗建、侍郎陈邦瞻、御史马鸣起、给事中侯震暘先后力诤,俱被诘责。给事中倪思辉、硃钦相、王心一复言之,并谪外,尚未指及忠贤也。忠贤乃劝帝选武阉、炼火器为内操,密结大学士沈纮为援。又日引帝为倡优声伎,狗马射猎。刑部主事刘宗周首劾之,帝大怒,赖大学士叶向高救免。</p><p class="ql-block">初,神宗在位久,怠于政事,章奏多不省 。廷臣渐立门户,以危言激论相尚,国本之争,指斥营禁。宰辅大臣为言者所弹击,辄引疾避去。吏部郎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海内士大夫多附之,“东林”之名自是始。既而“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起,盈廷如聚讼。与东林忤者,众目之为邪党。天启初,废斥殆尽,识者已忧其过激变生。及忠贤势成,其党果谋倚之以倾东林。而徐大化、霍维华、孙杰首附忠贤,刘一燝及尚书周嘉谟并为杰劾去。然是时叶向高、韩爌方辅政,邹元标、赵南星、王纪、高攀龙等皆居大僚,左光斗、魏大中、黄尊素等在言路,皆力持清议,忠贤未克逞。</p><p class="ql-block">二年叙庆陵功,廕忠贤弟侄锦衣卫指挥佥事。给事中惠世扬、尚书王纪论沈纮交通客、魏,俱被谴去。会初夏雨雹,周宗建言雹不以时,忠贤谗慝所致。修撰文震孟、太仆少卿满朝荐相继言之,亦俱黜。</p><p class="ql-block">三年春,引其私人魏广微为大学士。令御史郭巩讦宗建、一燝、元标及杨涟、周朝瑞等保举熊廷弼,党邪误国。宗建驳巩受忠贤指挥,御史方大任助宗建攻巩及忠贤,皆不胜。其秋,诏忠贤及客氏子国兴所廕锦衣官并世袭。兵部尚书董汉儒、给事中程注、御史汪泗论交谏,不从。忠贤益无忌,增置内操万人,衷甲出入,恣为威虐。矫诏赐光宗选侍赵氏死。裕妃张氏有娠,客氏谮杀之。又革成妃李氏封。皇后张氏娠,客氏以计堕其胎,帝由此乏嗣。他所害宫嫔冯贵人等,太监王国臣、刘克敬、马鉴等甚众。禁掖事秘,莫详也。是冬,兼掌东厂事。</p><p class="ql-block">四年,给事中傅櫆结忠贤甥傅应星为兄弟,诬奏中书汪文言,并及左光斗、魏大中。下文言镇抚狱,将大行罗织。掌镇抚刘侨受叶向高教,止坐文言。忠贤大怒,削侨籍,而以私人许显纯代。是时御史李应升以内操谏,给事中霍守曲以忠贤乞祠额谏,御史刘廷佐以忠贤滥廕谏,给事中沈惟炳以立枷谏,忠贤皆矫旨诘责。于是副都御史杨涟愤甚,劾忠贤二十四大罪。疏上,忠贤惧,求解于韩 广不应,遂趋帝前泣诉,且辞东厂,而客氏从旁为剖析,体乾等翼之。帝懵然不辨也。遂温谕留忠贤,而于次日下涟疏,严旨切责。涟既绌,魏大中及给事中陈良训、许誉卿,抚宁侯硃国弼,南京兵部尚书陈道亨,侍郎岳元声等七十余人,交章论忠贤不法。向高及礼部尚书翁正春请遣忠贤归私第以塞谤,不许。</p><p class="ql-block">当是时,忠贤愤甚,欲尽杀异己者。顾秉谦因阴籍其所忌姓名授忠贤,使以次斥逐。王体乾复昌言用廷杖,威胁廷臣。未几,工部郎中万燝上疏刺忠贤,立杖死。又以御史林汝翥事辱向高,向高遂致仕去,汝翥亦予杖。廷臣俱大詟。一时罢斥者,吏部尚书赵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龙、吏部侍郎陈于廷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先后数十人,已又逐韩爌及兵部侍郎李邦华。正人去国,纷纷若振槁。乃矫中旨召用例转科道。以硃童蒙、郭允厚为太仆少卿,吕鹏云、孙杰为大理丞,复霍维华、郭兴治为给事中,徐景濂、贾继春、杨维垣为御史,而起徐兆魁、王绍徽、乔应甲、徐绍吉、阮大铖、陈尔翌、张养素、李应荐、李嵩、杨春懋等,为之爪牙。未几,复用拟戍崔呈秀为御史。呈秀乃造《天鉴》、《同志》诸录,王绍徽亦造《点将录》,皆以邹元标、顾宪成、叶向高、刘一燝等为魁,尽罗入不附忠贤者,号曰东林党人,献于忠贤。忠贤喜,于是群小益求媚忠贤,攘臂攻东林矣。</p><p class="ql-block">初,朝臣争三案及辛亥、癸亥两京察与熊廷弼狱事,忠贤本无预。其党欲藉忠贤力倾诸正人,遂相率归忠贤,称义儿,且云:“东林将害翁。”以故,忠贤欲甘心焉。御史张讷、倪文焕,给事中李鲁生,工部主事曹钦程等,竞搏击善类为报复。而御史梁梦环复兴汪文言狱,下镇抚司拷死。许显纯具爰书,词连赵南星、杨涟等二十余人,削籍遣戍有差。逮涟及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等六人,至牵入熊廷弼案中,掠治死于狱。又杀廷弼,而杖其姻御史吴裕中至死。又削逐尚书李宗延、张问达,侍郎公鼐等五十余人,朝署一空。而特召元诗教、刘述祖等为御史,私人悉不次超擢。于是忠贤之党遍要津矣。</p><p class="ql-block">当是时,东厂番役横行,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戚臣李承恩者,宁安大长公主子也,家藏公主赐器。忠贤诬以盗乘舆服御物,论死。中书吴怀贤读杨涟疏,击节称叹。奴告之,毙怀贤,籍其家。武弁蒋应阳为廷弼讼冤,立诛死。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刲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其年,叙门功,加恩三等,廕都督同知。又廕其族叔魏志德都督佥事。擢傅应星为左都督,且旌其母。而以魏良卿佥书锦衣卫,掌南镇抚司事。</p><p class="ql-block">六年二月,卤簿大驾成,廕都督佥事。复使其党李永贞伪为浙江太监李实奏,逮治前应天巡抚周起元及江、浙里居诸臣高攀龙、周宗建、缪昌期、周顺昌、黄尊素、李应升等。攀龙赴水死,顺昌等六人死狱中。苏州民见顺昌逮,不平,殴杀二校尉,巡抚毛一鹭为捕颜佩韦等五人悉诛死。刑部尚书徐兆魁治狱,视忠贤所怒,即坐大辟。又从霍维华言,命顾秉谦等修《三朝要典》,极意诋诸党人恶。御史徐复阳请毁讲学书院,以绝党根。御史卢承钦又请立东林党碑。海内皆屏息丧气。霍维华遂教忠贤冒边功矣。</p><p class="ql-block">辽阳男子武长春游妓家,有妄言,东厂擒之。许显纯掠治,故张其辞云:“长春敌间,不获且为乱,赖厂臣忠智立奇勋。”诏封忠贤侄良卿为肃宁伯,赐宅第、庄田,颁铁券。吏部尚书王绍徽请崇其先世,诏赠忠贤四代如本爵。忠贤又矫诏遣其党太监刘应坤、陶文、纪用镇山海关,收揽兵柄。再叙功,廕都督同知,世袭锦衣卫指挥使,各一人。浙江巡抚潘汝桢奏请为忠贤建祠。仓场总督薛贞言草场火,以忠贤救,得无害。于是颂功德者相继,诸祠皆自此始矣。</p><p class="ql-block">编修吴孔嘉与宗人吴养春有仇,诱养春仆告其主隐占黄山,养春父子瘐死。忠贤遣主事吕下问、评事许志吉先后往徽州籍其家,株蔓残酷。知府石万程不忍,削发去,徽州几乱。其党都督张体乾诬扬州知府刘鐸代李承恩谋释狱,结道士方景阳诅忠贤,鐸竟斩。又以睚眦怨,诬新城侯子锦衣王国兴,论斩,并黜主事徐石麒。御史门克新诬吴人顾同寅、孙文豸诔熊廷弼,坐妖言律斩。又逮侍郎王之寀,毙于狱。凡忠贤所宿恨,若韩爌、张问达、何士晋、程注等,虽已去,必削籍,重或充军,死必追赃破其家。或忠贤偶忘之,其党必追论前事,激忠贤怒。</p><p class="ql-block">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内竖自王体乾等外,又有李朝钦、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三十余人,为左右拥护。外廷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僇,号“五彪”。又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而为呈秀辈门下者,又不可数计。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心忌张皇后,其年秋,诬后父张国纪纵奴不法,矫中宫旨,冀摇后。帝为致奴法,而诮让国纪。忠贤未慊,复使顺天府丞刘志选、御史梁梦环交发国纪罪状,并言后非国纪女。会王体乾危言沮之,乃止。</p><p class="ql-block">其冬,三殿成。李永贞、周应秋奏忠贤功,遂进上公,加恩三等。魏良卿时已晋肃宁侯矣,亦晋宁国公,食禄如魏国公例,再加恩廕锦衣指挥使一人,同知一人。工部尚书薛凤翔奏给赐第。已而太监陶文奏筑喜峰隘口成,督师王之臣奏筑山海城,刑部尚书薛贞奏大盗王之锦狱,南京修孝陵工竣,甘镇奏捷,蕃育署丞张永祚获盗,并言忠贤区画方略。忠贤又自奏三年缉捕功,诏书褒奖。半岁中,所廕锦衣指挥使四人、同知三人、佥事一人。授其侄希孟世袭锦衣同知,甥傅之琮、冯继先并都督佥事,而擢崔呈秀弟凝秀为蓟镇副总兵。名器僭滥,于是为极。其同类尽镇蓟、辽,山西宣、大诸厄要地。总兵梁柱朝、杨国栋等岁时赂名马、珍玩绝。</p><p class="ql-block">七年春,复以崔文升总漕运,李明道总河道,胡良辅镇天津。文升故侍光宗药,为东林所攻者也。海内争望风献谄,诸督抚大吏阎鸣泰、刘诏、李精白、姚宗文等,争颂德立祠,汹汹若不及。下及武夫、贾竖、诸无赖子亦各建祠。穷极工巧。攘夺民田庐,斩伐墓木,莫敢控愬。而监生陆万龄至请以忠贤配孔子,以忠贤父配启圣公。</p><p class="ql-block">初,潘汝祯首上疏,御史刘之待会藁迟一日,即削籍。而蓟州道胡士容以不具建祠文,遵化道耿如巳入祠不拜,皆下狱论死。故天下风靡,章奏无巨细,辄颂忠贤。宗室若楚王华煃、中书硃慎鉴,勋戚若丰城侯李永祚,廷臣若尚书邵辅忠、李养德、曹思诚,总督张我续及孙国桢、张翌明、郭允厚、杨维和、李时馨、汪若极、何廷枢、杨维新、陈维新、陈欢翼、郭如暗、郭希禹、徐溶辈,佞词累牍,不顾羞耻。忠贤亦时加恩泽以报之。所有疏,咸称“厂臣”不名。大学士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票旨,亦必曰“朕与厂臣”,无敢名忠贤者。山东产麒麟,巡抚李精白图象以闻。立极等票旨云:“厂臣修德,故仁兽至。”其诬罔若此。前后赐奖敕无算,诰命皆拟九锡文。</p><p class="ql-block">是年自春及秋,忠贤冒款汪烧饼、擒阿班歹罗銕等功,积廕锦衣指挥使至十有七人。其族孙希孔、希孟、希尧、希舜、鹏程,姻戚董芳名、王选、杨六奇、杨祚昌,皆至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佥事等官。又加客氏弟光先亦都督。魏抚民又从锦衣改尚宝卿。而忠贤志愿犹未极,会袁崇焕奏宁远捷,忠贤乃令周应秋奏封其从孙鹏翼为安平伯。再叙三大工功,封从子良栋为东安侯,加良卿太师,鹏翼少师,良栋太子太保。因遍赉诸廷臣。用呈秀为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独绌崇焕功不录。时鹏翼、良栋皆在襁褓中,未能行步也。良卿至代天子飨南北郊,祭太庙。于是天下皆疑忠贤窃神器矣。</p><p class="ql-block">帝性机巧,好亲斧锯髹漆之事,积岁不倦。每引绳削墨时,忠贤辈辄奏事。帝厌之,谬曰:“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忠贤以是恣威福惟己意。岁数出,辄坐文轩,羽幢青盖,四马若飞,铙鼓鸣镝之声,轰隐黄埃中。锦衣玉带靴裤握刀者,夹左右驰,厨传、优伶、百戏、舆隶相随属以万数。百司章奏,置急足驰白乃下。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忠贤顾盼未尝及也。客氏居宫中,胁持皇后,残虐宫嫔。偶出归私第,驺从赫奕照衢路,望若卤簿。忠贤故騃无他长,其党日夜教之,客氏为内主,群凶煽虐,以是毒痡海内。</p><p class="ql-block">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王素稔忠贤恶,深自儆备,其党自危。杨所修、杨维垣先攻崔呈秀以尝帝,主事陆澄原、钱元悫,员外郎史躬盛遂交章论忠贤。帝犹未发。于是嘉兴贡生钱嘉徵劾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籓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朘民,十通关节。疏上,帝召忠贤,使内侍读之。忠贤大惧,急以重宝啖信邸太监徐应元求解。应元,故忠贤博徒也。帝知之,斥应元。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笞杀客氏于浣衣局。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并弃市,籍其家。客氏之籍也,于其家得宫女八人,盖将效吕不韦所为,人尤疾之。</p><p class="ql-block">崇祯二年命大学士韩爌等定逆案,始盖逐忠贤党,东林诸人复进用。诸丽逆案者日夜图报复。其后温体仁、薛国观辈相继柄政,潜倾正人,为翻逆案地。帝亦厌廷臣党比,复委用中当。而逆案中阮大铖等卒肆毒江左,至于灭亡。</p> <h3>祭忠贤</h3><h3><br></h3><h3>精忠报国数十载,</h3><h3>遇害蒙冤几百年。</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众口无情毁销骨,</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苍天有眼辨忠贤。</span></h3><div><br></div><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2</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017年12月11日文勇敬上</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h3>真正的太监是最忠君爱国的,因为他们没有家,皇帝的家就是他的家,皇帝的江山就是他的江山,所以他们是最能效忠皇帝精忠报国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的太监会吃里扒外祸国殃民的。</h3> <p>魏忠贤的官职</p><p><br></p><p><br></p><p>官衔:惜薪司迁司礼百秉笔太监,提督宝和三殿,钦差总督东厂官旗办事,掌惜度薪司内府供用库尚膳监印务,总督南海子,宣付史馆,进本部尚书。叙门功,加恩三等,知荫都督同知。加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督大工。三殿成,进上公,加恩三等。母死,不奔丧,夺情视事。冒道宁、锦功,加太子太傅。俄叙三殿内功,加少傅,世荫锦衣指挥佥事。迁兵部尚书,仍兼左都御史,并容绾两篆,握兵权宪纪九千九百岁爷爷。</p> <h3>治国奇才——魏忠贤</h3><h3><br></h3><h3>从魏忠贤被启用或决定为大明王朝出手以后,他踢出的头三脚证明了他的实力:</h3><h3>一、铲除东林党在内宫的合作人王安,使东林党掌握不了宫廷内幕;</h3><h3>二、周顺昌案杀一儆百给了各党派一个颜色看看,该打的打,该压的压,该拉的拉,迅速震慑各觊觎宫廷的乱党;</h3><h3>三、强力收税的同时赈济灾区,赢得了民心。</h3><h3>同时,这头三脚踢出后,魏忠贤迅速壮大宫廷力量,在得到东厂提督的指挥权后,训练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东厂巡视力量,对政府各部门包括军队实施了有效监督管控。</h3> <h3>明末“六大案”与魏忠贤的十大罪<br></h3><h3> 世人大都知道明末有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其实还有三大案:<font color="#ed2308">按摩案、刀客案和爆炸案</font>。 先说众人皆知的三大案。<br></h3><h3> “明末三大案”指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却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三大案”之称。 </h3> <h3>一、梃击案</h3><h3><br></h3><h3>梃击案发生于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一位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入皇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并打伤守门宦官李鉴,后被捕。后经审问,显示郑贵妃与此案有关。由于当时审案人员都是浙江籍人士,而当时的浙党领袖方从哲与郑贵妃关系良好,因此颇受人质疑。结果当时的陕西籍刑部主事秘密审讯了张差,结果招出郑贵妃与此确有关系。郑贵妃见东窗事发,哀求皇太子。皇太子也请求皇帝快速了结,加之神宗宠信郑贵妃,除了张差被处决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张继续追查的官员事后都受了轻重不等的处分。</h3><h3>背景</h3><h3>在中国历代皇朝的礼制中,皇帝立皇后所生之嫡长子为太子,而皇后无所出时,则以年长者为太子。虽然明朝数代皇帝经过特别情况而被立为帝(明成祖起兵篡夺侄儿惠帝的帝位,明代宗景泰帝因明英宗被俘而被大臣拥立,明世宗因明武宗无子而入继大统),但明朝亦仍然依袭这套礼制。</h3><h3>明神宗万历帝在位期间,由于王皇后无子,故朝臣主张立年长子为太子,皇长子朱常洛,万历十年出生,是神宗宫女所出。皇三子福王朱常洵,万历十四年出生,是神宗宠爱的郑贵妃之子,神宗希望福王为太子,郑贵妃亦不断向神宗进言。但朝臣坚持立朱常洛为皇太子,而皇太后李氏,皇后王氏也支持立朱常洛。</h3><h3>最初神宗不断拖延,弄至皇长子十岁时,因为储位未定,不能就学读书。神宗虽然处分一些支持皇长子的大臣,但东林党也支持皇长子,使支持皇长子为太子的声势更大。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朱常洛二十岁,神宗在无法拖延下终于册立常洛为皇太子,常洵为福王,封地为洛阳。</h3><h3>国本之争,演变成皇帝与士绅大臣的势力之争。结果,郑贵妃忍无可忍,终於爆发明朝立国以来最严重宫廷仇杀事件.梃击案。</h3><h3>爆发</h3><h3>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张差,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到,在前殿逮捕张差。</h3><h3>经过御史刘廷元审讯,张差是蓟州井儿峪人,语言颠三倒四,常提到“吃斋讨封”等语。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认为事有蹊跷,觉得张差决不像疯癫之人,用饭菜引诱他:“实招与饭,不招当饥死。”张差低头,又说:“不敢说。”王之寀命众人回避,亲自审问。</h3><h3>原来张差靠砍柴与打猎为生,在一个月前,张差在济州卖完货後,赌钱输了,结果遇上一位太监,太监说可以带他赚钱,张差随这位太监入京,见到另外一位老太监,老太监供与酒肉。几天後,老太监带他进紫禁城。老太监交木棒给张差,又给酒张差饮。带他到慈庆宫,著他进宫後见人即打,尤其见到穿黄袍者(是太子朱常洛)。这是奸人,要把他打死。老太监言明,如打死穿黄袍者,重重有赏,如被人捉住,他会救张差。</h3><h3>张差的供言,结果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指使。</h3><h3>结局</h3><h3>朝臣有人怀疑是郑贵妃想要谋害太子,王志、何士晋、张问达奏疏谴责外戚郑国泰“专擅”;郑贵妃则惶惶不可终日,向皇上哭诉,神宗朱翊钧要她去向太子表明心迹。结果皇帝和太子不愿深究,最後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以凌迟。张差临死前曾说:“同谋做事,事败,独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问。”(据《先拨志始》)。不久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前後五次会审庞保、刘成两人,由于人证消失,庞、刘二犯有恃无恐,矢口否认涉案。六月一日,明神宗密令太监将庞保、刘成处死,全案遂无从查起。</h3><h3>影响</h3><h3>郑贵妃策动梃击事件,因东窗事发使郑贵妃势力大衰,神宗不得不放弃给福王为皇太子。而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h3><h3>相关人物</h3><h3>1、郑贵妃</h3><h3>郑贵妃,大兴人。明万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朱常洵,进封皇贵妃,是万历帝最 宠的妃子。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郑氏有立己子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册立 。万历四十一年,奸人孔学为陷害太子,牵连郑贵妃,梃击案又有郑贵妃之太监参予其 事。万历去世后,郑贵妃仍居乾清宫,命光宗封其皇太后,以大臣反对乃止。后移居慈宁宫,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葬银泉山。</h3><h3>2、福王</h3><h3>福王,名朱常洵,明万历皇帝第三子,郑贵妃所生。万历久不立太子,中外疑郑贵妃谋立己子,朝臣交章言其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常洵封福王,至四十二年(1614 年)始就藩。崇祯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至河南,陷洛阳,俘福王常洵,后被杀。</h3> <h3>二、红丸案</h3><h3><br></h3><h3>光宗是太子之时,就宠爱两名李氏选侍,分别为“东李”和“西李”。其中西李最为得宠。郑贵妃与西李暗中交结,郑贵妃向光宗提请西李为皇后,西李提请郑贵妃为皇太后,后因大臣反对而作罢。光宗因过度纵欲,即位五天后就得了腹泻之疾。光宗服用了一位与郑贵妃关系密切的太监崔文升所进的药物,结果病情加剧。西李以侍奉为由入住光宗寝殿。八月廿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献上一颗红丸,光宗服后获得暂时的舒适。黄昏后再食一颗,到半夜去世。此即为红丸案。结果,朝中谣言遍起。李可灼被罚回乡养病。更有大量弹劾奏章要求罢免方从哲。天启二年四月,朝中又发生了对于红丸案的争论。最后方从哲仍然没有判罪,而崔文升被贬放南京。</h3><h3>历史记载</h3><h3>红丸案,明末三大案之一。</h3><h3>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继位,改年号为泰昌,所以习惯把他叫作泰昌帝。八月初一日,泰昌帝在登极大典上,“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就是行走、仪态正常,没有疾病的症象。泰昌帝在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发银100万两犒劳辽东等处边防将士,罢免矿税、榷税,撤回矿税使,增补阁臣,运转中枢,“朝野感动”。</h3><h3>本来以为新君继位,会有一番作为,不想登极大典后仅十天,也就是八月初十日,泰昌帝就一病不起。第二天的万寿节,也取消了庆典。《国榷》记载:郑贵妃“进侍姬八人,上疾始惫”。《罪惟录》也记载:“及登极,贵妃进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八月十四日,泰昌帝病重,召内官崔文升治病。服用崔文升开的药后,就开始腹泻,用今天话来说可能是得了急性肠胃炎吧。一昼夜泻好多次,有的说一昼夜泻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泰昌帝召见内阁大臣,问:“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首辅方从哲等回话:“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妙药,臣等未敢轻信。”这里稍作解释。鸿胪寺是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事的一个机构,鸿胪寺的正卿叫鸿胪寺卿,四品。他的副手是鸿胪寺少卿,五品。鸿胪寺丞又低一级,六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泰昌帝命身边太监速召李可灼进宫。李可灼诊视完毕,泰昌帝命快快进药。诸臣再三嘱咐李可灼慎重用药,泰昌帝则不断催促赶快和药。到日午,李可灼进一粒红丸。泰昌帝先饮汤,气直喘。待药入,即不喘。于是称赞李可灼为“忠臣”。大臣们都心怀不安,等候在宫门外。一位太监高兴地出来传话:皇上服了红丸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明史·韩爌传》)日晡(bū)(申时,下午3~5时),李可灼又进一丸。次日(九月初一)卯刻,泰昌帝驾崩。这时,他继承皇位整一个月。因“红丸”引发的宫廷案件,史称“红丸案”。</h3><h3>泰昌帝是八月初一继位,九月初一就驾崩了,这当然是大事情,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此案明显是由于光宗长期忧心操劳国事和东林党人胡乱议论干预治疗并耽误病情的结果。可东林偏偏说是服红丸而死;说是惑于女宠,是郑贵妃有意加害;说是用药差误。他们为了政治目的,间接害死皇帝在先,现在又抹黑先帝,真是罪行滔天。有的大臣因李可灼进红丸功,议“赏钱”;有的大臣以“李可灼罪不容诛”,议“罚俸一年”;有的大臣以“可灼非医官,且非知药知脉者”议上,将其遣戍;直到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上《三朝要典》,遂免可灼遣戍。李可灼这个案子,一直争吵了八年,成为天启朝党争的题目之一。</h3><h3>相关人物</h3><h3>1、李选侍</h3><h3>泰昌皇帝妃嫔之一,时有二个李选侍,此为西李选侍。深受朱常洛宠爱,生皇四子,早 殇。又生皇八妹,封安东公主。天启时封为康妃。</h3><h3>2、崔文升</h3><h3>崔文升原为明朝万历皇帝郑贵妃的内侍,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升司礼监秉笔,掌御药房 。光宗有疾,崔文升用大黄药,病益剧,不视朝。外廷诸臣攻崔是受郑贵妃指使有异谋 。未几,光宗服鸿胪寺丞李可灼红丸,遂崩。大臣攻崔、李,最后李可灼治戍,崔文升 谪南京。及魏忠贤专权,又召崔文升总督漕运兼管河道。崇祯即位,充孝陵净军。</h3><h3>3、方从哲</h3><h3>方从哲,字中函,其先德清人,后居北京。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庶吉士, 屡迁国子监祭酒。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梃击、红丸、 移宫三案中,方从哲持其两端,受到攻击,天启二年削发归里。崇祯元年(1628年)卒 。</h3> <h3>三、移宫案</h3><h3><br></h3><h3>光宗去世后,西李据守乾清宫,与心腹太监魏忠贤要挟皇太子。李氏还要求官员要先将奏章给她看,再给朱由校看,导致强烈反弹。群臣也因此联合要求西李移宫。在群臣催促下,西李不得不移出乾清宫。结果四年后,熹宗又封西李为康妃,次年更颁布《三朝要典》,颠倒三大案的黑白。 案件始末 弄明白移宫案的前前后后,还要从光宗的宠妃李选侍说起。李选侍本来是郑贵妃宫里的一名侍女,后来在郑贵妃的训练之下,成为一名出色的美女。 郑贵妃为了讨好光宗,便将李选侍连同其她七位美女一同送给了光宗朱常洛。希望有朝一日这些美女获得光宗得宠爱,自己也好利用这些女人从中牟利。李选侍入宫之后,很快讨得了朱常洛的欢心。在宫里的地位迅速上升,很快爬到了仅次于皇后的位子,并且替光宗抚养日后的皇太子朱由校,地位由此更加特殊,几乎掌握了后宫的实权。而且她还同郑贵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李选侍极力的想通过的郑贵妃的力量将自己扶上皇后宝座,郑贵妃则想利用李选侍在皇帝面前说话方便的机会,帮她事先作皇太后的梦想。 后来光宗病重,这两件事就拖了下来。但他打算封李选侍为皇贵妃,并当着大臣的面,告诉皇长子熹宗朱由校要视李选侍如亲生母亲,视为太皇后。可是,还没等皇帝的话说完,李选侍便掀开帷幄,叫皇长子朱由校进去。朱由校进去后,对父皇朱常洛说了一句:“要封皇后!”众大臣听后全都变得瞠目结舌。朱常洛也面色一变,一言不发。 他知道这一定是自己宠爱的李选侍在幕后指使,这个李选侍心计深沉,决不会甘心久居人下,她在宫中一向以敢作敢为、大胆果断著称。所以,尽管李选侍一再要求皇帝立她为皇后,但是光宗始终没有答应, 他怕李选侍一旦被册封为皇后,她便可以通过自己抚养的朱由校,间接地控制朝政。所以他只封她为皇贵妃,说什么也不同意封她为皇后。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朱常洛在宫中暴毙。李选侍却仍住在皇帝、皇后的寝宫乾清宫,丝毫不想搬出乾清宫。按照明代的制度,外廷有皇极殿,内宫有乾清宫,都是属于皇帝、皇后专用的。而李选侍是想借年仅十五岁的光宗长子朱由校掌握朝政,坐镇乾清宫,进而统驭后宫。 朝中大臣们见此状况,都猜到了她的心思,于是都在心里暗暗担忧。给事中杨涟对大臣周嘉谟、李汝华说,“宗社事大,李选侍非可托少主者,急宜请见嗣王,呼万岁 以定危疑……移住慈庆为是。”两人听了,均深有同感,便一起去见辅臣方从哲。群臣商量过后,又一起奔向皇宫,杨涟率先奔进后宫,太监们执棍拦阻。杨涟怒斥 说,“皇帝召我等至此,今晏驾,嗣主幼少,汝等阻门不容入临,意欲何为?”太监们一时不知所措,只得让开,诸臣这才进入。众位大臣见了光宗朱常洛的灵位,都痛哭了一番,然后就请求拜见皇长子朱由校。李选侍将朱由校留在暖阁,不让他出来。宫里耿直的老太监王安哄骗李选侍,这才把朱由校抱持而出,众人连忙叩头,齐呼万岁。朱由校立在那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嘴里只是说:“不敢当!不敢当!”群臣奏请进诣文华殿。然后,朱由校登上一顶小轿。大臣刘一璟、周嘉谟、张维贤、杨涟抬轿,仓卒前行。走了几步,轿夫方到。这时,内侍李进忠三次奔来,传李选侍的命令,召皇长子回宫,并喝斥诸臣说,“汝辈挟之何往?”杨涟怒叱李进忠,拥着皇长子登舆。 进了文华殿,朱由校西向坐定,群臣行大礼拜见,并请朱由校即日登基。朱由校不同意,只答应初六日登基。大臣进 奏说,“今乾清宫未净,殿下暂居此。”吏部尚书周嘉谟也说,“今日殿下之身,是社稷神人托重之身,不可轻易。即诣乾清宫哭临,须臣等到乃发。”朱由校见到形势如此,也知道事态严重,就点头同意。杨涟这时对随行的太监们说,外事缓急有诸位大臣,调护圣躬却在诸内臣,责任重大。朱由校毕竟还只是个十六岁的小皇帝,也没有什么主意,他不想封李选侍,但又下不了决心。朱由校身边宠幸的太监王安,这时躬身跪倒说道:“皇上,可不能再这样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诏逼迫李 娘搬出乾清宫。”朱由校听了,陷入沉思。太监王安答应群臣一定尽职尽责规劝皇上,众人这才退去。可是最后,大臣们合议,还是得即日正位,让内官进奏,朱由校还是不允。众人便在殿中坐等。这时吏部尚书周嘉谟又联合众臣合疏进奏,请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往别宫。御使左光斗明白指出,殿下今已十六岁,内有忠直老成的内官辅佐,外有朝中重臣辅佐,哪里乏人,还须李选侍像照顾婴儿一般贴身相随?因此,伏请即早决断,如果李选侍借抚养之名而行专制之实,那武则天之祸就不会太远了!左光斗用武则天来比喻李选侍,一则不希望出现后宫专权的情形出现,二是担心朱由校血气未定,把持不住,坠入当初唐高宗纳父亲后妃武则天的事情中。这确实一番肺腑忠言! 朱由校听了,觉得甚是有理,便发布上谕,说移宫已有圣旨,册封贵妃一事,尊卑难称,著礼部再议。给事中暴谦贞却毫不保留地坦白说;皇长子即将登上大宝,上有百灵呵护,下有群工拥戴,何用此妇人女子!而且李选侍并非忠诚爱国,万一封典得行,专权用事,恐怕难以抑制。好在宫中忙乱,没人理会,这一番话并未引出宫廷风波。 不料,李选侍那边却正听取心腹李进忠的主意,邀朱由校和她同宫,还忿然宣言,要逮捕杨涟、左光斗。 这时,杨涟在宫门遇见李进忠,询问李选侍何日离宫?李进忠摇手说,“李娘娘甚怒,今母子一宫,正欲究左御使武氏之说!”杨涟怒叱说,“误矣,幸遇我。皇长子今非昨比,选侍移宫,异日封号自在。且皇长子年长矣,若属得无慎乎?”李进忠被逼问得默然无语。 科道官员惠世扬、张泼从东宫门出来,听了这件事也大惊失色,说今日选侍垂帘,下旨逮捕光斗。杨涟立即驳斥说,没有这事!宫禁一时人心惶惶。谁也弄不清楚是如何变局,皇帝是亲近李选侍对付朝臣还是倾向于朝臣疏远李选侍,大臣们一个个狐疑满腹。 过了几天,李选侍还是住在乾清宫,逍遥自在,根本没有移宫之意。杨涟便直言上奏,说先帝过世,人心惶危,都说选侍假借保护之名,阴图专权之实,伏请殿下暂居慈庆宫,拔别宫先迁出选侍,然后再奉驾还宫。祖宗宗社最重,宫帏恩宠为轻。如今登基已在明日,哪有天子偏处东宫之处!这移宫一事,臣等进言在今日,殿 下也当实行在今日。随后,杨涟又去拜见方从哲。方从哲起初认为这件事不用太着急,晚两天也没什么关系。杨涟却说,太子明天就要登基了,难道登基为天子后还 要回到东宫的住处吗?选侍今天不愿离开乾清宫,难道以后就会主动离开了吗?方从哲最终被杨涟说服,两人统一了意见后,又去请求太子颁下严令。 于是,朱由校登基在即时下令,命李选侍移出乾清宫,移住仁寿殿。他还下令收捕李选侍身边的几个亲信太监,理由是他们涉嫌偷盗大内库藏。如此情形下,势单力孤的李选侍还是敌不过皇帝的一纸命令,移宫已成定局。这时群臣们倒反过来劝皇帝,看在昔日光宗的旧宠之上,遵照光宗的嘱托,善待李选侍母女。小皇帝虽然对李选侍往日咄咄逼人的态度十分不满,但还是接受了群臣的意见。 最终,在外廷大臣的严词逼迫和宫中太监王安的恐吓之下,李选侍终于无奈的决定移宫。九月初五日,她抱着皇八女,徒步从乾清宫走向宫中宫妃养老处——仁寿殿哕鸾宫。于是,这件震动宫闱的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移宫案”终于落下了帷幕。李选侍以失败而告终,熹宗朱由校进驻乾清宫,登上宝座。 李选侍封后的要求没有实现,做皇太后控制朝政的愿望也落了空。她赖在乾清宫不走是否是受到了郑贵妃得幕后主使,这个后人亦无从得知。但是其意图很明显,就是 要通过控制皇太子朱由校来操纵整个朝政,据许熙重《宪章外史续编》记载,朱由校即位后说,李选侍命太监李进忠传话:“每日章奏,必先奏看过,方与朕览,即 要垂帘听政处分。”可见,她是有垂帘听政的野心的,后人还推测,她之所以赖在乾清宫不走,就是要同郑贵妃“邀封太后及太皇太后,同处分政事”。如果她的目的实现了,也许明朝就要先出一个“慈禧太后”了。 相关人物 1、魏忠贤 魏忠贤(1568-1627年),明代宦官。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善骑射,目不识丁。斗殴 嫖赌无恶不作。赌博中受辱,怒而自行阉割,万历十七年(1589年)入宫。熹宗即位后, 与熹宗乳母勾结,渐得宠信,被任命为司礼秉笔太监。后又令提督东厂,称九千岁。勾结内外廷官员,结成阉党,内有五虎、十狗、四十孙等名目,“导帝为倡优声伎,狗马射猎”。操持国政,致使朝政一片黑暗腐败。东林党人交章弹劾其罪恶,魏忠贤得熹宗庇护,制造“乙丑诏狱”、“丙寅诏狱”,大肆迫害东林党人。崇祯即位后,魏被贬谪凤阳祖陵司香,旋即下令逮治,其于途中惊惧自缢而死。 2、杨涟 杨涟,字文孺,应山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擢户部给事中,后转兵科右给事中。杨涟在泰昌和天启帝即位的斗争中及红丸案和移宫案中支持皇帝、巩固皇权有功,官至左督御史。他反对魏忠贤专权,天启二年(1622年),上疏弹劾魏忠贤,列其24大罪状。魏忠贤日谋害涟,于天启五年(1625年)以“党同仁异,招权纳贿”罪,逮杨涟于狱,杨涟死于狱中。 3、刘一燝 刘一燝,字季晦,南昌人。万历时进士,后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光宗去世,宠妃李选侍挟持皇太子于乾清宫,争皇后位。一燝偕诸臣于乾清宫将皇太子朱由校扶至文华殿,入居慈庆宫,并逼迫李选侍迁住哕鸾宫。朱由校登极继承皇位,移宫一事皆赖刘一燝之功。天启中期,魏忠贤当权,逼迫刘一燝辞职。崇祯元年,复官,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4、王安 王安,雄县人,万历时由太监陈炬推荐,命为皇太子伴读。当郑贵妃谋立己子为皇太子,皇太子处于危机之时,多由王安保护。光宗即位,擢司礼秉笔太监,并劝光宗重用东林党人杨涟、刘一燝等人。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协助天启将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住哕鸾宫。魏忠贤、客氏用事后被杀。 5、文华殿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br></h3><h3><br></h3><h3><br></h3><h3>《三朝要典》,共二十四卷,初名《从信鸿编》,又称《三大政纪》,内阁大学士顾秉谦、黄立极、冯铨等编撰。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初十,给事中霍维华上疏数千字,抨击刘一璟、韩炉、孙慎行、张问达、周嘉谟、王之采、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魏大中、顾大章等人,全盘推翻“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结论。魏忠贤看了说:“这本条议一字不差!”时人论说:“此疏乃一部三朝要典也”。魏忠贤为了加速陷害东林党人,开馆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维华的基础上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三大案的档案资料,加上案语而成。</h3> <h3>四、按摩案</h3><h3><br></h3><h3>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张皇后怀有身孕,突然腰痛,要找一个会按摩的宫女来按摩。客氏害怕皇后产下皇子,出了个主意,让魏忠贤安排自己的人冒充,在为皇后捻腰的时候故意下重手,捶之过猛,竟损元子。致使张皇后流产生下死胎,此后张皇后未再生育。即怀冲太子朱慈燃。这一事,后来成为杨涟弹劾魏忠贤的第十条罪状。</h3> <h3>五、刀客案</h3><h3><br></h3><h3>从三大案我们已经看到明末宫廷内部,连皇上的小命都攥在有些大臣手里了,皇帝更是失去了立皇后的权力,甚至连与自己的母亲或爱妃住在一起的权力都没有了。如果皇帝不按大臣们的意思去做,大臣们就坐在门口静坐示威,直到皇帝屈服为止。</h3><h3><br></h3><h3>难道大臣们除了用“槌击”、“红丸”、“静坐”等方式来欺负皇上还有没有其它的方式?有,这个当时恰好被保护天启皇上的魏忠贤给查到了。</h3><h3><br></h3><h3>其实,通过移宫案被强行与李选待分开的天启帝在行动上还是没有完全受大臣们控制,因为有魏忠贤等忠贞太监们。这些大臣们对天启帝的不听招呼十分反感,他们要寻找自己新的代理人,他们看好了后来的崇祯,当时是天启的弟弟朱由检,怎么才能让朱由检顶替当时不听招呼的现任皇帝朱由校?或者清除朱由校身边的魏忠贤?他们先试探着让杨涟整理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状,结果天启未采纳,魏忠贤胜利了,同时魏忠贤组织了强有力的武装力量来保护天启。</h3><h3><br></h3><h3>除去痛恨客氏与魏忠贤两人的行径外,张皇后经常劝谏明熹宗,期望熹宗能“远小人而近贤人”。从张皇后那边看,魏忠贤就像是秦代的赵高,是一个阴险的阉宦。有一次,明熹宗去见张嫣,见桌上一本书,便问:“什么书呢?”张皇后说 :“《赵高传》。”明代内宫后妃,所必读之书是明太祖命儒臣编定的《女诫》,其要义即 禁止后宫干政,《赵高传》之类的史书并不是宫中后妃所必读或应当读的。张后此举,自然 大有深义,即想以赵高来譬喻魏忠贤来提醒熹宗。熹宗当时的反映是“嘿然”,不吭声。熹宗想是意识到魏忠贤、客氏与张皇后的对立。他不愿惩办魏忠贤和客氏,当然也不希望魏忠贤伤害张皇后。但是,魏忠贤得知此事后,大怒。第二天,熹宗在便殿搜出几个人带着兵刃 。此事自然非同小可。熹宗本人也大惊,命令将这几个人交给东厂审讯。于是,司礼监秉笔兼掌东厂太监魏忠贤便借机诬告张国纪,说张国纪想弑君,然后立信王朱由检为皇帝。魏忠贤认为这一阴谋一旦得逞,则张国纪、张皇后、信王朱由检将无一幸免,而自己也一举除掉了所有对手。但是,当魏忠贤把这件事和他的亲信王体乾商议的时候,王体乾提醒魏忠贤说:“主上凡事愦愦,独于夫妇、兄弟间不薄,一不慎,吾辈无遗类矣。”魏忠贤听后也心中暗惊,于是遂将那几个人处死,杀人灭口,化解了此事。</h3><h3>一次,宫门上有人投书,信中写满了魏忠贤的罪状,魏忠贤怀疑是皇后之父张国纪和其朋党;邵辅忠、孙杰等人在幕后指挥,因而下令大杀东林党臣,希望借此动摇皇后的地位。同时希望能将张氏赶下皇后的位子,好让自己的侄孙女—魏良卿之女成为皇后。当魏忠贤在大杀东林党臣时,朝中开始有几位大臣察觉到魏忠贤的心意,因而纷纷上奏弹劾张国纪等人。大学士李国普调解道:“皇帝和皇后,相当于一国的父母。怎能煽动父亲去陷害母亲呢?”张国纪才得保命,被免官放归故乡。</h3> <h3>六、爆炸案</h3><h3><br></h3><h3>天启六年(1626 年)5月30日上午9时左右,京城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城东北方渐至城西南角,同时有一特大火球在空中滚动。巨响声中,天空丝状、潮状的无色乱云横飞,有大而黑的蘑菇、灵芝状云像柱子那样直竖于城西南角。刹那间天昏地暗,尘土、火光飞集,天崩地陷,万室平沉。东自阜成门,北到刑部街,长1500—2000米,宽 6500米范围内木材、石块、人体、禽尸像雨点那样从天空中降下。数万间屋、2万多人都被炸成粉状,瓦砾腾空而下,衣物远飞至昌平,死者皆裸体。正在紫禁城内施工的匠师们,从高大脚手架上被震了下来,2000人跌成“肉袋”。为皇帝出宫准备的仪仗队中的大象,因受惊从象房中奔逃而出,满街乱窜,践踏百姓,死者无数。</h3><h3>御史何迁枢、潘云翼在乾清宫被震死,住在城西南的何家、潘家全被埋在土中。由于皇宫处在爆炸区边缘,使明熹宗朱由校幸免于难。</h3><h3>据《天变邸抄》记载,大爆炸猛发之时,天启帝正在乾清宫用早膳,突然大殿震动,皇帝扔下饭碗,起身直奔交泰殿。速度之快,惊慌的内侍们一时未来得及跟上,只有一个贴身侍卫扶着他。但行到建极殿时,行至建极殿旁,有木槛、鸳瓦自空中坠下,天启帝的贴身侍卫脑顶被砸裂,一命呜呼。天启帝喘息未定一人跑入交泰殿,躲到大殿的一张桌子下。同时,乾清宫大殿严重损坏,一派狼藉,御座御案都翻倒在地。侍奉皇帝进早膳的太监皆殉难,无人存活。不满周岁的皇太子朱慈炅在宫中被砸死。</h3> <h3>1.杨涟诉魏忠贤二十四罪</h3><h3><br></h3><div>为逆珰怙势作威,专权乱政,欺君藐法,无日无天,大负圣恩,大干祖制,恳乞大奋乾断,立赐究问,以早梂宗社事。</div><div>臣惟太祖高皇帝首定律令,内官不许干预外事,其在内廷只供使令洒扫之役,违者法无赦。故在内官,惟以循谨奉法为贤,圣子神孙相守,未敢有改,虽有骄横恣纵王振、刘谨,其人旋即诛戮。故国祚灵长至今,岂意圣明在上,乃敢有肆无忌惮,浊乱朝常,罔上行私,倾害善类,损皇上尧舜之令名,酿宗社无穷之隐祸,如东厂太监魏忠贤其人者,举朝尽为威劫,无敢指名纠参,臣实痛之。</div><div>臣前以兵科给事中,亲承先帝之命,辅皇上为尧舜之君,言犹在耳,今若亦畏祸不言,是臣自负忠直初心,并负风纪职掌,负皇上起臣田间特恩,他日何面目见先帝于在天,谨撮其大罪之著者二十四欸,为我皇上陈之。</div><div>忠贤原一市井无赖人耳,中年净身,夤入内地,非能通文理,自文书司礼起家者也。皇上念其服役微劳,拔之幽贱,宠以恩礼,原名进忠,改命今名,岂非欲其顾名思义,忠不敢为奸,贤不敢为恶哉!乃初犹谬为小忠、小信以幸恩,既乃敢为大奸、大恶以乱政。祖宗之制,以票拟托重阁臣,非但令其静心参酌,权无旁分,正使其一力担承,责无他卸。自忠贤专擅,旨意多出传奉。传奉而真,一字抑扬之间,判若天渊;传奉而伪,谁为辨之?近乃公然三五成群,勒逼讲嚷,政事之堂,几成哄市,甚至有径自内批,不相照会者,假若夜半出片纸杀人,皇上不得知,阁臣不及问,害岂渺小?以致阁臣郁郁叹闷,有坚意求去者,坏祖宗二百余年之政体。大罪一也。</div><div>旧阁臣刘一燝,冢臣周嘉谟同受顾命之大臣也,一燝亲捧御手,首定大计,嘉谟倡率百官于松棚下,义斥郑养性,立寝后封,以清宫禁,皇上岂遂忘之?忠贤交通孙杰论去,急于剪己之忌,不容皇上不改父之臣,大罪二也。</div><div>先帝强年登极一月宾天,进御进药之间,普天实有隐恨。执春秋讨贼之义者,礼臣孙慎行也;明万古纲常之重者,宪臣邹元标也。忠贤一则逼人告病去,一则嗾言官论劾去,至今求南部片席不可得,顾于护党气,殴圣母者之人,曲意绸缪,终加蟒玉,以赠其行,是何亲于乱贼?何仇于忠义?偏不容先朝有痛念弓鼎之老臣?大罪三也。</div><div>王纪、钟羽正先年功在国本。及纪为司寇,执法如山;羽正为司空,清修如鹤。忠贤一则使人喧嚷于堂,辱而迫之去,一则与沈㴶交构陷之削藉去,至今请一复职起用不可得,顾于柔媚善附之人,破格点用,骤加一品以归,是真与我善者为善人,与我恶者为恶人?必不容盛时有正色立朝之直臣。大罪四也。</div><div>国家最重无如枚卜。忠贤一手握定,力阻前推之孙慎行、盛以宏,更为他辞以锢其出。岂真欲门生宰相乎?妄预金瓯之覆字,窃作貂座之私情。大罪五也。</div><div>爵人于朝,莫重廷推。去岁南太宰、北少宰推,皆点陪,一以盖枚卜点陪之案,一以伏借用为逐之奸,致一时名贤不安俱去,颠倒有常之铨政,掉弄不测之机权。大罪六也。</div><div>圣政初新,正资忠直,乃满朝荐。文震孟、郑鄤、熊德阳、江秉谦、徐大相、毛士龙、侯震旸、贾继春等九人,抗论稍忤,忠贤传奉,尽令降斥,屡经恩典,竟阻赐环,长安谓皇上之怒易解,忠贤之怒难饶。大罪七也。</div><div>然犹曰外廷臣子也。上年皇帝上南郊之日,传闻宫中有一贵人,以德性贞静,荷皇上宠注。忠贤恐其露己骄横|状,谋之私比,托言急病,立刻掩杀,是皇上且不能保其贵幸矣。大罪八也。</div><div>犹曰无名封也。裕妃以有喜传封,中外欣欣相告矣。忠贤以抗不附己,属其私比捏倡无喜,矫旨勒令自尽,不令一见皇上之面。昔尧以十四月而生,假令当日裕妃幸存,安知不为尧母?是皇上不能保其妃嫔。大罪九也。</div><div>犹曰在妃嫔也,中宫有庆,已经成男,凡在内廷当如何保护,乃绕电流虹之祥,忽化为飞星堕月之惨,传闻忠贤与奉圣夫人实有谋焉。以皇上麟趾呈祥,何妨斯男则百,而忠贤包藏祸心,若此是皇上亦不能自保其第一子也。大罪十也。</div><div>至于先帝之在青宫四十年,操心虑患,所与护持孤危,威劫之不动,利诱之不变者,仅王安一人耳。登极一月尧舜,安不可谓无微功,皇上仓卒受命,拥卫防护,安亦不可谓无微忠。即使有罪,亦当听皇上明正其罪,与天下共见之。而忠贤以私忿矫旨,掩杀于南海子,身首异处,肉饱狗彘。是不但仇王安,而实敢于仇先帝之老奴与皇上之老犬马,而略无顾忌也。此后内臣谁复肯为忠义者,其余大小内臣,无罪而擅杀擅逐者,又不知其数千百也。大罪十一也。</div><div>因而欲广愿奢,今日讨奖赏,明日讨祠额,要挟无穷,王言屡亵。近又于河间府毁人居屋,起建牌坊,镂凤雕龙,干云插汉,筑愁筑怨,饮恨吞声,又不止于茔地,擅用朝官规制,僭拟陵寝而已,大罪十二也。</div><div>今日荫锦衣,明日荫中书。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诰敕之馆,目不识丁。如魏良弼、魏良材、魏良卿、魏希孔及外甥野子傅应星等五侯七贵,何以加兹,不知忠贤有何军功,有何相业,亦甚亵朝廷之名器矣。大罪十三也。</div><div>因而手滑胆粗,用立枷之法以示威,前岁枷死皇亲家人数命矣,其枷号家人者,欲攀陷皇亲也。其攀陷皇亲者,欲动摇三宫也。当时若非阁臣力有护持,言官极为纠正,椒房之戚,久兴大狱矣。大罪十四也。</div><div>犹借曰禁平人开税也,良乡生员章士奎,即有他罪,自有提学,乃以争煤窑伤其坟脉,托言开矿而死矣。假令盗长陵一抔土,何以处之?赵高鹿可为马,忠贤煤可为矿。大罪十五也。</div><div>王思敬、胡遵道侵占牧地,果真小则付之有司,大则付之抚按学院足矣。而径拏黑狱三次,拷掠身无完肤,以皇上右文重道秋爽幸学,而忠贤草菅士命,使青燐赤碧之气先结于璧宫泮藻之间。孔子之神,将无怨恫。大罪十六也。</div><div>未也,而且明县监谤之令于台省矣,科臣周士朴执纠织监一事,原是在工言工,忠贤径停其升迁,使吏部不得守其铨除,言官不敢司其封驳,险邪因之以偷换手眼,那移升叙,致士朴卒困顿以去,于以成中官之尊大得矣。而圣朝则何可有此名色?大罪十七也。</div><div>未也,而且将开罗织之毒于冠绅矣。北镇抚臣刘侨不肯杀人媚人,自是在刑慎刑,忠贤以其不善锻炼,竟令削藉。明示大明之律令可以不守,而忠贤之意旨不可不遵,将使罗钳吉纲,然后快心于以彰忠贤之威焰,得矣,而国脉则何可崇此蕴毒。大罪十八也。</div><div>未也,而且示移天翳日之手于丝纶矣。科臣魏大中到任,已奉明旨,鸿胪报单忽传诘责,及科臣回话,台省交论,又再亵王言。几成解训?无论玩弄言官于股掌,而皇皇天语,提起放倒,信手任心,令天下后世视皇上为何如主?大罪十九也。</div><div>最可异者,东厂原以察奸细,缉非常,非扰乎民也。自忠贤受事,鸡犬不宁,而且直以快恩仇、行倾陷。野子傅应星为之招摇引纳,陈居恭为之鼓舌摇唇,傅继教为之投匦打纲,片语违懽,则驾帖立下,如近日之拏中书汪文言,不从阁票,不会阁知,不理阁救,而应星等造谋告密,犹日夜未已,势不至兴同文之狱,刊党锢之碑不已者,当年西厂汪直之横恐未足语此。大罪二十也。</div><div>尤可骇者,辽东未尽,内外戒严,东厂访缉何事?前韩宗功潜入长安打点,实往来忠贤司房之家,事露始令避去。假令天不悔祸,宗功奸细事成,一旦兵逼城下,忠贤固为迎敌首功之主人矣。其发银七万两,更创肃宁县新城,诚可作眉坞深藏,不知九门内外生灵安顿何地!大罪二十一也。</div><div>更可恨者,王者守在四夷,祖制不蓄内兵,即四卫之设备而不操,原有深意。忠贤谋同奸相沈㴶创立内操,不但使亲戚羽党交互盘踞其中,且安知其无大盗刺客之人寄名内相家丁,倘或伺隙谋乱,发于肘腋,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拒识者,每为寒心。忠贤复倾财厚与之交结,昔刘瑾招纳亡命曹吉祥弟侄,倾结达官,忠贤盖已兼之,不知意欲何为。大罪二十二也。</div><div>且皇上亦见,近日忠贤进香涿州之景象乎,铁骑之拥簇,如云蟒玉之追随,耀日警跸传呼,清尘垫道,人人以为驾幸涿州。及其归也,以舆夫为迟,改驾四马,羽幢青盖,夹护双遮,则已俨然乘舆矣。其间入幕密谋,叩马献策者,实繁有徒。忠贤此时自视为何如人?想只恨在一人下耳。不知更作何转念,恐泰山之神必阴殛之矣。大罪二十三也。</div><div>皇上更不记前日忠贤走马大内之气象乎?宠极则骄,恩多则怨。闻今春忠贤驰马御前,皇上曾射杀其马,贷忠贤以为不死。圣恩宽厚,忠贤不自伏罪请死,且闻进有傲色,退有怨言,朝夕提防,介介不释,心腹之人,时时打点。从来乱臣贼子,只争一念,放肆遂至收拾不住。皇上果真有此事,奈何养虎兕于肘腋间乎!此又寸脔忠贤,不足尽其辜者,大罪二十四也。</div><div>凡此逆迹皆得之《邸报》、招案、长安之共传共见,非出于风影意度者。忠贤负此二十四大罪,惧内廷之发其奸杀者,杀换者,左右既畏而不敢言;惧外廷发其奸逐者,逐锢者,锢外廷又皆观望而不敢言,更有一种无识无骨,苟图富贵之徒,或扳附枝叶,或依托门墙,或密结居停,或投诚门客,逢其所喜,挑其所怒,无所不至。内有授而外发之,外有呼而内应之,向背忽移,祸福立见,间或内廷奸状败露,又有奉圣客氏为之弥缝其罪戾,而遮饰其回衺。故掖廷之内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都城之内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即大小臣工,积重之所移,积势之所趋,亦不觉其不知有皇上而只知有忠贤。每见中外有紧切当做之事,当起用之人,必曰要与内边说说,或人不得用,事不得行,亦只说内边不肯。宫中府中,大事小事,无一不是忠贤专擅。即章奏上之,反觉皇上为名,忠贤为实,且如前日,忠贤已往涿州矣,一切事情必星夜驰请,一切票拟必忠贤既到始敢批发。嗟嗟!天颜咫尺之间不请圣裁,而驰候忠贤意旨于百里之外,事势至此,尚知有皇上耶?无皇上耶?有天日耶?无天日耶?</div><div>天祚圣明,屡行谴告。去年以荧惑守斗告,今年以长日风霾告,又以一日三地震告,而乾清宫之震尤甚,皆忠贤积阴蔽阳之象。圣明偶不及觉察,反加之恩,而忠贤益愍不畏死,更甚之恶,羽翼已成,骑虎难下,太阿倒授,主势益孤。及今不为早安治,臣不知皇上之宗社何所托?圣躬之安危何所托?三宫九嫔之安危何所托?而如此毒心辣手胆横,已不能为下,意棘必不能容人,即普天共戴之。皇子元良托重之贵妃,能保时得其欢心而不犯其所忌,臣又不知贵妃皇子之安危何所托?万一少有差池,臣即欲以死报皇上亦复何及?伏念皇上天纵聪明,春秋鼎盛,生杀予夺,岂不可以自主?何为受制嬷嬷小竖!令内外大小俱坐针毡之上,而惴惴莫必其命耶。</div><div>臣在兵科时,曾参及进忠,名在御前,盖实有见于忠贤狼子野心不可向迩。不意圣明断之不蚤,养成今日,倘复优游姑息,再念其随侍旧人,客氏又从旁巧为营解,不即加处治,小不忍则乱大谋,臣不能为皇上策矣。</div><div>高皇帝洪武十年,有内侍以久侍内廷,从容言及政事,上即日斥遣,随谕群臣曰;“汉唐之祸,虽曰宦官之罪,亦人主信爱之过使然。向使宦者,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岂可得乎?今此宦者,虽事朕日久,不可姑息,决然去之,所以惩将来也。”洋洋圣谟,中官言及政事,且惩将来,况忠贤欺君无上,恶积罪盈,岂容当断不断?伏乞皇上大奋雷霆,将忠贤面缚至九庙之前,集大小文武勋戚,敕法司逐款严询,考历朝中官交通内外,擅作威福,违祖宗法,坏朝廷事,失天下心,欺君负恩事例正法,以快神人公愤。其奉圣夫人客氏,亦并敕令居外,以全恩宠,无复务令其厚毒宫中。其傅应星、陈居恭、傅继教并下法司责问,然后布告天下,暴其罪状,示君侧之恶已除,交结之径已塞。如此而天意弗回,人心弗悦,内治外安,不新开太平气象者,请斩臣以谢忠贤。臣知此言一出,忠贤之党断不能容臣,然臣不惧也。但得去一忠贤,以不误皇上尧舜之令名,即可以报命先帝,可以见二祖十宗之灵,一生忠义之心事,两朝特达之恩知。于愿少酬死且不憾,惟皇上鉴臣一点血诚,即赐施行。</div><div><br></div><h3><br></h3><h3><br></h3><h3>杨涟简介</h3><h3><br></h3><h3>杨涟(1572年7月10日—1625年8月28日),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明末著名谏臣,东林党人,“东林六君子”之一。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杨涟登进士第。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入朝任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明神宗病危时,杨涟力主太子朱常洛(明光宗)进宫服侍神宗。光宗即位后,他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时,杨涟上疏力陈其过失,得以获光宗召见,受顾命之任。李选侍在光宗逝世后,欲挟太子朱由校(明熹宗)把持朝政。杨涟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熹宗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朝局。累迁至左副都御史。</h3><div>天启五年(1625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崇祯元年(1628年),杨涟获平反,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div> <h3>2.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h3><div><br></div><div>一与皇帝并列,<br></div><div>二蔑视皇后,</div><div>三搬弄兵权,</div><div>四无二祖列宗,</div><div>五克削藩王封爵,</div><div>六目无圣人,</div><div>七滥加爵赏,</div><div>八掩盖边功,</div><div>九剥削百姓,</div><div>十交通关节。</div> <h3>如何正名魏忠贤?</h3><h3><br></h3><h3>从崇祯皇帝和东林党人为魏忠贤罗织的诸多罪名看,其实是比较荒唐的,二十四罪太繁琐了,我们可以以“十大罪状”进行逐一剖析。</h3> <h3>一、与皇帝并列罪</h3><h3><br></h3><h3>魏忠贤岂止是与皇帝并列啊,简直是“功高盖主”,这个罪应该叫“功高盖主”罪吧?其实,魏忠贤与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关系是十分和谐的,朱由校治理国家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啊,有魏忠贤他十分悠哉悠哉。从给忠贤赐名到委托全权到给大众为魏忠贤建立的生祠赐赠匾阁到临终遗言推荐魏忠贤,说明了天启皇帝对魏忠贤的极度信任,也证明了魏忠贤的忠贤,所以,此罪不成立。</h3><h3><br></h3><h3>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年)正月,熹宗下诏嘉奖魏忠贤“侍卫有功”,又赐客氏田二十顷。御史王心一抗疏,说“梓宫(光宗柩)未殡,先念保母之香火;陵工未成,强入奄寺之勤劳,于理为不顺,于情为失宜”。熹宗不听。</h3><h3><br></h3><h3>四月,熹宗立皇后张氏,礼成,赐魏进忠名忠贤,荫侄二人。</h3> <h3>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闰六月初二,潘汝桢这位大员向皇帝提议:为魏忠贤建立生祠。他的奏疏这样写道:“东厂魏忠贤,心勤体国,念切恤民,鉴此两浙岁遭灾伤,顿蠲茶果铺垫诸费,举百年相沿陋习积弊一旦厘革,不但机户翻然更生,凡属兹土莫不途歌巷舞,欣欣相告,戴德无穷,公请建祠,用致祝厘。”<br></h3> <h3>明熹宗对潘汝桢这个奏折“圣旨”的答复如下:“据奏,魏忠贤心勤为国,念切恤民……宜从众请,用建生祠,着于地方营造,以垂不朽”。明熹宗还为这个生祠赏赐匾额——“普德”,</h3> <h3>试问,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帝王时代,曾经有哪一个大臣从声誉和作用上超过了皇帝?又有哪一个国君或大臣得到了几乎是全国人民的拥护,人们自发地而不是强制地为其修建生祠,歌功颂德?唯魏忠贤也!</h3><div><br></div><div>魏忠贤所达到的高度,其实是许多人特别是某些沽名钓誉的组织或个人做梦都难以达到的顶级高度。</div><div><br></div><h3>诚然他是被新任皇帝给打倒了,可是,这个皇帝没有得到在地球上消灭他的资格,自杀成全了魏忠贤“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强人格。</h3> <h3>那么魏忠贤的衣服上为什么身上的衣服上绣有龙?其实只要仔细辨认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龙不是五爪,而是四爪,四爪的“龙”其实是蟒,等级是低于龙的,“蟒衣如像龙之服, 与至尊所御袍相肖, 但减一爪耳”,蟒服是明朝皇帝专门赏赐近贵之臣,以示荣宠,不算常见的衣服。</h3> <h3>二、蔑视皇后罪</h3><h3><br></h3><h3>魏忠贤仅仅与皇帝关系好?他蔑视皇后?他蔑视的是哪个皇后?</h3> <h3>张嫣个性严正,很有皇后风范,是位能母仪天下的女性。她非常不齿宦官魏忠贤和熹宗的乳母奉圣夫人客氏两人联手为非作歹的行径,经常数次在熹宗面前提起两人的过失,更曾以皇后的身份亲自惩处客氏,因此使魏忠贤与客氏对她恨之入骨,但因为张嫣是皇后,不同于其他嫔妃一般容易对付,因此两人在背地里造谣,说皇后张嫣是盗犯孙二的女儿,而不是张国纪的女儿;孙二因为犯有死刑,就将女儿托付给生员张国纪,所以,张国纪将这段隐情不据实反映,犯有欺君之罪。顺天府丞刘志选趁机弹劾张嫣的父亲张国纪。御史梁梦环也乘机兴风作浪。幸好明熹宗惟一理智的地方, 似乎就是尚存有一份夫妇之情,不致于因完全没有证据的流言而惩办张皇后,而相反是果断地下旨谴责刘志选,从而使阉党不敢妄动。</h3><div><br></div><h3><br></h3> <h3>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张皇后怀有身孕,突然腰痛,要找一个会按摩的宫女来按摩。客氏害怕皇后产下皇子,出了个主意,让魏忠贤安排自己的人冒充,在为皇后捻腰的时候故意下重手,捶之过猛,竟损元子。致使张皇后流产生下死胎,此后张皇后未再生育。即怀冲太子朱慈燃。这一事,后来成为杨涟弹劾魏忠贤的第十条罪状。</h3> <h3>除去痛恨客氏与魏忠贤两人的行径外,张皇后经常劝谏明熹宗,期望熹宗能“远小人而近贤人”。从张皇后那边看,魏忠贤就像是秦代的赵高,是一个阴险的阉宦。有一次,明熹宗去见张嫣,见桌上一本书,便问:“什么书呢?”张皇后说 :“《赵高传》。”明代内宫后妃,所必读之书是明太祖命儒臣编定的《女诫》,其要义即 禁止后宫干政,《赵高传》之类的史书并不是宫中后妃所必读或应当读的。张后此举,自然 大有深义,即想以赵高来譬喻魏忠贤来提醒熹宗。熹宗当时的反映是“嘿然”,不吭声。熹宗想是意识到魏忠贤、客氏与张皇后的对立。他不愿惩办魏忠贤和客氏,当然也不希望魏忠贤伤害张皇后。但是,魏忠贤得知此事后,大怒。第二天,熹宗在便殿搜出几个人带着兵刃 。此事自然非同小可。熹宗本人也大惊,命令将这几个人交给东厂审讯。于是,司礼监秉笔兼掌东厂太监魏忠贤便借机诬告张国纪,说张国纪想弑君,然后立信王朱由检为皇帝。魏忠贤认为这一阴谋一旦得逞,则张国纪、张皇后、信王朱由检将无一幸免,而自己也一举除掉了所有对手。但是,当魏忠贤把这件事和他的亲信王体乾商议的时候,王体乾提醒魏忠贤说:“主上凡事愦愦,独于夫妇、兄弟间不薄,一不慎,吾辈无遗类矣。”魏忠贤听后也心中暗惊,于是遂将那几个人处死,杀人灭口,化解了此事。<br><h3>一次,宫门上有人投书,信中写满了魏忠贤的罪状,魏忠贤怀疑是皇后之父张国纪和其朋党;邵辅忠、孙杰等人在幕后指挥,因而下令大杀东林党臣,希望借此动摇皇后的地位。同时希望能将张氏赶下皇后的位子,好让自己的侄孙女—魏良卿之女成为皇后。当魏忠贤在大杀东林党臣时,朝中开始有几位大臣察觉到魏忠贤的心意,因而纷纷上奏弹劾张国纪等人。大学士李国普调解道:“皇帝和皇后,相当于一国的父母。怎能煽动父亲去陷害母亲呢?”张国纪才得保命,被免官放归故乡。<br>后来,张皇后在信王朱由检即位一事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熹宗临死前不久,客氏安排怀孕的宫女进入后宫,以冒充熹宗子嗣。明熹宗对张皇后说,魏忠贤告诉我说后宫有二人怀孕了,以后生男就立为皇帝。张皇后表示反对,认为应当早立信王朱由检。僵持很久后,张皇后说服了明熹宗将皇位传弟。朱由检想推辞,张嫣自屏风后走出,说:“皇叔义不容辞,且事情紧急,恐怕发生变故。”信王才愿意继承皇位。<br>明熹宗对于张皇后,始终爱惜。他临死之时,将张皇后托付于弟弟信王朱由检,命曰:“中宫配朕七年,常正言匡谏,获益颇多。今后年少寡居,良可怜悯,善事中宫。”朱由检登基后,对皇嫂亦非常敬重,为张嫣上尊号曰“懿安皇后”。在崇祯一朝,她受到明思宗的尊敬和礼遇,而且对于朝中的大臣如周延儒等人的欺上罔下行为非常厌恶。有一次,明思宗的皇后周氏对思宗说周延儒人品如何不行,思宗心中不满后宫议论朝政,问周皇后怎么知道,周皇后以张皇后对,明思宗遂无言。<br>懿安皇后居住在慈庆宫,魏忠贤余党、总管太监陈德润贪慕皇后貌美年轻,一日,皇后晨起,宫人捧着盥洗用具奉侍,陈德润托言奏事,直到皇后室内。懿安皇后奏报崇祯帝,命贬陈德润到南京明孝陵去种菜。</h3></h3><h3></h3><h3>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七月,因明思宗的太子将纳妃,改慈庆宫为端本宫,懿安皇后迁居仁寿殿。</h3> <h3>从上面的资料看,恰恰是皇后张嫣说服天启皇帝传为给崇祯皇帝的,证明皇后的意见得到了天启及忠贤、客氏的认可,怎么能说魏忠贤不尊重皇后呢?</h3> <h3>明朝天启皇帝断子绝孙终于找到原因了 原来是紫禁城缺一样东西</h3><h3><br></h3><h3><br></h3><h3>搜狐网</h3><h3>2017-08-31 09:00</h3><h3></h3><h3>科技就是生产力,今天说的“生产”力,可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真正经济意义上的生产力,而是最原始的生产力,那就是繁衍子孙后代的“生产”。</h3><h3>但是在明清两朝,由于对科技的忽视或者了解得不太深入,让自然界的一个敌人打败了九州一统的皇帝。</h3><h3>皇帝是幸福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只要有足够的生命力,龙种遍布不是问题。</h3><h3>但是,在明朝,有一个皇帝却断子绝孙,不得不把龙椅让给了弟弟,自己也就活了22岁。</h3><h3></h3><h3>他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本来他的后宫为他生下了三男三女,但是,没有一个长大成人,全部夭折了。</h3><h3>皇帝的孩子竟然养不大,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反而粗茶糙饭活得好好的。</h3><h3>为什么?</h3><h3>明朝一个大太监给出了谜底,他写了一本书叫《酌中志》,这本书是记载明朝皇宫内情最有权威的一本书。</h3><h3>因为这个太监名气不大才气不小,他叫刘若愚。从小出生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h3><h3></h3><h3>俗话说得好:“知识在哪儿都是力量!”</h3><h3>刘若愚凭着自己的知识,在皇宫内混的一直不错,天启年间,他担任了皇宫内的秘书长,主管后勤。</h3><h3>朱由校撒手西去后,崇祯皇帝也就是朱由检开始清算魏忠贤,刘若愚自然也不能避嫌,虽然没做过什么回事,但是对“山头”势力还是要彻底铲除的。</h3><h3>这样,刘若愚做了10年的大牢。</h3><h3>在大牢里,刘若愚干什么?</h3><h3></h3><h3>只有两件事,第一写申诉状,自己没参与魏忠贤集团的反动势力;第二就是写了一本《酌中志》。</h3><h3>这本书解开了天启皇帝断子绝孙的秘密。</h3><h3>他在书中写道:“凡宫中所用红箩炭者……,而火气太炽,多能损人,倏令眩晕,昏迷发呕,大人尚可,皇子女婴幼何堪?凡乳母畏寒,皇子女或中此毒,屡致薨夭,良可痛也。”</h3><h3>刘若愚这个记载应该不会有夸张,在大牢里应该不会再写不实之词自找麻烦了。</h3><h3></h3><h3>在天启皇帝期间,应该有多名皇子女死于冬天用木炭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h3><h3>想想也是,成年人包括皇后嫔妃和乳母在北方木炭取暖的屋子里还能时不时出去透透气。</h3><h3>但是,贵为龙子龙孙的皇子女是没人敢抱到冰寒刺骨的室外透风的,只能长时间在一氧化碳的毒害中早夭。</h3><h3>为什么紫禁城就独独没有烟囱呢,因为上好的红箩炭燃烧时是不冒烟的,所以也就不需要添置烟囱影响紫禁城整体美观。</h3><h3></h3><h3>看来生在皇家也不一定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h3> <h3>三、搬弄兵权罪</h3><h3><br></h3><h3>先看看魏忠贤的官衔:惜薪司迁司礼秉笔太监,提督宝和三殿,钦差总督东厂官旗办事,掌惜薪司内府供用库尚膳监印务,总督南海子,宣付史馆,进本部尚书。叙门功,加恩三等,荫都督同知。加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督大工。三殿成,进上公,加恩三等。母死,不奔丧,夺情视事。冒宁、锦功,加太子太傅。俄叙三殿功,加少傅,世荫锦衣指挥佥事。迁兵部尚书,仍兼左都御史,并绾两篆,握兵权宪纪九千九百岁爷爷。</h3><div><br></div><h3>这么多官衔,他掌握兵权是合法的,怎么就成了罪?</h3> <h3>袁崇焕是怎么为魏忠贤立生祠的?</h3><div><br></div><div>其实,为魏忠贤立生祠是要有许多手续的,“土地使用证”、“风水”、“资金来源”、“设计施工单位”等等都不是那么随便的。<br></div><div><br></div><div>袁崇焕得以能为魏忠贤建生祠的资格是来之不易的。</div><div><br></div><div>袁崇焕申请建生祠的文章,写的也是非常有文采。</div><div><br></div><div>辽东巡抚袁崇焕疏称:“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至其身任辽事,誓□恢复,枭灭逆虏,任用刘应乾、陶文、纪用等,而关内外御敌之伏甲军器马匹悬帘等项,俱以家资置办,日逐解来,又助军需。臣方一意巡缉,严警诸营将吏,不敢贪懦营私,不敢馈遗隐串,改虚为实,化贾为真,易怯为勇,以有今日。浞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div><div><br></div><h3>应该说,袁崇焕在申请为魏忠贤立生祠的人之中算是比较早提出的,而且他之前的奏折也都显示他与魏忠贤关系还算融洽。魏忠贤并不是对所有立祠的申请都批准,既有不建祠的督抚在,也有请求建祠而不批准的人在。说明袁崇焕立生祠并非是被迫,而魏忠贤也很给面子的答应了他的建祠请求,在全部生祠的四十座让他占到其中之一。</h3> <h3>魏忠贤知人善任精忠报国</h3><div><br></div><div>魏忠贤为什么要罢免袁崇焕?有的人说袁崇焕是遭魏忠贤陷害辞官回家,崇祯上台后被提拔重用的。其实袁崇焕还真是魏忠贤给罢免的。<br></div><div><br></div><div>袁崇焕对魏忠贤还是十分佩服的,并且也参与了为魏忠贤修生祠,但是魏忠贤却不蒙他情而罢免了他,为什么?因为锦州之战时,袁崇焕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公然违抗袁崇焕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div><div><br></div><div>宁锦大捷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不救锦州的袁崇焕。</div><div><br></div><div>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这位一心热衷于议和的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在宁锦之战中的怕死避战之罪,也没有因为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作对的东林党人而处分毛帅,这充分说明了魏忠贤的英明。</div><div><br></div><div>这些明察秋毫知人善任的英明策略保证了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转化。</div><div><br></div><h3>其实,袁崇焕并不是锦州大捷的指挥者,不过后来他竟然窃取了这个功劳。魏忠贤被打倒之后,东林党无力卫国,袁崇焕得以重新镇守辽东,尽管他在对金作战中也有所胜利,但是因为他擅自诛杀边关重臣毛文龙而被辽东百姓恨之入骨。</h3><h3><br></h3><h3>毛文龙是魏忠贤的得力战将,其实在魏忠贤眼里毛文龙的地位比袁崇焕还重要。魏忠贤启用袁崇焕是出于全盘考虑,其实魏忠贤对袁崇焕还是有所戒备的,他安排刘应坤和纪用对袁崇焕进行监督,如果没有刘应坤和纪用袁崇焕纸上谈兵的毛病会酿成大祸的。</h3><h3>魏忠贤看到了袁崇焕的弱点所以对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魏忠贤被打倒以后,崇祯重新启用袁崇焕,袁崇焕的本来面目暴露了出来,并且擅自处决了毛文龙,这个下策使魏忠贤一手打造的铜墙铁壁毁于一旦,失去东厂监军监督的边防军队像无头的苍蝇一样溃不成军。</h3><h3><br></h3><h3>跟随毛文龙的耿仲明、魏国贤等战将对于魏忠贤的被打倒和毛文龙的被杀都心存余悸,同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在那种情况下出现一部分叛国投敌或曲线救国者是必然的,无可厚非!</h3><div><br></div><h3>随着我们对魏忠贤执政时期的详细案例的分析,一个真实的魏忠贤将逐渐呈现给大家。</h3> <h3>其实魏忠贤主要是经营东厂的,所谓西厂并不是明朝常设机构。</h3><h3>这是东厂门厅的岳飞像,太监是以效忠皇帝和国家为荣的!</h3><h3>魏忠贤亲自组织和训练的内军,是一支终于皇帝的铁军。</h3> <h3>四、无二祖列宗</h3><h3><br></h3><h3>魏忠贤的父母究竟是谁啊?他是怎样不孝敬父母的,他的世系究竟是怎样的?这些说他无二祖列宗的人是否能说的出?我们正需要这些资料呢!怕是被崇祯皇帝和东林党人赶尽杀绝死无对证了吧!这一罪状啊,证据不足,难以成立。</h3><h3><br></h3><h3>还有一种说法,所谓的二祖是指朱元璋和朱棣以及朱家历代祖宗。关于这一点我们魏氏宗亲魏高原是这样论述的:</h3><h3><br></h3><h3>"不二祖列宗"实为"无二祖列宗",意思是目无主子,藐视明朝历代皇帝。</h3><h3>明朝共有16位皇帝,他们的庙号依次是:</h3><h3>太祖、惠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所以,明朝的"二祖列宗"具体说来是"二祖十四宗"。</h3><h3>根据周礼"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昭穆制度,严格说来一个王朝皇帝的庙号只有一个"祖",也就是"太祖"(或称"高祖"),一般属于开国皇帝,其他皇帝通常称为"宗",如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只能称为汉世宗,唐皇李世民只能称为唐太宗。但也有特殊情况,一个王朝中断后,重建者也称为祖,如东汉文帝刘秀打败王莽重整汉室江山,庙号为汉世祖;最初建国的君主和最终统一王朝全部疆域的君主不是同一个人,则后者也有资格称"祖",如清朝太祖是努尔哈赤,顺治是入关后第一个皇帝,称为世祖。又因清朝文武大臣及其统治者们认为康熙堪比千古一帝,庙号也称为圣祖。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却有三帝称"祖",故由通常的"一祖列宗"演变到"列祖列宗"了。但不管怎样,一朝多祖时,为了区别前面已有的"太祖",后面的只能是"世祖"或其他。清朝十二位皇帝除末帝宣统无庙号和前述三祖以外,余为太宗、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h3><h3>明朝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无子嗣,由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朝祖训寻找皇位继承人。而武宗的唯一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至武宗父孝宗一辈。孝宗两兄长皆早逝无子嗣,四弟兴王朱祐元虽已死,但有二孑。兴王长子已死,遂以"兄终弟及"原则立次子朱厚(火总)为嗣,即嘉靖帝明世宗。明世宗即位后,不顾朝臣反对,追封他那未做过一天皇帝的父亲朱祐元为"兴献帝",并准备移入皇家太庙祀奉。可是苦于"天子七庙"的礼制,这七个已满了。按照规矩,要把关系最远的朱棣移出去,但是永乐大帝朱棣的名声太大了,更何况没有永乐帝就没有他们这一脉的皇位,明世宗根本不敢动朱棣的牌位,所以就把朱棣原来的太宗庙号改成了成祖,结果把成祖之下的仁宗移了出去,把他老爹给移进去了。这就是明朝之所以"二祖列宗"的由来。嘉靖帝此间可谓煞费了苦心。</h3><h3>崇祯朝廷判定魏忠贤十大罪,其中的"不二祖列宗"就是说他不礼敬明朝皇室,意思很明确了,似不应是说魏忠贤信奉佛教而蔑视儒家。当然,儒家思想是汉武帝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作为明朝儒家代表的东林党,给死敌魏忠贤扣上蔑视皇权的罪名,欲除之而后快,或许正是抓住儒家思想与皇权的这层关系作文章。如此理解,说魏忠贤"不二祖列宗",就是说他不尊重儒家也可能。</h3> <h3>五、克削藩王封爵最</h3><h3><br></h3><h3>史书曾经记载:天启时期的大太监魏忠贤,号称九千岁,自以为天下除了皇帝之外,谁都要臣服于他。有一次,天启皇帝召见全国各地的藩王进京,魏忠贤见到藩王的时候,还是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其中一位藩王将此事报告给了天启皇帝,说魏忠贤竟然违抗太祖之名,见到诸位藩王不行跪拜之礼。</h3><h3>天启皇帝立刻叫来魏忠贤,让他当面下跪行礼认错,并严厉的批评了他。从那之后,魏忠贤在见到藩王,在表面上都要下跪行礼,虽然很多藩王为了拉拢关系,都会赶紧上前扶起魏忠贤,但魏忠贤还是坚持做样子,再也不敢违背当年朱元璋立下的规矩。</h3> <h3>查了半天,大明王朝我只查到建文帝消藩,没看到天启帝消藩啊,皇帝都没消藩,魏忠贤怎么消藩?至于封爵那也都是皇上的权力,魏忠贤或许传个话而已吧!估计传话这活儿他有可能都不去做。</h3> <h3>六、目无圣人罪</h3><h3><br></h3><h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道家的黄老列庄;儒家的尧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圣人是受到后世公认的。在先秦古代圣人一词非儒家专有。</h3><h3>所谓“圣人”,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徳,德行遍处施行。</h3> <h3>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的东西不外乎以下几种:金钱、权力、地位,而这些对于当时权倾天下的魏忠贤来说早已经是手中之物,但她还是不知足因为他还想要去做无数帝王都想要去做的事情——入圣。</h3><div></div><div>这个不阴不阳的东西始终幻想着成为圣贤,成为像老子、庄子和孟子那样的人,被万民敬仰,为青史留名。但最关键的问题是,魏公公不识字,也写不出《论语》、《道德经》之类的东西。在他活着的时候,还可以依靠自己的权力令别人称他为圣贤,但是几十年过后,等他死了就没辙了。</div><div></div><div>为了保证长治久安,数百年如一日的当圣人,魏忠贤干了几件事:</div><div>第一件事就是修书,虽然他不识字,但他的走狗们还是比较在行的。经过仔细研究,一本专著准备出版发行,名为《三朝要典》。</div><div></div><div>这本书可以说是毫无水平可言,里面倒是描写了阉党和东林党等人斗争的故事,浙党、楚党以及所有斗争的失败者,以此体现魏忠贤等人的伟大光辉。</div><div>同时为了完成对东林党等人的清算,出此书之外,魏忠贤还弄出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名单——《东林点名将》。</div><div></div><div>除了著书立说外,魏公公成为圣贤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修祠堂。所谓祠堂,是用来祭奠祖先的,换句话说,就是供死人用的。但是魏忠贤却在活着的时候就进了祠堂。</div><div><br></div><div>这件事最先是由浙江巡抚弄出来的,为了表示尊重,他把魏公公的祠堂修在了西湖边上,而位于旁边的也是一位名人——岳飞(庙)。这个先例一开,那就不得了了,全国各地都修起了祠堂。</div><div></div><div>为了显示对魏公公的尊重,祠堂的选址都选在黄金地段,比如说,凤阳的祠堂就修建在朱元璋祖宗的皇陵旁,而南京的祠堂则修在了朱元璋的坟头上,朱重八要是在天有灵,估计会把棺材啃穿。</div> <h3>魏忠贤差一点就成了圣人</h3><h3><br></h3><h3>人的分类,苦按儒家的标准,可分为“小人、君子、圣人”;按道家的标准,在“圣人”之上还有更高,为“神人、至人”。</h3><div><br></div><div>道家的“神人、至人”非凡俗之人所能及,也就象老庄这样的“高人”可以向往与追求。而对于一般的常人,恐怕是做梦都不会想的。</div><div><br></div><div>而在俗世的儒家这里,成为“君子”则是所有平凡之人应有的追求。即便是最高的圣人,凡俗之人通过不断地修身,也不是没有可能达到。</div><div><br></div><div>若依孔子及儒家的理论,要达到君子或圣人的境界,不经过有如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的修炼与考验,也是难以达到的。但有时候,事实却完全有可能并非如此。</div><div><br></div><div>因为一个人若要成为圣人,并非一定得如儒家所要求的那样“道德仁义礼”,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是只要有办法让别人说他是圣人,承认他是圣人就好。</div><div><br></div><div>而一旦说的人多了,说的时间足够长了,就即便是个“小人”,也是有可能被视为“圣人”而流芳千古了。</div><div><br></div><div>笔者的这一观点,也许大明的大“奸臣”魏忠贤可以做有力的说明。</div><div><br></div><div>02</div><div><br></div><div>无疑,今天所有知道魏忠贤的人,无不知道他是个大奸臣。然而,恐怕却是少有人知道,其实只是差一点点,他就成了“尧天地德,至圣至神”的大圣人的。</div><div><br></div><div>魏忠贤大字不识一个,也身无一技。但却有一少有人能及的特长,便是见风使舵,巴结奉承,讨好卖巧之术实属无人能敌。</div><div><br></div><div>自他被赌债所逼自阉入宫做太监后,便是靠着这一特长,一跳平步青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庇护。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太监宫女之间的婚配)。</div><div><br></div><div>而他最后讨好的关键对象还是皇长孙。皇长孙是后来即位的朱由校,是为熹宗。</div><div><br></div><div>魏忠贤对朱由校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于是很快便由一字不识的文盲加流氓升为司礼秉笔太监,正式步入“上流社会”,成为“精英”,要身份有身份,要地位有地位,要钱财有钱财。</div><div><br></div><div>想当时,大明朝的东林党人们是多么的鄙视瞧不起魏忠贤!而魏贤的所作所为在整个朝野上下也大多不得人心。然而这一点也不影响他的大富大贵。为什么?因为他手握一张可以通吃的王牌——这便是皇帝朱由校。</div><div><br></div><div>魏忠贤非常的聪明,非常会审时度势。在这一点上可比这一帮东林党迂腐的文人们不知强多少个档。</div><div><br></div><div>他知道自己若与这帮儒生直接针锋相对是不行的,和他们在朝堂之上唇齿相依更是胜不了。但他可以隔山打虎,借力打力。</div><div><br></div><div>他很明白,只要让嘉宗皇帝听自己的,什么都好办。至于那些文武百官们,不管是宰相还是尚书,是将军还是状元,是皇后还是附马,那统统都是个屁。</div><div><br></div><div>于是当那些东林党人们正在忧国忧民,想着如何为朝庭效忠,如何为国除奸,为民除害时,魏忠贤却视他们为无物,一门心思侍服皇上,把皇上哄得心花怒放。</div><div><br></div><div>最后呢?魏忠贤成了“九千九百岁” ,众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而可怜的东林党人、正直之士,死伤无数,而且一个个死得很惨。</div><div><br></div><div>当然还是有很多人没死的。而这些没有死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呢?——他们大多做了同一件事,为魏忠贤立生祠。</div><div><br></div><div>这生前便被众人立祠供奉跪拜的,古往今来,除了魏忠贤,还有谁?所以说他“伟大”,绝非虚名。</div><div><br></div><div>给魏忠贤立生祠的,大多数都是读书人。</div><div><br></div><div>03</div><div><br></div><div>第一个给魏建生祠的读书人叫潘汝祯,时任浙江巡抚。后因为立生祠而升为南京刑部尚书。而与此同时,另一个浙江巡按建生祠的奏疏因为晚到一天,竟被罢官。这一奖一罚,指意明了。于是一时之间,各地官员争为魏忠贤建祠,在大明江山中遍地开花。</div><div><br></div><div>大家不仅是抢着给魏忠贤建生祠,更是建得挖空心思,别出心裁,各有创意。</div><div><br></div><div>如国子监生陆万龄的监生便建议在国子监建造生祠,把魏忠贤与孔子并论:“孔子作《春秋》,魏忠贤作《三朝要典》,孔子诛少正卯,忠贤诛东林,宜建祠国学西,与先圣并尊。”</div><div><br></div><div>又如万历进士阎鸣泰,颂魏是“民心依归即天心向顺”。督饷尚书黄运泰,称魏忠贤“尧天地德,至圣至神”。</div><div><br></div><div>还有个叫黄运泰的,在造生祠迎塑像时,还“五拜三稽首”,并“率文武将吏列班阶下,拜稽首如初”</div><div><br></div><div>更甚至就连在当时已经颇有影响和实力,也被满人学者阎崇年说为“大仁、大智、大勇、大廉”的 袁崇焕,也积极响应。他在为建生祠的奏疏中称道: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div><div><br></div><div>若是只看以上众文人百官们的称颂,哪里能看得出魏忠臣是个大奸臣呢?分明就是个大忠臣,大伟人。</div><div><br></div><div>只可惜后来朱由校死了。而新上任的朱由检却是很不喜欢魏忠贤。</div><div><br></div><div>固然是只要皇帝喜欢,臭的也会变香。但同理,只要皇帝不喜欢了,香的也会变臭。</div><div><br></div><div>所以当新皇帝不喜欢的时候,原本是香飘万里的魏忠贤也就变得臭不可闻了。</div><div><br></div><div>于是有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div><div><br></div><div>最后魏忠贤在作一挣扎抵抗无望之后,便畏罪上吊自杀了。</div><div><br></div><div>于是就这样,风光一生的魏忠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再也不能翻身了。</div><div><br></div><div>04</div><div><br></div><div>魏忠贤虽说人人痛恨,然而笔者却不由又为他有些婉惜。</div><div><br></div><div>为何?——因为只是差那么一点点,他便有可能以全然不同的光辉历史形象展示在后世之人面前。</div><div><br></div><div>朱由检死得太早,年仅33岁便驾崩。如果这位对魏忠贤几乎可以算得上百依百顺的皇帝再多活个那怕是十年八年,魏忠臣的历史也许便要重写了。</div><div><br></div><div>有这十年或八年的时间,魏忠贤便足可以把自己的光辉形象塑造固定下来传之后世。在他有生之年,他可以把所有公然对他不说好话或暗自腹非的人统统消灭,剩下的无不是对其唱赞歌的书生与文武百官,包括象阎崇年这种上很有影响力的学者史官。</div><div><br></div><div>于是满天下便是对他魏忠贤的颂歌。于是又谎言掩盖真相。</div><div><br></div><div>而重复了一千遍的谎言,便变成了真相。</div><div><br></div><div>于是史书上对其记载就只有“尧天地德,至圣至神”了。如此一来,他魏忠贤岂不是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流氓般人物变为至高无尚的大圣人了么?</div><h3><br></h3><h3><br></h3><h3><br></h3><h3>笔者认为,这个罪也太模糊了,他是毁了圣人像了还是推翻圣人理念了?魏忠贤后来被推崇为圣人,那是别人的崇拜吧?是他自己封自己为圣人了?</h3> <h3>八、掩盖边功罪</h3><h3><br></h3><h3>明朝末年,后金一直在骚扰明朝边境,明军虽然积极抵抗,但是仍在崩溃的边缘,原因很简单,明军没有名将,没有军饷,不愿意干活。魏忠贤掌权后,明朝对后金的入侵抵御得十分给力,因为明军有着袁崇焕、毛文龙。</h3><h3>在魏忠贤掌权之初,他重用孙承宗,也正是因为孙承宗的推进战略,明军大有收复辽东之势。到了后期,魏忠贤开始重用袁崇焕,因为袁都督比较会来事,得到了他的全力支持。袁崇焕比较出名的战役,都是在魏忠贤掌权时期发生的。</h3><h3>当时辽东铁骑没有裁员,军饷也是十分充足,明军的战斗力大幅提高。毛文龙在海岛上做起了土皇帝,但是他却是认真工作的,盛京的西面,从宁远至锦州,本来荒凉破败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军的火铳、战车、地雷、炸弹配备齐全;红衣大炮这种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宁远、锦州的城头。</h3><h3>辽东战局之所以如此顺利,关键就是钱,魏忠贤最大的能力就是收税。魏忠贤的税,不是来自农民,他知道农民的负担已经很重,如果再加压,那明朝才是真正的找死,他索税的对象正是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农民不再被剥削,他们赞美魏忠贤,在很多地方修建了魏忠贤生祠;辽东战局平稳,关宁铁骑也赞美这个领导。</h3><h3>但是有人喜就有人忧,明朝末年的东林党势力已经非常大,他们背后的势力就是南方的土财主。魏忠贤抢走了自己的金银,东林党自然不满意,但是奈何魏忠贤是皇帝亲信,他们也无能为力,只能等待。</h3><h3>崇祯上台后,他开始整顿魏忠贤,一方面崇祯违背先帝遗训没有重视魏忠贤,一方面东林党也不断地在崇祯耳畔嚼舌头,就这样,魏忠贤垮台了。魏忠贤倒台,东林党上台,南方土财主的税不用交了,钱的事全部压到农民身上,明朝自然垮台了。为了贬低魏忠贤,这帮文人大肆渲染魏忠贤是奸臣的话,历史就像个小姑娘,任人涂抹。</h3> <h3>魏忠贤执政时期对边疆的支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强税收对边防部队提供军饷;另一个是培养东厂军事精英安排到边防部队作为监军,随时掌握边防动态研究制定军事方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h3><h3>所以边防得到了加固,边防的胜利能说没有魏忠贤的功劳吗?所以天启帝在嘉奖边防部队的时候明察秋毫,对魏忠贤进行了嘉奖。</h3> <h3>九、剥削百姓罪</h3><h3><br></h3><h3>1、天启六年,魏忠贤执政期间,开始实行辽饷预征制,即每年十月开始预征次年辽饷的十分之三,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h3><h3>2、魏忠贤生祠“几遍天下”。“每一祠之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而且“剥民财,侵公帑,伐树木无算”!生祠“极壮丽庄严,不但朱户雕梁,甚有用琉璃黄瓦,几同宫殿。不但朝衣朝冠,甚至垂旒金像,几埒帝王”。每建一词,多者用数十万,少者也要数万。所用钱财,不是盘剥民众,就是取自官府财政。</h3><div>建生祠需要土地,或占民田民墓,或拆民房民舍,无人敢阻拦。开封建词,拆毁民舍达两千余间。生祠飨祀,按王公规格。祠内供像,以沉香木雕刻,外部镀金,工艺精细,眼耳口鼻及手足都可转动,有如生人。外则衣服奇丽,内则以金玉珠宝为肺为肠,发髻上有一空穴,不断更换四时香花。</div><div>一方面是大明王朝天灾人祸不断,一方面又是这么多的毫无意义穷奢极华的“面子工程”,民怨鼎沸。</div><h3>3、天启五年至七年,可查阅到的天灾数不胜数,然而遍查天启五年至七年的《熹宗实录》,对灾荒的奏报与赈灾却极为罕见,由是导致民变迭起。天启五年,饥民迫急,人人迁怒,欲反富豪剥削,抗击官吏索征,以求生路。天启六年的八月,“陕西流贼起,由保宁犯广元”。而天启七年,饥荒愈加严重,加之疫疾肆流,死民甚多,“草木尽、人相食”。而官吏搜刮、催征更甚。三月爆发的澄县民变则被史学界普遍视为明末全国性民变的开端。</h3><div>网络上不是说九千岁多收商税,尽量给广大农民减负么?</div><h3>4、耗尽国财修三大殿。三大殿在万历二十五年烧毁,到四十三年正式开工重建,但后来军事兴起,到天启二年就停了。天启五年重启三大殿工程,正是阉党得势的时候,主管工程的崔呈秀、徐大化、孙杰等工部官员全是阉党。《熹宗实录》载:“三殿大工开工,自天启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起,至七年八月初二日报竣,总筭钱粮给与领状者共五百七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五两。”两年半内,工部核准报销的款项就有578.8万两,为了这个,魏忠贤生生地把各省用于周转的库银全掏空了,跟商人赊下的银子到崇祯年间还没还完。杨士聪《玉堂荟记》:</h3><div>吴金薄者,家巨富,天启中殿工,至透借金薄饰殿,节欠至二百万,累年不能给完。王世德《崇祯遗录》:</div><div>熹宗在位七年,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扫地无余。兵兴以来,帑藏悬磬。</div><div>也就是说,万历辛辛苦苦四十多年攒下来的家底,天启年间不到七天就弄光了。崇祯年间皇帝已经成为穷光蛋了。不是说九千岁善于增加财政收入吗,可是他将聚敛来的钱财用在了什么地方上面?那时的大明朝可不是太平盛世,而是内忧外患的危局!</div><div>以上只是我暂时搜集到的和底层百姓关系密切的,其他的暂时没搜集到的恶政一定还有不少,至于九千岁在上层政治斗争里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我就不列举了。</div><h3>九千岁得势前后不过三年,就把整个大明朝弄得这么乌烟瘴气,说他能力超群,还真是没有抬举他。</h3> <h3>五个平民百姓是如何斗倒了一代大太监魏忠贤的</h3><h3><br></h3><h3>明朝末期,一个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专权的昏暗时期。魏忠贤大肆排除异己,阉党势力横行天下。</h3><div>  周顺昌是当时的公知,深得百姓推崇。因不满朝廷宦官专权杀戮不绝的现状,遂辞官回家。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何况周顺昌又是个很重情谊的耿直之人。东林前六君子之一魏大中因上书弹劾魏忠贤,后遭魏忠贤门人设计陷害被捕。魏大中被捕时,正好路过周顺昌的老家,周顺昌亲自诣船迎接。值此逆境,周顺昌竟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魏大中之孙,并将处在押解中的魏大中强留自家畅谈数日,斥责魏忠贤毫无顾忌。周顺昌的祸根就此埋下。</div><div></div><div>  不日,魏忠贤同样设诬陷之计,逮捕了周顺昌。逮捕时,周顺昌同乡义士发动群众,为其伸张正义。押解官衙(毛一鹭,魏忠贤爪牙)的专横跋扈,激起了民愤,众人遂群起而攻之。毛一鹭万般无奈,只得暂时躲进厕所。事后,毛一鹭启奏魏忠贤,给众人判了了叛乱的罪名。按律,处死了为首的五人。</div><div></div><div>  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实属慷慨就义的勇士。这场民愤更让魏忠贤措手不及,连坐的逮捕也得到了一定的消停。因害怕正义的力量,魏忠贤诸多计划的实施也变得逡巡不已,篡夺皇位的阴谋更是因胆寒而不敢轻举妄动。</div><div>  1627年,这位史上被众人看做昏庸,其实很想励精图治的皇帝即位。崇祯即位后,就立马大力铲除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状,后魏忠贤在被流放的路上自缢身亡。崇祯的意欲励精图治,魏忠贤的自缢身亡,不得不说是那次民众暴动的意外收获;牺牲五人,换来是国事的变更与清明,此五人也应当以英雄树之。</div><div>  自古英雄不论出身,平明百姓往往才是最大的英雄。牺牲的此五人,均为平民出身,素不闻诗书之训,也不常论什么明主自由,但在大的正义面前,他们都能昂然前行,绝不是那种看看热闹,叽叽呱呱满腹牢骚之辈。</div><div>  当时,吴郡的贤明之士,在魏忠贤败亡之后,也立马请求崇祯当局铲除魏忠贤生祠,安葬五人。当然,得到了当局的准奏。四方来的人士,经过五人墓碑前,无不痛哭流涕。五介凡夫,路见不平而愤臂,也忠能名垂青史,享受百代荣光。</div> <h3>这五个人能代表百姓吗?</h3><h3><br></h3><h3>是暴力抗税的周顺昌的帮凶吧?在逮捕周顺昌时是发生了阻碍执行公务案吧?魏忠贤的人在执法过程中得罪的人在魏忠贤被打倒以后,竟然成了魏忠贤迫害百姓的证人了!</h3><div><br></div><div>魏忠贤为朝廷收税,打击抗税组织及其人员的力度还是可以的。同时,魏忠贤对灾区人民的减税和免税赢得了民众的拥戴!</div> <h3>十、交通关节罪</h3><h3><br></h3><h3>这个罪是指建立“关系网”吧?</h3><h3><br></h3><h3>魏忠贤的地位不断提升,相当一部分官僚出于各种原因,向他靠拢,协助他控制局面,打击反对派,他们被称为魏党或阉党。</h3><div>天启五年(1625)以后入阁的大臣,大多为魏忠贤的党徒。这里包括顾秉谦、魏广微、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以及魏忠贤被罢以后入阁的来宗道、杨景辰等人。表现最突出的当数顾秉谦和魏广微。顾秉谦为首辅,掌拟旨批答,朝廷有一举动,则归美魏忠贤。魏广微呈寄魏忠贤书札,称“内阁家报”,当时人叫他“外魏公”。 魏忠贤的党徒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五虎”为文职,包括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崔呈秀、一年内由太仆少卿六迁至工部尚书的吴淳夫、一年内由大常少卿升至兵部尚书的田吉、太常卿倪文焕、左副都御史李夔龙。“五彪”为武职,包括左都督田尔耕、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许显纯、锦衣卫指挥崔应元、东厂理刑官孙云鹤和田尔耕的心腹杨衰。</div><div>居“十狗”之首的是周应秋。此人善烹饪,魏忠贤的侄子、肃宁伯魏良卿最喜欢吃他烧的猪蹄。他升至左都御史有赖于此,被人称作“煨蹄总宪”。十孩儿四十孙更是人品繁杂。如李蕃、李鲁生由知县分别擢御史、给事中。他们先投靠魏广微,魏广微失宠,改投阁臣冯铨,冯铨失宠,又投靠崔呈秀,因而被讥称为“四姓奴”。 魏忠贤的党羽还为魏忠贤建立生祠。最先建生祠的是浙江巡抚潘汝祯。他假借机户恳请,建祠于西湖,建成后上疏,请熹宗赐匾额。熹宗名之曰“普德”。作为对此举的鼓励,潘汝祯升为南京刑部尚书。而浙江巡按的奏疏晚到一天,竟被罢官。此例一开,兴建生祠立刻成为风气。全国各地都争先恐后地为魏忠贤建生祠。</div><div>一名叫陆万龄的监生还别出心裁,建议在国子监建造生祠,把魏忠贤与孔子并论:“孔子作《春秋》,忠贤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忠贤诛东林,宜建祠国学西,与先圣并尊。” 甚至尊贵如楚王也为魏忠贤建起生祠。 主持制造生祠的官员不一定都是魏忠贤的党徒,如袁崇焕是明末颇有见识的边方帅才,未必有心投靠魏忠贤。只能说,建生祠形成了一种潮流,即使为了自我保护,也不得不随潮流而动。 生祠“极壮丽庄严,不但朱户雕梁,甚有用琉璃黄瓦,几同宫殿。不但朝衣朝冠,甚至垂旒金像,几埒帝王”。每建一词,多者用数十万,少者也要数万。所用钱财,不是盘剥民众,就是取自官府。建生祠需要土地,或占民田民墓,或拆民房民舍,无人敢阻拦。开封建词,拆毁民舍达两千余间。生祠飨祀,按王公规格。祠内供像,以沉香木雕刻,外部镀金,工艺精细,眼耳口鼻及手足都可转动,有如生人。外则衣服奇丽,内则以金玉珠宝为肺为肠,发髻上有一空穴,不断更换四时香花。明人对权势者的奉承阿谀,至此而极。 魏忠贤亲自提督东厂,锦衣卫官多是他的亲信和党徒。厂卫是魏忠贤专权的主要工具。 厂卫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监视官僚系统。魏忠贤时代,豢养厂役数百人,在东厂抽签,分派各衙门。</div><div>监视审狱的厂役叫听记,监视其他官府和各城门的厂役叫坐记。厂役将所探得事项汇报东厂叫打事件。有这一类情报,不论昼夜,都可直接从东华门投入。许显纯掌镇抚司,每审狱,魏忠贤必派人坐其后,“其人偶不来,即袖手不敢问”。至于社会上层人物的隐私,以至“家人米盐猥事”,很难躲过厂卫的耳目,多在宫中传笑。如宁安大长公主(兴献王女)之子李承恩,藏有公主所赐器物,也被发现。中书吴怀贤读杨涟疏,还不敢与他人交谈,只是击节称叹,被家人告密,死于非命,家亦被抄。工部郎中叶宪祖见内城建内祠,颇有感触,窃叹:“此天子幸辟雍道也,土偶能起立乎!”把魏忠贤神像称作土偶,大不敬。魏忠贤闻知,把他罢官削籍。 厂卫的触角也深入到民间。下面一件事很有代表性:“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磔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敢动。”三人始则“噤不敢出声”,继则“魄丧不敢动”,显然不是预先布置的圈套。 厂卫对民间的监视,尤其是针对富民的监视,也无孔不人。吴养春靠黄山收息,是徽州有名的富户。他的家仆告他私占黄山,历年所得租税计六十余万金。吴养春被逮至京,照数追赔,他本人被拷打而死,妻女自缢,家产尽收。郡中许多富户也因受牵连而破产。一般来说,专权宦官同外朝官僚、同民间富户的关系都是很紧张的。</div><h3>另外,魏忠贤专权期间,还在社会上造成了相互监视的风气。如“有徐生者,偶过渡,逢一京师人同舟。生问曰:‘魏监茶毒朝绅,公复何似?’其人怒曰:‘魏尚公举朝奉为天生圣人,汝一小书生,敢妄低毁,何胆大如斗也!’”再如“南昌书肆中,有一生阅《三朝要典》,偶发不平之慨。忽一人攘臂直前,欲挟以见杨抚院。众为解劝,俾生与多金,始获免”。前一京师人和后一人肯定不是厂卫探事人员。对魏忠贤的不满和抨击还要受到此辈凌辱和威胁,或许是更大的悲剧。 作为封建专制工具的厂卫系统,在魏忠贤擅权时期,造成很多冤狱。扬州知府刘锋,试图收买有关方面,救援被押狱中的国戚李承恩,为东厂太监张体乾缉获。张体乾进一步诬陷刘铎勾结道人方景阳,诅咒魏忠贤。</h3><div>事实上,方景阳与刘锋根本不相识。刘被斩于市,方被毙于狱。处死民人,就更简单了。魏良卿旧宅有两大狮子,目下视,“魏太监怒之,榜石工至死”。 魏忠贤统领下的厂卫,所用刑罚之酷,更是令人发指。被称为“六君子”的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人都受过全刑,各打四十棍,拶敲五十,夹杠五十。杨涟受刑最多,五日一审。许显纯令将他头面乱打,齿颊尽脱;钢针作刷,遍体扫烂如丝;以铜锤击胸,肋骨寸断;最后用铁钉贯顶,立刻致死。死后七日,方许领尸,止存血衣数片,残骨几根。左光斗估计,锦衣卫狱对他,或是“亟鞫以毙之”,或是“阴害于狱中”,如果送到法司,或无死理,于是“靡焉承顺”。他也被五日一审,“河话百出,裸体辱之。弛扭则受拶,弛镣则受夹,弛抄与夹,则仍戴扭镣以受棍”。</div><h3>另如周顺昌在狱中大骂许显纯,许显纯用铜锤击周顺昌齿,齿俱落。周宗建骂魏忠贤不识一丁,魏忠贤命以铁钉钉之,又使他穿绵衣,以沸汤浇之,顷刻皮肤卷烂,赤肉满身。 魏忠贤专权时期,厂卫横行,造成了超过历次宦官专权的恐怖环境,这恐怕也是魏忠贤给后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魏忠贤本人、他的亲属和党羽,利用一切机会,谋求显赫的地位,阁臣和部院大臣按照常规,可得到公孤加衔,自不必说。像田尔耕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许显纯加太子太保,却是不多见的。魏忠贤的族人中,荫封锦衣卫指挥使的有十七人,他的族孙和姻亲中有多人官至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佥事等。他的侄子魏良卿地位最高,封宁国公,加太师。另一个侄子魏良栋封东安侯,加太子太保,侄孙魏鹏翼封安平伯,加少师。后两人都还是襁褓中稚子。 在名义上,魏忠贤本人除了司礼大监和提督东厂太监职务以外,还进上公,加恩三等。再者有熹宗所赐印鉴,文曰“顾命元臣”。而实际上,他的权势远不止这些。对他本人有九千岁的称呼,对他的雕像行五拜三稽首之礼。最轰动的事件是魏忠贤去涿州进香,“铁骑之拥簇如云,蟒玉之追随耀日,登跸传呼,清尘垫道,人人以为驾幸涿州,及其归也,以舆夫为迟,改驾四马,羽幢青盖,夹护双遮,则已俨然乘舆矣”。凡朝中草疏,李永贞必遣人急速驰白,即百里外,亦一日往返,传达魏忠贤之意,票拟始敢批发。 魏忠贤是否有心篡位,这并不重要,而他权势的发展,已经威胁到皇权,这一点就足以决定他的命运了。</h3> <h3>魏忠贤被严重抹黑</h3> <h3>一、《酌中志》</h3><h3><br></h3><h3>《酌中志》全书由二十四个各自独立的短篇构成,每篇一卷,共计二十四卷。《酌中志》是一部比较翔实可信的著作。书中详细地记述了由明万历朝至崇祯初年的宫廷事迹。他以自己在宫内多年所耳闻目睹的有关皇帝,后妃及内侍的日常生活,宫中规则、内臣职掌从及饮食,服饰等等,全都分别予以记载下来。</h3> <h3>二、《梼杌闲评》</h3><h3><br></h3><h3>《梼杌闲评》是一部融讲史、言情为一体的作品,许多有关魏忠贤进宫后弄权的描写,都可以从史料得到印证,在一定程度上可补正史之阙。因为有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作衬,小说显得内容厚重,历史感强烈,并具有时效性、新闻性。所以也有人将这一类小说称为“时事小说”。</h3><h3><br></h3><h3>第一回 朱工部筑堤焚蛇穴 碧霞君显圣降灵签</h3><h3>第二回 魏丑驴迎春逞百技 侯一娘永夜引情郎</h3><h3>第三回 陈老店小魏偷情 飞盖园妖蛇托孕</h3><h3>第四回 赖风月牛三使势 断吉凶跛老灼龟</h3><h3>第五回 魏丑驴露财招祸 侯一娘盗马逃生</h3><h3>第六回 客印月初会明珠 石林庄三孽聚义</h3><h3>第七回 侯一娘入京访旧 王夫人念故周贫</h3><h3>第八回 程中书湖广清矿税 冯参政汉水溺群奸</h3><h3>第九回 魏云卿金牌认叔侄 倪文焕税监拜门生</h3><h3>第一十回 洪济闸显圣斥奸 峄山村射妖获偶</h3><h3>第十一回 魏进忠旅次成亲 田尔耕窝赌受辱</h3><h3>第十二回 傅如玉义激劝夫 魏进忠他乡遇妹</h3><h3>第十三回 客印月怜旧分珠 侯秋鸿传春窃玉</h3><h3>第十四回 魏进忠义释摩天手 侯七官智赚铎头瘟</h3><h3>第十五回 侯少野窥破蝶蜂情 周逢春摔死鸳鸯叩</h3><h3>第十六回 周公子钱神救命 何道人炉火贻灾</h3><h3>第十七回 涿州城大奸染疠 泰山庙小道怜贫</h3><h3>第十八回 河柳畔遇难成阉 山石边逢僧脱难</h3><h3>第十九回 入灵崖魏进忠采药 决富贵白太始谈星</h3><h3>第二十回 达观师兵解释厄 魏进忠应选入宫</h3><h3>第二十一回 郭侍郎经筵叱陈保 魏监门独立撼张差</h3><h3>第二十二回 御花园嫔妃拾翠 漪兰殿保姆怀春</h3><h3>第二十三回 谏移宫杨涟捧日 诛刘保魏监侵权</h3><h3>第二十四回 田尔耕献金认父 乜淑英赴会遭罗</h3><h3>第二十五回 跛头陀幻术惑愚民 田知县贪财激大变</h3><h3>第二十六回 刘鸿儒劫狱陷三县 萧游击战败叩禅庵</h3><h3>第二十七回 傅应星奉书求救 空空儿破法除妖</h3><h3>第二十八回 魏忠贤忍心杀卜喜 李永贞毒计害王安</h3><h3>第二十九回 劝御驾龙池讲武 僭乘舆泰岳行香</h3><h3>第三十回 侯秋鸿忠言劝主 崔呈秀避祸为儿</h3><h3>第三十一回 杨副都劾奸解组 万工部忤恶亡身</h3><h3>第三十二回 定天罡尽驱善类 拷文言陷害诸贤</h3><h3>第三十三回 许指挥断狱媚奸 冯翰林献珠拜相</h3><h3>第三十四回 倪文焕巧献投名状 李织造逼上害贤书</h3><h3>第三十五回 击缇骑五人仗义 代输赃两县怀恩</h3><h3>第三十七回 魏忠贤屈杀刘知府 傅应星忿击张金吾</h3><h3>第三十八回 孟婆师飞剑褫奸魄 魏忠贤开例玷儒绅</h3><h3>第三十九回 广搜括扬民受毒 攘功名贼子分茅</h3><h3>第四十回 据灾异远逐直臣 假缉捕枉害良善</h3><h3>第四十一回 枭奴卖主列冠裳 恶宦媚权毒桑梓</h3><h3>第四十二回 建生祠众机户作俑 配宫墙林祭酒拂衣</h3><h3>第四十三回 无端造隙驱皇戚 没影叨封拜上公</h3><h3>第四十四回 进谄谀祠内生芝 征祥瑞河南出玺</h3><h3>第四十五回 觅佳丽边帅献姬 庆生辰干儿争垄</h3><h3>第四十六回 陈元朗幻化点奸雄 魏忠贤行边杀猎户</h3><h3>第四十七回 封三侯怒逐本兵 谋九锡妄图居摄</h3><h3>第四十八回 转司马少华纳赂 贬凤阳巨恶投环</h3><h3>第四十九回 旧婢仗义赎尸 孽子褫官伏罪</h3><h3>第五十回 明怀宗旌忠诛众恶 碧霞君说劫解沉冤</h3> <h3>三、《魏阉全传》</h3><h3><br></h3><h3>《魏阉全传》是明末一部揭露宦官魏忠贤的小说,本书是一部融讲史、言情为一体的作品,许多有关魏忠贤进宫后弄权的描写,都可以从史料得到印证。因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衬,显得内容厚重,历史感强烈,并具有时效性、新闻性,也有人将这一类小说称为“时事小说”。</h3> <h3>魏忠贤真相</h3> <h3>魏忠贤真相:</h3><h3><br></h3><h3>魏忠贤这个人,由于他和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有矛盾,他的坏处被无限放大了。其实,魏忠贤在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的。皇太极猛攻锦州时,袁崇焕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公然违抗袁崇焕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宁锦大捷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不救锦州的袁崇焕。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这位一心热衷于议和的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在宁锦之战中的怕死避战之罪,也没有因为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作对的东林党人而处分毛帅,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到了天启后期,东林党人挑动起来的所谓苏州民变,比后来闯王起事规模大多了,但魏太监凭借老到的指挥,数日就扑灭了,而且没波及到任何外省市。魏死后不过数年,闯王和张献忠就烽火燎原,局势从此不可收拾。如果魏老九没有死,鞑子还会进关吗?不一定吧?满清进不来还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吗?我中原大地还用尽毁衣冠 留着辫子吗?魏老太监死了,东林党好了吗?大明不也亡了?一群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也能治国!?</h3> <h3>魏忠贤真的目不识丁吗?</h3><h3><br></h3><h3>关于魏忠贤不识字的记载,最早来源于天启二年东林党人周宗建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如魏进忠者,目不识一丁,而陛下假之嚬笑,日与相亲。”。</h3><h3>这封奏疏仿佛打开了口子,后来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往往会提及魏忠贤不识字这一点。</h3><h3>例如南京礼科给事中弹劾魏忠贤“目不识丁,腹饶有剑,寝假而结客氏以固宠,寝假而布爪牙以姿焰”。</h3><h3>受东林党人的影响,以至于后来人的记载中,都收录了魏忠贤不识字这个观点。</h3><h3>“万历中,肃宁人魏忠贤者,初名进忠,巿井一亡赖耳,形质丰伟,言辞佞利,目不识丁,性多狡诈,然有胆气”——《玉镜新谭》</h3><h3>“忠贤少孤贫,好色,赌博能饮啖嬉笑,喜鲜衣驰马,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不识文字,人多以傻子称之。”——《酌中志》</h3><h3>“少黠慧无籍,好酒善啖,喜驰马,能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目不识丁,然亦有胆力”——《明史纪事本末》</h3><h3>人数的形象是在逐渐丰满的,到了乾隆年间修成的《明史》里,就成了 “忠贤不识字,例不当入司礼,以客氏故,得之。”。</h3><h3></h3><h3>经过三百多年来历代文人的刻画,成功塑造了魏忠贤“文盲”的形象,那么,事实真如记载这样,魏忠贤真的不识字吗?</h3><h3>同样是在《明史.周宗建传》里,周宗建弹劾魏忠贤的奏疏上报明熹宗,当时明熹宗正在听阁臣们讲课,魏忠贤得知后大为光火,瞪着眼睛对内阁大臣说:“御史说我目不识丁,这是什么意思?”【即御史疏千人所指,目不识丁,此何语也?】,当时的首辅叶向高开解到:“他是御史,本来就是闻风奏事,你干嘛和他计较。”,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魏忠贤是有足够底气的,才敢质问阁臣为啥说他不识字。</h3><h3>而在著名的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里,杨涟也只是说魏忠贤“忠贤原一市井无赖人耳,中年净身,夤入内地,非能通文理,自文书司礼起家者也。”,非能通文理指的是文化水平不高,但明显与文盲不搭边。“文书”指的是文书房,文书房是明代一个内廷衙门,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负责收发内外奏疏,这么重要的核心部门,也显然不是一个文盲能够担任的。而且魏忠贤是从文书房太监升到司礼监秉笔的,倘若魏忠贤不识字,又如何能够升职?</h3><h3>由此可见,魏忠贤并不是文盲,非但不是文盲,魏忠贤甚至还进过内书堂读书。内书堂是皇宫宦官的学习之所,设于宣德年间,以翰林院词臣为内书堂老师。而据《明史.沈紘传》记载,“故事,词臣教习内书堂,所教内竖执弟子礼。李进忠、刘朝皆纮弟子。”,在个人传记里突然插入两个人名,自然显得有些突兀,所以紧接着,编者解释道:“李进忠者,魏忠贤始名也。”,沈紘是魏忠贤在内书堂的老师。古代讲究“天地君亲师” ,师生情谊是非常重要的,在政治上甚至是荣辱与共的,所以魏忠贤得势后,与沈紘互相勾结,祸乱朝纲。另外还有一则故事能够说明魏忠贤的文化水平。</h3><h3>“天启中,一巡按为逆珰造祠,楹柱题语云: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允文允武并日月以常新。因录其词以献,忠贤读之不解,问左右何事说黄阁老?盖立极,黄阁老名。 ”</h3><h3>天启年间,有一位巡按为魏忠贤造生祠,生祠的大门两旁的楹联是: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允文允武并日月以常新。魏忠贤读了不解的问旁边的人:“为啥要说黄阁老?”,这里的黄阁老指的是内阁大臣黄立极。从这则故事可以看书,魏忠贤是能认字的,但是太过晦涩深奥的文言文,他可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这最贴近杨涟给魏忠贤“非能通文理”的评价。</h3><h3></h3><h3>由此我们可以大致知晓魏忠贤的文化水平,事实上明末言官经常“风闻奏疏”,把谣言写的言辞凿凿,甚至夸大其词。</h3><h3>参考文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酌中志》、《玉镜新谭》、《坚瓠集》</h3> <h3>真实魏忠贤</h3><h3><br></h3><h3>魏忠贤家庭是一个文化素养很好的士族家庭,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军户世系,自幼接受的是四书五经和精忠报国的良好教育并文武双全这或许才是事实。</h3><h3>分析魏忠贤必须首先要有彻底扭转最初虚假印象的决心才行,忠贤公被黑的太严重了,很难清洗的!</h3><h3>为了打倒当时全国人民已经开始崇拜的魏忠贤,崇祯和东林党人利用了各种媒体力量,包括文学作品戏剧作品等等,对魏忠贤的家庭、世系、文化程度、成长过程、主要事迹等等都进行了许多精心篡改。</h3><h3>大家一定要明白,魏忠贤治国前期明朝已经有多个皇帝被架空甚至害死,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这是魏忠贤强势登场的社会大背景。</h3><h3>其实魏忠贤20岁自杀被李廷栋救起以后入宫修行近三十年,想要的结果就是对社会风气的扭转,想要实现的目的也是对国家的治理。</h3><h3>魏忠贤治理国家需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东林党人,当时党派纷争,势力错综,魏忠贤有的打有的拉,迅速扭转国家局势,反应的是忠贤公的治国雄才大略。</h3><h3>魏忠贤是在明朝国民素质普遍降低,东林党人一切向钱看,贫富分化加大,内忧外患加剧,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情况下力挽狂澜的!</h3><h3>魏忠贤在宫廷东厂训练了近万名精兵强将。魏忠贤特别能吃苦的,否则创造不出那么大的业绩。</h3><h3>魏忠贤运筹帷幄的,“坐记”、“听记”、“监军”分别控制公检法和军队。魏忠贤给袁崇焕部队派出的监军是刘应坤和纪用,在各个重要边防岗位魏忠贤都安排了得力人选!</h3><h3>在明朝中央政府威望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是魏忠贤挺身而出维护了中央的权威,天启以前两任皇帝是怎么死的?作为皇帝家的家臣,魏忠贤实在看不下去,终于出手了,知道吗?</h3><h3>天启做皇帝之初,不是高兴,而是整天担心被大臣们害死,知道吗?他只有装傻,干木工活,才能活命!魏忠贤出手前的明皇帝已经被架空和随时有被害的可能。</h3><h3>要学会用心去分析明史,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明史书!</h3><h3>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当年岳飞为精忠报国组织了岳家军;明末国民素质普遍降低魏忠贤在精忠报国力量难以聚集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了家族关系等方式迅速聚集了东厂势力和魏家势力,这才是事实。这也是后来许多魏家势力受到冲击的根本原因。</h3><h3>认真分析明末历史结合世界形势还要进一步地意识到魏忠贤与东林党人之间矛盾的更深刻内涵其实是两种生产资料所有制观念之间的最早期博弈。</h3><h3>南方富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一切向钱看”观念的诞生,他们哪管统治者是谁?只要不收税让他们自由发展就行。这些小资本家哪管内忧外患?</h3><h3>而魏忠贤的杀富济贫般的精忠报国行为严重影响了这些小资本家的财路。</h3> <h3>《魏忠贤》大事年表</h3><h3><br></h3><h3>关于魏忠贤,到底哪些是真实的?难道我们只能信他幼年时是个无赖?我们搜集相关魏忠贤的资料,正反两方面争取都不遗漏,努力做到拨云见日水落石出。一个被封为“九千岁”并且生前就被全国各地十分崇拜建立生祠的人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尽管他后来失势自尽。作为魏氏后人,我们尽力去还原历史真像与其说是一种爱好,还不如说是一种责任。想当初魏忠贤自尽时一定万念俱焚,但是否有期待后人还其清白的愿望?他的在天之灵是否也在关注着他后人或魏氏的发展?</h3><h3><br></h3><h3>1.1568年 </h3><h3>生明隆庆二年(戊辰年丙辰月庚戌日,阴历二月三十,阳历1568年3月28日)这年是闰年全年366天。</h3><h3>2.1569</h3><h3>3.1570</h3><h3>4.1571</h3><h3>5.1572</h3><h3>6.1573</h3><h3>7.1574</h3><h3>8.1575</h3><h3>9.1576</h3><h3>10.1577</h3><h3>11.1578</h3><h3>12.1579</h3><h3>13.1580</h3><h3>14.1581</h3><h3>15.1582结婚冯氏</h3><h3>16.1583女儿</h3><h3>17.1584</h3><h3>18.1585</h3><h3>19.1586</h3><h3>20.1587</h3><h3>21.1588</h3><h3>22.1589在孙暹引荐下以李进忠的名字入宫,后来在甲子库工作</h3><h3>23.1590</h3><h3>24.1591</h3><h3>25.1592</h3><h3>26.1593</h3><h3>27.1594年王安由太监陈炬推荐,命为皇太子伴读</h3><h3>28.1595</h3><h3>29.1596</h3><h3>30.1597</h3><h3>31.1598</h3><h3>32.1599</h3><h3>33.1600</h3><h3>34.1601</h3><h3>35.1602</h3><h3>36.1603</h3><h3>37.1604</h3><h3>38.1605年,陈矩以掌东厂兼掌司礼监印,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h3><h3>39.1606</h3><h3>40.1607</h3><h3>41.1608</h3><h3>42.1609</h3><h3>43.1610</h3><h3>44.1611</h3><h3>45.1612</h3><h3>46.1613</h3><h3>47.1614</h3><h3>48.1615 万历15年“槌击案”</h3><h3>49.1616</h3><h3>50.1617</h3><h3>51.1618</h3><h3>52.1619 萨尔浒之战</h3><h3>53.1620(泰昌登基39天死亡)“红丸案”(9月天启登基)朱由校继位</h3><h3>54.1621 天启嘉奖李进忠护驾有功,赐名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h3><h3>55.1622</h3><h3>56.1623 出任东厂提督</h3><h3>57.1624 搞定汪文言,遭杨涟二十四罪弹劾</h3><h3>58.1625 战胜东林党</h3><h3>59.1626 农历四月初十开始主持修编《三朝要典》;六月开始遍地建生祠</h3><h3>60.1627 1627年10月27日向皇帝提出了“引疾辞爵”的辞呈。遭崇祯及东林党迫害殁</h3> <h3>叶向高</h3><h3><br></h3><h3>叶向高(1559年9月1日-1627年10月7日),字进卿,号台山,晚号福庐山人。福建福州府福清(今福建福清)人。明朝大臣、政治家,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h3><h3>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授职庶吉士,随后提升为编修。后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左中允。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升为左庶子。次年,因上疏请罢矿税、撤矿税监,被沈一贯排挤出京,转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朱赓、于慎行先后去世,王锡爵拒绝入阁,李廷机又闭门不理事,阁务仅靠叶向高一人主持达七年之久,时人称其为“独相”。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叶向高连上六十二道奏疏请求辞职,终于获准。天启元年(1621年),叶向高二度入阁为首辅。由于阉党势力过于强大,叶向高不甘受误国之骂名,又连上六十七道奏疏请辞。天启四年(1624年),叶向高获准辞归,加太傅衔。天启七年(1627年),叶向高病逝,终年六十九岁。崇祯初年,追赠太师,追谥文忠。[1]</h3><h3>叶向高善于决断大事,任首辅期间,为明神宗出谋划策,调剂大臣之间的关系,更对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h3> <h3>天启之死</h3><h3><br></h3><h3>如果天启皇帝不是病死而是被害,最有可能的凶手是谁?</h3><h3>现在关于天启之死有多个版本,但大多是片面的。</h3><h3>请大家回顾一下天启皇帝之死,以及遗嘱情况,穿越到那段时间去看一下张嫣、崇祯的面色或表情。</h3><h3>历史是很残酷的,有时候会残酷到让你无法想象,崇祯上吊自杀前似乎对张嫣也有安排的,为什么那样安排?是否为了掩盖一个天大的内幕?</h3><h3>天启如果是被害,既得利益者是谁?张嫣为什么又有可能参与其中?张嫣与崇祯终究有怎样的关系?难道是皇太极、孝庄、多尔衮般的爱恨情仇?可惜天启不是皇太极,张嫣不是孝庄,崇祯更不是多尔衮啊!</h3><h3>如果崇祯真的与张嫣有一腿,如果发生在天启去世之后,我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如果这种暧昧发生在天启健在时期,并想方设法“病死”了天启,我可就不得不考证一番了,何况他们还残忍地打倒了明末栋梁魏忠贤。</h3><h3>忠贤公曾负责审理天启直接遭遇的“刀客案”,刀客的目标是谁?指使者又是谁?如果此案真像公布,或许又会是另一种结局。</h3><h3>2018年9月28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