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石家庄西部的鹿泉,有一处青山环绕、绿水长流之地西部长青。西部长青有一座竹林灯笼、雕梁画栋的景观德明古镇。德明古镇又有一间门前小桥流水,屋内金属闪光的店铺天锡楼。</p><p class="ql-block"> 天锡楼的主人是郭海龙。</p><p class="ql-block"> 郭海龙的头上光环耀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连功夫巨星成龙,相声大师姜昆、钢丝王子阿迪力都会请他制作一幅肖像。</p><p class="ql-block"> 但郭海龙自己却不以为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郭海龙:我其实就是个铁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span></p><p class="ql-block"> “叮叮叮”、“当当当” ……</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来,这声音一直响在郭海龙耳边,耳鼓膜无法抵抗这日复一日的噪音,听力开始下降。</p><p class="ql-block"> 去医院看医生。医生说塞棉球可一定程度减低对鼓膜的伤害,但铁锤敲打时的震动,照样能通过手臂上的神经传导到耳朵。</p><p class="ql-block"> 可一个铁匠,如何能放下手中的铁锤?</p><p class="ql-block"> 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是河北省级非遗传人,他的作品入选过全国美展,那还是没有798,也没有宋庄的时代。河北博物院也收藏了他《太行风情》系列作品50余件。著名书法家启功亲笔为他题过词——“铁笔传神”,省文联副主席旭宇也称他的手艺“华夏一绝”。</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在期待他下一幅作品问世。</p><p class="ql-block"> 只好在每次拿起铁锤前,先拿起棉球。</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作焊塑——那是焊接工艺强大的乌克兰发明出来的。郭海龙的同事从杂志上发现后便学着做。对当时在飞机制造厂钳焊车间工作的郭海龙来说,这门艺术似乎就是为他而发明的,于是也搞起了焊塑。</p><p class="ql-block"> 第一件焊雕作品是一头牦牛,至今还威风凛凛地立在家中案头。</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郭海龙就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埃森博览会。四年举办一次的德国埃森博览会相当于焊接行业的奥林匹克。郭海龙的作品《猪》,被一位其夫人专门收藏猪的外国人买走了。</p><p class="ql-block"> 令郭海龙至今感到遗憾的是,他早期的一件焊雕作品黄牛,原本送去工人文化宫展出,却被主办方给弄丢了——其实肯定是有人私下拿去收藏了。性情温和的郭海龙也未深究,被人收藏总也算是对他作品的肯定吧。</p><p class="ql-block"> “弧光艺术”听上去很美,但弧光却一次次灼伤了他的眼,早早就患上了白内障,只好又去找医生。</p><p class="ql-block"> 别人的白内障手术只要两三分钟,他的时间却加了几倍。医生说,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长年伏案劳作,颈椎不行了,每隔一会儿就僵硬到不得不抬头转动一下。站立太久,腿也得了静脉炎,而多年呆在阴暗潮湿的小屋,腰椎也出了问题,走路总下意识地用手撑着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命运的轨迹总有来路可循。</p><p class="ql-block"> 郭海龙出生于干部家庭。他的父亲17岁就离开家乡参加军队,在著名的“忻口战役”中跟鬼子拼过刺刀。</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山西交城担任区长时,有一次被鬼子围在了一个村庄。当敌人威胁不交出八路就要屠杀全村时,他挺身而出,掩护了全村的乡亲,自己却被捕入狱。</p><p class="ql-block"> 郭海龙提到这一场景,特别为父亲骄傲,说父亲就像电影《小兵张嘎》中为掩护乡亲挺身而出的老钟叔。</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后,当父亲回到交城旧地重游时,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赶来看望救了全村百姓的郭区长。</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又上了五年大学的父亲,担任了兵工厂的厂长和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些经历,文武全才的父亲总是告诫儿女们,一定要掌握一门手艺。</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家庭气氛的浸染,郭海龙的哥哥姐姐们从小都喜欢画画。所以郭海龙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也拿起了画笔,画素描,画水彩。</p><p class="ql-block"> 画着画着就有了目标,要报考中央美院。大约总还是欠缺点火候,所以考试落榜。在父亲参加革命的那个年龄十七岁,郭海龙也穿上军装当兵去了。</p><p class="ql-block"> 他当的是空军,在航校的修理厂。本应去车间干活的他却当了资料员,绘画才能有了用武之地。整天出黑板报,画幻灯片,还用水泥给连队的喷水池雕了一个两三米高的鲤鱼跃龙门。</p><p class="ql-block"> 复员后分到飞机制造厂钳焊车间,干的是钳工那套活。后来搞铁板浮雕,所有的工具全都自己做,这得算是当钳工练就的童子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b></p><p class="ql-block"> 采访郭海龙时,我请求看看他的手。</p><p class="ql-block"> 尽管用水洗过,他的手仍是一眼看去粗糙不平,手心都磨出了茧子,是三十多年锤与肉磋磨留下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曾是个文青的妻子卢丽敏为他写了首诗:</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公</p><p class="ql-block"> 是个铁匠</p><p class="ql-block"> 铁板、榔头、錾子</p><p class="ql-block"> 是他须臾不离的伙伴</p><p class="ql-block"> 清脆震耳的声响</p><p class="ql-block"> 是他灵魂的歌声</p><p class="ql-block"> 他是用双手——放声高唱。</p><p class="ql-block"> 其实郭海龙可以不选这条路。九十年代企业效益不好,他有机会调到更好的单位去,但他实在放不下已经开始了的铁板浮雕,就干脆停薪留职了。</p><p class="ql-block"> 开明的母亲为他腾出了放杂物的小屋,贤淑的妻子也承担了全部家务。</p><p class="ql-block"> 五平米的屋冬冷夏热。怕敲凿声惊扰邻居,夏天也要蒙上厚厚的门帘隔音。</p><p class="ql-block"> 郭海龙不善言辞,每天只是千万次对着眼前的铁板敲来敲去。</p><p class="ql-block"> 铁板浮雕是把绘画、雕塑、钳工、钣金等技艺融合到一起的艺术。每幅作品要经过绘画、拓稿、阴文、起鼓、烧色等十余道工序。</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中国,金属雕刻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称为“錾刻”,金银铜器上常见花鸟鱼虫,山水仙人等,但在铁板上雕刻,郭海龙却是古今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郭氏铁板浮雕”的声名飞出了五平米的小屋。央视《走进幕后》、《财富故事会》、《家庭》等栏目纷纷报道,连英国的路透社也跑到小屋一睹这个中国民间奇人。</p><p class="ql-block"> 著名策划人王平久——就是写出了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词作家,也曾带着钢丝王子阿迪力和整个六十人的团队走进过他阴暗的小屋,并曾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邀他常驻。</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郭海龙,已修炼成所有人眼中的大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后记</b></p><p class="ql-block"> 去石家庄西部的山上拜访郭海龙。汽车不能直达,须在半途下车换乘景区公交。</p><p class="ql-block"> 司机的车开得生猛,山间的几个急转弯儿惊得我几乎灵魂出窍。我想他必定是为了多拉客而赶时间,小伙子解释,因一路全是上坡,开得慢便无法爬坡,所以要加足马力。</p><p class="ql-block"> 了解了郭海龙就发现,他的人生就一直在加足马力,非遗传承人不是浪得虚名。</p><p class="ql-block"> 只是,满世界都看到了他的绚烂,却没人能体会那足可令人窒息的孤冷与寂寥。</p><p class="ql-block"> 全部情感都寄予了冷硬的铁板。</p><p class="ql-block"> 五度去西藏,收获了感动。藏族阿妈手转经筒,在他的铁板上呈现着圣洁的光,也让他的心更加安详。</p><p class="ql-block"> 夫人说得很对,他的作品“是寂寞里开出的花朵”。而他说的也没错,他真的就是一个铁匠。</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诚意致谢原创)</p> <p class="ql-block"> 我来寻榔头锤子的铿锵</p><p class="ql-block"> 却不意</p><p class="ql-block"> 踏入这犹似江南的水乡</p><p class="ql-block"><br></p> <h3> “天锡楼”的名字是德明古镇建造时统一命名的。也算合了郭海龙的行业属性——铁与锡都是金属。</h3><h3> 若是郭海龙自己起名的话,会起个什么名呢?“铁匠铺”?这是朋友们送给他工作室的绰号。铁匠还能在哪里?当然是在铁匠铺。</h3><h3><br></h3> <h3> 不是我想象中的冷与硬,相反倒有几分清雅。</h3> <h3> 王者气概,呼之欲出。</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太行风情》系列作品之《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看到这慈祥的奶奶和温顺的小羊,就勾起人浓浓的乡愁。</span></p> <p class="ql-block"> 《惊蜇》。</p><p class="ql-block"> 春回大地,孩子总是代表着希望。</p> <p class="ql-block"> 太行风情系列作品之《太行深处》,一砖一石都是千锤万凿的历练。</p> <h3> 从小绘画打下的美术功底,加之从军时做过人物泥塑,所以郭海龙对人物的把握非常准确。他的铁板浮雕肖像栩栩如生。曾多次在参展活动中现场为观众制作铁板雕像,大受欢迎。</h3><h3> 为抗日联军烈士杨靖宇等11位军长制作的肖像,被黑龙江汤原县历史博物馆收藏。</h3> <h3> 这金属果盘也出自铁匠之手。</h3> <h3> 这是用来敲打铁板的砧板。</h3> <h3> 这些工具可供游客亲身体验铁板浮雕的制作过程。</h3> <h3> 吸引了如此多的游客。</h3> <h3> 意大利游客也慕名前来参观。</h3> <p class="ql-block"> 郭海龙的妻子卢丽敏为游客展示制作浮雕。温婉贤淑的她,与郭海龙相依相伴几十年,见证了郭海龙成为大师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她成就了郭海龙,是这个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p> <h3> “我想看这个老虎头怎么做的?”</h3> <h3> 我也试着在黄铜做的银杏叶上敲下一锤。</h3> <h3> 艺术馆开在景区,总能出乎意料看到老朋友。</h3> <h3> 这不又遇到一位。</h3> <h3> 俯瞰淙淙流水,遥想前世今生。</h3> <p class="ql-block"> 离开德明古镇,我拜访了郭海龙的家。如同他的工作室一样,家里也处处是金属的光芒。</p> <h3><font color="#010101"> 布置简洁大方,富有艺术格调。耀眼处皆是浮雕。</font></h3> <h3> 这是郭海龙的第一件焊雕《牦牛》。</h3><h3> 高雅的说法叫弧光艺术,通俗的解释就是焊条融化后掉落的水滴。</h3> <h3> 第三届埃森博览会作品《鳄鱼》受到国内外同行好评,当场被收藏。现仍展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的美国焊接协会总部议会厅内。</h3> <h3> 与美国焊接协会总部的工作人员合影。</h3> <h3> 这是郭海龙早期焊雕作品《黄牛》,可惜在工人文化宫展出时遗失了。</h3> <h3> 焊雕《猪》,在第三届埃森博览会上被美国客人收藏,作为给夫人的生日礼物。</h3> <h3> 在部队时的郭海龙。</h3><h3> 背景是他画的宣传画。</h3> <h3> 与修理厂的厂长、教导员合影。</h3> <h3> 这就是郭海龙创作的那座两米多高的泥塑《鲤鱼跃龙门》。</h3> <h3> 在部队时,郭海龙以战友们和驻地老乡为模特,创作了大量的泥塑作品。</h3> <h3> 在飞机制造厂当工人时创作的焊雕作品。</h3> <h3> 李大钊的女婿贾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为郭海龙题词。</h3> <h3> 伉俪情深。</h3><h3> </h3> <p class="ql-block"> 《祈梦》入选“朝圣敦煌”首届全国美术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十年间,郭海龙曾五度赴西藏,高原的壮阔与宁静深深打动着他,西藏题材成为他重要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香格里拉的晚霞》创作于二零零八年,二零零九年八月获河北美术作品展银奖,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藏族阿妈手持念珠,端坐夕阳之下的椅中,面容有岁月的沧桑,却神态安详,宁静中有着动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雪山脚下》入选二零一四年首届南通国际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p> <h3> 家中工作室就像个车间。</h3> <h3> 所有的工具都是自己做的。</h3> <p class="ql-block"> 浮雕制作的第一步——绘画。</p> <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p><p class="ql-block"> 其实郭海龙获得过无数荣誉,只是那些奖状证书,不知都被他收在哪里,只有那满墙的浮雕才是他真正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为父亲制作的肖像悬挂于家中醒目的地方,老革命的父亲面容庄重而威严。</p><p class="ql-block"> 父亲永远是儿子心中的偶像。</p> <p class="ql-block"> 幼年时的郭海龙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肯定没想到,日后这个孩子竟然成为铁板浮雕的一代大师。</p><p class="ql-block"> 母亲享寿九十辞世,看到了儿子的成就,该是很欣慰吧?</p> <p class="ql-block"> 年轻时的郭海龙,是个不折不扣的帅哥。哪怕身在车间穿着工装,也难掩英俊面庞。</p> <p class="ql-block"> 日本著名的金箔雕刻大师大原(图中左一)曾到郭海龙家中拜访,两国手工艺人相互切磋技艺。</p> <h3> 铁板与石头,真是绝妙的搭配。</h3> <h3> 铁匠的柔情。</h3> <h3> 美丽的少女。</h3><h3> 焊雕与铁板浮雕的结合。</h3> <h3> 这条幽深的小巷,是铁板浮雕的来处。</h3> <h3> 无数人曾来此间探访。</h3> <h3> 大门已锈迹斑斑,这个铁锁是郭海龙自己做的。</h3> <h3> 告别已久的小屋,又成了杂物间。</h3><h3> </h3> <h3> 当年挣到了钱以后,在墙壁上安了隔音板。</h3> <h3> 多少年过去,墙上挂铁板的三颗钉子仍在。</h3> <h3> 正是这双粗糙的手,制造了铁板浮雕的传奇。</h3>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八年香港《文汇报》介绍郭海龙。</p> <p class="ql-block"> 这张朋友画的像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地诠释了郭海龙的职业,曾被郭海龙用做微信头像。</p> <p class="ql-block"> 为了铁板浮雕艺术后继有人,二零一六年六月二日,郭海龙正式收下四名徒弟。</p> <p class="ql-block"> 收徒仪式由扮演刘少奇的特型演员郭法曾主持。站在中间者即为郭法曾与夫人。</p>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九月八日,郭海龙又收下两名徒弟。</p> <p class="ql-block"> 如今,铁板浮雕博物馆由西部长青德明古镇,迁往位于石家庄植物园西侧的植物园街60号。博物馆拥有了更大的空间,也更方便八方游客前往参观。</p> <p class="ql-block"> 2024 年6月16 日,郭海龙第三次收徒仪式在海龙铁板浮雕博物馆盛大举行。本次所收徒弟为河北传媒学院播音专业讲师王小翠。</p> <p class="ql-block"> 不知徒弟们是否能够像师傅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守着这门技艺,并将它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这只鸟听到过郭海龙的锤声,看到过他的孤寂,当郭海龙得知它死去的消息时,为它写下这段文字:</p><p class="ql-block"> 小花儿,为什么不等我回来?我好想你!从小一勺米一勺水把你喂大,我教会了你唱歌,你便时常用歌声陪伴我寂寞的敲打。也用歌声为我的生活增加了无数的欢乐。三年疫情我们相互陪伴,独自创作时我们相互陪伴。面对朋友,我炫耀你表演。面对烦恼,你唱歌我心宽。听到噩耗时,我在西藏,面对大山,我喊出了心中的思念:“小花儿,我想你!!!”</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四年五月十八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一群来自石家庄经贸大学、河北传媒大学、石家庄政法大学共计一百三十余名大学生参加了“感知美好生活”海龙铁板浮雕展及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非遗传承人郭海龙、郭雪耐心回答学生问题。学生们举起榔头, 在叮当声中体验着铁板浮雕这项非遗技艺,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承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四年十一假期,铁板浮雕博物馆成为了连接保定游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上了非遗艺术。</p><p class="ql-block"> 郭海龙在博物馆与游客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