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div> 张军,甘肃徽县人,别署炙砚斋主、知研堂,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陇南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徽县书法家协会主席。</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 <h3> 多年来在工作之余临池不辍,书法从距榘森严的唐人楷法和“二王”入手,打下了比较札实的基础。后又研习汉隶、小篆,对《张迁碑》、《西狭颂》用功尤深。对魏楷《张猛龙》、《张黑女》、《龙门二十品》悉心临习。同时对宋人书法和明清书法潜心涵咏,得意频多,尤对苏轼、王铎情有独衷。近几年,又喜爱摹习敦煌写经和优秀民间书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从中汲取营养。书法作品重传统而不失新意,作品风格自然简静,藏魂魄于天自然,纳灵秀于朴拙。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书展,并有获奖。二零一六年,陇南电视台对其书法创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电视专题报道。二零一七年出版《张军书法集》。</h3><div><br></div> <h3> 书法之妙,载于道而发于思,藏于韵而寄于情,历千年流变,续万古绵延。多年习书,深深感到是一种陶冶心灵,练心养气的柔性运动,对体能和心智的锻炼都有帮助。故工作之余苦研临摹,习书在法。偶有懈怠而未曾蹉跎,虽文稚墨拙,然文墨由衷。在书法创作中力求损平益险,损巧益拙,损妍益雄。书法古拙真率,自然姿肆,外收内放,风骨天成。经常以弘一法师的“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作为为人处世和学书的座右铭。</h3><div> </div><div> </div> <h3> 书学单靠阅读理论文字,而不曾经过一番艰苦持久的练习实践,是无从理会得理论中的真实涵义的,正如空谈食物之味美而不去咀嚼一样。禅宗祖师达摩有几句话,却说得好:“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玩味他的语意,可谓切中时弊。想要精通书法这一门艺术的人,也得要不但能明它,而且必须要行它;不但能说,而且要照所说行得遗。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理论须用实践证明的道理,因为实践是真理的标准。</h3> <h3> 搞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是一门艺术。需要通过长期大量的训练才能登堂入室。书法讲究笔法的藏露、顺逆、转折、提按、疾涩、快慢,讲究结字的大小、长短、虚实、正欹,讲究章法的呼应错落、起承转合、变化统一,讲究墨法的枯湿浓淡,讲究纸张的运用,讲究笔墨纸的和合。而写字与书法具有本质的不同,或者说是书法的前奏和准备。写字通常所重视的是结体的端庄匀称工整。</h3> <h3> 北魏郑长猷帖是我偏爱,多年临习,每次感悟都不一样,因而临习效果也不一样,第二届全县迎春书展上又临了一幅六尺整张,感觉还行。这个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笔力足。二是横画上翘,皆成锐角。三是捺作弧,略帶篆意。四是结体随意,不拘常理。五是这个帖临习时不能盲目吸收,不同时期的感悟不同,临习效果也不同。</h3> <h3> 习书要“松”,这个松不是松散的意思,而是要轻松、放松。思想负担重,患得患失,就不可能有上乘表现。做人要老实,写字越调皮越好。调皮即虚虚实实,捉模不透,而虚处最难,虚的处理好了,会让人遐想无穷。</h3> <h3> </h3><div> 时光流逝,岁月不言。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吾当笔墨不止,锐意稽古,上下求索,以启秘藏,不负天赐,还望方家同道不吝赐教。</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