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茂腔是流行于山东省青岛、潍坊、日照等地的传统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山东省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
茂腔被誉为“胶东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词完全口语化唱腔单纯易学,伴奏乐器简单,易被市民、农民所接受。</h3><h3>茂腔共有140多个剧目,较完整的有108个。茂腔的传统剧目,以“四大京”、“八大记”最为流行。“四大京”分别指:《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分别指:《罗衫记》、《玉杯记》、《绣鞋记》、《火龙记》、《金簪记》、《钥匙记》、《风筝记》、《丝兰记》等,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br></h3><h3>茂腔的称谓是由冒肘鼓的“冒”字谐音而来,取繁茂兴盛之意。时间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正式定名为茂腔。<br></h3><h3>茂腔的伴奏乐器为中国民族乐器,主弦乐器为京胡、京二胡、月琴,与京剧相同。打击乐器有板、皮锣、锣、钹、小锣等,伴奏反调唱腔时加堂鼓和碰铃。<br></h3> <h3>在莫言的作品《檀香刑》多次提到的曲艺艺术,在作品中叫做“猫腔”,莫言本人也说过:我一听“猫腔”就感觉热泪盈眶!<br></h3><h3>当地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在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可见当地群众对茂腔的喜爱程度。<br></h3> <h3>第四代茂腔传人集体亮相
据青岛西海岸新区戏剧家协会主席王本宏介绍,“青岛西海岸新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原为“胶南县茂腔剧团”,为了茂腔艺术节复排了传统剧目《罗衫记》以及闭幕式上将做首演的《恩仇记》。此次复排的传统剧目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新”字,服装、道具全是新的,演员也全部由新人挑大梁。更为重要的一个意义是第四代茂腔传人的集体亮相,如刘玲、赵一鸣、张艺杰,他们艺龄最长的不过六年,艺龄最短的学习茂腔不过两年的时间,他们原先大多为歌舞演员,近几年来拜师学艺,此次也是他们学习成果的一次汇报演出。 </h3> <h3>新编大型古装茂腔《恩仇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文化艺术中心剧场闭幕式上的演出片段。</h3><h3>丫鬟钱素云(赵新丽饰)正陪小姐卜巧珍(刘玲饰)到野外春游散心。</h3> <h3><font color="#010101">钱素云的丈夫施子章(李克城饰)要赴京赶考,与姐夫邓炳如(张艺杰饰)话别。</font></h3> <h3>邓炳如:贤弟,你明日就要赴京赶考,今日一游,心神爽快,愚兄的主意不错吧?</h3><h3>施子章:姐夫所言极是。</h3> <h3>丫鬟钱素云在陪伴小姐在郊外春游散心。</h3> <h3>小姐卜巧珍自幼丧母,老父亲又年老多病,心情甚是郁闷。</h3> <h3>钱素云看到游人的身影很像丈夫施子章,施子章也发现了素云,二人分别六年突然偶遇,百感交集。</h3><h3>钱素云:六年整!</h3><h3>施子章:无音讯!</h3><h3>钱素云:不知死……</h3><h3>施子章:不知生……</h3> <h3>卜巧珍看到素云与丈夫施子章久别重逢,而自己已到待嫁年龄,却仍孑然一身,感慨万千。</h3> <h3>浪荡公子路人甲(陈猛饰)、路人乙(赵一鸣饰),野外踏青赏花,发现了独坐凉亭中的妙龄女子卜巧珍,上前调戏。</h3> <h3>惊慌之中,幸亏路过的邓炳如出手相救,浪荡公子落荒而逃。邓炳如见卜巧珍花容月貌,不禁心荡神驰。</h3> <h3>卜巧珍谢过邓公子搭救之恩,却发现自己的罗帕丢了,心里十分着急。邓炳如明明捡到了罗帕,却故意说没有见到。<br></h3> <h3>邓炳如故意把罗帕丢在草丛中,卜巧珍欲捡罗帕,邓炳如连忙拦住她:小姐,那草丛中肮脏的很,还是小生我去取吧!</h3><h3><br></h3> <h3>邓炳如:小姐呀,你看那鸳鸯成对蝶成双,我愿与小姐成连理……</h3> <h3>卜巧珍被邓炳如撩拨得心猿意马,含羞默默应允邓炳如夜会红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