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兵天降 皖南抗洪抢险35周年记忆

梦里园林·孙震(原创)

<p>老兵说事(16)</p> <h3><font color="#010101">35年前的1983年7月3日,我们陆一军军直工兵营舟桥连,4个排14个班的一百多名官兵,奉命赴皖南执行抗洪抢险救灾任务。那是我们舟桥连历史上引以为豪丶重大任务完成的最为出色的一次。</font></h3> <h3>(83年7月5日,舟桥连用冲锋舟在郎溪县城转移遇险群众/孙震摄)<br></h3><div><br></div><div>1983年6月下旬,皖南遭遇洪灾,史无前例。</div><div>据宣城县志记载,历史上全县年均降水量为1300-1400毫米。此次洪灾前的十天里,宣城,郎溪,广徳,宁国四县的降水量已达1300毫米,最高水位超历史1·5米,超过警戒水位2·5米以上,1954年也没有这么高。</div><div>6月30日,郎溪县境内的圩口全军覆没。7月4日的一夜大雨,平均降水200多毫米,可谓雪上加霜。皖南农田受灾面积达到几百万亩。受灾严重的宣城、郎溪两县均遭洪水淹没。此后的皖赣铁路中断约半月,皖南公路干支线全部中断。全区受灾人口达120余万人。</div> <h3>(郎溪县郊区倒塌的民房/孙震摄)<br></h3><div><br></div><div>7月2日,我们舟桥连刚刚结束在浙江埭溪的抗洪抢险,返回营地休整。</div><div>7月3日,安徽省向南京军区求援。军区让就近的陆一军作好准备。</div><div>上级要求我们舟桥连待命,随时准备出发。我连各班排马上写了请战书。上午10点半,指导员崔广林和我代表全连去军机关送请战书。军部就一个舟桥连,抗洪抢险是舟桥连份內的事,只要有任务,非我莫属,请不请战都该我们连上。但官兵们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坚强决心。</div> (原臷83年7月27日《安徽日报》)<div><br></div><div>7月3日下午5点,舟桥连连长陈中立受命,携带汽艇丶冲锋舟和27辆舟桥丶机桥车紧急出发。舟桥连参与的这次抗洪抢险组织指挥机构,也是连队自1959年组建以来史无前例的:军成立了前指,军司令部李家富副参谋长亲自带领我连,另配属一辆水陆两用坦克和一辆通讯保障车,直接指挥抢险救灾。连队一百多名战士昼夜兼程,边抢修水毁道路边机械化开进,赶往灾区。</div><div><br></div><div>怕什么偏来什么。我们最担心行进受阻要更改行进路线,耽误救灾时间,结果就是遇上了。一百多公里路程,大部队摩托化行进几经往返迂回,走了15个多小时。4排班长曹振发后来回忆,当时不少路段被淹,解放牌运输车很难行驶,全靠越野机桥车牵引。由于前日整夜保养车辆,那天又连夜开车十多个小时,战友们一个个疲惫不堪。后半夜,3排司机张敬善和乘员汪作余战友,困得睁不开眼了。张敬善一手握方向盘,一手不停拍打脑壳。汪作余头伸窗外,协助观察道路。就这样,他们还是一不留神,车就滑到到路边沟里去。战士们太累了。好在沟里水还不深,很快便用机桥车吊了上来,想想都后怕。</div><div><br></div><div>7月4日下午,部队全部抵达受灾最严重的郎溪城关附近的洪水岸边。县城已被淹没。面前一片汪洋。农田被淹,房屋倒塌,交通阻断,停电停产,百姓被困。那是一场百年不遇的浩劫。</div><div>我们的战士无比揪心。来不及与地方机关联系,便紧急缷下汽艇丶冲锋舟,卸载舟桥架设门桥,投入转移遇险群众的战斗。</div> <h3>(通往县域的被淹公路/孙震摄)</h3><div><br></div><div>在由白茅岭农场通往郎溪县城的断头路边,我亲眼见到仅有的几碗稀饭,一碗卖到了5元。从洪水中惊恐逃出来的饥饿难忍的人,喝完粥后嚎陶大哭:家人失散了,家里什么东西都没了啊!</div><div><br></div><div>我们用冲锋舟收拢群众,运到门桥上。门桥上一次可容纳几百人,我们把群众用门桥、汽艇转移到城外的山上或未淹没的路边,一批又一批。</div><div><br></div><div>6日凌晨,皖南抗洪抢险进入决胜阶段。参加宣城抗洪抢险的军地负责人,由于电话中断无法与郎溪联系。军前指指示我连,选派最优秀骨干,克服一切困难,紧急送一部部队通讯电台,从郎溪乘冲锋舟送达宣城救灾前线。</div><div>受领任务后,连队指派军事素质过硬的副连长俞炳林,带领七班长陶进和四班长章四平,3名骨干装上满满一汽油桶备用油,天没亮就出发了。天黑水阔,仅凭一个小小的指南针,在茫茫水域行驶,多次因水面视线模糊或绕山绕水而迷失方向。在行进到皖南第一大天然湖泊一一南漪湖时,由于湖面风大浪高,快速行驶的冲锋舟好几次差点被几尺高的洪峰掀翻,大家协助电台报务员,用雨衣包裏好电台,牢牢围抱着不放,生怕电台进水。他们3人凭借自己过硬的军事技术,过险滩,闯风浪,冲出生死湖,经过近6个小时的复杂水域的艰难穿越,终于将电台和报务员送达指定位置,保证了抗洪抢险一线联络畅通。</div><div><br></div><div>当我们在郎溪城外山上,看到数以万计的群众,露宿山坡受冻挨饿,军前指立即报告南京军区,请求军区空军配合受灾较轻的芜湖丶蚌埠丶合肥丶马鞍山等地,派飞机向宣郎两地有灾民的山上及附近的山头,连续3天空投馒头丶包子等食品。</div> <h3>(为受困群众送饮水/孙震摄)<br></h3><div><br></div><div>我们很担心,怕有疏忽遗漏,让没能逃离困境的群众绝望。</div><div>顾不上休息,随身携带的饼干送给了被救的儿童,没功夫去吃饭。我们24小时忍饥挨渴。官兵们轮流开着汽艇和冲锋舟,打着手电,摸索着逐村逐户撕破嗓子喊:</div><div>有人吗?有人吗?</div><div>有人在房子里回答了出不来,我们爬上房顶,揭瓦进去,铁钉刺破身体鲜血直流,没人顾得上。</div><div>那几天,人民子弟兵一次次受到当地群众的叩谢跪拜,舟桥战士承受了承受不起的如此厚礼。</div><div><br></div><div>我们年轻的战士,有的第一次去抗洪抢险,便遭遇到洪水里漂浮的遗体,还真不敢大胆靠近,不敢去打捞。方圆十几里都是洪水,已无人烟。打捞起了怎么处理?</div><div>内心深处有恐惧,心里不是滋味。</div><div><br></div><div>我们年轻的战士,在抗洪抢险中,时不时发现漂浮在水面的无主衣物,有价值的物品。捞不捞起来?舟小人多,空间有限,很是纠结。</div><div>也有例外。4排一位喜欢集邮的老战士,在水流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用塑料袋装着的邮票册,忍不住捞了起来。几十枚使用过的普通旧邮票,已被水浸湿。汪洋中的水面,找不到失主。送给转移中的灾民,谁都不要。老兵带了回去,又怕"违纪",不敢私藏。连队转移遇险群众的任务完成后,老兵只好将邮票晾干,分给他人。</div><div>我的一位同乡战友给了我几张,我一直存放至今。</div><div>邮票没有多少价值,成为一段记忆。多年来我却一直心存不安:战士是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这算不算犯了部队纪律?失去邮票的收藏者,会不会很遗憾?</div><div><br></div><div>战友们更怕的是,因为自己疏忽,让受灾群众生命有危险,财产有更大的损失。</div><div>这种怕,是一种担当,怕里饱含责任,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战士,与人民群众心连心!</div> <h3>(通讯保障车在白茅岭农场昼夜值守/孙震摄)</h3><div><br></div><div>由于紧急轻装出动,连队官兵们没带换洗衣服,又遇连日阴雨,一直全身湿透。整天泡在水里,不少人脚都泡烂了,手脚丶身体被各种残破物件划伤。我拍摄连队抗洪抢险的资料照片时,无不被战友们的舍己救人壮举所感动。</div><div>我每天汇总当日抢险救灾小结,定时文字报送给军前指首长,由他们电报南京军区和军部,让上级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灾区情况,包括特大洪灾突然降临后,由于通讯中断,有个别地方干部一时不知所措,组织群众及时转移和灾民安置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包括县人武部的领导独挡一面,与我军协调一致,有序转移遇险群众的工作情况……</div> <h3>(淹没的村庄/孙震摄)</h3> <div>转移遇险群众任务完成后,我们立即投入水毁堤坝加固工作。之后,奉令转战宣城执行救灾任务,接下来再向长江汛情严重的芜湖开进,宿营芜湖河运学校,冒着酷暑,巡防芜湖长江大堤20余天,直到长江洪水缓慢退去的8月上旬,才返回部队。</div><div>宣城和芜湖的地方政府和群众,给我们部队官兵生活提供了大力支援。抗洪防汛的日子里,由于采购困难,我们需要的救灾丶生活物资,仅凭指导员崔广林和我手写的收条,加盖连队首长姓名章(连队无公章),就可在相关供销社丶国营商店领取。在我们8月初返回部队之前,有些单位主动联系我们,要给我们送被洪水浸湿后,外包装破损但仍可食用的白酒和食品,那在当年可都是很难买到的好东西。我们尽可能谢绝。有的单位负责同志说:"部队支援地方抗洪抢险,解放军同志很辛苦。我们也没什么慰问品赠送,就把这些物品送给了部队,也算尽了我们的一点心意!"</div> <h3>(冲锋舟在郎溪县最繁华的马路上转移群众/孙震摄)</h3><div><br></div><div>在郎溪抗洪抢险,我们也有遗憾。由于我们救灾心切,除了动用门桥丶冲锋舟,汽艇外,还尝试动用了水陆两用坦克察访灾情和救灾。一路上,坦克开进时产生的巨大波浪,使泡在水中本来就岌岌可危的民房倾刻坍塌。指挥部发现后果断下令停用坦克,只作道路开进遇阻时牵引车辆使用。</div> <h3>(水陆两用坦克在开进中可以拖拉涉水车辆。图为作者郎溪救灾结束后在坦克上留影)</h3><div><br></div><div>事后,军司令部直工处丶工兵处和工兵营首长给予我连高度评价:"舟桥连皖南抢险救灾立了大功!"并报请军政治部为我连记集体二等功。为连长陈中立丶班长陶进记个人二等功,一批战士记三等功或予以嘉奖。</div><div><br></div><div>一年后的84年6月14日,由营教导员井剑国带领我连10多名战士,携带3只冲锋舟丶1只橡皮舟和舟桥车辆,赴湖州埭溪,解救和转移近百名遇险群众。</div><div>1984年7月13日,一直担负着防汛待命任务的舟桥连,接到赴云南老山前线作战命令。7月20日,全连132名官兵随军部登上西行专列。</div><div>连队战友在圆满完成军机关警卫的战斗任务的同时,在连长白龙安带领下,五上被称之为80年代上甘岭的116等一线阵地,抢筑战壕工事,有的战友光荣负伤。</div><div><br></div><div>这是军直舟桥连连史上最为光彩的一段。</div><div>保家卫国是战士的天职,奉献牺牲是战士的本分。只要是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有我们战士默默的守卫。战士在保卫边疆的炮火硝烟中是英雄豪杰,和平时期抢险救灾时个个是铁骨铮铮的好汉!</div><div><br></div><div>今年7月,恰逢我连参加皖南抗洪抢险35周年。我们回忆35年前的那一桩桩抗洪抢险的感人事迹,一个个舍己救人的英雄故事,再次见证了军直工兵营舟桥连,是一个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战斗的英雄连队。回忆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先进思想和军人本色,做有担当的人。人越有担当,就越有进步,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越崇高!</div><div>我们为自己曾经在舟桥连当过兵无比骄傲!</div> <h3>(1983年12月4日《浙江日报》刊登报告文学《雄兵天降》)<br></h3> <h3>附:雄兵天降</h3><div><br></div><div>军队与"奇"素来就有缘份。古往今来,南北疆场,传奇英雄故事,惊心动魄,荡气回肠。</div><div>今日传奇,并非戎马沙场,而是"雄兵天降"!</div><div>1</div><div>暴雨如注,天低云暗,突兀而下的山洪吞没了皖南郎溪十二个乡镇,十五万群众被围困。</div><div>7月初以来,日降雨量最多达400毫米,水位暴涨,农田被淹,房屋倒塌,交通阻隔,停电停产,水粮断绝一一城乡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着一场百年不见的浩劫。</div><div>汪洋之中的灾民们,望着在洪水中时隐时现的电线杆上的十字架,揪心的失望。</div><div>洪水仍在暴涨,县农药仓库已被淹没,60吨剧毒农药在扩散⋯⋯</div> (紧急卸舟组合成门桥救灾/孙震摄)<div><br></div><div>2</div><div>疾风暴雨中,一队头顶闪亮红五星的人,火速从浙江湖州赶来。</div><div>"有救了!"灾民们紧锁的双眉舒展了。</div><div>清晨,当舟桥连连长陈中立带领的先头部队的冲锋舟,突然出现在县人武部楼下时,在二楼临时办公室指挥抗洪抢险的彭部长和陈政委又惊又喜:"你们都来了,这么快?"</div><div>是啊,几分钟以前,心急如焚的部长和政委,压根儿没有想到我们会这么快赶到。部长曾说过:"明天,也就是5日下午他们可能会赶到。"</div><div>呵,兵贵神速!</div><div><br></div><div>"哪里险情最大?"没有寒喧,一副军人的战斗气质。</div><div>"城郊!"</div><div>"立即救人!"陈中立连长向身边的通讯员吼了一声。命令传下去,先头部队立即投入战斗。</div><div>在灾情日趋严重的时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div> <h3>(转移出来的受困群众/孙震摄)</h3><div><br></div><div>3</div><div>连队7月2日从浙江湖州埭溪抢险归来,3日连夜赶往这里,抢险车队开到距郞溪还有40公里处,洪水阻断了交通。大部队在这段路上竞走了5小时47分钟。一路上涉水推车,铺板堵洞,27台车硬是推着来的。</div><div>当大部队赶到离县城4公里的城郊水边,只见白茫茫一片。水面上漂浮着庄稼,草屑,衣物,家什,竹排上丶树枝上丶电线杆上栖身的乡亲,呼叫不止。</div><div>此刻,战士们在连长的带领下,象网一般在方圆65公里的水面上撒开……</div> <h3>(受灾的郎溪县汽车站/孙震摄)</h3><div><br></div><div>城关镇。</div><div>陈中立带领二排已经与洪水拼搏了三个昼夜。水泡雨淋,脚背溃烂,皮肤脱落,肌肉裂口,感冒引起的头疼,饥饿引起的胃疼,都在考验着这些红旗下长大的战士。</div><div>五号下午,阵中立和战士小章驾驶着冲锋舟经过外贸局仓库北面,忽然发现一座幸存的房子里有隐约的呻吟声,他们立即冲了过去。</div><div>房屋的大门被封,铁窗紧闭,人无法进去。</div><div>"怎么办?"小章急切地望着连长。</div><div>陈中立二话没说,爬上屋顶,揭开瓦片,飞起一脚踢断瓦条。由于用力过猛,身体失去平衡,他一头栽进水里。</div><div>"连长一一"小章惊呼地扑了过来。</div><div>"管我干啥?"露出水面的阵中立用力甩开小章伸过来的手,大声吼道:"快去救人!"他说着支撑起疲惫的身体,再次爬上屋顶。蓦然,脚下一阵刺心疼痛,一根锈铁钉扎进了他的脚掌。他咬咬牙,猛抬脚,血流了出来。而他,却从屋顶钻进了屋里……</div> (转移粮食/孙震摄)<div><br></div><div>夜,风声和水声。</div><div>"嘟嘟"的汽艇声划破了黑沉沉的夜空,探照灯光象一束白色的救生飘带,在茫茫的水面上飘来游去招唤着失散在水中的乡亲。</div><div>汽艇带着陈中立和他的战友王继德摸进了一个村庄。灯光下出现一个黑点,时隐时现。有人!汽艇疾速开去。近了,只见一个赤身的中年男人从一栋倒塌的房子里钻出来,忽儿又钻进去。 </div><div>太危险了!操作手王继德高声呼喊起来:"大叔,赶快离开,危险!"</div><div>不见大叔回声,陈中立来不及细想,纵身跳进水里,王继徳也紧跟着跳下去,两人硬把大叔拉上了汽艇。</div><div>"同志啊,我不能走啊!五六天了,我一家6口人只吃了半脸盆剩饭,三个孩子饿得快不行了。"大叔说着失声痛哭。</div><div>哭声象刀子一样剜着两个战士火烫的心。他们同时扎进水里,摸索着装了满满一袋已有酸味的大米……</div> <div>(受淹的郎溪县城单位/孙震摄)</div> <h3>深夜,陈中立和王继德把大叔送到新胜街末端的安全地带。大叔望着两位浑身湿透的解放军战士,热泪纵横,"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竞象孩子般泣不成声:"亲人啊,我一家世世代代忘不了你们这些救苦救难的解放军菩萨!昨天,我还想到了死……"<br></h3> <div>(帮助群众转移粮食/孙震摄)<br></div><div>4</div><div>位于镜湖边的芜湖市政府会议室内,舟桥连指导员崔广林,向领导和记者作激动人心的汇报:</div><div>五天,舟桥连的干部战士,日夜拼搏在洪水中,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我们的战士;哪里有呼救声,我们的战士就冲向哪里。</div><div>五天,120小时,舟桥连的干部战士只零星吃了几顿饭,睡了几个钟头。饿了吗?</div><div>饿。可是,看着那些吞着自己省下来的饼干的孩子,胃虽痛,心却是甜的。累吗?累。双腿打着颤,似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了,但是,决不能躺下,还有亲人尚未脱险。冷吗?冷。凄风苦雨,嘴唇乌紫,可看着那些披着自己雨衣的妇女丶老人,心里象燃烧着一盆火。</div><div>五天,我们利用舟桥丶渡河器材,共抢救转移遇险群众一万二千多人,粮食一万七千多斤和一大批物资……</div><div>五个日日夜夜啊,记载下战士们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div><div><br></div><div>从北京赶来的新华社记者含着激动的热泪,久久地凝视着崔广林这位年轻的指导员,竞停下了手中的笔。记者同志,您记吧,记下吧,记下我们英雄的连长,记下我们勇敢的战士,记下八十年代青年闪光的心,记下这真实的传奇故事吧。</div><div>(文章:原载《浙江青年》杂志)</div><div><br></div><div>【2018年7月3日于芜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