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第十六小学三年级语文暑假作业之一“美丽湛江我代言”活动(6)班余嘉润组作业汇报

余光华

<h3><font color="#ed2308">班主任庞玉茹老师任命了6个活动小组长建立了组长群商议活动相关事宜,并下达任务要求各小组长做好路线规划然后班群里招募队员。</font></h3> <h3><p><font color="#39b54a">我们组确定了吴川吴阳镇路线。吴阳镇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联合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荣称,是粤西地区仅有获此殊荣的乡镇。吴阳曾是吴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吴川历史文化的缩影。路线确定了,开始在班群里招兵买马,很快就组团成功,并建了组群,包括家长共33人。<br></font></p></h3> <h3><br></h3> <h3><p 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上面那个贴纸看不清楚也就算了,我们来点认真的吧!😂</font></h3></h3> <h3><font color="#ff8a00">&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极浦亭座落在吴阳镇中街内,始建于1241~1252年间(南宋淳佑年间),是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之所,旧吴川八景之一。极浦亭原建筑为亭制,经明、清多次重修,翘檐已被掩盖于内,并扩建后两进,外貌变成祠宇,总面积485平方米。门前踏跺石阶两级,门额书“极浦亭”。前进厅右墙角镶“极浦亭”碑,碑为明万历36年孟冬高州府同知李国珍所立。两边檐墙均绘花鸟壁画。近年乡人维修,更新门面,并建设碑廊颇壮观。1983年公布为县的文物保护单位。<br>极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筑风貌。</font><br></h3> <h3><font color="#39b54a">极浦亭前原为海湾,鉴江支流的入海处。古时,每当夕阳西下,归帆点点,渔歌晚唱,景色怡人。文士咏之为一奇景,素受重视,远近者负笈从游。南宋末年,丞相陈宜中往占城(在今越南)经吴川,曾游极浦亭,题诗壁上:<br>颠风急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有路可通寰宇外,无山堪并首阳巅。岭云起外潮初长,海月高时人未眠。异日北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圆。<br>&nbsp;&nbsp;&nbsp; 沧海桑田,今已无法体会到“极浦渔归千帆尽”之壮哉,有李姓的乡绅集资在“极浦渔归”(旧吴川八景之一)处建造了一个文化大公园,除了有诗词墙和水榭亭台外,还种植了多种珍稀植物和安放一批健身器材,供游人及村民享用。</font></h3> <h3>状元坊”亦是林召棠状元故居,是吴阳的文化符号之一。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粤西只出了林召棠唯一一个状元。</h3> <h3>林召棠(1785—1872),字爱封,又字蓉舟,号芾南,吴川县霞街村人。清癸未科状元,是自隋朝开始科举1500年间广东九个状元之一,也是粤西地区历史上唯一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文武状元注授毕,各归故里本州立状元坊牌额於所居之侧。”</h3> <h3>召棠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其父雨屏曾任东安县教谕。召棠年十一随父到馆学习,攻读《庄子》及《王渔洋集》,酷爱四六文,喜学诗词。年十八,应童试,取得生员资格,学使姚文田赞之为“海滨秀才”。嘉庆十七年(1812年),学使程国仁(河南商城人)选充癸酉科拔贡生,命入官署肄业。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应顺天乡试中举,志犹未已。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元年(1821年),先后两次参加会试均落第,以功名有馁意志,不欲逐角文坛,即回东安见父。适值此时,程国仁受职广东布政使,召棠前往拜会,深受程国仁的教诲与激励,从而继续奋力进取。道光三年(1823年)召棠第三次参加会试,被取中二十八名,殿试拔为一甲,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充国史馆纂修官。<br>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为陕甘正主考,立心为国求才而自我告诫:一不徇私舞弊,受贿贪财;二不崇尚浮华,误选纨鷈;三务求真才实学,择其优秀。其言必行,行必果,备受陕甘士人赞颂。当年九月,回京复命,适逢军机大臣穆彰阿庆寿,召棠无奈送上五百两白银作为寿礼,穆彰阿嫌少,拒而不受。时隔不久,穆彰阿向召棠索借二万两白银,召棠无法筹措,自度不能于群奸中立足,翌年以乞终养老母而告退还乡。<br>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受制军卢厚生之聘,主讲于肇庆端溪书院,长达十五年。召棠治学严谨,教导有方,造就了一批俊秀良才。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奉旨到广东查禁鸦片,曾致书召棠询问查禁鸦片事宜。召棠敬复,赞颂林则徐严厉禁烟的壮举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林则徐也极为欣佩召棠的不愿与清廷穆彰阿之徒同流合污,引退归田,教书育人,造福桑梓,特书“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对联赠寄,以表敬意。<br>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召棠离端溪书院回吴川老家颐养,不习奢华,甘居平淡,待人平和,好为善事。当时,与他同科的探花王广荫在京任职,知悉召棠淡泊生涯,起念同僚之谊,奏准将吴川盐围税予以补给,召棠却而不受。此金保存省里多年,后由同乡陈兰彬代送回京。族中祭祖,所分给他的谷物,半留义仓,以备赈济饥民。召棠不仅注意修身,而且注意齐家,撰写《治家格言》,教育儿孙时刻要牢记:“食饭当思耕田人之苦,著衣当思织布人之劳。”<br>  林召棠晚年,或吟咏于高雷山川滨海,或挥毫落笔于书斋。其书法,欧底赵面,自成一家。其诗词颇多佳作,清丽可颂,脍炙人口。一生主要著述有《心亭亭居诗存》、《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笔记》等手抄本,而刊行于世的则散载于《万花谷》(专载清代翰林班诗作)、《高州府志》、《吴川县志》。召棠高寿至87岁,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二月十二日。</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现今的中国,一条村落的历史建筑得以保存下来,大多都是以某个姓氏为脉络,依靠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降低”除四旧“带来的冲击、破坏。而宗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精神象征。吴阳霞街村林氏宗祠外立着两根石旗杆(石桅杆),用来告知他们的后人,在历史的长河里,祖上曾有人中过科举或当过官,藉此激励后人。林姓,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赐姓为氏。商末,纣王无道,比干犯颜直谏被杀。比干正妻夫人陈氏逃入长林山中,生下了儿子泉。周灭商后,因泉生于林中,其父比干坚贞不屈,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料记载,比干是一位爱国忠臣和政治家,他为民请命、冒死进谏,直到遭残暴的纣王剖心殉国。<br></h3> <h3><br></h3> <h3 align="left"><font color="#b04fbb">吴川市吴阳镇蛤岭村是一条革命老区村庄,该村东濒南海,西临鉴江。全村总面积约700亩,现有农户218户,人口约1300人。<br>近年来,在吴川市委、市政府的“回归工程” 感召下,在村中外出老板陈华先生的带领下,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现已建成了高标准的环村大道、大门楼、文化长廊、公厕、集体猪舍、地下排污、文化中心、小公园、商业街等一批项目和十里荷塘。该村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文明示范村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2010年4月还被评为首批“湛江最美的村庄”之一。</font><br></h3> <h3>玩了这么多个景点,最后肯定来点收获的喜悦吧!什么也不说了,直接上图.图..图…图….图…..图......</h3> <h3 align="center"><font color="#39b54a">吴阳一天的游玩很充实,大家收获了快乐!</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