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轶事》之五十一——奔赴茶拉卡湖区(上)

FLF121

<h3>  改则县城距革吉县城385公里,但我们今天不去革吉县城,而是从中途左拐,驶往位于革吉县雄巴乡境内的茶拉卡盐湖硼砂矿区,那里有阿里地区资源开发总公司以及自治区工业厅直属的土门格拉煤矿、自治区机修厂、自治区电机厂、自治区火柴厂、拉萨化工厂、自治区工业厅物资仓库等企业在开采硼砂(晶)矿。</h3> <h3>  “革吉”藏语意为“美丽富饶的土地”,亦有“吉祥、兴旺、发达”之意,原是从西康藏区迁来的一个部落名称。西藏和平解放前,革吉境内驻有包括革吉部落在内的七个部落,与藏北其它部落一道被称作藏北十八区,统属阿里噶本所辖。1960年8月合并七部落设立革吉县,县政府设在那坡(现称革吉镇),距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112公里。</h3><div> 革吉县地处西藏阿里西部,狮泉河的源头。总面积5.5万平方千米,其中草场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有300余亩。总人口1.1万,藏族占99%以上。县境地处羌塘高原大湖盆区,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境内多山,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3座,其中最高山峰直龙拉峰,海拔高6380米。</div><div> 县境属高原亚寒干旱气候区,日照充足,无霜期短,风大高寒,年均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自然灾害主要有旱、风、雪、雹等,旱灾、风灾年年都有。</div> <h3>  全县下辖邦巴、雄巴、亚热、区盐湖4个区,共15个乡。我们今天要去的茶拉卡盐湖硼砂矿区,就在雄巴区的雄巴乡境内。</h3><div>从措勤、改则、革吉至狮泉河,地面平均海拔都在4500多米以上,沿途的山大都比较平缓,但海拔都在5000多公尺以上。这片广漠的山地,越往西北海拔越高,人烟也越来越稀少,车子行走一天也难得见到一个人影。草原植被也从毛绒绒的草甸,逐渐变成干枯稀疏的针茅草。看着地上满目的砾石和流沙,看着苍凉的荒滩和稀疏零落的野草,我的心在阵痛。</div> <h3>  我静静地坐在车上,一会儿观察这些山地的走向,一会儿揣摩山坡上裸露的岩石纹理,脑海里时而想象着,在远古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古海是如何变成陆地、又如何抬升为高原的;时而又想象着远古时代这里炎热多雨的热带或亚热带景象——酷热湿润的环境气候、茂密葱茏的原始森林,姹紫嫣红、苍翠欲滴的花草,满目翠绿、如锦似缎的各类植被,还有生殖在湿热的密林中或湖滨河岸上的各种兽类、鸟类与蚊虫、蛾子……</h3><div>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而今,这里却天苍苍、野茫茫,寒风刺骨、暴雪纷飞,满目荒凉、人迹罕见。植被的稀疏让人担心,一旦遭到破坏,一定就万劫不复。不过也好,人烟稀少的地方恰恰就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和天堂,它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据考察,阿里高原上栖息着2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野牦牛、麋鹿、黑颈鹤等珍稀保护动物也不少。你看,那些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黄羊、盘羊、野兔,它们成群结队,或在山弯里尽情嬉戏,或在草坝上肆意赛跑,或在雪峰下悠然游玩;还有那些天鹅、黄鸭、灰鸭、鸳鸯、鱼鸥、棕头鸥、黑颈鹤、斑头雁、野鸽子、藏马鸡等等,或在草丛中自由觅食、或在湖面上戏水翔游、或在蓝天下展翅翱翔……那些藏野驴和藏羚羊群忽而奔腾起来,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势如破竹,一路扬起阵阵漫天黄尘,转眼间迅即隐入苍茫辽远的荒原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div> 未完待续<div>  作者 吴成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