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王磐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采风照片</h3> <h3>美图主编:郝秀琴</h3><h3>文字原创:马永净</h3><h3>美图照片:转载《我的父亲母亲》</h3> <h3>王磐在北大参加"反美扶日"学生大游行照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font color="#167efb"><b>我的恩师一一王磐<br> <br> 马永净 </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font color="#167efb">(一) 他走进了教室</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div> </div><div> </div><div> 今年四月份我在著名作家郝秀琴大姐建立的《情系隆盛庄文化艺术群》上,惊喜的看到王磐、洪镜坤二位老师的一对女儿书写的《我的父亲母亲》,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王、洪二位老师鲜人为知的经历,在七月初我们《隆盛庄中学初66班》毕业44年聚会前夕,原本师生聚降格为同学聚。那时任过课的老师们多数已作古,算起来我的恩师仙逝已一十四年。那干渴的土壤再次呼唤,回忆的闸门便一提到位,我也只能通过手中的笔墨来倾诉我对恩师的哀思。</div> <h3> 记的1973年春天,教育战线曾一度复苏称之为教育回潮,在夏季某一天下午的语文课,我们那时已是初二的学生了,一个同学们既好奇又神秘的人在上课电铃声中走进初我们班教室。当时我很茫然一头雾水,心想这不就被打成右派在锅炉房烧锅炉筛炉渣的那个王老师吗?他来班里干什么来了?我自问,这和他平时上身穿一件和尚领白背心,下身穿一条稍短的蓝色宽裤腿裤子,颜色还有点泛白,脖子上常搭一块洁白的毛巾,头上戴着一顶草帽,鼻梁上架一付近视镜,只是今天少了毛巾和草帽。当后面的教导处任禄老师宣布:"你们班的语文课从今天由王老师讲",我才从现实中清醒过神来。</h3> <h3> 接下来王老师用他那南方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讲了他复出后的头一节课 。他干脆利落自我介绍,我至今还记得他那最生动的一句话:"从现在起我给同学 们讲语文课,让我们共同学习吧!"寥寥数语表露出他那平易近人的风格,顿时间把师生彼此的距离拉近了,耳闻目睹了王老师的风采,一种崇敬的心情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之后他从讲桌上的粉笔盒里拿出一根白粉笔写下了很秀丽的四个大字:</h3><h3> 沁园春.雪。</h3><div> 我从他的后背才明白"伟岸"这两个字,用在什么地方最恰当不过。</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二) 难忘的一节课</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h3><br></h3><div> 《沁园春.雪》,凡学过这首诗的同学们都知道,1935年10月一代伟人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礡,雄伟豪壮的诗篇。那节课王磐老师讲下来同学们听下来,有种感觉在大家脑海中萌发,试想如果没有对党史深刻理解和认识;如果没有对中国历史的通熟;如果没有深层次领会诗人对祖国山河壮丽的评论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有他诵读毛诗时,那抑扬顿挫的声音恰到好处,自然有由炎炎夏日引入冰天雪地的"北国"奇景中去了。原本下午犯困的课,也让每个同学都变得聚精会神。</div> <h3> 传说中才华横溢的他在口若悬河的讲演中得到了印证,他把诗人写景舒情上下阕两大部分讲到了极致,这节课是他重返讲台美学的体现,我们初66班全体同学有幸聆听他那艺术般的演讲,便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敢说以后四十多年来类似这样的美感再未体验过。一阵下课电铃声打破了教室的寂静,同学们才从诗人伟大的现实和浪漫的境界中回过神来,"北国风光......还看今朝"这种绝妙的韵律仍在耳边回响。</h3><div> 他那渊博的知识震撼着我们,他的每节课都是艺术的升华。几节课下来才真的知道他的知识是那么丰富;阅历是那么广深;谈吐是是那么风趣,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div><div> 大家渐渐由崇拜他的学识转变对他品格的尊敬。春风再次给王磐老师带来重获新生的暖意,从此难忘的师生情逾结逾浓。</div> <h3>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语文课本教材以毛主席诗词和古汉语或成语典故居多。文言文如"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揠苗助长","黔无驴"等,我们这代人 在学习上其实是腹中空肚中无食,尤其是对文言文更是门外汉,经王老师技巧的教授,甚至到现在有的段落仍能忆起。当王老师把"揠苗助长"这一成语典故讲完后,要求我们对违反亊物的规律,速成造成的危害性做一篇作文,在下节作文课我的那篇读后感居然受到好评,之后作文多次受到王老师的点评,平时我总是不耻下问老师,他总是不厌其烦的讲答。在写作上给同学们讲:"何其相似乃尔","综上所述","众所周知"等等怎样应用在恰当之处。报告文学体裁的文风当时很盛行,王老师多次强调,写文章必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数据的真实。</h3><div><br></div><div> 因为真实,因为坚持原则,他在内蒙电台工作期间写了一篇农民吃不饱饭的问题而引发横灾,被打成右派。即便如此他的气节不变,他的风骨更加坚硬。 </div><div><br></div><div> 用数字说话,这是他一贯强调的写作要素,我在写该文时查看《我的父亲母亲》一文点击率很高,阅读近上万人次,这在读微信散文的次数上得确是罕见的。看来人的口碑好坏是建立在道德上的。</div><div> </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font color="#167efb"><b>(三) 我头一次上讲台 </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 </b></font> </h1><div> </div><div> 故校《隆盛庄中学》办学历来都是有规有矩的,每周六教导处总会制订出下一周周计划,在周末学生离校前,尤其是住校生回家前以便好掌握下一周备品,这由白化珊老师用仿宋体刻印的周计划,分送到各教研室和各班,七三年快要放暑假前的一个周六,下午的第一、二节课间吧,当我们看到这个计划,说下周六初二年级要举办讲故亊比赛,接着我就被班主任扬廉老师叫到他的办公室,让我找王磐老师准备一下代表咱们66班参赛。说真的我当时也没谱,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说我可不会讲,杨老师不容我分辨说:"我已经和几个班干部商量好拉,就这么定了!这也是锻炼你口才的好机会,时间紧抓紧准备"。</div> <h3> 随后,王老师领上我走进图书馆,我被书架上那么多书震撼了,王老师领着我转了十来个书架,翻阅了不少故亊书,如《刘胡兰》,《抗日英雄马本斋》,《赵一曼》,《半夜鸡叫》,《高尔基》等,我抱了一大摞书,王老师对我一一讲说,他把这几个故亊的主要内容和压缩所限15分钟时间都向我讲解了和评诂了。</h3><div>满腹经纶的他在图书馆给我讲了那么多我所不知道的有关知识,他的句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慈祥地对我说老师会帮助你的,你大胆的先熟习所讲书的内容吧,这样我也就不咋害怕了,师生俩在图书馆他讲我听,不知不觉时间快要放学呀,最后确定讲《半夜鸡叫》这一故事。</div> <h3> 在之后的几天里,他每天教我指点我。时隔四十五年后的今天,恩师的音容笑貌我仍记忆犹深。在比赛的同天上午他千叮咛万嘱咐,让我站在操场主席台上感觉到是对他一人讲,那样就不会怯场了,就能正常发挥。</h3><h3><br></h3><div> 比赛那天我站在母校大操场主席台上, 牢牢记住王老师这一周来对我的谆谆教诲,面对台下二百多名同学,始终记住他的那句经典话"记住你面对的只是对我一个人讲",果真这故亊讲下来得到了听讲师生们的好评。走下主席台当我走在恩师面前,他用那有力的一双大手按在我的双肩上,我知道他的双手是对我启程的助推。</div><div> 颁奖会上,面对全校师生我从杜茂荣校长手里捧回了奖品,那是一本故亊书《鸡毛信》。内页上写到:</div><div> 奖 给</div><div>初二年级讲故亊比赛第二名</div><div>马永净</div><div>隆盛庄中学革命委员会</div><div> </div><div> 当我回到教室后,有的同学翻看说这本书的价格是:0,29元。可对我说它却是无价之书,也不望恩师对我的一片苦心。那本书伴随我多年后前年送给我成都的外孙女,作为一笔精神财富留传后代。</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font color="#167efb"><b>(四) 蹉跎岁月</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div> </div><div> </div><div> 王磐老师他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不幸者。他从首都北京来到北彊呼和浩特再走到丰镇城最终落脚到古镇隆盛庄。那个小镇经历了他的人生坎坷最低谷时期,他超人的睿智被打进冷宫。喜迎落实政策春风又绿新天地,再获新生。从小镇返回县城再到包头颐养天年,这历史总是与人开玩笑。</div><div><br></div><div> 王、洪二位老师的苦难遭遇正如他(她)们的女儿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所讲到的: "父母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其实这也是两代人无怨无悔的心声。</div> <h3> 我在故地上初、高中四年半与恩师王磐真正接触仅一个学期,但他留给我的人格魅力,如同烙印,深深镂刻在心版上。从他身上我看到一个勇者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一个敢于说真话刚正不阿的学者形象。</h3><div><br></div><div> 我上高中那两年在校园偶尔遇见他,总要说上几句,他总是鼓励让我不要放弃文学梦。当下乡插队那两三年在隆庄马桥街见过王老师两次,他以一个长者的眼光让我不要虚度光阴,多读书多读报。</div> <h3> 1978年9月份,当我考上中专被呼和浩特铁局司 机学校录取后,假期在故地见到恩师,他出于爱惜略带温怒地对我说:"你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好适应于你的专业,老师我为你惋惜。这关键的一步走错了",其实我想的没有我的恩师那么远,因为我那时是知识青年,又想改变父辈收入低的现状,最主要一点还是没有考大专的实力。1983年我休探亲假在隆盛庄见到恩师,那时他已两鬂斑白,他再次提醒我不要放弃文学路,之后因工作和家庭关系未能如愿以偿,我愧对恩师深感内疚,也给我自己留下终生遗憾。</h3> <h3> 没想到那次分别竟与恩师是永别,期间因工作紧张又要关照多病的妻子,几乎与外界信息中断。当我的时间稍有空闲时,才知恩师早已作古,至今长眠在大青山下已是一十四年</h3><div> 师生聚同学聚,多少教育过我们的老师,他们个个离我们而去,聚会晚矣!聚会只能叫:同学聚会。</div><div> 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纪念逝去的各位老师和我的恩师。</div> <h3>马永净</h3><div><br></div><div>(1958—)男,回族,1958年出生,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镇人。1976年插队丰镇县柏宝庄公社,1978年考入呼铁局司机学校,1980年分配至包头铁路分局临河机务段工作。从事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乘务员工作。2013年退休,现定居呼和浩特市。</div> <h3>美图编辑:止水孤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