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年】我难忘的知青岁月

陈建华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知青朋友,五十年过去了,当你听到这首当年每个知青都懂唱的歌时,一定百感交加。不管现在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有各种评价,我觉得,知青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絕后的一代,也是精英的一代。“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知青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13日,我们广州华侨补校学生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和全国知青一样,上山下乡,伴随“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响亮歌声,从广州洲头咀码头乘坐红卫四号轮前往祖国的宝島___海南岛。</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大海度过了一个晚上,大家睡在船舱板上,由于晕船,许多同学在舱板上滚来滚去。第二天(14日)终于到达海口秀英港。</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海口农垦招待所住了两天,12月16日,大家分赴各个农场。我们8个同学分配到定安县中瑞农场水坡四队。使我们深受感动的是,队干部和老工人排成长龙,热情地在路口敲锣打鼓欢迎我们。晚上还放了鱼塘捉鱼,杀了猪给我们加莱。</p> <p class="ql-block">  我们被安排住进了四面通风的茅草房。我们早有思想准备:是来吃苦,来锻炼的。从这天起,我一干11年的知青生活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我(后左)和同伴们在草房前合影。(当时并沒有彩色胶卷,我买来彩相颜料自己上色的,至今未退色,以下彩色相片都是自己上色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一、劳动艰苦。我19岁下乡,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每天戴着近千度的近视眼镜,半夜3、4点钟起床挑灯割胶。一般割一个树位(300多株胶树)有时加刀,要一个人割两个树位,那就要1、2点钟起床了。</p> <p class="ql-block">  下午还要除草施肥,挖穴扩行。每天劳动近十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每月都有几次大会战,主要是扩行挖穴,那一干就是十四、五个小时。有次台风过后扶胶树,要把断树头砍断,我一不小心,砍刀一闪砍到了左脚关节处,好在沒砍到血管,也没伤到筋,只见到白白的骨头,老工人马上抬我下山救治。</p> <p class="ql-block">  最为艰苦的是参加生产突击队。劳动強度大,时间长。有次参加兴建水电站大会战,历时三个月,吃住在工地。人杠肩挑,每天挑一百多斤石头上坝顶,从清早到夜晚,来回五十多次,我还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之后身体还坚实了。看见自己动手兴建的大坝,自豪感油然而生。(图为大坝建成后合影,前左是我)</p> <p class="ql-block">  二、环境艰苦。这里有“四多”:一是台风多。每年都有強台风,从四月到十月,几乎每隔2、3个月就有一次,吹得树倒屋塌。最厉害的是1972年离农场不远的琼海县城,除了一座百货大厦,全部房子都吹塌。我们生产队也塌了不少房,大树连根拔起,连蓝球架也吹得老远。二是山蚂蟥多,特别是雨后,漫山遍野都是,被它吸血后流血不止。三是毒蛇多。经常藏在树上或草中,有时倦缩在胶杯里,防不胜防。四是蚊虫多。凌晨割胶,象攻击机一样滿头飞,晚上睡觉又象轰炸机一样滿头叫,被咬得实在难受。</p> <p class="ql-block">  三、生活艰苦。这里有“五难”:一是道路难。没有水坭路,山路崎岖坎坷,骑单车都难。去墟镇要走1个多小时的烂路,去场部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干工上林段的路就更难走了,除山高路徒外,每天要挑五六十斤㬵水过两三个用树干扎成的独木桥。二是吃肉难。长期沒肉吃,逄年过节杀猪才吃上肉。平常吃冬瓜萝卜,有时十多天吃不上莱,只有酱油水或南乳。三是看病难。队里只有一个卫生员,如有急病大病,只能去步行要三个多小时的场部医院。四是购物难。队里只有一个小卖部,卖盐糖烟酒,大多数日用品只能步行一个多小时去墟镇买。五是用电难。我们生产队沒有电,长期点油灯或蜡烛,开大会时队里则点大气灯。晚上行走没电筒,就用胶灯照明。</p> <p class="ql-block">虽然条件艰难,劳动辛苦,但是,我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利用工余时间和晚上,积极学习毛主席著作,虚心接受老工人的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p> <p class="ql-block">  同时,努力办好生产队的宣传栏,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好人好事,宣传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组织了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平均半个月演出一次,充实了生产队的文化生活,受到大家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住了三年草房,我们自己动手盖起了瓦房。那是用石块、红砖、红坭和沙砌的,起好山墙后架上横条,放上瓦,就算盖好了。(图为我在自己动手和大家一起盖的瓦房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坐的藤椅也是自己上山砍来藤条破开自己编做的。</p> <p class="ql-block">  我有了自己的家。我们一家住进了瓦房。房间约10平方米,只能放一张大床,一个衣柜,两个椅子。另外我和妻子上山砍木料,割茅草,盖了一个20多平方的草房作伙房,用以煮饭炒莱,洗澡和厕所。房间的衣柜是我上山砍木回来自己拉大锯锯开圆木做的。木料还是很好的,夹板是苦楝木,方木是槌木,箱子是樟木。我先画了个衣拒图案,队领导和老工人都说我画得出来,一定能做。我就买来木工工具,结果真做出来了。后来我又做了几个木箱和木椅木凳等。墙上幅画也是我画的。(图为我们一家子)</p> <p class="ql-block">  11年来,我几乎所有农场的农活都干过:开荒,砍树,烧芭,挖穴,定植,种树,砍萌,除草,割胶,施肥,养牛,积肥,耙田,插秧,割禾,打谷,盖房,木工,修路等。多少脏活累活都干过,风里锻炼,雨里考验。但我觉得只有历经艰辛,才能得到磨炼。“不经寒彻苦,焉得梅花扑鼻香",艰苦的知青生活给我带来一生的宝贵财富,是我终身难忘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让我创作一首《滿江红》作为尾声吧:</p><p class="ql-block"> 绝唱千秋,谁能与知青相比?赴海南,战天斗地,时歌时泣。屯垦戍边图报国,艰辛创业谈何易。献青春荒岭变胶园,银胶滴。</p><p class="ql-block"> 寻往事,心潮激,新时代,征程迫。五十年过去,苦乐朝夕。岁月如歌风雨逝,流年似水光阴急。为圆梦何惧路崎岖,同心力。</p><p class="ql-block"> (图为我们突击队在新建的水电站前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