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庙中学的前世与今生

本真教育

<h3>曾经,</h3><div>有一个学校,有一个班级 ,有一群伙伴 , <br></div><div>后来,</div><div>有一场考试 ,就这样散了 。<br></div><div>那些年,我们一个月换一次位置。<br></div><div>于是,轰轰烈烈搬桌子,挪书本,计算着与心上人的距离。<br></div><div>那些年,上课时总会偷偷望向喜欢的那个人。<br></div><div>时光过去,过不去的是美好的记忆。<br></div><div>那一年 , <br></div><div>我们觉得世界很小 。 </div><div>现如今, </div><div>在各奔东西后才知, </div><div>有些人也许一别就是一世。</div><div>华县下庙中学,我们的青葱岁月在这里回响!<br></div><div>2015年,由于一些原因,我们曾经的母校,下庙中学校点被停撤,<br></div><div>留下的只是熟悉又陌生的操场和教学楼,<br></div><div>留下的是一个个恩师和蔼可亲的面孔和同学纯真的容颜,<br></div><div>是谁上课和同桌交头接耳<br></div><div>是谁上课睡觉、看小说<br></div><div>是谁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br></div><div>是谁被老师批评,上课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听课<br></div><div>是你,是我,是他(她)……</div><div>今天跟着我再次走进曾经的下庙中学前世与今生,感受曾经的青葱岁月!<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下庙中学的前世</font></h3> <h3>  前世讲述人:贺全水,原下庙中学教师</h3><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民国十二年(1923) ,华县地方士绅郭绳武等借下庙街西端西岳庙地址,最先倡导办起一所私塾。民国二十三年(1934) ,增设高级班,名“华县私立三五小学”,教室 3 座,两层土木结构楼 1 幢,校长任志惠,学生 4 班(初级复式两班),教员 4 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继任校长郭鼎三,发展为 6 班,学生 120 人。民国三十一年 (1942)学校改为公立,校名为“华县莱公乡第一中心小学校”,校长姬惠群。民国三十四年 (1945)任志惠二次任校长,共 7 班,教员 12 人,学生 200余名。 1949 年 5 月华县解放, 9 月,县人民政府委任吴新德为该校校长,初用原校名,后改为“华县第九完全小学”(简称九完小)。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量吸收工农子女人学,女生递增,共 8 班,学生 300 余名,教员 14 人,职工 2 人,新盖教室 1 座。 1953 年,校名改为下庙小学,校长刘敬国,教师 13 人,学生 9 班, 330 名。 1956 年,校长刘绍林,教师 18 人,附设民办初中一班共 13 班,学生 500 余名。 1959 年,赵希普负责,教师 22 人,附设公办初中 2 班,共 16 班,学生 700 余人。 1965 年校长史安泰,附设农中 2 班,共 16 班,学生 700 余名。 1966 年校长赵继卫,学校规模与前同。 1969 年改校名为“下庙中学”,吝新潮任革委会副主任,主持校务,初中 7 班,高中 2 班,教职工 37 人,学生 530 余名。 1974 年,张华任革委会主任。 1976 年任敦厚任第一副主任,高中增至 2 个年级,共 4 班。 1977 年,徐本立任校长,新盖教室 2 幢,扩充操场,校门北开。 1981 年,由焦志孝负责,曾改名为“华县农职业中学”,初中 7 班,农中 1 班,教职工 30 人,学生 350 余名。 1982 年刘文达负责,初中 7 班。 1984 年罗靖华任校长,雷孝弟任党支部书记,改校名为“华县下庙初级中学”,初中 7 班,学生 410 余名。 学校有理化实验设备 400件,体育设备200件,图书 5000余册。 1990 年群众集资 30 万元建起教学楼 14 以平方米。 1991 年下庙乡政府投资 34 万元建起东西教学楼 1440平方米。 1992 年教育局拨款 1 . 1 万元建起了教工宿舍楼608平方米。 1994 年下庙乡政府又投资 2 . 5 万元修建了学校大门。 1993 年 3 月下庙中学交下庙乡政府主管。校名改为下庙乡初级中学, 1994 年学校占地 28 亩。有教职工60人(男 48 ,女 12 )。专任教师 51 人,公办教师 56 人,民办教师 4 人。大专学历教师 32 人,具有中级职称 20 人。学生 759 名(男生 353 ,女生406)。 教学设备:1995年以后,镇政府和学校共同投资,新添课桌凳 520 套,办公桌椅15套。“普九”验收期间及“普九”验收后配置与学校购买的教学仪器和图书价值 5 万余元,达到国家 II 类标准。 1999 年 4 月学校集资建起微机室,有微机 32 台。 电教设备:有彩电 6 台, VCD3 台,放像机 2 台,投影仪11套,语音座 12 台,录音机 8 台,照相机 1 架,各科教学录像带、碟片、投影片、磁带等价值 4 万余元。 1996 年下庙镇政府投资料万元,完成了四合院式教师宿办楼东、南、西三面的修建任务,面积巧 20 平方米。 1998 年 5 月学校被渭南市教委命名为“文明校园”。 2 000年教育局确定为素质教育试点学校。 1996 年 9 月雷世稳任副校长(主持工作) , 1998 年 2 月任校长。</font></h3> <h3>  03.8洪水中的下庙中学,这是我唯一能找到的原下庙中学校门的照片</h3> <h3>  每每学校有大型会议召开时,我们集合的场景</h3> <h3> 领奖啦!!!曾经优秀学生上台领奖的场景,想想曾经的自己也是这样上台领奖的</h3> <h3>  学校的文化长廊,这里曾经承载过我的荣誉,刊登过我的作文</h3> <h3>  毕业照中的老师和同学,你还认识几个?</h3> <h3>  原华县下庙中学74届学生联谊会,虽然你们已出走半生,但归来仍是少年</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庙中学的今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今生讲述人:赵星晨,我曾经教过的学生</font></h3> <h3> 2015年,因为一些原因,华县下庙中学校点被停撤,改为下庙中心小学。今年的某天下午带我朋友去了趟曾经的下庙中学,也就是现在的下庙中心小学。好几次从门口路过,都想进去看看,可大门一直关着,那天下午门开着,就进去瞧了瞧。</h3> <h3>  学校大门的样式依旧未变,只是曾经的大门由蓝色变成了现在的银白色,上边的几个大字由以前的“下庙中学”变成了现在的“下庙小学”。</h3> <h3>  走进校门,首先看到的是通往主教学楼的林荫长道,是我们当时上下学的必经之路,只是少了我们当时在学校时绿树如茵的感觉。当时的那些树都被砍伐掉了,又重新栽了两排树,给人稚嫩的感觉。</h3> <h3>  往里走,我的右手边是学校操场,这里承载了我很多的记忆,在这里跑步、做操,经常和同学在这里散步,在这里偶遇他,也在这里看他打球。操场的变化很大,由以前的土操场变成了现在的水泥操场,还多了两座楼,不过幸运的是以前的篮球框还在。</h3> <h3>  我的左手边是学校主席台,每周一升国旗或者有什么大型活动都会聚集到主席台前。</h3> <h3>  再往里走,就被学校主教学楼挡住了,这座楼,是我初二、初三所待过的教学楼</h3> <h3>  绕过主教学楼,在主教学楼的西南方位就是副教学楼,这座楼是我初一所待过的教学楼。</h3> <h3>  教学楼没有太大变化,不过你还记得自己在那个教室,那个窗户边上坐吗?<br></h3> <h3> 我们在下庙中学的一切一切都随着我们离开,不复存在,除了仅此的美好回忆……</h3> 曾经的母校下庙中学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下中人永远不曾忘记这段青葱岁月。<div>  向曾经的母校,下庙中学致敬。<br></div><div> 向曾经的恩师致敬。<br></div><div> 向曾经的学弟学妹、师哥师姐致敬。<br></div><div> 向曾经的全体下中人致敬。<br></div><div> 感谢在下中的那段岁月里有你们陪伴!<br></div> <h3>  明年,将是我们2009届学生毕业10周年,希望我们归来仍是少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