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年——达·芬奇的虹桥遗梦

薛三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河流里,你触碰到的水是流过之水的末尾,是将要流来之水的开端。时间也是如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达·芬奇<br /></h3><h3><br /></h3><h3>弘治十五年(1502年),明朝"弘治中兴"时期。孝宗朱佑樘是个有梦想的人,他治理下出现短暂而辉煌的治世。那年有两件大事,一是编成《大明会典》,二是举行壬戌科举选才。而在同一时期,地球另一端的意大利,发端自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出现"文艺复兴三杰",即达·芬奇(1452至1519)、米开朗基罗(1475至1564)和拉斐尔(1483至1520)。他们留下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圣母悲戚》和《西斯多圣母》等艺术珍品,在今日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被称为"文艺复兴年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的达·芬奇,头衔出奇多,总头衔是博学家,除了在美术方面的卓著成就被人们所熟知以外,还在建筑学、地质学、工程学、力学、解剖学、音乐、植物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建树,被誉为"古今罕有的超越时代之全才",人们还经常称他为梦想家。</h3><h3>作为建筑学家的达·芬奇,自然有很多设计。1502年,50岁的达·芬奇在写给米兰公爵卢多维科的信里,出现了"木拱桥"图稿,他建议作为军队快速行军横渡河流所用,并说到:"这类桥梁完全由原木交叉嵌入所组成,不需要用任何绳索或工具,十分坚固,足以承托多人的重量。军队可使用这类桥快速行军,横渡河流,杀敌方一个措手不及,这往往是两军对战时的制胜之道。"达·芬奇在手稿里留下了许多堤防、水坝、桥梁的设计,这些设计大多数并没有付诸实行,只停留在草图研究的阶段,主要是国为这些大型水利土木工程需要花费巨资,当时许多执政者对达·芬奇的研究都抱怀疑的态度。</h3><h3>当达·芬奇在家乡佛罗伦萨(之后又去了罗马)琢磨木拱桥的时候,甚至纬度都不相上下的中国浙江与福建,虹桥建造一直在不断上演,如建于明景泰四年(1452年)的泰顺仙居桥、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薛宅桥,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的寿宁县升平桥,等等。然而,如果溯源追踪,早在12纪初年的北宋,已经出现木拱桥。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来自一张画,即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图中横跨汴水两岸的木结构飞桥,是全画的画眼。这座木桥,不仅浓缩了当时汴京城的繁华,也代表着我国古桥梁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东京梦华录》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撇,宛如飞虹",故称虹桥。</h3><h3>中国南方的木拱桥,有人说是自主发展起来的,也有人说的宋室南渡传过来的。泰顺有一座木拱桥叫三条桥,20世纪文博工作者曾在屋檐上发现宋绍兴七年(1137年)的瓦片,也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的前一年。但这并不能为"木拱桥技术是随宋室南渡而来"的说法提供任何佐证。地球是圆的,但也一直到十五六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才开始更为紧密的联系。但这同样也无法为中西方木拱桥是否存在交融提供任何线索。</h3><h3>北宋虹桥出现五百年后,达·芬奇绘制出木拱桥。他绘有很多建筑图稿,也是一直到五百年后的当代,这些草图才被水利工程的专家一一研究,发现都有具体的科学分析,都是可以付诸实现的工程图。2001年10月31日,一座百米长的木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南落成,这座桥就是根据达·芬奇手绘的图纸建造的。也正因如此,桥被命名为"蒙娜丽莎"。这是达·芬奇设计的建筑图稿首次付诸实施。不管在以后的时光里,梦想家达·芬奇的编木拱虹桥图稿还能否得到实施,但这一切看上去,好像都是一次次五百年的轮回。</h3><h3>让我们把时光再重置五百年前,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达·芬奇绘制虹桥画稿的第二年,他再次回到故乡佛罗伦萨,开始《蒙娜丽莎》的创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