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颂英雄,让英雄事迹永存家乡

李国辉

(图中图片除网络下载外,其他由李洁仪摄影师拍摄) <h3></h3><h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过“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h3><h3> “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h3><h3> “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争做英雄,我们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子孙才能幸福安康。”</h3><h3>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树立民族自尊与自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br></h3><h3><br></h3><h3> 海舟村委会为放暑假的中小学生举办《爱国主义教育讲座暨阳光暑假系列活动》,邀请曾经参战的老兵为学生们讲一堂课。</h3><div> 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div> 这是给学生们讲述爱国主义、尊崇英雄,使我们的晚辈更能清楚认识今天勤奋读书是为明天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而贡献自己应有力量的好机会! <h3>  习主席把英雄和军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受人尊崇的职业”。听着习主席的这一番话,我为曾经是一位军人而自豪。</h3><h3> 每一名军人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天起就承担着使命和担当,正因为有无数军人的付出,才使我们国家有了安定、和平的发展环境。</h3><h3> 脱下军装多年了,今日再次穿起,军人的自豪感、责任感犹然而生!</h3><h3> 向同学们行军礼!</h3> <h3></h3><h3> 会场里,“崇尚英雄,传颂英雄,让英雄事迹永留家乡!”</h3><h3> “从小立志争当英雄,建设美好海舟!”两条标语醒目地张挂着。</h3> <h3>  家长亲自陪同子女来参加活动</h3> <h3>  最近,主流媒体开展了什么是“英雄”的讨论。</h3><h3> “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是英雄;</h3><h3> 身处危难时刻不畏强暴、挺身而出、血战到底的是英雄;</h3><h3> 和平时代心中有责、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是英雄!”</h3><div> 什么是英雄?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不过是他们用,凡人之躯,做到了凡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div><div> 古往今来,能成为英雄的人,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人!</div><h3> 用上面的标准,出生于海舟村,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为抢救战友壮烈牺牲的梁可赞烈士就是英雄!</h3><h3> 我们“崇尚英雄”,就是要尊敬英雄,传颂英雄!</h3><h3> 下面把梁可赞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h3> <h3>  军人有一个代名词叫”勇敢“,</h3><h3> 军人有一种本性为叫”勇于担当“!</h3><h3> ”勇敢“、”担当“两个词怎样解释?请同学们举手回答:</h3><h3> 同学们争相举起了手</h3> <h3>  “勇敢”就是“大胆”。</h3><h3> 同学回答得很干脆!</h3> <h3>  “担当”就是“敢于承担”。</h3><h3> 回答得利索!</h3> <h3>  有哪位同学知道梁可赞烈士出生于海舟村委会那个村民小组?</h3><h3> 隔了两代人,小学生们确实不知道,家长在提示女儿</h3> <h3>“梁可赞烈士是我们海舟村委会冠甲小组人”。</h3><h3>”回答正确!“</h3> <h3>  “梁可赞烈士在那个部队当兵,他是怎样牺牲的?”</h3><h3> 这个提问有点深,家长争到了回答:“梁可赞在55军165师当兵,他在参加攻克同登、谅山战役中为抢救战友被敌人炮弹击中头部英勇牺牲”</h3><h3> “回答正确!”</h3> <h3>  想起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我们很多战友牺牲在保家卫国的战场,我的心里就难过。</h3><h3> 梁可赞就是其中的一位。</h3> <h3>  他是西樵镇海舟村委会冠甲村小组人。</h3><h3> 40年前,作为家中长子的他配合父亲建好这间屋,并在小园内种下这棵龙眼树。</h3> <h3>  1978年3月8日,他与西樵公社的54名战友一起,集中到“公社”灯光球场这棵木棉树下奔赴部队。</h3> <h3>  40年后的木棉树更加高大挺拨</h3> <h3>  这是位于广东龙川县的广州军区陆军55军165师师部在门口。</h3><h3> 梁可赞分配到了陆军165师495团5连。</h3> <h3>  西樵镇的战友2017年重回曾经训练和生活的军营</h3> <h3>  1978年底,中越边境战事紧张,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到了赴汤蹈火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他与战友们一起打起背包来到了广西边境。</h3> <h3>  1979年2月17日晨6时25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正式打响</h3> <h3>  55军的战斗任务第一阶段是占领越南北部军事重镇同登,第二阶段是攻陷越南首都河内的天然屏障谅山省会</h3> <h3>  在同登、谅山,阻挡我军前进的是越军3师,越军3师又称“金星师”,该师原是参加解放越南南方的主办部队,越南南北统一后调至谅山地区,12团是该师主力,曾荣获越南“人民武装力量英雄团”称号。</h3> <h3>  该师与法国人、美国人打了几十年仗,擅长进攻,能打近战、夜战,各级官兵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在友谊关前喊出“打到凭祥过元旦,打到南宁过春节“的就是这些3师兵。</h3> <h3>  受忘恩负义当局指挥,越南兵正在虎视眈眈我领土</h3> <h3>  越军顽强的战斗意志,过硬的单兵素养,加上抗法、抗美和防备我国而修下的坚固防御工事确实给我军极大的杀伤。</h3><h3> 这是被越军击毁的我军坦克。</h3> <h3>  当我军开始攻击同登时,这些3师兵叫嚣“中国军队没有3个月攻不下同登”,但55军只用3天就把同登占领了。</h3> <h3>  梁可赞所在连队在同登战役中攻克438高地,在谅山战役中攻克弄供石山越军营房是两场硬仗。</h3><h3><br></h3> <h3>  与同登、谅山互为倚角的弄供石山地域是越南抗法战争期间有名的胡志明游击区,那里是喀斯特地貌,石山一个连着一个,山头上丛林茂密,巨石挡道,天然溶洞一个通向另一个, 越军的防御阵地环形布置,互相支撑互相倒打,法军在那里清剿了12年没能清理干净。</h3><h3>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越军3师12团残部及越军327师一部逃进游击区拚命死守。</h3><h3><br></h3> <h3>  攻克弄供石山的战斗极为激烈,部队逐个山头争夺,每天都有伤亡。而且由于越军的炮火和高射机枪交叉封锁,给养送不上去,我军指战员忍饥捱饿进行战斗。</h3> <h3>  这是广州军区《战士报》1979年4月6日登载的5连打石山的报道。</h3> <h3><br></h3> <h3>  经495团3营和5连9天苦战,中国军人攻下了弄供石山,共毙敌379名,俘敌6名。</h3> <h3>  两场战斗下来,5连连长等10名战友英勇牺牲,77名战友光荣负伤。</h3> <h3>  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h3> <h3>  梁可赞是位勤奋、心细、乐于助人的好兵,战前,连队考虑到梁可赞的可贵品质把他从战斗班调到炊事班任副班长,战时的炊事班不但承担做饭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承担战地救护的任务,部队一旦有伤亡,救护组就要把他们抬下抢救。</h3> <h3>  战斗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着梁可赞,火线上,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要求党组织在战火中考验他!</h3> <h3>  经他亲手抢救下来的烈士、伤员有17人。</h3> <h3>  3月7日,连队又出现了伤亡,中午时分救护组奉命抢运烈士和伤员,梁可赞和一名战友抬着身受重伤的战友往后方走,回来的路要经过一个陡峭的山头,那是越军的200米封锁线,因为躲在对面山洞里面越军的炮口已经对准那段路,想到受伤的战友已经两天两夜没吃上饭,重伤流血的身体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将会血尽身亡,梁可赞果断地对战友们说“我们走!”</h3><div> 梁可赞的个子不大,经过20多天的战斗,他已经疲惫到不得了,但<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抬着负伤的战友,毅然第一个带头爬向山顶。</span></div> <h3></h3><h3> 就在他们快要接近山顶时,对面山头的越军果然发现了他们,密集的炮弹打了过来,梁可赞对战友说:“我们将伤员抬过山脊才隐蔽”,但就在他们快要到达山脊时,一发炮弹在梁可赞身旁爆炸,弹片击中了梁可赞的头部和肩膀,梁可赞半边头胪和躯体只剩下皮肉连着,鲜血浸染了梁可赞全身,梁可赞怒目圆睁,没有留下一句话就倒下了!</h3><h3> “我们走!”三个字掷地有声,锵锵有力!</h3><h3> 军人的勇,不是无知无畏惧,而是明知可畏,却依然挺身而出!</h3><h3> “我们走”!”不惊天,不动地,但却表达了军人的勇敢和担当!</h3><div> <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就是军人的“勇敢”!</span></div><h3> 这就是军人的担当!</h3><h3> 这就是开场时我提问的军人的“勇敢”和“担当”的意义!</h3><div> 你们家乡的英雄梁可赞就是这样一位勇敢的军人!</div> <h3>  英雄运回国后,安葬在凭祥市友谊公社观音山的南山烈士陵园</h3> <h3>  陪伴梁可赞烈士的有战士雕像、苍松、翠柏和952位忠实的战友(南山烈士陵园共安葬了953位烈士)</h3> <h3>  第二次整理的墓碑</h3> <h3>  第四次整理的墓碑</h3> <h3>  1979年3月16日,新华社奉命发表声明,我军不要越南一寸土地,不留一兵一卒,全部撤出越南国土。</h3><div> 牺牲的烈士们等不到胜利撤军的那一天,他们不能活着走过友谊关楼回国。<br></div> <h3>  战后,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给参战军人发布了嘉奖令</h3> <h3>  邓小平同志的题词</h3> <h3>  部队给梁可赞记二等功,追认为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h3> <h3></h3><h3> 确认梁可赞为革命烈士。</h3> <h3></h3><h3> 梁可赞留下的遗物不多,一张相片和这副他自己亲笔写上名字的领章帽徽就是全部。</h3> <h3>  之后,每年都有很多战友、公职人员、学生和热心人士到烈士陵园拜祭英烈</h3> <h3></h3><h3> 南海区委、区政府送的花圈</h3><h3><br></h3> <h3>  英烈们:祖国不会忘记你们!</h3> <h3>家人不会忘记你们!</h3> <h3>  家乡的风俗习惯,未结婚早去的男丁是不设牌位的,但“阿赞是国家英雄,一定要给他设牌位!”</h3> <h3>  战友们不会忘记你们!</h3><h3> 40年后重新集合到这株英雄树下。</h3> <h3>  更加高大的木棉树花开满枝桠。</h3> <h3>  问候英雄战友的妈妈。</h3> <h3>  饱经风霜的英雄妈妈。</h3> <h3>  家乡人民不会忘记你们</h3> <h3>  村干部嘘寒问暖。</h3> <h3>  村委工作人员和学生代表也来了。</h3> <h3>  40年后,家乡海舟冠甲村村口的大榕树更加枝繁叶茂。</h3> <h3>  冠甲小组的文化楼很有气派。</h3><h3><br></h3> <h3>  家乡的蓝天白云。</h3> <h3>  村内街道干净整洁。</h3> <h3>  40年后,英雄手植的这株龙眼树高大挺拨。</h3> <h3>  今年果实累累。</h3> <h3>  家乡党和政府“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h3> <h3>  40年前的“大队部”改建成文体活动中心和老人活动中心。</h3> <h3><br></h3> <h3>  昔日的农村建起了现代化大工厂。</h3> <h3>  能够告慰英雄的是:家乡美丽如画!</h3> <h3>  家乡宽阔的西江架起了大桥,人们再不用为过江而担心大风大浪的威胁。</h3> <h3>  昔日英雄读书的学校改建成幼儿园。</h3> <h3>  同龄人安心接送儿孙</h3> <h3><br></h3> <h3>这都是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得祖国39年和平安定环境而建设得来的</h3><h3>英烈们:你们的付出人民不会忘记!</h3> <h3>  英雄事迹报告完后,给同学们讲述当年上战场使用的装具。</h3> <h3>  教同学们穿戴装备。</h3> <h3>  体验穿戴行装,小弟弟也要和姐姐、哥哥一起凑热闹,学敬军礼。</h3> <h3>  教同学们整理内务,为的是养成军人的整齐或一。</h3> <h3>  崇尚英雄,传颂英雄,让英雄事迹永远留存家乡!</h3><h3><br></h3> 后记:<div>  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宣传,英雄的事迹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了解和尊崇,近年来,有关部门和社会群众纷纷前去慰问英雄妈妈。<div><div><br></div></div></div> <p class="ql-block">  党和政府给“光荣之家”悬挂牌匾。</p> <p class="ql-block">  民间红歌队给英雄妈妈献歌献舞。</p> 另一支歌队正在排练节目,准备慰问英雄妈妈。 小学同学会也来慰问英雄妈妈。 <p class="ql-block">  著名书法家为“英雄之家”题写牌匾。</p> 家乡人民热爱英雄,传颂英雄,英雄事迹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