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杆秤文化)

四名里户外休闲娱乐

<p> (序言)</p><p><br></p><p>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在天台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浓厚及资源丰富的城镇里,博览馆便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建立,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化,使优秀的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同时展览馆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能够与经济发生紧密的联系,带动一部分经济的发展。因此实施建立展馆这项重要的文化政策是非常必要的。</p><p>平桥这块土地,养育了施家几代人,在四名里的身上,有着太多的古镇文化的基因与时代的烙印,陈列馆是施氏家族对家乡的深情反哺,也代表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感恩之心,施家收藏的杆秤文化遗产是古镇深远厚重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p><p>历经时代风雨,古镇的历史遗存急需挖掘抢救,三十年来,四名里以熟悉的杆秤文化为基础,整理收藏相关文物千余件,以此抛砖引玉,唤起人们对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众人添柴,传递薪火。</p> <h3> (木杆秤发明者:范蠡)</h3><h3>木杆秤制作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495年,楚人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h3><h3>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制作!</h3> <h3> 于是以木为杆</h3> <h3> 以金为钩</h3> <h3> 以石为砣</h3> <h3>一天夜里,范蠡夜观天象,天空星宿的排列给他突发灵感,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秤星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br></h3> <h3>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丞相李斯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总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由原来的十三星一斤再增添了福.禄.寿三星.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的计量标准,所以半斤自然成为八两了。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这也是成语“半斤八两”的由来。</h3><div><br></div><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福禄寿三星</font></h3> <h3>增添了福,禄,寿三颗星后,告诫人们要诚实信用,不欺诈。</h3><h3>如果商人给顾客称量货物少给一两,则缺“福”,少给二两,则表示既缺“福”还缺“禄”,少给三两,则“福、禄、寿”俱缺。所以后来就有“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的说法。</h3><div><br></div><h3><br></h3> <h3>秦《效律》中规定:衡石不准确,误差在十六两以上,罚该官府啬夫盔甲一副;不满十六两在八两以上,罚盾牌一副。</h3> <h3>在秤杆上还有一颗至关重要的星,就是在秤杆提绳和福星之间的那颗定盘星。当秤砣挂在这一位置时,秤盘里不放任何东西,拎起提绳,秤杆平衡。 "定盘星”被赋予了公平、公正公道之意。</h3> <h3><br></h3><div> 十六两秤上的秤星介绍:北斗七星是指摇光.开阳、玉衡、天权、天玑.天旋、天枢,南斗六星:殉星、妖星、义星、仁星、将星、慈母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div><div><br></div><div><br></div> <h3>泰始皇统一全国后, 计量单位得到了统一,秦代的单位量值:1尺合23.1厘米,一升合200毫升,一斤为16两,1两为15.625克,一斤合250克。</h3><h3> </h3><h3><br></h3> <h3>图为长沙附近太家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出土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的制品,是个等臂秤(天平)。不等臂秤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古人还发明二个支点而不需要换秤杆就可以秤量比较重的物体,这是中国人在衡器上重大发明之一,表明我们的祖先在古老时代已经掌握了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h3><h3>(图片为四名里珍藏的战国时期的等臂天平)</h3> <h3> 四名里收藏品:战国时期的法码</h3> <h3>战国时期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黍”。</h3> <h3>戥秤发明者:刘承硅</h3><h3>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衡器的要求越来越高,到了唐、宋时期,我国的衡器发展日臻成熟,计量单位由原来的“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改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当时,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鉴于当时一般的木杆秤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远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称量,经过潜心研制,在公元1004~1007年之间,首先创造发明了我国第一杆戥杆,这杆戥杆设计精美,结构合理,经过测量,其重一钱(3.125克),长一尺二寸(400毫米),戥铊重六分(1.875克),分度值(测量精度)为一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所以民间又称这样的秤为“厘戥”和“司马秤”, 刘承硅创制的小型戥秤成为此后称金银药材贵重物品的专用工具而沿用了近千年,</h3> <h3> 四名里藏品:红木杆戥秤</h3> <h3> 藏品: 石杆石盘戥秤</h3> <h3> 铜杆戥秤</h3> <h3> 收藏品: 象牙司马秤(戥秤)</h3><h3>司马秤,俗称厘戥秤,它通常用象牙或坚硬的名贵木料作秤杆,用最稳定的金属铜或玉料作秤砣,而且都镶嵌在精致的盒子里面。客家有句谚语:"司马秤,司马砣,好老公,好老婆。" 从中可见司马秤在百姓心目中是十分珍贵的器物。</h3> <p>孟子曰:</p><p>“权”然后知轻重;</p><p>“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人亦然”</p><p>秤也是如此</p><p>秤杆 叫衡</p><p>秤砣 叫权</p><p>权衡一词就是打这来的</p><p>手拿这杆秤 要懂得权衡之道 用称之道</p><p>这秤上这第一颗小星叫“定盘星” 也叫准星</p><p>这杆秤上十六钱等于一两</p><p>十六两等于一斤</p><p>这秤上为什么要用十六进位呢</p><p>这是老祖上 古圣人给定的</p><p>十六进位制 十六颗准星</p><p>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p><p>这表示北斗七星</p><p>告诫人们在用秤的时候</p><p>心中有方向 不可贪财迷钱</p><p>莫辨是非</p><p>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p><p>这六颗星表示南斗六星,</p><p>它告诫大家用秤的时候</p><p>要心居中正 不可偏斜</p><p>最后三颗星</p><p>分别是 福禄寿</p><p>人在做,天在看,</p><p>如果商贩短斤少两就会折损福禄寿,</p><p>少一两叫“损福”,</p><p>少二两叫“伤禄”,</p><p>少三两叫“折寿”。</p><p>千万别小看了古老的杆秤,这其中蕴涵着天宝地灵之玄机以及老祖宗的大智慧。</p> <h3>乐秤设计者:李照</h3><h3>景祐二年(1035).北宋乐律学家李照,他设计的计量理论已不再用累黍法定重,而是改为用水的比重作为重量的自然物质标准,“乐秤以一合水的重量作为一两,一升水的重量作为一斤,一斗之水的重量作为一秤”的计量标准,这些都是对秦汉旧制的一个重大的改革和突破。</h3> <h3>  四名里藏品: (品相完好的精品宋代天平秤)</h3> <h3> 藏品:罕见的明代三钮铜秤盘。</h3> <h3> 关于木杆秤的书籍。</h3> <h3> 木杆秤歌曲</h3> <h3>   (古代斤秤流法歌)</h3><h3>”斤秤流法歌”由斤秤文化演化而来。十六两秤使用期间,是十六两进位成斤。秤是十六进位。与当时主要计算工具-珠算十进位不和谐,计算斤两不便,经过换算,把十六进位换算成十进位,编成斤秤流法歌,先有十六两制秤,后有《截两为斤歌》二者当属同龄,历史悠久,是斤秤文化中最耀眼的亮点。其中一退六二五一句"退”、“推"谐音,演化成为“一推六五,用来表示一推了事.不负责任,酷似官场中的不作为。“一推六二五"源于”退六五“但又背离了一退六二五”的原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词语。</h3><div><br></div><div><br></div> <h3> 每年的5月20是世界计量日!</h3> <h3> 收藏品: 制秤工具</h3> <h3> (新老秤之分)</h3><div>使用的木杆秤有两种,一种是十六两一斤的叫做老秤,一种是十两一斤的叫做新秤。老秆的一两是三十一克多一点,人们就习惯的称作小两,新秤的一两是五十克,人们则称作大两。国家和集体部门使用的都是新秤,民间和集市交易则是两种秤并用。那时候人们之间的很多交易都是以物换物的,例如:用豆子换豆腐,用芝麻换香油,用旧鞋烂棉花套子换针线,用地瓜千换酒等等。每当有商贩来到村里,人们问价钱一般不是问多少钱一斤,大多是问怎么换。比如村里来了卖豆腐的(其实说是换豆腐的更贴切,想买豆腐的人便问,这豆腐怎么换呀?对方便回答一斤豆子换几斤几两豆腐。一涉及到两,人们便会再问一句,是大两还是小两?如果是用现钱交易,这十六两秤的算账就是一大问题,因为是十六进制,把一斤的价钱换算成一两的价钱是很麻烦的。那时候村里识字的并不多,会笔算或者珠算的人更是寥若晨星,更谈不上现代化的计算器了,大多只能靠口算和心算,往往一笔不大的交易,光算账就占去很多时间。所以有很多卖东西的不是论斤卖,像卖萝卜论把儿,卖蒜论辩,卖白菜论棵,卖西瓜论个儿等等,就是为了减少算账的麻烦。</div><div><br></div><div><br></div><h3><br></h3> <h3> 四名里历代秤砣藏品</h3> <h3> 藏品: 明代动物秤砣</h3> <h3> 藏品:清代动物秤砣</h3> <h3> 藏品: 历代法码</h3> <h3> 藏品:古代石制秤砣</h3> <h3>明代瓷权造型多样,有葫芦形、鼓形、馒头形、钟形,元宝形,笠帽形,方形、六边形、八棱形、梯形。蔬果形、天圆地方形等,明代任何一种陶瓷器在造型方面都不如瓷权丰富多样。</h3><div><br></div><h3><br></h3> <h3> 四名里藏品:陶瓷秤砣</h3> <h3> (杆秤歇后语)</h3><h3> 带着杆秤卖小菜 —斤斤计较</h3><h3> 吃了秤杆—肚子心眼</h3><h3> 杆秤上的定盘星--从零开始</h3><h3> 豆腐渣上秤盘--不是好东西</h3><h3> 秤砣扔进大海--直线下降</h3><h3>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h3><h3> 秤砣掉进橱柜里--砸人饭碗</h3><h3> 老鼠拉秤砣--倒贴</h3><h3> 不茅坑掉秤砣--又臭又硬</h3><h3> 灯头灰过大秤--没分量</h3><h3> 秤砣掉进鸡窝里--鸡飞蛋打</h3><h3> 天地之间有杆秤~宽宏大量</h3> <h3>  (重量单位有关成语) &nbsp; (半斤八两) 古代定秤,以天上的星星为依据,它们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组成总共十六星。所以古代一斤为十六两,半斤即是八两。半斤八两比喻钦此不相上下,实力相等。 &nbsp;</h3><h3> (锱铢必较)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nbsp;</h3><h3> &nbsp;</h3><h3>(千钧一发) 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情况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 </h3><h3> </h3> <h3> 藏品:民国大秤砣</h3> <h3> 木杆秤谜语</h3><div> 我小小年纪,出门做生意,</div><div> 挈了我辫子,问多少年纪。</div><div> (谜底:秤)</div><div> 花鸡娘山里来,一头拎其起来,</div><div> 问其年纪多少,查其腰里白点。</div><div> (谜底:秤)</div><div> 初一起身,十六到京,</div><div> 钩兰玉做媒,蓝小姐成亲。</div><h3> (谜底:秤)</h3> <h3> </h3> <h3> 木杆秤成语</h3><h3>*水面上秤锤浮~重在表现。</h3><h3>*大升进,小升出;大秤进,小秤出(打一成语)~斗转星移。</h3><h3>*为何用秤(打一成语)~不知轻重。</h3><h3>*小秤科白金(打一化学词语)~微量元素。</h3><h3>*人眼是秤(打一军事词语)~瞄准。</h3><h3>*世人自有眼如秤(打一军事词语)~民用目标。</h3><h3>*秤的研究(打一书名)~论衡。</h3><h3>*天地有杆秤(打一语文词语)~人称省略。</h3><h3>*天地之间有杆秤(打一成语)~宽宏大量。</h3><h3>*过秤报数记入簿(打一探骊格)~称谓.文书。</h3><h3>*钱无少,秤无闪(打一探骊格)~称谓.公。</h3><h3>*那秤砣是老百姓(打一国际名词)~全民公决。</h3><h3>*毛重老秤六两(打一中药名)~三七,五加皮。</h3><h3>*水面上秤砣浮(打一常言俗语)~重在表现。</h3><h3>*一再提价仍亏秤(打一成语)~三长两短。</h3><h3>*杆秤台秤弹簧秤(打一电子技术词语)~均衡器。</h3><h3>*复秤不差半分毫(打一歌词)~星星还是那个星星。</h3><h3>*数米而炊,秤薪而爨(打一诗词句)~时穷节乃见。</h3><h3>*校秤员(打一成语)~权衡轻重。</h3><h3>*人眼是秤(打一人名)~张衡。</h3><h3>*老秤半斤(打一成语)~三三两两。</h3><h3>*一再拉着脸,又不给足秤(打一成语)~三长两短。</h3><h3>*平稳的天平秤(打一成语)~恰如其分。</h3><h3>*雁鸿秋水与天平(打一成语)——人眼是秤。</h3><h3>*干到秋深人不支(打一字谜)~秤。</h3><h3>*四方归心,统一和平(打一字谜)~秤。</h3><h3>*棋盘,斜月,流星(打一计量词语)~_秤锤。</h3><h3>*一点一点干,要稳不要急(打一字谜)~秤。</h3> <h3> 藏品:各种铁砣</h3> <h3><font color="#010101">民间有杆秤进新屋的习俗,也有“人心不平、制造天平”之说。一把杆秤放在家,有平平安安称心如意之说。</font></h3> <h3>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中,新郎新娘入同房后,新郎要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一心一意”。</h3> <h3> 中华唯一</h3><h3> “能够测量空气湿度,长度,重量的三用木杆秤”</h3> <h3> 民国时期双钩单面“盐秤”藏品</h3> <h3>精品收藏:民国二十三年海南黄花梨制作的艺术木杆秤。</h3> <h3> 藏品:清代紫檀木制作精工木杆秤</h3> <h3>不识秤花,难以当家, 杆秤曾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那时最笨的人也认识秤的,街市上采买青菜罗卜,出门做个小生意,杆秤一称,秤纽一提,秤杆高高的,瞄一眼秤花,马上就能报多出几斤几两,说出相应的价格,方便得很。没有一杆秤,简直寸步难行。</h3><div><br></div><div><br></div> <h3>中国的老秤,十六两为一斤,七钱为一两,七分为一钱,在秤杆上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刻度星来表示,古秤十六两为一斤的规矩,延续了一千多年。</h3><h3>一九五九年,中国把秤十六进制改为十进制,十两为斤,以此类推,十钱为两,十分为一钱。秤杆上的刻星变成了十颗为一斤,不再是古老的十六颗为一斤。</h3><h3>一九八五年九月六日,计量法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废除十进制,淘汰英制,实行国际单位千克(公斤)为标准。</h3><h3><br></h3><h3><br></h3> <h3> 燕子矶兮一秤砣,</h3><div> 长虹作杆又如何;</div><div> 天边红日是钩挂,</div><div> 称我江山有几多。</div> <h3> 古代 货郎图(宋.李嵩)</h3><div>货郎是肩挑扁担走街串巷叫卖商品的商贩,</div> <h3> 挑着秤担走江南!</h3> <h3> 四名里珍藏的古老货郎担</h3> <h3> 平镇下街程隆盛秤店遗址</h3> <h3>制秤祖师:程世松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二九年在永康拜师学艺,一九三五年来到天台平镇下街开了一家”程隆盛秤店“,从此开始了他的制秤生涯~</h3> <h3>  二代传人施广告: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八出生,十八岁拜师学艺,技艺高超,是程世松门下的得意徒弟。</h3> <h3>程世松女儿:程书棋。(木杆秤制作二代传人)</h3> <p> 三代传人:施明伟,施明理。</p> <h3> 领导亲临,共睹制秤过程~~</h3> <h3> 珍稀藏品</h3><h3> 中国第一代木磅秤</h3> <h3> 古老木材秤</h3> <h3>1670年,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吉尔.佩尔索纳将他发明的案秤报送巴黎科学院。这是一种等臂双盘天平秤,秤盘装在秤梁两端,下面装有刚性导杆,可在称座上相应的导孔内上下上下移动。但其水平状态保持不变。直到现在,洛百瓦尔天平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商业秤。</h3> <h3> 藏品: 西洋天平秤藏品</h3> <h3> 藏品:民国时期天平秤</h3> <h3> 藏品:文革时期天平秤</h3> <h3> 藏品:等臂天平</h3> <h3> 案秤藏品</h3><h3> 图一:文革时期的重磅案秤。</h3><h3> 图二:供销社时期中磅案秤。</h3><h3> 图三:现代的轻磅案秤。</h3> <h3>  四名里藏品: 六十年代人民邮政台秤</h3> <h3> 文革时期托盘秤藏品</h3> <h3> 供销社时期托盘秤</h3> <h3> 电子秤历史来源<br></h3><h3> 电子秤属于衡器的一种,利用胡克定律或力的杠杆平衡原理测定物体质量的工具。电子秤主要由承重系统(如秤盘、秤体)、传力转换系统(如杠杆传力系统、传感器)和示值系统(如刻度盘、电子显示仪表) 3部分组成。按结构原理可分为机械秤、 电子秤、机电结合秤三大类。</h3><h3> 据考证,体重秤的存在的最古老的证据的日期为公元前2400年至1800年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 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可以测量体重的标准和精度。在埃及,体重秤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878,但它们的使用可能延伸要早得多。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体重秤是由达芬奇改进和发明的,随着电子秤行业的发展,慢慢很多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电子秤被更多的人民使用,越来越多的电子秤品牌被人类熟悉。</h3><h3><br></h3><h3>图中收藏是1985--1997生产的中国四大名牌第一代电子秤。</h3> <h3> 立夏</h3><h3>古时候,每到立夏之日,家家户户都要用秤称体重。</h3><div>称的时候有讲究,秤锤只能从里往外捋(表示增加),不可以从外往里捋(表示减少)。</div><div>一边称一边还要讲着吉利话:</div><div>称老人要说“称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div><div>称姑娘要说“称花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状元公子有缘分”。</div><div>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div><h3><br></h3> <h3> 咏秤(五律)</h3><div> 轻重渭泾明,少多毫厘清。</div><div> 不为金枉度,惯看絮商平。</div><div> 正典诛黑手,济公送暖风。</div><div> 良心何处驻,自在定盘星。</div> <h3><br></h3><div> 咏秤</div><div> 本性为公平,</div><div> 知衡亦懂人。</div><div> 既能秤物体,</div><div> 也可测良心。</div><div> 短斤砣知晓,</div><div> 黑心星自明。</div><div> 世间为善者,</div><h3> 积德利儿孙。</h3> <h3><br></h3><div> 《咏秤》</div><div> 一秤千钧数点星,</div><div> 斤斤两两向来清。</div><div> 衡量筹算孰能比,</div><div> 公正严明不论情。</div><div> 数点金星酷似龙,</div><div> 万斤担起却从容。</div><div> 平衡尺度砣维护,</div><div> 贵贱宽心汝认纵。</div> <h3><br></h3><div> 咏秤:七绝</div><div> 铁骨金钩识重轻,</div><div> 分斤掰两得廉名。</div><div> 凭君一臂扶持定,</div><div> 岂许人间有不平。</div> <h3><br></h3><div> 咏秤</div><div> 月弯星朗一杆横,</div><div> 识尽人间重与轻。</div><div> 两短斤长皆它定,</div><div> 何言世上少公平。</div> <h3> 咏秤</h3><h3> 一杆横天下,</h3><h3> 步星似点金。</h3><h3> 高低制通乱,</h3><h3> 无系难为用,</h3><h3> 有权方可任。</h3><h3> 何需勤校勘,</h3><h3> 长短费沉吟。</h3><h3> 公道在人心。</h3> <h3>“称杆”,一般是紫红,深色,代表夜空,秤杆上的“星”,过去一般是用银子做的, 亮晶晶的白色代表夜空中的星宿。拿看这样一杆秤就是拿到了“天地良心”,这杆“秤”就代表着天地良心,代表公道、公理,代表天知地知,一个人做事,无论你在哪儿都天知地知。所以,中国人说“天地之间有杆秤”<br></h3> <h3>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手工秤作为落后的计量器具以不适应时代需求,已被越来越多先进衡器所取代,木杆秤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必然结局。</h3> <h3>如今,懂得台秤、木杆秤的构造及其原理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天的中国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富足时期,木杆秤对于人们来说不很重要了,对于有几千年文化的中国历史来说,它凝结着我们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它从单一品种发展到如此丰富多彩。也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它还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中华民族是个悠久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从未间断过,更不希望在我们的手中中断,民族的火炬,灿烂的文明更应该经过每一个人的手生生不息传承下去。</h3><h3> </h3><div><br></div><h3><br></h3> <h3> 四名里户外摄影娱乐 2017年7月15日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