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一6册)札记

令狐

<h3><font color="#010101">  大孙女再开学就上小学四年级了。因为关心她的学习进步,这几年常常翻看她的语文课本,对课文、插图、绘画、编排、设计等有些问题有些想法可能与编著者有些不同,甚至认为有些是编著粗心或者说随意而不严肃造成。故今年在她四年级升学年,将她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课本六册集中,做了一个相关数据统计和课文相关内容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我对当下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内容有些个人想法和建议。</font></h3>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下册)共有(一)至(八)识字、课文,语文园地一至八共102篇课文。其中古诗词7首。生字1300个,插图插画319幅,1篇外国内容课文。 <div>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下册)有(一)至(八)识字、加上语文园地一至八一共108篇课文。其中古诗词8首,生字1500个,10篇外国内容课文。插图插画261幅。 </div><div>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加上语文园地一至八一共有112篇课文。其中古诗词8首,生字981个,18篇外国内容课文。插图插画258幅。(统计课文、插图、插画等方法不同,可能与编著方统计有出入),(统计外国内容课文一是课文作者是外国人写外国事、二是中国人翻译外国作品、三是中国人写的课文故事内容用外国人-:名、给人感觉故事发生在国外) </div><h3> 上述教材均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新华书店发行。</h3> 1、课本标题太多、太杂,规范的东西却被丢掉。 <h3>  目录是书籍的必备工具,方便人们对内容查找和了解。一本书有课文目录,一年级上册语文从目录中看不出有多少篇课文,课文被分别划分在识字、语文园地、课文版块中,你必须翻看相加才知道有多少篇课文。一年级上册中有3首古诗词,但有两首古诗词《咏鹅 》和《悯农》,目录中看不到,分别放在语文园地一和四中,人为增加复杂化。找课文看目录,但现在目录中没有标明,这些规范程序、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被丢掉。 </h3><div> 一年级课本第一课《画》,第一课这几个字是不能省略的,但现在小学课本中仅有阿拉伯数字1而没有第几课这些規范文字。这些规范的形式怎么能随意更改和删除。 </div><h3> 课文后本来就有生字表、生词表等,現在增加了太多的看似帮助孩子学习的分类、强化等形式,比如:我的发現,我会摆,我会想,我会认,我会猜,我会写,我会读,我会填,我会连,我会找,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故事会,我知道,我的发现,展示台,小练笔,资料袋,口语交际,日积月累,宽带网,习作,读读连连,读读拼拼,读读画画,画画连连,读读比比,比比写写,读读背背,读读写写,读读记记,读读认认,读读抄抄,读读想想,读读填填,读读说说,看看读读,说说写写,趣味语文,综合性学习,查字典擂台,弄这么多小标题,大约有40多种,一会这一会那,大人都感到简单学拼音和识字被弄得复杂化,七八岁的孩子就更容易糊涂了。上面这40多种小标题等有些是可以放在教师的背课书中用作教案,根据現场实际情况用,大可不必铅印在小学生课本里,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h3><div><br></div><div> 2、编排较乱,简单的学拼音识汉字,被弄得像迷宫一样,不利于孩子学习。 </div><div> 课文有些被划分出识字(一)识字(二),有些在目录外又将若干篇课文划分为第一组,第二组等。目录中则看不到,弄得人眼花缭乱。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会写2500个。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要完成上述目标,改变枯燥乏味的识字方法。弄些新奇的形式和方法,吸引七八岁的孩子学习兴趣是好事,但在程序安排上先全部学完拼音再识字(一)(二)不见得有利于孩子掌握知识。小学语文拼音和识字都是小学生学习的课文内容,应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和易难程度全部编入课文内,让学生在接触学习上,一开始就规范有序,知道一年级上册共有多么课文,多少生字,多少拼音。通过拼音会读汉字,通过拼音认识汉字。方法上形式上可创新,但创新的结果像迷宫一样就不利于孩子学习。 </div><div><br></div><div> 3、课文中插图和课文内容不一,有些甚至与课文内容自相矛盾。 </div><div> 一年级上册,第3课《小小竹排画中游》。课文中字到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插图画树密,燕飞,鱼游,小竹排水中流,但水边是一汪汪青草坡,有几根根似草非禾,根本看不见禾苗水田,哪来的禾苗绿油油?是粗心还是画的不像!孩子在接受知识的第一时间就给他这些模糊概念,真让人哭笑不得。 </div><div> 一年级上册第20课《小熊住山洞》。课文共有六幅插图,有4幅春夏秋冬的森林插图,还有2幅怎么也看不出山和山洞。插画在设计构图中有太多缺陷和不足,令人遗憾。 </div><div> 三年级下册,第9课寓言两则中亡羊补牢。文中说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放羊人堵上那个窟窿。但文中插图羊圈四周是用石头垒的墙,而图中放羊人则在修木栏门,而非堵窟窿,绘画中人物动作表现和课文内容不一致。 <br></div><div> 三年级下册,第5课《翠鸟》。课文中插图翠鸟被画成绿毛,粗长嘴。而实际上翠鸟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尖细长和脚均为赤红色,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文中插图本是让孩子在学习课文时增强这类知识记忆,但插图不准确给孩子大脑就储存了不正确的记忆。 </div><div><br></div><div> 4、本身是本民族的东西,非要孩子在接受知识时认定是外国的东西。 </div><h3> 三年级上册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课文插图为两个外国男人各左手拿盾右手持长矛对峙着。此文以发明家矛和盾比赛,引伸出坦克的发明和使用。而矛和盾原文出自《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翻译白话即: 楚国人在街上卖矛和盾,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盾牌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我们先祖矛和盾的寓言故事,将矛和盾的道理说的明白透彻。这些原本应在课文中的寓言故事被删了,取而带之的是上面的《矛和盾的集合》,课文内容出处我没考证,难道这两篇原本互补的课文非要取舍丢一吗? </h3><div> 三年级语文园地八第八课《信箱》。写的是一个少先队员和信箱的故事,记忆中名子是中国名子,插图是中国人面孔。但现在课本中名子是外国人名子,插画是外国人画像。本国就有的可采用课文干嘛不用呢? </div><div> </div><div> 5、课文内容上有些地方设计的很牵强,弄得本来身边事写的很遥远。 </div><div> 二年级上册第22课《窗前的气球》,一篇很普通的课文,内容讲的是一个小同学生病住进医院,看不见同学没意思。突然一个气球停在窗口,气球上画着一张张小脸,代表同学的问候。这篇课文不象《爱迪生救妈妈》故事有特定的人和事,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外国人名子,将这个故事说成外国事。为什么就不能写中文名子,让孩子幼小心灵就体会到友爱就在身边呢? </div><h3> 一年级下第28课《小伙伴》课文说春游那天中午,有个同学因为背包弄丢了而不能吃午餐,另一个同学主动将自己的午餐分一半给她,这样的事情在学生中有很多很多。国内国外都有,不知为什么编者非要选外国作者写的此文,难道是要从小学会吃西餐黄油面包吗。</h3> 6、插图、插画太多、太滥,辅助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相反分散了孩子学习注意力。 <div>  标注每篇课文的数字放在一个图案上,图案即不象太阳,也不象蜘蛛,弄得花里胡哨让人猜想。 有些没有必要插图、插画,比如页码非要让序号数字叠在小人脑袋上,有必要吗?再比如谈一谈,说一说,看一看等等地方都画个小彩人也没有必要。每课后的生字干嘛非要放在各种颜色的树叶和水果图案上,是要学生认识树叶、水果?还是要学生认识生字?目录中插图更没有必要。小学生课本弄得五颜六色、花花绿绿,小人书不像小人书,课本不像课本。 <div>  </div><div> 7、经典的古诗词在课文中不完整,即不尊重古诗词又使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中不全面、不准确。</div><div> 一年级上册识字(一)第一课《一去二三里》。文中四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古诗《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全诗如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 但课文中即没有作者和年代也没有写明此诗又称《山村咏怀》。给孩子教这些不完整的诗词,也许他会记一辈子不改变,但这些记忆的知识是残缺不全的。</div><div> 一年级上册中另一首古诗词《静夜思》也是文中只注明作者李白,但年代盛唐、作品又称《夜思》也没有注明。我认为这些基本的知识初学时就应当印在课本里,让孩子在初次接触这首诗词时就学到,对作品出处、文学体裁等则可上中学后慢慢学。</div><div> </div><div> 8、中华精典传统的东西被忽略,让人遗憾中有些沮丧。 </div><div> 例三年级下册,第21课《太阳》。课文开篇说有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9个,只留下一个。 上面讲的实际是我国古代传说中后羿射日故事,内容大致为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后羿力大无比,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使温度适宜人们居住。出自《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大荒东经》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树上,轮流出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羿弯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这些中华精典传统的传说故事成语在文中引出课文后面的内容多好,为何不用,不理解更使我们这些有儿时课文内容记忆的人十分沮丧。 </div><div> 我记得儿时的学校语文课本,看着肃净,内容层次明白,图画大小比例合式,画工讲究漂亮,画在文中的确起到引起注意,强化认识的作用。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学语文《小猫钓鱼》,《乌鸦喝水》,《皮球浮上来了》等插图就比现在画的好。记得《乌鸦喝水》的图画很大,画的非常形像,图画突出了乌鸦想办法喝着水。课文的文字也不多,視觉感非常好,而现在的画小颜色太浓,用画来突出和辅助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完全没有体現出来。 </div><div> 有些传统的非常好的课文现在看不见啦!不知为什么,比如《桌椅的对话》倡导爱护公物。《一个豆瓣的旅行》对身体内藏认识。《房前屋后》对农作物了解。《铁棒磨成针》学习要有恒心。这些正能量、常识性经典的课文为什么就不能保留一些呢?</div></div> <h3>  現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也看不见朱自清《背影》这样现代文学经典,据说是有人反对编入课文,理由是他父亲抱着桔子穿过铁轨,翻上站台,违反交通安全規则,你看这有多么荒唐和不可思议!我想问:我们的教课书编辑怎么哪?</h3><h3> 近期我在微信朋友圈看见武大历史糸教授李工真的一个演讲视频。他说今年去广东时,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与他谈到今年语文高考题时说今年高考语文题太怪了。怪在哪呢?3分的题怪在广东省考生没有一个拿满分,题目是选择题、有三问,是这样出的:1、黄花岗起义谁打响了第一枪?(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林觉民),2、黄花岗起义谁打响了第二枪?(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林觉民),3、黄花岗起义谁打响了第三枪?(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林觉民),标准答案:三枪都是黄兴。这样的高考题无聊透顶,他直问:中国的教育在干嘛?这样能培养出社会有用人材吗?</h3><h3> 编写小学课本也好,编写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也好,中考、高考出试卷也罢。現在做的确实出現一些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改进提高。</h3><h3> </h3> <h3>  经常去学校接孙女,有时碰见不少她的同学或同院里住的孩子,有时就问他们能否记得一二年级课文内容,谁记得背出来,爷爷有奖励。常常是记得并背出的是那些传统经典的古诗词。我在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小猫钓鱼》、《秋天》、《小河流过我门前》等为什么那一代人至今都还记得,为什么现在这些孩子才学两三年就忘了,我想社会发展信息量大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我们的编辑和作者本身,当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科技力量、更好的印刷设备、更丰富的课本挑选内容、更先进的排版技术时,我们恰恰丢掉了那些最能打动孩子们的心、最能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原始动力。</h3><h3><br></h3><h3> 令狐培刚(林培刚) 写于北京名佳花园居所2018年7月14日</h3><h3><br></h3>

课文

语文

插图

读读

课本

课文内容

古诗词

上册

一年级

第课